「宿命って何?」
「生まれて來たこと。生き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かもな」
鄧文迪,何罪之有?
(藍色字均可點擊)
前階段又看到有文章批鄧文迪了,不是滋味兒。其實我並不喜歡鄧文迪,如同我在《散講跨國婚姻:數據與故事》一文中的一段:想起90年代在日本看了鄧文迪、默多克的簡單報道(那時還根本不知道鄧以前的精彩經曆),旁邊一位日本朋友(記者)說:我敢打賭,鄧文迪的前任以及後任男友都是白人,先是一些社會高層的白人,以後會找年輕無名的白人。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今天,時常自虐找抽的我應該嚐試一下如何為她做個小心翼翼的辯護,更何況今天還是建黨紀念日,二奶鮮肉文化也正在有條不紊地持續性擴散性地發展中呢。當然,我也知道,不管是我的喜歡,還是我的不喜歡,以及我下麵所謂的辯護,對今天的“讀者”都沒有什麽意義,照文城笑壇上的話講屬於“我家今天夥食不錯,又有些吃飽了”。
圍繞此事我胡思亂想的事情太多,所以我會分段而寫,你不必一口氣讀完,也不必每段都讀,覺得有些皺眉頭了拒讀也可能是最佳選擇之一,畢竟下麵的一二三四五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以及邏輯推理,隻是一種天馬行空以及對眾生相的心理猜測,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印象派”,信的人早就信了、不信的人估計永遠不會信,至少嘴上永遠不會信。另外,我也知道在文學城上遊玩的人道德是很高尚的,時間是很寶貴的,800字以上的文章也是肯定不讀的。(麻煩,到這裏已經550字了)
01 大家都想出去(此節620字)
曾經,我有個朋友,他是90年代德國駐上海領事館的首席翻譯。每次朋友碰麵,總少不了聽他講各種段子,主要就是他在領館內見識到的各種奇聞:各年齡段的中國女子如何“不擇手段”地找德國對象並獲得出國機會。他還提到,他們這些男的對這些事兒一般看過算數,甚至能夠理解,但領館內的中國女工作人員,往往會有抬不起頭的感覺。
我說,這就是自卑。通過這種自卑,本來應該好好想想其源頭其起因的;但實際上,更多的,大家往往會把矛頭指向那些大膽使用多種手段跳出去的女性,認為她們給中國人丟臉了,給中國女同胞丟臉了,從而把她們評得一錢不值,恨不得上去一個巴掌一口唾沫……這總讓我覺得很沒必要,也很不公平!
為什麽呢?一句話,當你看到非洲草原上,在某個“季節”,成千上萬的羚羊斑馬牛羚朝著一個方向奔騰時,你會在意其中各個“個體”嗎?會去找出其中“一個”來一段不倫不類的讚美或貶損嗎?不會的!同理,當我把自己放在宇宙中觀察那塊900多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你也可以觀察到一個朝東海岸、朝海外的“奔騰”現象,而且這是貫穿於近400年曆史中各個時期的,這時我本人就不會在意奔騰的是牛、是羊、是馬、還是驢!都無所謂了!
在那德國領事館,倒是一些德國人把事情看得很淡,對要辦簽證的人他們都不會做太多的延申思考,也記不住那些人名事件,在他們看來即便是張首晟也沒什麽與眾不同,都屬於要出去並不想回母國的人;但他們倒會記住《散講跨國婚姻:數據與故事》中寫的那個舅舅C,因為當初隻有他是領館要給他簽證,他卻不要!
02 近現代史中的一些尷尬事件(此節2100字)
鄧文迪走出了國門,許許多多鄧文迪們在她之前和之後也都跨出了國門。其中有一些人留戀家鄉、割舍不了思念之情;而有一些則成為了離岸愛國者。這種故國情節的背後有沒有一種臆想出來的一廂情願呢?我們來看看近400年“中國”政府對海外僑民的態度和作為。
A,明朝萬曆年間,“西班牙人在呂宋島上針對講華語方言的華人所進行的屠殺行為,分別在1603、1609、1639、1662年約略有四次”。其中第一次1603年的屠殺華僑之後,西班牙人本來以為當時“代表中國的”明朝政府會報復,結果,一份《諭呂宋檄》,“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首先指責殖民當局戕殺華僑萬人,但宣布對屠殺萬人的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然後宣布“海外爭鬥,未知禍首;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又商賈中棄家遊海,壓冬不回,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最後隻要求殖民當局“可將該島所有漳、泉遺民子孫,追斂各夷劫去財貨,資送還郡”。
得,看了這些東西,打開地圖量量尺寸,其他族群的人會怎麽看待並認識“華人”及其“國家”的呢?
B,1740 Batavia massacre,即1740年荷蘭人及當地人在印尼雅加達對華人實施的“紅溪慘案”。 “代表中國的”滿清朝廷怎麽來看待這一事件?乾隆說海外華人“內地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滿清欲殺之而不能的海外華人,被荷蘭人所殺讓其非常痛快。有了滿清的讚許鼓勵,荷蘭人越發肆無忌憚,由此也導致了後來維持兩年的Java War。
更可一比的是,因為這些事件及其他原因,當時的荷蘭東印度總督Adriaan Valckenier 於1741年“dismissed as Governor-General and recalled to the Netherlands”,途中被起訴並被送回雅加達,而且被直接送進了監獄;1744年被判死刑,所有財產沒收。1751年(調查仍在進行時)死於獄中。
得,看了這些東西,打開地圖量量尺寸,其他族群的人會怎麽看待並認識“華人”及其“國家”的呢?
C,柬埔寨“紅色”政權時期的華人。1975年紅色高棉上台之初在柬華人大約有60萬,然而,在經過紅色高棉的短暫統治後,隻剩下20萬到30萬。有趣的是,當時的祖國老百姓什麽也不知道,為什麽呢?當然,“代表中國的”恩來兄是什麽都知道的……
再來一遍:得,看了這些東西,打開地圖量量尺寸,其他族群的人會怎麽看待並認識“華人”及其“國家”的呢?
至於1911年發生在更加遙遠的墨西哥Torreón massacre事件,我就不寫了,讀讀也難受。但值得一提的倒是,那個早已被打得滿地找牙、即將倒台的滿清政府,“雇用美國人萊伯斯·威爾夫利為法定代理人來對這場大屠殺進行調查……6月份,他派遣他的夥伴亞瑟·巴西特(Arthur Bassett)去實施調查。同月,清朝政府向墨西哥要求賠償,要對方為每個在大屠殺期間被殺害的華人賠償10萬比索(1911年的錢),總計超過了3000萬比索。還要求墨西哥政府進行正式的道歉”……似乎中西文化終於“接軌”了!
所有“中國式”的“官方理論”,都可以用“地理/物理”上的“能力不及”來解釋。但在我看來,其實以前的一切的一切,就是中西“國家”理論的不一樣,或者說“政府”的起源不一樣,也可以說“文化傳統”不一樣!嗬嗬。
近400年中,華夏大陸政府對海外僑胞的態度是視之為“賤民”,“棄民”。當災難降臨到個人頭上時,他不能期望政府的救助,等待他的將隻是災難。
這些近現代史中不多不少的尷尬場景,無不讓我們思考我們曆史中的幾個問題:首先“國家”到底是什麽?其次,“國內民眾”/“政府”/“出去的人”,這三者之間是如何互相看待並解讀的;最後,我們是在什麽時候、什麽環境下產生了“政府有責任救助僑胞”這個概念的?
70、80、以及90年代出來的大陸華人群體中,有多少人的心中曾經有過上述想法,即便是一閃而過的?當然,最近20年的曆史演變,也讓我們有了如何取得平衡、兩邊占便宜的不可說出來的小算盤……我們對“現實利益”,都在做著理直氣壯而又不可告人的“合理選擇”!
我們頭腦中的“國家”概念是什麽時候形成的,我不知道。我們頭腦中的“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應該是如何的,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活在倒黴的近400年中,我當然會想象曾經的據說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或者更早的春秋人文,但我畢竟很不幸地活在這倒了大血黴的近現代中,心理上存在一個《下輩子還當中國人不?》以及為什麽的“思考”;或者,甚至,你還可以自問:如果是1977年,你獲得公派留學德國或美國的機會,你會學成回國嗎?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老子不回去了”!
嗬嗬,千萬不要穿越時代到2019年、偷看了房價再做回答哦!
03 個體之命運:誰能救我?(前篇《韓國王女故事》1900字,此節860字)
每次看到華夏群體中各層次的傷心事,我總會想為什麽在不同年代會一直上演同類虐心事件?接下來我就會不由自主去和日本比對:日本人的“思考”方法、“轉變”方法、男女一心的“統一”特征,還有他們的切腹文化……我知道這種亂串思維有些經不起挑戰,但你di知道?不能串連成線的眾多“印象”或“點點”,也照樣可以形成一幅幅“畫麵”!我們更加需要具有卓越想象力的思考!
其實,到如今,我還會把我們同獨立後的韓國做比較,他們似乎更加繼承延續了一些日本人的精神特征,而且是主動選擇日本作為學習榜樣而非華夏體係,當然學得不徹底,所以70-90年代隻聽說一些他們切手指的事情,沒見切腹的。
由此我想到韓國最後一位王女的故事,以及韓國前任大統領樸槿恵的父親樸正煕救助她的故事,請見上篇:《韓國最後一位王女:德惠翁主》。
不知為什麽,每次想到這些,我還會想起無數“周恩來‘保護’誰誰誰的故事”。你覺得這些“保護”是一回事兒嗎?恩來他最後救得了幾個同胞?是不是覺得曆史中能“救中國人”的反倒是外國人更多??例子還要我去找嗎?找出來的案例越多,我們內心就越感傷痛!
文迪很清楚這點,我也很清楚,其實你也很清楚!我們不是常說:“中國人喜歡內鬥”嗎?對呀,如果那時我有能力有機會直接逮到一個老外老公助我離開那個國家,我就絕不會等待另一個恩來來“保護”我,我也不會麻煩你這個才華橫溢的中國才子來救我。我把這個名額讓給你的她吧,你們互相陪讀,一起出國深造,難道這不是你好、她好、大家好嗎?幹嘛出來了還要罵我?
沒有一個好的體係,誰也保護不了誰!誰也不會真的保護誰,那隻是“術”而已!當然也請不要逼問我什麽是“好的體係”,我也拒絕用“words”回答,因為隻要你觀察一下,我們大家雙腳的運動方向以及對落腳之處的選擇已經是一個回答了!
當然,還可用另一種語言模式回答,借用城裏一位遊仙之言:我出國之事,是沒辦法的,我想不出去都做不到呢,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我的命!嗬嗬,鄧姐姐不也是被命中注定、被她的“宿命”牽連嗎?我們與文迪同根同命運!
04 最後一棍子(此節910字)
當鄧文迪在西方社會混得如魚得水時,女人們會罵她,也會羨慕她。那男人們呢?作為中國男人,隻要有機會,難道不也想找個純種白人女人?回想一下我們抱有的強烈的“混血兒漂亮”這個概念,是怎麽個混法?要知道,世界史中沒有幾個地區或族群是有這種“觀念”的!
好在伴隨最近20年的經濟發展,華夏男人們似乎也終於等到機會了,雖然比鄧文迪整整晚了30年,但畢竟機會降臨。有關“洋媳婦”的報道在不斷增多,烏克蘭俄羅斯年輕女子已是我們某些行業人員可以隨意挑選的了。而各類“洋媳婦”的報道中似乎又包含著一個離奇的“等級觀念”:越南柬埔寨媳婦“當然”不在其中,那是找不到媳婦的農民們花錢買的;東歐的不如英法德的叫的響亮;如果是土耳其裔德國人或北非裔法國人……哎,心理深處的各種“窩囊與齷齪”啊!!
華夏男人啊,(今天隻想質問拷問華夏男人),“老祖宗不努力子孫倒黴”,這是土豆的口頭禪。針對華夏史中的千姿百態,土豆向來是把責任歸到男人身上的。土豆始終認為文明的主創者是男人,從古至今,從海內到海外。換句話講是幾代幾十代男人的所作所為決定了後代子孫的命運,其中當然包括女人的幸與不幸。
上周六晚,餐桌上我們一家又照樣聊了兩個多小時,給孩子講了5組出國華人的故事,不同年代不同年齡及不同方法不同專業不同結果的,其中也包括鄧文迪的,最後問孩子對鄧的事情怎麽想,她說:我不喜歡她的做法,但我也不會去罵她。
對了,忘了對文迪的“小三手段”及其“道德”進行鞭撻譴責了。嗬嗬,請回頭想想萊文斯基事件,當年是誰要被唾沫星子淹沒了?明明都知道誰是始作俑者,然而當時是萊文斯基倒了大黴,一蹶不振。大家還不是找軟柿子捏嗎?同理,在鄧文迪和男人們的故事中,那些男人們扮演了什麽角色?難道應該把髒水都潑到鄧文迪身上?還是我們習慣了男人們“換衣服”,而不能容忍女人掌握主動權?
土豆我不喜歡議論男女情事中的錯與對,要談也隻用社會心理學而不是所謂的“道德”。嗬嗬,道德,我哪兒有啊?我哪兒來的道德觀啊?我身上沒有你們的那種“道德烙印”!但我知道,我是“無印良品”!如果有印,也是你們的牙印!
不寫了,我還要出去忙我的戀愛呢!7月去上海戀愛、8月去東京戀愛、還要去香港看望那對夫妻朋友……他們都在等著我呢!
土豆你回評調皮,似乎驚醒夢中的馬甲:) 要讓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啊!
“你這基本沒寫細說鄧文迪……大家都不擇手段出國……你怎麽沒看到大量考托福,GRE留學的人”——為人辯護,有時無需正麵辯護的,把指控她的人的各種心理推導出來,就可以明白指控的脆弱了。關於GRE之類的,這些無非是出國人員各自的出國手段,有人用這方法,有人用偷渡,有人靠結婚,各種“上位”方法,對我來講沒什麽特殊。至於“和西方人正常戀愛結婚的華人”,嗬嗬,我這裏不假設哪些屬於“正常”,哪些屬於“不正常”,網友wuliwa說了:隻有上帝可以judge,:))
“鄧文迪是個狠角色,適合在西方打拚”,是的,這點同意,如同樓下網友“四姑娘山”說的:事實上,鄧女士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女人的形象。至少現在外嫁的,不再懼怕釣精英白男。
鄧文迪是個狠角色,適合在西方打拚。
如果要進行道德譴責,我向來是給出軌男和插足女各打五十大板的,鄙視拜金女和以財富換女人青春的男人。
不作道德審判,華人洋人,鄧文迪都沒有代表性,也不是什麽榜樣。各人各命,各人走自己的路,人生百味自知。
曾經偶然看過一部紀錄片,其實是一位女學者的論文,她查閱了1910-1940年代西雅圖的當地報紙刊物,發現急速發展(經濟/觀念/開放度?)過程中的男男女女之關係,哎喲喲,什麽都有,報紙(口碑)的“唾沫”有時還能起到推廣一種“生存之道”的作用……
相比之下,中國還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之一,還需要時間吧……但是,集權強權下的國民文化,又會有什麽樣的發展規律呢?
如何看待現在越來越多的各類/各級的“包養”呢?主角都是老百姓出身啊!一切和道德無關,和我們的“心態”以及“見多識廣”有關,:)))
我在下麵對石假裝的回複中寫了:覺得鄧文迪最倒黴的是她的無止境的“上進心”,最後她逮到了一條世界頂級大佬,一下子站到了聚光燈下……
換句話講,現在很多人明白了見好就收的道理,同樣是找“精英白男”,不能太頂級。以前我寫過認識的一個上海單親女性,好像是鳳凰財經的“特約記者”,派駐華盛頓,一切自費,蠻搞笑的……也很佩服她那股拚搏勁兒,就在白宮附近長租酒店公寓,去采訪各種“智庫”,沒半年時間認識一個瑞典外交官,開始一起進出其他國家領事館的宴會了……
四姑娘,你也要努力,:)))))
一群良民VS一名惡女 ??
覺得鄧文迪最倒黴的是她的無止境的“上進心”,最後她逮到了一條世界頂級大佬,一下子站到了聚光燈下,被大家裏裏外外的看了個究竟……本來她的故事在我們周圍多的是;那個川普也是,不當總統時有錢任性,怎麽玩都可以,讓多多少少人心裏鬱悶,可他偏要當總統,於是就被大家挖呀挖,一種心理複仇吧。
對了,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斯坦福留學時代受人幫助,結果娶了人家太太: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B3%A9%E5%B1%B1%E5%B9%B8
你,你,你等著,走著瞧,我們現在有信心有決心有人民幣,量變會導致質變,劣幣會驅逐良幣,再過100年收拾你!! :)))
有沒有支票寄過來?你可要說話算話:)
================謝謝分享,好經典的總結
謝謝你的美言,不過,“我出國之事,是沒辦法的,我想不出去都做不到呢,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我的命!”是人家說的,最後“嗬嗬”兩字是我說的。以前啊,再好的句子,被我加了“嗬嗬”兩字,就會被人說“討厭”的,:)))
是的,很多是無奈,當我看到“大環境”中的各種惡劣,我對任何個人的“選擇”都不想說什麽了……
1,確實洗不白,但隨著華人社會發展,人們會慢慢學會不再“追究”;
2,到處顯擺,到處張揚財色,這已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特點了,即便文學城中活躍著的眾博主們(包括我)也有這種傾向;
3,“讓相信因果報應的吃瓜群眾憤憤不平”...哈哈,這句有趣,還真是這麽回事兒呢,而且越是等待已久的報應不出現,吃瓜群眾越是憤憤不平呢,想想就是又好氣又好笑;
4,“除非她真是間諜……”,這個說法的出現,本身就很有啊Q的味道……話說文中提到的首席翻譯以及我寫的《跨國婚姻》中的三個舅舅,他們在80年代中,就經常被安全機構約去談談……但我覺得單憑這些並不能稱呼他們為“間諜”,相信鄧文迪最多也是這種類型的吧,:))))
至於鄧文迪,洗不白的,因為她害了一個善待她的老太太,日後混到高位又淨顯擺,沒見過她幹點利國利民的事兒,現在還到處張揚財色,讓相信因果報應的吃瓜群眾憤憤不平...除非她真是間諜,否則也就是小人得誌。她也的確有損中國女生形象,知名度太大了 --- 這個不牽強,例如:部分中國遊客在國外上廁所不文明,導致後來的華人遊客也不太招人待見。
關於她麵相的事情啊,怎麽說呢,我不是很相信的,我更喜歡麵對麵的邊喝邊聊,:)),拍照或拍電影,用不同的攝影角度、不同的打光角度,可以拍出意想不到的“人性/人格”,啥時我幫邊妹拍三張照片,嗬嗬,一張讓你獲得鮮花與掌聲、一張邊妹會被口水淹沒、一張我自己保留吧,:)))
《這和文學城裏觀察到的不一樣。這裏罵外嫁的都是華男,女博主對各種原因外嫁都沒有異議。對鄧文迪也隻是說她功利心重起,反而是男博罵得很凶。》
我覺得這跟年代和環境有關。那年代,能在領館或涉外機構工作的女性,往往都是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八好學生,個人道德感自尊心等都還處於一種“精品”狀態,都是國家與家庭的好女兒,思維開闊度不夠臉麵又特薄……
至於出來的華男,咳,他們一怕自己的媳婦跟樣,(這類case還是蠻多的)……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1411/201412/290.html
二是自己從沒有這樣的“浪漫精彩”人生……如果他們也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他們是不會開口惡罵的,總而言之,都是心理壓力,心理陰影,都蠻苦惱的……
那個年代的男男女女,在戀愛、性與婚姻的觀念上,哎,相信不說都明白,時代烙印吧……一般情況,就如我對鄧文迪“不會喜歡,但也不會罵她”,對於華男的惡言惡語,我也是“不會喜歡,但也不會罵他”,多多少少我能理解他們的各種壓抑。
你就把這些中年華男當作照片中的“華南虎”即可,反正早晚絕種的……
俺自顧自地去玩了啊,:))))
沒有人拿罪名管她,但是人心有道德,尤其知道她越來越多的發家史後,更令人不屑,為恥。
失去的道德與得到的地位金錢成正比。
在這城裏逛了3年了,什麽文章吸引人也看出點兒門道兒來了。
婚戀永遠排在首位:
1 我那土丈夫·洋丈夫 (辛苦了!結果好一切都好,祝福!)
2 嚰嚰嘰嘰地愛 (後來······)
3 嘰嘰歪歪的婚了三次 (才3次就······,都3次啦······)
4 丈夫海歸了,老不接我的電話 (跟帖比原文有趣······)
5 這日子還過不過啊?! (勸離的好心人一大堆······)
6 我要離婚 (沒什麽大不了的,至於嘛你·····)
7 他還是有了小三 (你占著老大的位子,怕她個屁·····)
8 婆婆啊,吃飽了別亂說亂動啊行不? (婆媳任何環境任何氣候都是天敵)
9 後悔呀,錯過的初戀 (青春就是用來後悔的,跟初戀婚了你也得後悔)
10 我老婆回國見網友去啦! (好容易有個男人控訴女人,還是個坑)
11 真想扇我二老婆大嘴巴 (大坑·····眾眾人填坑樂此不彼)
上麵論題稍一消停,下麵3項輪番出擊:
1 毛澤東和他的女人們
2 劉曉慶裝嫩
3 民族英雄鄧文迪
“吃”乃永恒的主題:
1 我家的小菜 (跟八八席似的,還小菜。哼、上個大菜看看!)
2 吃喝團 (團員多是女人,男人作何感想?)
3 紅燒肉啊紅燒肉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紅燒肉走到一起來了)
上吃喝貼前想到天下還有那麽多受苦人嗎?笑壇認為吃喝貼是報複社會。
吃飽了養生:多是從國內網站轉貼
1 精神保健笑比哭好 (用你說?)
2 喝粥養生,無牙照樣長壽 (有人會多心的)
3 辣椒保健 (維生素豐富,促進血液循環,傷胃長痔瘡。)
4 這幾種蔬菜防癌 (忽悠,把醫學院忽悠成蔬菜研究所得了。)
5 水果什麽時候吃好? (想吃的時候能吃到、吃得下就好)
興趣貼:有圖有真像有一部分讀者
看看我移花接木的成果 (奉勸無房的別看,有房無大院子的別看)
地主是這樣煉成的 (咳·····錢滾錢也不容易)
花鼠是這樣曬太陽的 (寵物啊,吃飽了的人們一廂情願地寵你)
翻身道情貼:
我家娃輕輕鬆鬆進藤校 (跟露富一個水平·····)
看看我新置的鞍 (光給看名牌鞍,不給看馬不地道啊·····)
明白你東拉西扯那麽多,這事還真是要拉扯很多--時代背景經濟背景文化背景等等。當年出來留學跟現在的孩子留學完全不一樣,都能檢討出一大堆“卑鄙”來。女人甩了帶自己出來的丈夫,投奔了丈夫的外國友人或同學的,咱真是見過。說著說著,都佩服自己了。不管鄧文迪道德如何,她還是有過人的聰明,不完全是靠漂亮發嗲。男人沒有那麽傻,她結識的男人更不傻。
不過,看不慣小三高調。80年代初聽過徐悲鴻的小三作報告“什麽什麽革命愛情”,當時就在心裏呸她。
婚姻這事,真是鞋子跟腳的關係,隻有本人知道。
現在的人聰明了,隻要你不妨礙他人,愛幹什麽幹什麽。
“一個國家,沒有敢於擔當的男人,這個國家就不會強大。同樣,一個國家沒有懂得禮義廉恥的女人,這個國家就會……”
是的,嚴重同意你的觀點!前幾篇,我寫了香港,其中提到我的同學—那位香港媽媽,在經過幾年的對香港的失望後,他們辦理了移民,而且8月份就準備離港的……但由於這次的上街運動,(他們夫妻一起上街了),那位媽媽突然對我說:土豆,這次讓我感到了希望,更讓我感到呆在香港為她抗爭的必要性,我們決定暫時不移民了……那天早上起床讀了她的留言,我居然流淚了,心想:有種!!
一直在想這個問題,“高級別”的人員救援“低級別”人員時,(我知道我的這個用詞很不妥當,但大家一定明白用意),這類事情發生的概率或風險不低,這類故事絕對不少!這類“掠奪式”“愛情”,往往是女性主動,而男士則悠著一聲不吭……所以,這種情況,我還是覺得,怎麽說呢,我會想到《紅與黑》中的於連,還有《德伯家的苔絲》……這些串比可能都不精準,但我還是會多考慮一下社會處境的問題……
另外,推薦這篇文章: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1411/201412/290.html
是否會覺得這類事情其實在那個時代,那批出國人員中是占有不小比例的?我的周圍就有4個案例呢。所以,我們大家是否可以跳過這個“糾結”,其實這是所有人的一個“雷區”。
其實第二部分,可以分兩個部分來寫,一部分就是文中已寫的“代表中國的”各期政府是如何對待海外子民的,還有一部分是海外子民如何看待母國以及母國派來的“父母官”。這個部分我是略掉了。粗略想到的時間線索是:(假設)印尼當地華人不肯入荷蘭籍;海外華人心向祖國,40/50年代紛紛回國報銷祖國;70-90年代,不回國,入他國國籍……這種華人對母國態度的“曆史演變”說明什麽?
另外,忘了在高曉鬆還是在袁騰飛的講座中曾經聽到:明朝官員去菲律賓視探當地華人,(華人早被西人趕出城外居住),然而,明朝父母官居然還會要求沿途華人“肅靜/讓道”,一切按“祖國規矩”,當地華人還真的會那樣做……關於這點我還沒查到文字資料,所以整個這個part我就先不寫了。想想也是……這和現在中國駐外領事館組織華僑團隊歡迎總書記似乎一個“理論體係”。
“我想起來清廷還是派了一首軍艦到了墨西哥,然後墨西哥政府軟下來了“,網上可以查一下,似乎沒有這回事兒,雖然我們很希望這樣的。覺曉,現在光看書還不行,還得在網上查實,或其他手段。
我還得像土豆博主學習啊,現在沒時間寫正經文章,但是一看到有獵物出現我就忍不住出手了。 另一個博主也建議我寫點城裏人都能看的文章,我也在儲備題材和想法。
“奪人之美取之無道與娼妓無二”
將掛羊頭賣狗肉的無恥欺騙、甚至盜賊行為,與為錢提供服務、公平交易的娼妓相提並論,是對娼妓的侮辱。
“奪人之美取之無道與娼妓無二”
“奪人之愛”這點暫且不說,“娼妓”這個類比法,嗬嗬,不是恰當不恰當的問題,而是我們對(中國)社會的“變化”原因的看法相差很大。
以前寫過《介紹一下成人影片以及色情行業》 (2018-01-10 20:30:13),當時那篇是上不了城頭的。 :(((
所有的問題都恰到好處地說到點子上了。
荷蘭殖民政府對印尼華人那麽迫害,當地華人卻不肯入荷蘭籍,當時清廷考慮過雙重國籍,不過不久清廷倒了。
慈祥還是關注了南美的華人苦力,特別是秘魯的,派了大臣去調查,後來有建交。
我的上海大姨媽是文盲,小學時自己逃學的。她有些話我認為有意思,沒有受到什麽左右影響。她說我表姐去美國是這樣的:以前的人是因為沒有飯吃了,活不下去了,才出國。我這表姐婚後獨自去日本打工三年左右,她還是回上海,表姐夫很帥。他們現在在加州。
鄧出國時,大概20左右吧。
我的一個師大同學在2006年聚會時講,現在的女大學生和我們那時不一樣,我們那時誰想過找一個年紀大的呢?她不敢留守溫哥華,回了上海,一家人一起。
祝旅途愉快!好苗苗快樂!
鄧文迪在得到的時候也付出了很多,想想她每天上床要麵對一個相貌醜陋皮囊鬆懈的老翁,這要有多大的毅力啊。 雖然婚姻本質上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但大多數的人們在走進它的時候還是希望會有喜愛和情誼,人們這種向善向美的願望導致了對鄧文迪這種純粹功利的不屑。
調侃一句,鄧大姐魅力能力超凡,把老默和布萊爾拿下,要是能把川普搞定說不定會造福中美兩國人民,貿易戰也不用打了,世界更和平了,哈哈
================謝謝分享,好經典的總結
上周六晚,餐桌上我們一家又照樣聊了兩個多小時,給孩子講了5組出國華人的故事,不同年代不同年齡及不同方法不同專業不同結果的,其中也包括鄧文迪的,最後問孩子對鄧的事情怎麽想,她說:我不喜歡她的做法,但我也不會去罵她
=================家庭很和睦,孩子很聰明,我也是這麽認為,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無奈
晚些再來讀後麵幾段吧。:)
這和文學城裏觀察到的不一樣。這裏罵外嫁的都是華男,女博主對各種原因外嫁都沒有異議。對鄧文迪也隻是說她功利心重起,反而是男博罵得很凶。
不說道德,文學城都是高大上的文化人,除非那些文字特好的博主,超過800字隻有自己寫的才讀得下去。:)
欽佩她勇於奮鬥的精神,但是手段低劣。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在符合人倫道德的範圍內合理合法的進行。
對於murdock,兩人勢均力敵,都各自心懷鬼胎,各取所需,鬥智鬥勇,欣賞她這種義無反顧逆水行舟的勇氣。
但是她第一次插手的家庭被她坑的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