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而睿智的男同性戀者
昆丁·奎斯普(Quentin Crisp)
《裸體公仆》(1975)和《英國人在紐約》(2009)
昆丁是英國現代史上最早公開同性戀身份者之一。他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家庭女教師,這樣的中上層家庭怎麽可能容忍一個同性戀呢?在被父母掃地出門之前,他主動卷鋪蓋離家出走,那是1930年代。
他當過街妓,混跡於同性戀俱樂部,孜孜不倦地尋找自己理想愛人,那個心底裏的“GREAT DARK MAN”。
當其他同性戀者隻在自己的天地裏自戀時,昆丁毅然決然將自己的性取向公諸於眾:他穿上顏色豔麗的服裝,染了鮮豔的頭發,抹上猩紅的口紅,塗著同樣猩紅的指甲油,踩著高跟涼鞋上街了。他當然明白這樣的裝束會給自己招致怎樣的待遇,麵臨著如何危險的境地,但他不在乎,或者說這也是他心甘情願付出的代價。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偽裝,不願意躲在陰暗的角落去孤芳自賞。經常地,他被眾人嘲笑;經常地,他被素不相識的正常人狂毆一頓,被揍得臉青鼻腫。最終,他甚至被同性戀俱樂部剝奪了會員資格,被拒絕於大門之外:因為他出格了,沒有像其他同性戀者那樣穿男性服裝,俱樂部負責人擔心他的行為會暴露俱樂部,給他們帶來危險。
在男同性戀者中,那個在心理上有女性特征的男同往往給人娘娘腔的印象,因為他們喜歡女性的裝束,塗脂抹粉。昆丁同樣身著女裝,塗脂粉,然而他卻給人豔麗或者華麗的感覺。他走在路上,高昂著頭,從不左顧右盼,那綽約的風姿如玉樹臨風,舉手投足間透出優雅,一個極度自信的人。
如果僅僅隻有優雅和華麗,昆丁的人生還不會那麽精彩,重要的是他還是個睿智而有口才的人。他有不少性取向正常的男女朋友,在聚會上他總是那麽風趣,人們喜歡和他聊天,他對朋友又總是那麽真摯。也許是遺傳於他的律師父親,昆丁的口才極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想參軍,並向軍醫如實陳述了自己的動機。軍醫深深折服於他陳述中的邏輯條理,給他簽署了“服兵役豁免證”。當警察們看他不順眼,設了圈套要收拾他時,他在法庭上自辯,將庭審變成了他申訴同性戀者的遭遇和權利的一個絕佳機會,以喚醒公眾的理解和同情,隨即被當庭釋放。
從四十年代起,昆丁為藝術學院學生當人體模特,供他們寫生,一幹就是三十多年。五十年代,當計算機天才艾倫·圖靈因同性戀被判刑作化學閹割時,而公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昆丁卻成為一名標誌性人物,自如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1968年,他的自傳《裸體公仆》(The Naked Civil Servant)出版,並於1975年拍成電影。從此他名聲大振,開始了他一個人在劇院舞台上的脫口秀,並被邀請去紐約演出。自1981年起,昆丁長期定居在紐約,繼續他的脫口秀。人們享受他充滿機智而又風趣的談話,人們也爭相預約和他共進晚餐。很多同性戀者從他的經曆中得到鼓舞,被他富有哲理性的話語所啟迪,開始走出自身的心理陰影,去享受生活。
1987年著名歌星斯汀(Sting)將他的歌“英國人在紐約”(Englishman in New York)獻給昆丁。2009年,同名電影《英國人在紐約》演繹了昆丁在紐約的近20年生活。《裸體公仆》和《英國人在紐約》這兩部影片中的昆丁均由約翰·赫特出演。
自1885年英國頒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戀的法令以來,一百多年過去了,現在同性戀者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寬鬆了,人們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寬容了。
1999年,90歲的昆丁去世,他的一生華麗地謝幕了。
英式英語,他說的時候的腔調,還有那眼神,感受到他心底的純樸,太美了。
一位同行,以前總說他們“泥心”,上海話“髒”的意思,後來參與拍了一部紀錄片(國內的),從此改變觀點,不再把他們特殊化另類化了。
土豆說的是,我知道李安就是從《理智與情感》開始的呢,想不到這樣一部經典片請的導演是位地道華人,之後才陸續看了他更早的國語片。 喜歡他的多數電影,尤其是斷背。
點進來前,隻看得到Quentin,心想你說的不會是大導演昆丁吧。 嗬嗬。
老哥,土豆記得臂膀沒斷,背斷了,:) :)
玩笑。
也很佩服李安導演,對歐美文化掌握得爐火純青。
土豆覺得尊重還不夠,還得勇於接觸,不躲避。
握手。
還得向菲兒學習,做一個不浮躁,會感恩的土豆。
土豆的影評就是牛!
+1
哈哈,看來漁鷺心裏有很多故事,去小房間說。
:)
是這部電影好,尤其75年的《裸體公仆》,土豆的影評隻是報流水賬。
被菲兒誇得很難為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