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斯德哥爾摩瓦薩博物館【波羅的海行-5】
話說歐洲是博物館迷的天堂。斯德哥爾摩也不例外。在斯德哥爾摩旅遊地圖上,清楚標誌了75個博物館。因為郵輪大巴下午2:30 要求集合。所以隻能選最具盛名的遊覽,那就是瓦薩博物館,中文也有叫瓦薩沉船博物館的。
正麵、側麵看都是一條船
在波羅的海上漂著時,每每手機上顯示的位置,是瑞典。顯然它是波羅的海的大海主。遠在前航空時代的17世紀,誰有強大的航海技術,誰就有製海權。在彼時,瑞典是波羅的海霸主,輝煌無比。
瓦薩博物館收藏著世界上唯一保存下來的17世紀建造的艦船。因為稀有,所以珍貴。這也是全世界遊客紛至紛至遝來的原因之一吧。
瓦薩博物館的確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博物館。全館是專為展覽一艘從海底打撈上的瓦薩號沉船而建立的。 “瓦薩號”是一艘十七世紀的古戰船,它是遵照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用時3年建造而成的。可不幸的是,這艘戰船在首航時,卻遇上大風浪翻覆到一邊,又因船的重量過重而加速沉沒,直到1961年終於被政府打撈上來並被全麵修複。現在走進這家博物館,人們不僅能看到300多年前戰船的原貌,還可以欣賞到船上的700多件精美的雕塑原品。這艘船上裝飾非常豪華,如果不是那些大炮,的確讓人很難與戰船聯想在一起,不得不驚歎十七世紀瑞典人造船技術與雕飾工藝的高超。
博物館的外觀,非常莊重簡潔,特別有整個北歐的簡約範。進入博物館,需要穿過幾重大門,因為維護船需要特定的溫度和濕度。展廳燈光很暗,在瓦薩號這樣的龐然大物麵前,壓力感莫名地升起來。船體氣勢磅礴,整個船長69米,寬12米,主桅杆52米,找各種角度,怎麽折騰也拍不出一個整體的樣子來。不能進入船艙看到細節,隻好在導遊的帶領下,一邊了解曆史一邊拍攝外觀。有英語和瑞典語兩種導遊。
瓦薩號模型,比例尺10:1
導遊非常幽默,英語也好的沒話講。早在17世紀初,波羅的海的製海權基本是瑞典和丹麥在爭奪,此消彼長。兩個國家不僅在陸地上比鄰,更是一衣帶水。兩個國家通婚很多,包括皇室。瑞典年輕的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得知當時瑞典的海上強敵,也是他的小舅子丹麥國王已擁有雙層炮艦,便不顧當時本國的技術條件,下令把炮艦改造為雙層。想著坐大船去找他的親戚開撕。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爾摩海灣、風和日麗、一艘旌旗招展與威武壯觀的大型戰艦,在岸上人群一片歡呼聲中,揚帆啟航。不料剛剛行駛數百米,一陣微風吹來,瓦薩號戰艦就搖晃幾下,竟立即連人帶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巨艦瓦薩從首航就傾覆沉沒,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終結,而是傳奇的開始。它的打撈過程是一段段傳奇。
17世紀,瑞典政府進行了多次打撈,由於技術有限,僅僅撈上來50多門火炮。非常不幸也令人費解的是,沉船位置後來竟然被人遺忘,以至於在之後300多年的時間裏瑞典政府多次想打撈這艘沉船而無從下手。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借助於現代科技的先進手段,“瓦薩號”的沉船位置終於被確定。隨後,1961年4月,瑞典政府組織人員,並邀請了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打撈團隊,瓦薩號在·水下沉睡三百多年,終於重見白天日。
也是從那天開始,瑞典政府結集了專家和工匠,修複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也是那時開始,向公眾開放。瑞典的專家、工人采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將古戰船恢複了原麵貌。修複後的戰船中,原始殘骸占到了95%,從水中撈出的萬餘件船體附屬部件和700餘件雕塑,經過防腐、防縮處理之後,也都放回到船上原來的位置。
能工巧匠仍在繼續修複工作
瓦薩號是個巨大的藝術寶庫,船上裝飾的各種精美雕飾,特別是木雕工藝,表現了在17世紀文藝複興晚期影響下的瑞典所流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船尾雕塑極為豐富。頂部雕刻著字母GARS,分別表示古斯塔夫、阿爾道夫,國王,瑞典,意即古斯塔夫.阿道爾是瑞典國王。字母上方是這位年輕國王的半身雕像,兩隻獅身怪獸托舉著他頭上的王冠。
連接展廳的是陳列室。大屏幕上播映的是船的建造模擬圖片。展示著從海底打撈上來的原“瓦薩”號艦上的實物,有風帆、火炮、人體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幣,甚至食物、朗姆酒等,還有按比例仿製的人偶(軍官、水手、商人、官員等)。這完全是一幅文藝複興後期船上生活的畫卷。每個人都在熱切的期盼首航,每個人都沉浸在即將領受到的殊榮而完全無法感知命運的多舛無情!
陳列室裏的一幅畫,描述瓦薩號首航的景象
打撈出來的信件,賬目,遺骸
因為時間關係,要離開博物館,回首瓦薩號,它不再是王國遠征的利器,而是成為緬懷曆史的載體。歲月之手輕揮間,留給瓦薩號的又何止是滄海桑田的易換。“瓦薩號”戰艦不僅是世界上被打撈起來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戰艦,而且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船上裝飾的各種精美雕飾(木雕工藝令人讚歎)表現了在17世紀文藝複興晚期影響下的瑞典所流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難怪一直到今天,瑞典人依然以這座博物館和這條古戰船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