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盛宴 蘇荷
提起蘇荷(Soho)[注1],人們會聯想起北京的798藝術區。的確,她是個性,自由,輕鬆,時尚,而又不失情調的生活藝術區。
My Candy Store
從5年前開始寫博客,就寫下了我與蘇荷的林林總總。來蘇荷的次數越來越多,因為我的candy store-蘋果店在那裏。索性就把家人慶生、朋友聚會都約在蘇荷。這一篇的確寫得散到無極限。
你能想象出嗎,蘇荷區原是紐約19世紀最集中的工廠與工業倉庫區,上世紀中葉,美國率先進入後工業時代,舊廠倒閉,商業蕭條,倉庫空間閑置廢棄。你知道和不知道的品牌,都在蘇荷有自己的旗艦店。
五,六十年代,美國藝術新銳群起,各地藝術家以低廉租金入住該區,世界現代藝術史的大師級人物;沃霍、李奇斯坦、勞森柏格、約翰斯等都是那裏的第一代居民。一些畫商也在那裏設立畫廊,一些現在較出名的畫廊都曾是從蘇荷區開始發展起來的。
六七十年代之交,紐約市長作出具有高度文化遠見的決定,全部保留蘇荷區舊建築景觀,通過立法,以聯邦政府的立場確認蘇荷為文化藝術區。到了1982年,蘇荷的畫廊逾千,藝術家過萬。書肆、餐館、咖啡座、時裝店生意興隆,一派文化氣象。
畫廊裏Andy Warhol的畫
《人鬼情未了》劇照, 來自網絡
《人鬼情未了》實景
好多經典好萊塢大片都是在蘇荷拍的。我們熟悉的《人鬼情未了》就是在這裏拍的。主人公Molly and Sam就住在 Prince Street 104號。就在蘋果店對麵。
蘇荷,時尚之都的代言
來蘋果店一睹iPhone7(有好幾年了)風采,結果王子街上人群鼎沸。狗仔隊追著幾個模特拍照。原來這周是紐約時裝周。街上的模特也不知是何方神聖,我也跟著亂拍:好不容易到了蘋果店,結果7代蘋果下周五才出來。索性去隔壁街的喬治鎮蛋糕店坐坐。媒體經常播報它店主的勵誌故事,刺激著我的好奇心。
店主是年輕的姐妹兩個,Sophie LaMontagne and Katherine Kallinis。幾年前,兩人都是白領麗人。她們心裏有個共同的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杯子蛋糕店,把自家的蛋糕配方分享給大家。她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希臘裔的祖母一起做蛋糕。祖母常把剩下的原料給姐妹倆玩,讓她們自由發揮,烘培自己的迷你蛋糕。兩人辭去工作,在DC開了首喬治鎮杯子蛋糕店(Georgetown Cupcakes)。第一天就供不應求。因為她們的蛋糕的郵購生意火爆,而紐約市名列第一!所以蘇荷旗艦店在2012年華麗麗開張了。因為各大電視台都對這姐妹倆和她們的蛋糕店做過專訪,很多人象我一樣慕名而來。也有很多人逛街累了,到這裏歇歇腳。
非常傾慕杯子蛋糕姐妹倆能夠跳出世俗的藩籬,活出自己想要的風采。她們掙脫了世俗的束縛,做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很多時候約家人、朋友,也有更多時候獨行。經常是把手機,Mac, or iPad 放在店裏,然後出去晃蕩。累了,就到蘋果店同條街的一家物美價廉的意大利餐館午餐。 是家庭經營的,味道不輸羅馬意餐。
某年慶生-Costata, 紐約十佳牛排館之一
物美價廉的意餐館
一個人的午餐
時而約好朋友早午餐。也在同條街的另一側,離地鐵站很近。來早了也沒關係。Window shopping一下,還可以去我喜歡的咖啡店試喝咖啡。Nespresso 經常有限量版的口味兒。這些新口味是在亞馬遜上買不到的。
等朋友時, 坐在這裏。看漂亮小姐姐, 牆上有,地上也有:
某天約朋友的早午餐
象《小歡喜》借劉靜之口說出的一位哲人的話,等你長大了,世界就變小了。我延伸一下,等你邊老了,世界就更加是流動的。是的,現在一年有差不多一半的時間不在紐約,一回來就約各路朋友見麵。所以來蘇荷的次數也更多了。朋友們問我到處遊走,紐約還是我的家嗎?當然是,無論走多遠,離開多久,依舊是。
注[1]:蘇荷(SOHO),原本是“休斯頓街以南”(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縮寫,是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西南端包括以格林街為中心的三條石徑街,代表美國新興文化產業在淘汰的工廠倉庫上的崛起。
更多寫紐約文字,請移步: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