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咖的第七界

走走、讀讀、想想、看看
原創文字,謝絕轉載
正文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大空頭》

(2018-12-02 22:09:17) 下一個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大空頭》

應該說,對《大空頭》(“The Big Short”)的上映,我是翹首以待的。 實話實說,能把金融危機這樣生硬晦澀的命題拍成如此鮮活,生動,又不失原著的辛辣,幽默之風範,真真是獨具匠心。

《大空頭》主創(網絡圖片)

電影由Michael Lewis同名作品改編而成,原著我是精讀兩遍,原由按下不表,先聊電影。

索羅斯曾經說過,凡是人構建的東西,都有著天然的巨大缺陷。尤其是金融市場,最易出現崩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給他的這一認識提供了最新而有力的佐證。《大空頭》講述了三組不同的,也沒有內在關聯的華爾街人馬,預測到了2007-2009年間的金融危機。從中獲得巨大利潤的故事。

我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麽在危機爆發前,幾乎所有的華爾街公司都一窩蜂地投資標的資產是資質極差的房產貸款產品組合。而這些極少數人能夠眾人皆醉,我獨醒,利用機會,賺得缽滿盆滿呢?

這第一組人馬,也是第一主人公,是Michael Burry(Christian Bale飾演),一位在矽穀的對衝基金經理。雖然電影裏對他的成長背景廖廖數筆,而原著卻花了好一些筆墨來描述這位投資奇才的成長。Burry在年幼的時候因腫瘤而失去一隻眼睛,眼眶裏的是玻璃眼球。在少年時,一次橄欖球賽中,他的玻璃眼球掉在地上。在同學麵前,特別是在歡呼雀躍的啦啦隊女同學麵前,他尷尬,丟人。他隻想回家。開始了他孤僻,遠離人群的人生。他不合群,社交困難,被診斷出患有Asperger syndrome(阿斯伯格綜合症),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自閉症。而在這種患者群體裏,不乏智商奇高的鬼才。 Burry就是一個典型之典型。

在父親的影響和約束下,他完成了醫學院,是斯坦福醫院(全美Top 10)的實習醫生。雖然性格內向兼有社交障礙,他的內在,象熔岩,需要爆發。那些睡不著的夜裏,他在Yahoo投資論壇裏,寫出他的投資理念,和具體的實戰操盤。

很快,他有了投資人,成立了自己的對衝基金-Scion Capital Management,開始了他一直想做的職業投資經理的生涯。也許是因為他的自閉,遺世獨立?Burry讀了數以千計的貸款評估文件。不好意思地說一句,我自己的買房文件都沒完完整整讀過一遍。他是如何做到的!所以,2005年,當美國房地產業如火如荼,當時的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頻頻發言,美國房地產價值會噌長無休止。Burry看出了次級貸款的弊端,甚至是欺騙。毅然決然地利用金融衍生產品-Credit Defualt Swap(CDS) 來做空次貸證劵產品。

 

非常讚同Michael  Lewis的觀點,“Financial markets are a collection of arguments.” 金融市場就是一係列論據/論點的集合。越是不透明而複雜的證券,越能給持有該論據的華爾街交易台賺更多的錢。其實20世紀最偉大投資人Jesse Livermore 早就說過,優秀的投手總是在等待,總是有耐心,等待著市場證實他們的判斷。Burry恰恰是一位這樣的投手。從2005-2007兩年時間,其他對衝基金因為順勢而為,買次貸產品,業績不菲。而Burry 的基金都是負回報。投資人要求撤出投資。他麵臨多大的壓力?是聽交響樂,打架子鼓,光腳在辦公室裏走來走去就可以減壓嗎?他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自信來對賭整個市場?

“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cking hate poetry.”(網絡圖)

 

順便說一句,之所以喜歡M. Lewis的書,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寫的都是發生在華爾街的真人真事。電影裏,主人公的名字有所改動,是因為當事人要求的,畢竟好萊塢大片比非虛構類金融書籍,影響力大多了。編劇McKay也是高手,把金融題材非小說類改變得很有娛樂性。2016年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實至名歸!

 

 

《大空頭》的第二主人公,書中名字,也是真人名字,叫 Steve Eisman, 電影裏叫Mark Baum,是康州知名對衝基金-Front Point Partners的合夥人之一,也是一位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者。這三組大空頭裏,他是年紀最大的,當時也就是四十出頭。在平均年齡不到三十的對衝基金行當,四十算是老資曆了。 因為年長,行事更穩重,有理有節。加上基金合夥人身份,更多出一份自信,篤定,有掌控力。從他在一次業內會議上,與前貝爾斯登(Bear Stearn) CEO Jimmy Cayne 對峙的演講,就可以略見一斑。電影裏演的是當Cayne堂而皇之得說貝爾斯登沒什麽次貸CDO損失,而觀眾席上的同行們手中黑莓上顯示貝爾斯登股價一路下滑,10%20%....35%….40%。所以大家紛紛離開。多麽經典雷同的一幕。就在同一天,我工作的Z公司派我去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s, 美三大債券信用評級公司之一)開會,學習它的最新上架的新版本CDO評估模型及應用。看到我們Z公司,時下的The Big Long, 股票也是自由落體狀。我拿起手機在走廊給公司打電話, 問是否需要回去幫忙。總把自己當棵蔥。

在故事要結束的時候,書中描述大贏家Baum 坐在曼哈頓中城大教堂前的台階上,思慮著要不要行使期權。我一直沒搞清楚是哪個教堂。電影鏡頭告訴我,那就是咱村的St. Patrick Cathedral. 突發奇想也去坐在台階上,看看是什麽感覺。一旦賣掉CDS(Credit Default Swap),他會賺翻天,為什麽坐在教堂前猶豫不決呢?一旦賣掉,就有多少小銀行破產,多少人失業?多少人要失去房子?電影借著第三組大空頭Ben(Brad Pitt 飾演)道出真相,失業率每增高1%,就會有4萬人死掉。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相克相生,這裏沒有贏家。討論得失的方式,隻能存在於內心。

網絡圖片-Ben(Brad Pitt 飾演)

那年春天的時候,我坐在那裏發了一會呆,春寒料峭,凍得腦子一片空白。看到幾步之外就是第五大道那個著名的商店。想著先來一杯熱咖啡,再去逛逛,才是美事一件。唉,就是沉醉在小腔小調裏,成不了大器。

大家都說衍生產品是現代巫術。巫術杠杆放大的不僅僅是資金的倍數,更是放大的人性的貪婪、希望和恐懼,而縮短的卻是投資公司/者的人生。生活遠比好萊塢大片更精彩。那些信用評級不怎麽樣的金融衍生產品依然存在,隻不過換了個漂亮馬甲而已。精彩還在繼續。

2008年的金融海嘯,與曆史上諸多次的經濟危機一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冰河期。其結果就是大量的物種滅絕,同時,又有許多新的,更有生命力,更能適應環境的新的物種產生。

世上本沒有資本。資本是人們統一想象和全體認可的一種聚合資源的工具。(這句說得太不專業了。遭到批判。但想想也不無道理。)

金融海嘯,是讓經濟體係從一種協作架構轉移到另外一種協作體係。建立,固化,和諧,打碎,重來。在循環往複中,生生不息。機會也從來不缺。

聰明的讀者, 你能告訴我下一個浪潮是什麽嗎?

最後,真的是最後了。還是以Mr. Lewis’s quotes來結束吧:

“The cau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s ‘simple’. Greed on both sides—greed of the investors and the greed of the bankers.I thought it was more complicated. Greed on wall street was a given—almost an obligation. The problem was the system of incentives that channeled the greed.”

 

 

 

更多影評,請移步:人性的獨白-《Arbitrag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