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咖的第七界

走走、讀讀、想想、看看
原創文字,謝絕轉載
正文

【地中海行-4】逾越節的偶遇

(2018-04-04 13:42:11) 下一個

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裏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
                         -《出埃及記》第17章第6節

 

Screen Shot 2016-10-02 at 9.52.43 PM

 

四月,巴塞羅那。

羅以琳從巴塞羅那國家大教堂走出來。卡特羅尼亞春天的暖陽,明媚地照在她身上,把她從埋藏在時光盡頭的哥特式建築裏,徹底拉出來。回頭望去,藍天,白雲,棕櫚樹,和她熟悉的邁阿密沒什麽兩樣。而傳統霸氣的教堂尖頂,卻是那個叫做北美新大陸的地方所缺失的文化氣息和曆史瑰麗。

今天是以琳出差的最後一天,晚上就要回紐約了。趕巧是猶太人的逾越節(Pass over),索性到附近的猶太區(Jewish Quarter)轉轉。這個十四世紀末期,猶太人安營紮寨的地方,修繕保護得真好哦。猶太人雖然是個沒有自己國度的民族,可對自己文化的傳承,堪稱世界楷模。他們定居的地方,都是好地方,紐約,邁阿密,都是他們的聚居地。還有這個巴塞羅那國家大教堂更是個風水上佳的寶地。她在巴塞羅那的正中心,從西麵的地中海到東邊的蒙特塞拉特山(Montserrat)剛好是等距離。

IMG_0265

巴塞羅那的猶太區(2015年)

出差前幾天的下班後閑暇時間,都被巴塞羅那分公司的同事綁架了。今天是自由行,逛了大半天,饑腸轆轆。以琳想就在這上風上水的地界享受下午茶吧。西班牙小吃(Tapas),西班牙油條(Churus)配熱巧克力,呀咪。以琳進了街角一家咖啡店。找了靠窗的桌子坐下。
她不經意地看著餐牌,隔窗欣賞美景。巴塞羅那,曆史人文氣息,不輸給羅馬,她又那麽玄幻,瑰麗,迷人,特立獨行。以琳喜歡這裏,巴塞羅那和紐約城有幾分神似,又多出了紐約沒有的雲淡風輕。

IMG_0450

西班牙國點:Churros and hot chocolate (油條和熱巧克力)

 

以琳用“油條”沾著熱巧克力,不緊不慢地往嘴裏送。環顧四周,發現店裏裝飾特別有中國特色,特別是後牆上有一幅巨幅人物畫像,是清朝格格的妝扮,怎麽還有些眼熟呢。看來清宮劇還真是流行啊,都吹到地中海了。她好奇地走過去,仔細端詳。怎麽和家傳的家譜相冊裏祖姑奶奶的照片,好象是一個人,不會吧?從以琳懂事起,奶奶就對她進行族譜家史教育。羅家,在清朝時,老姓叫郭絡羅。 祖爺爺是和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一起打天下,不折不扣正黃旗。曆代都和愛新覺羅家姻親糾纏,世襲罔替的皇親,鍾鳴鼎食之家。到了同治年間,以琳的祖爺爺蕤親王郭絡羅·常毓被派往駐西班牙公使館任臨時代辦。
臨時代辦位同代理公使,可以攜家眷同行。老郭絡羅攜夫人,大女兒以琳和兩個年幼的兒子來到巴塞羅那。公使館就在巴塞羅那大教堂隔壁的萊特娜大道,現在的猶太區。以琳格格自幼聰明靈巧,精通滿,漢,蒙三種語言。來歐洲幾年後,又諳熟英語和西班牙語,更出落得嫋嫋婷婷。當時,巴塞羅那的上層社會,和使館區都知道大清帝國駐西班牙公使館代辦家裏有一位才貌雙全的格格。上門提親的還真不少。可按照清朝祖製,旗人女子是不外嫁的。郭絡羅代辦早在以琳年幼時就和察哈爾總管依爾根覺羅將軍結親,將以琳許配給將軍的二公子。 回國後就會大婚。
當時的大清帝國,泱泱大國。公使館是個建築群。樓與樓之間種滿了海棗椰,梧桐樹,還有各種各樣的鮮花,象個植物園。管家請了個從以色列來討生活的小夥子當園丁。

後麵的故事就如同無聊電視劇的狗血劇情,千金小姐愛上了窮小子,還是蠻夷窮小子。蕤親王和福晉沒在意,想著回國時兩人自然就會斷了。兩年後,親王任期滿。在上船回國的那天早晨,以琳不見了。留了一封信給雙親。從此,親王一家再也沒見過以琳。一封家書要在海上漂幾個月才到。郭絡羅家聽到以琳最後的消息是以琳幫猶太小子做起了與以色列的進出口生意,日子越來越好。辛亥革命,清朝滅亡,郭絡羅家也敗落了,與以琳的書信往來斷了。老親王為了後輩能找到以琳,定下了家規:郭絡羅家的每一輩的嫡親長女,都要取名以琳,一直延續到如今的第九代以琳。

以琳喝下最後一口熱巧克力,笑自己一定是無聊電視劇看多了。示意服務生埋單。服務生指著吧台後麵一位戴著雅爾牟克(yarmulke,猶太教男子戴的帽子)的年輕男子說,今天老板請客。
以琳看了看表,時間差不多了。走到吧台前,向年輕男子大方地伸出手,”Hola,yo soy elim”。“Seth”, 他與她握手,深褐色的眼睛如地中海的陽光,溫暖柔和。

“為什麽要請我?

“因為你是中國人。我的祖奶奶是中國人。Seth指著後牆的畫像,”而且,我覺得你和她很像。“

”你該不會覺得亞洲人長得都一樣吧?“以琳故意用手指把眼睛拉長。

“怎麽會?我去過中國很多地方。你的名字和我祖奶奶,六代前祖奶奶一樣。”

世界還真是小。以琳覺得有些想笑。從小,就聽以琳祖姑奶奶的故事,好象就是一個別人的惡俗故事,與自己沒有關係。算下來,眼前這個陽光小子還是她爺爺輩的。以琳大方地拿出自己的的名片,”我今晚回紐約。來紐約一定要打電話給我。“ 以琳才不會把惡俗故事再講一遍,或者來個什麽認親。在這個美麗的城市,多一個朋友,已經足夠美好。
回到紐約,仍舊是逾越節。公寓大門前,幾個猶太男孩子用大油桶做的爐子生火,把舊門框鋸成木條當柴禾。隔壁的猶太奶奶拄著拐杖,從樓裏走出來,把剩麵包丟在火裏,一臉神聖。劈裏啪啦,火光跳躍著,溫暖,明亮。以琳想起了巴塞羅那,想起了Seth。也想起了隔壁猶太奶奶對她說過的話:
“You and I, We are inter-related. Just don’t ask me how.”

IMG_0041

逾越節,紐約街頭

每一次偶遇,都是一次久別重逢。

divide

注:以琳 (希伯來語: ??????,英語:Elim)是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時經過的一個地點,記載在《出埃及記》15、16兩章和民數記33章。根據出埃及記和民數記,以琳位於靠近紅海東岸的地方,在汛的曠野以西.出埃及記和民數記都記載在以琳“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以色列人就“在那裏的水邊安營”。(來自百度百科)

passover_custom-55cfde5853950100beb5e8b591604363d3161087-s700-c85

《出埃及記》-網絡圖

 

更多遊記,請移步清咖個人網站:http://kuyouworld.com/2018/01/11/地中海行-3-無心插柳-找到羅馬的子午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