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文H

滌蕩襟懷須是酒,優遊情思莫如詩。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安達盧西亞的早春之行(七)塞維利亞(2)主教座堂

(2023-07-01 07:50:00) 下一個

塞維利亞(2)主教座堂

在歐洲旅遊,參觀教堂是一件常有的活動。我等雖非信徒,卻也心懷神聖,正冠端容,肅穆止言,徐徐而入。在塞維利亞的第二天,我們就以這樣的心態和行狀,漫步在塞維利亞主教座堂的殿堂之中。

塞維利亞主教座堂,是一座有著五百多年曆史的教堂,體積龐大,外形完美,氣勢宏偉(圖1、2)。有意思的是,在塞維利亞,大教堂和大王宮是近鄰,主教大人管理教區的中樞駐地和國王管理國家的宮廷隔街相望,一個代表著精神的權力,一個代表著世俗的權力。更有意思的是,一眼看去,大教堂的高度、體量和氣勢壓過了大王宮,幾百年下來,這裏的國王居然安之若素。這是西方社會的一個典型縮影,兩種權力分庭而立,互不隸屬,由此沿襲千年,並因此造就了西方社會現今的權力架構。

圖1、2

這裏原來矗立著一座穆斯林的大清真寺。最初,當塞維利亞在1248年被費爾南多三世的北方聯軍收複後,為安放信仰,信眾隻好在經過改造的大清真寺內向上帝禱告。這種在穆斯林建築環境內行天主教禮儀,一定有種怪怪的感覺,乃是權宜之計。

終於,在塞維利亞的財富積聚到一定程度後,1401年,基督徒們決心棄舊圖新,拆除清真寺,從頭開始修造真正屬於自己的教堂。當年的修建規劃極其宏大,流傳下來的一句信徒們的豪言壯語是:“要建造世間最壯觀最宏大的教堂,哪怕被視為瘋狂!”

修建整整持續了一個世紀掛零,直到1506年方才完工,這才大致有了今天的格局。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按麵積論,塞維利亞主教堂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巴西的阿帕雷西達聖母聖殿。而在哥特式教堂譜係裏麵,塞維利亞主教堂排名第一。無論是論麵積還是論空間體積,此大教堂均遠大於久負盛名的巴黎聖母院、米蘭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而且,此主教座堂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持,和隔街相望的塞維利亞王宮、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盡管是棄舊圖新,推倒重來,但新修的大教堂仍然保留了一些伊斯蘭文明的痕跡。最顯眼的當屬教堂外麵東北方向的吉拉爾達鍾樓(Giralda Tower),鍾樓高約100米,係由改造清真寺的宣禮塔而成(圖3)。從圖3可以看見,鍾樓外牆帶有阿拉伯格調的雕刻花紋和馬蹄形小窗,配在正方形的鍾樓上,美觀大方。而鍾樓最高的部分,包括立柱、拱門、穹頂和尖塔,則又是文藝複興式的建築風格。在鍾樓的最高處,矗立著一座勝利女神"El Giraldillo"的塑像,以彰顯基督教信仰的勝利(圖4)。此鍾樓十分耐看,遠看近觀,皆有神韻,顯示出兩種文明混合帶出的美感。幾百年以來,吉拉爾達鍾樓一直是塞維利亞城市的地標性建築。

圖3、4

早春之季,主教座堂開門較晚。上午十一點,當教堂門口的遊客隊伍已經排出百米以外,我們已經站立到腿酸的時候,教堂的世俗管理人員方才姍姍出來,打開鐵門迎客。進此教堂參觀的一個訣竅是:網絡上預定門票,按時間安排準時前來,不用排隊,優先進入。

我們進入後,本來就心懷敬畏,而當行走在高曠的內部時,透過燈光放眼周圍並抬頭仰視之際,就更覺得自己渺小。邊走邊看又邊想:在古時候,在沒有高強度電燈照耀的古時候,走在這空闊而幽暗的的大空間裏,信眾在神像麵前,會生出一種什麽程度的卑微感覺?

就總體建築的格調論,這的確是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內部有壁立的束柱、尖肋穹頂,尖形拱門、描述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窗,以及人像浮雕,圖5-8。行走在地麵上的我們,一眼望去,有高聳入雲之感,空闊浩大,震撼心靈。

圖5-8

此教堂的全稱是塞維利亞聖母主教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表明這是一座尊奉聖母瑪利亞的天主教堂。教堂內,聖母瑪麗亞抱著聖子,立於顯要處,接受著我們的瞻仰,圖9。

在教堂中殿,有一金碧輝煌的巨型壁龕祭壇。從頂至底,中部平麵上排布著二十八幅雕塑加鐫刻的圖像,描述耶穌當年誕生、布道、受難、複活的各種場景(圖10),功夫精細,製作繁複,細節逼真。這是世界上尺度最大也最壯觀的祭壇作品。而且,必須提及的是,此祭壇的主體工作由一個人,皮埃爾·丹卡特(Pierre Dancart),終其一生製作。這就是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圖9、10

塞維利亞主教堂在1506年投入使用後,隨著大航海帶來的財富的增加,新的修建也在不斷增加,斷斷續續的修建和修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初。幾百年下來,給這座哥特式教堂添加了不少的附加建築,引入了多種風格的建築裝飾藝術,除了哥特風格外,還有穆德哈爾、文藝複興、巴洛克等風格,從而使得這座宗教建築本身就成為了一座藝術的殿堂。

大約在教堂竣工三十年後,在教堂的南側,開始建造一座主聖器收藏廳(Great Sacristy)。此廳氣勢恢宏,裝飾豪華,空間開闊,采光極佳(圖11)。柯林斯柱頭撐起的穹頂,線條優美,做工精細,比例協調(圖12)。其旁的側頂上,用水磨工夫,塑出聖母與耶穌,以及十二門徒的群像(圖13)。據稱,此廳為文藝複興風格,但筆者傾向於認為,此廳由於大量采用曲麵和橢圓形空間,以及繁複精細的裝飾,已經帶有早期巴洛克的韻味。在十六世紀馬丁·路德開始新教改革的挑戰下,天主教會開始在教堂裝飾中窮盡藝術的魅力,以此來吸引廣大信眾。

圖11-13

現在,主聖器收藏廳是一座博物館。博物館有多個空間,藏品豐富,收藏有各種宗教聖物、各種珍貴的宗教工藝品(圖14)、以及西班牙著名畫家的油畫,如圖15所示的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的作品。

圖14、15

大約在大教堂建成後半個世紀,在教堂的東南角,緊挨著主聖器收藏廳,開始增建一座教士會大廳(Chapter House),此廳又被譯成樞機殿。這是一座文藝複興風格的廳堂,廳的整體呈橢圓形,精致而規整,這在世界上的宗教建築中是首例。廳的頂部是一巨型的橢圓形穹頂,穹頂高敞明亮,其上的圖案簡潔對稱,色彩平實(圖16)。議事廳的大理石地麵穩重大方,裝飾的條紋圖案係模仿米開朗琪羅在羅馬的作品(圖17)。最引人注目的是橢圓廳正前方的一幅油畫。這是西班牙晚期巴羅克時代的繪畫大師穆裏羅(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 1618-1682)的作品《清淨受胎》(圖18)。穆裏羅一生畫了二十四幅有關聖母瑪利亞的《清淨受胎》,全世界多家博物館均有收藏,在馬德裏的普拉多博物館就收藏有五幅。穆裏羅畫的聖母青春秀美,神色莊重,可與文藝複興大師意大利的拉斐爾的聖母作品比肩。

圖16-18

在更為晚近的時代,巴洛克藝術開始廣泛進入西班牙的教堂建築。在塞維利亞的主教座堂中的數十座祭壇上,有一些祭壇帶有明顯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圖19)。風格各異的教堂建築和各種裝飾,給遊者如我等以目不暇接之感,而不得不感佩前人由信仰生發而來的各種藝術珍品。

圖19

塞維利亞主教堂是航海探險家哥倫布的長眠之處。教堂裏,有他的棺槨,由四位盛裝武士抬著,莊嚴而肅穆,威武而榮耀,圖20。四位武士胸前的徽圖分別是城堡、獅子、豎條和金鎖鏈,分別代表著構成現代西班牙的四古國: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和納瓦拉。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開啟了西班牙的強國之路,因此,西班牙的人們,無論君王還是老百姓,對這位意大利熱拉亞人,滿懷感激之情。

圖20

哥倫布遺骸的遷葬經曆頗為複雜。最初,他被葬於去世時居住的城市,西班牙北部的瓦拉多利德(Valladolid)。後來,仿佛是一種宿命,哥倫布的遺骸也經曆了一次大航海,再次前往拉丁美洲。而且,和生前一樣行無定蹤,先是由兒媳葬於多米尼加,因為哥倫布的兒子迭戈曾在此當過總督;後移葬古巴的哈瓦那。最後,在1899年,這位航海探險家的遺骸再一次遷葬,這次終於回到了他航海事業的起點塞維利亞。十九世紀末的西班牙人把這位航海先驅者厚葬於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內。

看著哥倫布的莊嚴而榮耀的墓葬,讀著上麵的介紹文字,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我國明代初年的大航海家鄭和。從明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早哥倫布八十七年,鄭和曾先後七次率領大船隊遠航,開辟了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多條航線,抵達了東南亞、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島、東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由於目的不同,境界迥異,鄭和的遠航最後戛然而止,對人類發展毫無貢獻。更匪夷所思的是,隨之而來的是明清兩朝持續幾百年的全麵海禁。中國在顢頇的皇權製度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國門的封閉,導致思想的封閉,痛失發展機遇,遺恨永遠。

塞維利亞主教堂的外麵也頗值得駐足觀看。如果參觀後尚有餘力,不妨緩步繞教堂一周,欣賞其外觀建築的風貌。大教堂的四周的四個立麵共有十五座門,建築時間有先有後,尺寸有寬有窄,裝飾有簡有繁,風格各異,值得細看。現擇其要者簡述於下。

教堂北邊的門頗多,其中最高大者稱聖母受孕門(Door of the Conception,圖21),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大門。此門是我們遊客離開大教堂的出口,從此門出來,正好進入柑橘園。此門頗為年青,建成於1895年,但柑橘園很古老,是原大清真寺的庭園。

圖21

從柑橘園出來,又有一門,稱寬恕之門(Door of Forgiveness,圖22)。此門從位置上看,不能算大教堂之門,而是老橘園之門,故此門有原穆斯林風格的馬蹄形門拱。在16世紀初教堂建成後,保留了此門,也保留了摩爾建築的一些裝飾特征,但增加了一些基督教的特色,如在門的兩側塑起手持鑰匙的聖彼得和手持寶劍的聖保羅雕像。這樣的包容處理,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圖22

塞維利亞大教堂的主門位於西側立麵的中部,正對教堂內的中殿正中,叫聖母升天門(Door of Assumption,圖23),因門楣上有聖母升天的浮雕而得名。此門闊大,氣宇軒昂,裝飾極富層次,大門兩側塑有聖徒的群像,裝束各異,姿態多變,很耐看。

圖23

南邊的大門是我們排隊買票進入教堂之門,最為繁忙,叫聖克裏斯托夫門(Door of Saint Christopher,圖24)。在漫長的傳教曆史裏,天主教會敕封了眾多的聖徒,聖克利斯托夫是其中之一。曆史上確有其人,是一因信教而犧牲的烈士,大致生活在羅馬皇帝德西烏斯Decius時期(201—251 AD)。

圖24

此門高大,具典型的哥特式風格。門外有一前庭,庭中聳立一尊勝利女神El Giraldillo的塑像,這是吉拉爾達鍾樓頂上那座塑像的複製品。女神身材修長,體態窈窕,但透著堅強的神情,一手執盾,一手拿著象征勝利的棕櫚葉,頗有希臘女神雅典娜的神韻。

大門皆是精品,而門楣上的浮雕更值得注目欣賞。在教堂東立麵靠南的門叫鍾門,因當年這裏是敲鍾呼喚工人之處而得名,門依然是哥特式,但門楣上的浮雕卻有文藝複興的特色,製作於1548年,描述的是耶穌進入聖城耶路撒冷的場景(圖25)。東立麵靠北、挨近吉拉爾達鍾樓的門叫博士朝拜門(Door of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因門楣上的東方三博士前來朝拜耶穌的浮雕而得名,亦是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作品(圖26)。

圖25、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