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多瓦(1)老城的魅力
科爾多瓦Cordoba在塞維利亞東北方向約一百三十公裏處,乘火車不到一小時即到,而坐長途大巴車也隻是一個半小時的旅程。
科爾多瓦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其老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的羅馬時代。當年的羅馬帝國,曾控製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和南部長達六百多年。古羅馬人是一個喜歡搞基本建設的民族。他們所到之處,開道路,修城牆,建水渠,架大橋,造劇場,築庭院,忙碌得不亦樂乎。在忙碌的幾個世紀中,在地中海兩岸,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給整個世界留下了不可沒滅的影響。
老城中的主要建築,包括羅馬橋、古城牆、主教座堂、主教座堂周圍的老街巷、基督教君主城堡等,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總體名稱為“科爾多瓦曆史中心”。
以曆史悠久程度論,在老城留存下來的曆史遺跡中,年歲最大的當數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建的一座石橋(圖1、2),當地人叫“羅馬橋”。初春之季,我們來時,正值枯水期。此處的河流,還是瓜達爾基維爾河,顯然是塞維利亞那裏的河段的上遊,河水不算多,水流緩慢,但此處河床頗寬。橋總長三百三十一米,寬九米,通體用黃色石頭建成,造型古樸,儼然大觀。
圖1、2
橋的北端,是一座羅馬文藝複興風格的門樓(圖3),稱為大橋之門(Gate of the Bridge),建於十六世紀。橋的南端,有一座伊斯蘭風格的軍事防衛古堡(圖4),叫卡拉霍拉塔樓(Calahorra tower),建於阿爾摩哈德哈裏發國(Almohad Caliphate)控製科爾多瓦的十二世紀。兩座建築,風格各異,南北對峙,但均結實厚重,隔橋遙相呼應。橋的中部,則塑有天使聖拉斐爾的神像,香火不絕,據說這位神祗是科爾多瓦人認定的守護神(圖5)。
圖3-5
在羅馬橋的北端,進大橋之門,左行幾十步,可見一高高豎立的一座柱形雕塑。這是聖拉斐爾凱旋柱,這是為慶祝費爾南多三世收複科尓多瓦而建造的紀念柱。最初修建於1765-1781年期間,凱旋柱的頂端站立者,正是科爾多瓦的守護天使聖拉斐爾(圖6)。
圖6
現存的橋經曆過過多次維修,特別是公元八世紀時,阿拉伯人入主此地後,有過大規模的重建。在曆年的維護下,此橋經曆了兩千多年的風雨,至今屹立如初,還允許行人步行通過。當我們行走於橋上時,那種近距離和古羅馬遺跡接觸的感覺,有點特別。
古羅馬人在科爾多瓦不僅修了長橋,也建了城牆。因年代久遠,當年的城牆大都湮沒無聞,唯有在城內的羅馬神廟遺址處,尚留有短短的一段,如圖7所見的羅馬神廟柱林的後側所示。但如今所見的老城城牆,則多建於原羅馬古城牆的牆基之上。可謂牆雖不在,基礎猶存。
圖7
一天午後,我們隨著人流在老城的小巷中漫步,不知不覺就走到一座古城牆的城門口(圖8、9)。此處位於科爾多瓦老城的西邊,城外就是新城,視野豁然開朗,通衢大道貫通南北,其上車流不息。
圖8、9
午後的陽光從南方斜射,在地麵留下細長的身影。城牆沿南北方向展開,高而厚,壯而實,通體黃色,布局嚴整,結構美觀(圖10-13)。
圖10-13
今天我們看見的城牆,正好就是在原羅馬古城牆的牆基上修建的。爾後複建於公元十世紀的科爾多瓦哈裏發王國時期,並在上個世紀中期,又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修複。阿拉伯風格的城牆和城門,簡潔而壯實,雉堞細長,排布密集,堞上是尖形的四坡頂,和我們看慣了的中國城牆,無論是色彩還是造型,均差別極大。城牆下有護城河,但無水,唯留下深深的壕塹。城牆屹立已越千年,在初春的陽光下看去,卻並不顯得老態龍鍾。
沿城牆漫步,可見兩尊塑像,一黑一白。黑者是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塞內加(Lucius Annaeus Senec,4 BC-65 AD,圖14)白者則年青得多,是摩爾人時代的穆斯林學者阿威羅伊斯(Averroes,1126-1198 AD,圖13、15)。兩位學者均是土生土長的科爾多瓦人,是科爾多瓦的出類拔萃之輩。
圖14、15
塞內加雖然出生在羅馬行省的科爾多瓦,但他受教育於羅馬,成長於羅馬。他是後期斯多噶派哲學的代表人物,著述頗豐。他在充滿陰謀和權術的羅馬帝國時代既是哲學家又是政客。在重德行和苦修的斯多噶派哲學中,他主張:“提高道德、智慧,保持精神上的安寧”;“一個人必須願意過貧窮的生活,藐視財富,崇尚自由,與宇宙相和諧。”但是,說易行難,他本人入世太深,是當時最富有和最有權勢的人之一,且有放高利貸發財的行跡,並卷入了刺殺羅馬皇帝尼祿的陰謀,最終被尼祿賜死。
摩爾人阿威羅伊斯出生於科爾多瓦的一個顯宦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科爾多瓦的法官,在青少年接受過很好的教育。成年後,阿威羅伊斯先後從事過天文學、哲學、神學、醫學、法學等多方麵的研究,後來擔任法官、宮廷醫師、首席大法官等職位,是一位集哲學、神學、醫學、天文、伊斯蘭法學於一身的大學者和思想家,學識龐雜,著作等身。最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個伊斯蘭學者,他對西方文化有著開放的心態和強烈的興趣。他的哲學著作包括大量對亞裏士多德的評論,因此他在西方世界被稱為評論家和理性主義之父。
午後一點,我們正在城牆根處用餐,一群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城牆邊的阿威羅伊斯塑像旁上現場課(圖15)。由於這位學者涉獵範圍極為廣闊,很難猜測這是哪門課的現場教學。課程的門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督教國家的西班牙的學生,在向一位穆斯林學者學習。現在的西班牙,心胸開闊,阿拉伯異族統治的曆史,也是自己國家的曆史;阿拉伯當年的文化遺存,也是今天中學生的學習內容。
科爾多瓦的老城不大,內中的街巷縱橫交錯,房屋壁立,幽深空寂,極具小城幽巷的古城特色(圖16-19)。除了大教堂附近的街巷有熱鬧的商業氣氛外,多數街巷是幾百年延續下來的模樣,絕少商鋪和市聲喧鬧。老城中,石頭鋪路,小樓夾道,白牆紅瓦,行走於其間,回聲可鑒。而黃昏時分,少有人聲,安靜如太古,初來乍到的遊人內心惶惑,不辨方向,不敢久留。
圖16-19
科爾多瓦老城的基本格局形成於羅馬帝國時代,後來的摩爾王國和基督教王國又不斷進行修建和改造,再加上現今西班牙地方政府的精心維護,這就有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幽深感覺和曆史韻味。其感覺和韻味甚於我們已經拜訪過的馬拉加和塞維利亞的老城,和我們後來要去的格林納達的阿爾拜辛區相比,在伯仲之間。而和國內現今各地政府花費巨資精心打造的仿古街區相比,則有天上地下的差別。
因此,來遊科爾多瓦,在古城小巷中隨興漫遊,沒有目標,不趕時間,是一件人間少有的快事。除了感受幽靜和古老之外,尚有兩種驚喜等待著你。
其一是,當你漫步於曆史之間時,不經意間,偶然側身一瞥,你會看見高門半掩,庭院深深,裏麵芳草鋪地,花樹燦然,布置得頗有情趣(圖20-22)。顯然,窄街小巷並非隻以古舊名世,內中的居住者,應該不乏淑女雅士,甚至可能有藏龍臥虎之輩。
圖20-22
其二是,當你久行窄巷,正惶惑間,忽然一拐彎,就見一古寺當頭來迎。老城中,各色各樣的寺廟極多,不知其來曆,亦不詳其宗派,但均歲月悠長,保存完好(圖23-26)。其中,圖26是我們所居住的一條小街的街口門樓。其上的聖徒的名字叫:聖·弗朗西斯科。美國西南部的一座著名城市也叫這名,咱們中國人稱其為“舊金山”。
圖23-26
這裏打算多說一下科爾多瓦的庭院。科爾多瓦的先民們,曾被古羅馬的文化、拉丁語、建築、生活習俗等所同化。這種潛移默化的羅馬化影響,雖然已越兩千多年,但至今可從老城民居和公共建築的庭院中窺探一二。
這些庭院,多注重設置疏朗的內庭,采用馬蹄形拱廊和羅馬柱,且內庭必有植物、水池、精鋪地坪等,有古羅馬庭院的餘韻(圖27-30)。立足其前,為其俊朗的風格,典雅的氛圍,幽深的氣度所折服,久久不能離去。
圖27-30
據說,現在的科爾多瓦,每年都有庭院節。庭院節在每年的五月初開始,五月中旬結束,持續兩周左右。在西班牙,庭院節又稱“庭院開放日”,在這半個月期間,科爾多瓦的居民們會將自己的庭院精心布置,向遊人開放,你可以進去參觀拍照,再跟主人聊上幾句。人們承古鑄今,美化生活,其景可賞,其情可讚,其趣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