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文H

滌蕩襟懷須是酒,優遊情思莫如詩。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印度旅行筆記(九)阿格拉之泰姬陵

(2021-07-07 07:14:57) 下一個

九  阿格拉之泰姬陵

如果要一個中國人說出他所知道的印度名勝古跡,我估計,七八成的中國人都會說“泰姬陵”。泰姬陵以它無以倫比的建築美,包括其建築造型、整體布局、庭園配置、材料使用、裝飾細節、色彩、尺度等,征服了人類。被譽為“七大世界建築奇觀之一”,“人類最完美的工程”。

今天,我們終於有了機會,得以去參觀此陵園。導遊米羅要求我們早起,淩晨五點半出發,目的是去迎接晨曦,觀賞初升的陽光照到泰姬陵上的色彩變化。

摸黑出發,老頭、太婆們都有點孩子般的興奮和企盼。不曾想,待到達時,陵園景區前的場地早已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蹱。米羅去排隊購票,盡管是淩晨絕早,購票區也排出了長龍。經過一番等待,終於人手一票,疾步向陵園走去。

我們從東邊一個側門進入陵園。一當走到陵園正麵,一座雄偉的大門迎麵聳立,這是陵園的正門通道(圖1),一座帶有波斯和莫臥兒風格的方形門樓。門樓用紅砂石和白色大理石構建,呈中軸對稱,巍峨且端莊。圖2則是在上午10點左右拍攝的,此時太陽高照。這座紅白相間的建築,在朝陽下,背襯藍天,顯得色調明快,肅穆中竟然帶有幾分俏麗。遊人在門樓前的廣場上麝集,拍照留念,並駐足仰視,細細觀賞。

圖1、2

此門樓的四個方向均有線條優美的拱門,除正麵中央拱門供遊人通行外,其餘均為裝飾,大小配搭,對稱分布,凸凹有致,排列有序。拱門上,飾以彩繪花卉圖案;牆柱上,配以白色幾何線條。門樓頂上的四角處,分別站立著印度與莫臥爾混合風格的八柱圓帽塔亭,白頂紅身。而門樓正麵的內、外頂層上,則分別一字兒排列著十一座小白塔。據說,這一共有二十二個小塔,寓意著泰姬陵建造的總時間二十二年(AD 1632-1653)。不知確否,姑且聽之。

進入門樓後,視野開闊,全無遮蔽,迎麵映入眼簾的就是泰姬陵的主體建築,在朦朧的遠處巍然矗立。陵墓體積宏大,圓頂高聳,形態莊嚴,通體白色。第一觀感是,這陵墓更像一件宏大的藝術品,全無陵墓的陰氣,更無皇家的森嚴。最吸引人的還是棱廓分明的建築物上的那個圓頂,尺度巨大,比例和諧,線條優美,形如洋蔥,又似石榴。四周有四個半圓塔頂襯托,錯落有序。而四座宣禮塔立於四角,高度稍低,體態優雅,和主體相配,布局恰到好處。

此時,太陽初升,霞光萬道,給白色大理石的主建築的東麵染上了一層金色,遠遠看去,在依稀的薄霧中,在初陽的霞光裏,背襯著尚未完全化開的晨曦雲層,半明半暗,亦白亦金,給人如夢如幻的感覺,宛如人在仙境(圖3)。

圖3

行至中庭,此處有一方形水池。站立此處,正好是陵園的中心位置,離泰姬陵不遠不近,是觀賞泰姬陵的最佳位置。舉頭望去,橙黃的霞光灑在通體白色的大理石建築上,氣蘊非凡,氣勢磅礴,莊嚴肅穆,神性十足(圖4、5)。沙·賈汗,這位為愛妻修造此陵墓的莫臥兒皇帝,當年在建造構思時,大概要的就是這種真主之光的效果。

圖4、5

少頃,時移光異,色彩幻化,這壯觀的建築也隨之由橙黃逐漸變為明快的淺黃(圖6),溫潤胸臆,亮人心眼。如此仙境般的感受,平生從未有過。遊人皆驚歎,或注目,或指點,或徘徊,或議論,且紛紛拍照留念。泰姬陵的雄偉、壯麗、純正、和諧,盡收眼底,全在心中。

圖6

大約半小時後,太陽高升,雲層漸消,藍天漸出。泰姬陵的色彩又由淺黃變成純正的白色(圖7、8)。此時,能見度大開。陵墓上的拱門、拱門上的彩繪、碩大的園頂、圓頂上的裝飾、以及主體建築上的塔亭、細柱、還有四座造型挺拔的宣禮塔,均能清晰觀看,一 一指數。我等在中庭躑躅徘徊,盡情欣賞這一生難得的奇偉瑰麗非常之觀,不忍離去。

圖7、8

即使在太陽高掛的時候,白色的陵墓,其外觀色彩也仍然會繼續變化,給參觀者帶來驚喜。圖9-11是在我們即將離開時拍攝的。當時,陽光普照大地,藍天如洗,明亮的光線使得白色大理石建築顯得更加潔白晶瑩,通體明亮,純淨如玉。難怪世界各地的來訪者,均被此座建築的神奇之美所傾倒,譽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

圖9-11

觀賞太陽光給泰姬陵帶來的變化之美時,卻突發奇想:如果在月光下觀賞泰姬陵,想來一定有一種別樣的靜謐美。純淨如玉的月光,灑在同樣如純淨如玉的大理石建築上,那種純淨、安謐、清幽、神秘的景色,該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估計難以用語言描述。中國人喜歡月亮,中國的詩詞中,描寫月色的佳作汗牛充棟。此建築若在中國,一定能激發出許多美妙的詩詞,留給後人吟詠不絕。

中庭是拍照的好地方。遊客們成雙成對在此拍下夫妻照,借此見證人世間的愛情。我們也未能免俗,於是,端坐於石凳,以代表人間深情的泰姬陵為背景,留下一張寶貴的照片(圖12),作為兩人結婚四十年的紀念。

圖12

再三欣賞了太陽光芒給泰姬陵帶來的變化之美後,我們步上高台,套上鞋套,依次排隊,魚貫而入,進入到陵墓內參觀陵寢。

陵墓內是一座八角形大廳,高大通透,壁上遍布拱窗,皆有精美裝飾。據說,由於大圓拱頂的存在,在此廳中吹響長笛,其聲繞壁,可回響五次,直可達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的音響效果。大廳中央是一座鏤空雕花並點綴寶石的大理石圍欄,圍欄內有兩個白色大理石雕花基座,其上分別安放著泰姬(穆塔茲·瑪哈爾)和沙·賈汗的石棺,一大一小,男高女低。據說,兩人的真實棺槨,其實在下麵,此處僅是空棺,供人憑吊。此處不能拍照,隻好闕如。網絡上多有此陵寢的照片,可以上網觀看。由於人多,不能久留,很快就繞場一周,魚貫而出。

從陵寢中出來,方才開始仔細欣賞陵墓的外觀和整座陵園的其他建築。

泰姬陵的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有四個寬大的正麵,分別朝向南北西東四個方向,而在四角的棱線處,開出了四個窄麵,形成一個寬窄相間,整體對稱的八麵體。四個正麵均修有巨大的拱門,拱門兩側,上下均對稱排列著小拱門,大拱門內縮成門廳,小拱門則內縮成陽台,整體外觀簡潔,幾何形狀明確,並無外突的累贅,亦無繁複的線條。給人簡潔大方,虛實相間,排列有序,變化規律的美感。

圖13-15是分別從主殿的斜側麵側麵(東)、背麵(北)拍攝的照片。方位不同,時間差異,采光則有異,色彩亦不同。平台的四角處,矗立著四座宣禮塔,塔的位置恰對主殿被截出的窄麵,殿宏塔秀,殿高塔低,相對映襯,主次分明。這一切均布置得如此巧妙,使觀者看去,比例和諧,明朗舒展,穩重肅穆,令人歎為觀止,對波斯和伊斯蘭的建築藝術佩服有加。

圖13-15

陵墓西東兩側,分別有一座以紅砂岩為主構築的建築。正麵紅白相間,頂上是白色圓頂。西邊的一座是清真寺(圖16),東邊的一座,無宗教用途,屬配置性建築,其內空寂,裝飾不俗(圖17)。兩座建築對稱均衡,左右呼應,形成對主體建築的陪伴和襯托。

圖16、17

圖18拍攝於陵墓平台正對進門的方形門樓處。整座陵園呈中軸對稱,方形門樓與泰姬陵主建築恰在此中軸線上,一紅一白,遙遙相對。一條水道,旁植草坪、青鬆,把二者連接起來,規整有序。在庭園中間的方形水池處,用開闊的行道排出一個中軸十字。此十字將整個庭園分為相等的四份。而每一份內,又有一個十字形小道,將其再分為四等份,而小道上遍植嘉木,綠蔭扶疏。這依然是基於伊斯蘭的四花園理念,是伊斯蘭傳說中帶有四條水路的天堂花園的典型模式。

圖18

陵園四周,皆修有紅砂石圍牆(圖19)。南邊,在方形門樓兩旁,還修建有寬闊的回廊。回廊的拱門,其上部為半圓形的曲拱,飾以典型的印度孔雀尾屏曲紋(圖20)。估計,這裏是在祭拜陵墓時,供人休息之處。參觀完後,我們也在這裏休息,坐在此處,在離開之前,可以再次遠望這舉世無雙的白色大理石建築。

圖19、20

坐在此處,腦子裏最自然想到的就是泰姬陵的修建背景

墓主泰姬,原名叫穆塔茲·馬哈爾Mumtaz Mahal,而穆塔茲·馬哈爾原名叫阿姬德·芭奴Arjumand Banu,1593年生於一個波斯人家庭。其祖父米爾劄·基亞斯Mirza Ghiyas 因家道中落,率全家從波斯移民到印度討生活,篳路藍縷,終有所成。此公憑借著卓越的經商和理財能力,進入阿克巴大帝的宮廷,當上了一個地區的財務主管,並逐漸高升,成為中樞重臣。穆塔茲·瑪哈爾的姑姑,梅荷爾·恩妮莎Mehr un-Nessa,精通語言文學、音樂、藝術、舞蹈,雖然守寡,卻被阿克巴之子,第四任皇帝賈漢吉爾看上,納為妃(皇帝二十個妻子的最後一位),並賜封號,先稱“宮廷之光”(Nur Palace),後來幹脆叫“世界之光” (Nur Jahan),而穆塔茲·瑪哈爾的父親也是沙•賈漢的宮廷重臣。

由上所述可知,泰姬陵的墓主,阿姬蔓德·芭奴,生於一個波斯顯貴家庭。她受過良好的教育,容貌出眾,多才多藝。在1612年,這位波斯貴家小姐,未來的泰姬,嫁給了賈汗吉爾的三皇子庫拉姆Khurram。皇子多妻,她排第二,但據說庫拉姆皇子最寵愛她,給她上尊號Mumtaz Mahal,波斯語義為“宮庭翹楚”。1628年,庫拉姆用盡手段,終登九五大位,上尊號沙·賈汗 shah Jahan,意為“世界之王”,成為莫臥兒皇朝的第五代皇帝。皇子的宮中翹楚也就正式成了帝國的皇後,並上尊號為Malika-i-Jahan,意味“世界之後”。

穆塔茲·馬哈爾與沙·賈汗結縭十九載,一共生下了十四個孩子,八男六女,其中的老六,血腥的奧朗則布,後來成為了皇朝的第六代君主。1631年,僅當了三年帝國皇後的泰姬又身懷六甲。當時,她正隨皇帝南征德幹高原,戎馬倥傯,軍旅勞累,在途中生下第十四個孩子,卻不幸因產後大出血而撒手人寰,享年僅39歲。皇家求子,是為皇統傳承考慮,但讓自己所鍾愛的女人如此勞累,似乎讓現代人覺得有些過份。

愛妻遽然離世,沙·賈汗傷心欲絕。據說,皇上為此退隱一年,哀悼亡妻,待重登朝堂時,已經須發皆白,背駝麵皺。深陷悲痛的皇帝決定修一座舉世無雙的陵墓來安葬亡妻。他請來當時最著名的波斯和穆斯林建築師,以胡馬雍陵為樣本,融合了波斯、穆斯林和印度的風格,動用來自印度、波斯和奧斯曼帝國的22000多工匠,耗資3200萬盧比(在2020年相當於700億盧比),曆時22年,終於建成了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陵墓。

在這裏,有必要提及此陵墓的兩位主建築師。據曆史資料記載,一位是烏斯塔德·艾哈邁德·拉霍裏Ustad Ahmad Lahauri,一位是米爾·阿卜杜勒-卡裏姆Mir Abd-ul Karim。前者是波斯血統的印度人,參與了德裏的紅堡建築設計,後者曾是先帝賈漢吉爾的宮廷建築師。正是這些有名的和無名的建築師的創造性勞動,包括兩萬多名各地工匠的經年勞作,給我們留下了這座舉世無雙的世界建築奇觀。

最後,在離開時,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會自然冒出來:為什麽這座陵墓被世人稱為泰姬陵?泰姬Taj,與墓主,宮庭翹楚Mumtaz Mahal,或世界之後Malika-i-Jahan,以及後來入葬的世界之王Shah Jahan,均沒有任何語義上的關聯,那泰姬Taj是怎麽叫起來的呢?

這個問題還真是個不易解決的問題,多年來眾說紛紜,沒有標準答案。有人說,Taj源於Mumtaz的縮寫,但字音俱異,此說很牽強。有人指出,這來自當年阿格拉城的本地人對皇後的習慣稱呼,稱她為Taj Mahal,而不稱Mumtaz Mahal,因此,皇後去世後,墓以人名,稱泰姬陵,此說並未說清楚為什麽稱Taj。甚至有印度教人士指出,造陵墓前,此處原為一處供奉濕婆的印度教神廟,廟名叫Tejo Mahalaya,莫臥爾皇帝沙·賈汗毀廟建陵,此陵墓因此被世人稱為語音相近的Taj Mahal,即泰姬陵。此說帶有明顯的宗教情結,在近年的阿格拉甚至鬧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但被印度最高法院以依據不足而駁回。

相對以上各種說法,現在比較公認的一種觀點是,Taj Mahal源於波斯語,波斯語是當年莫臥爾宮廷的官方語。Taj在波斯語中是“王冠Crown”的意思。Mahal既是墓主之名,亦有宮殿之意。生前稱宮中翹楚Mumtaz Mahal, 死後諡號則為宮中王冠 Taj Mahal,這就叫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泰姬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tw97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景美,片好,文詳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