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這就是長江!

(2018-07-20 16:31:49) 下一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是明代文學家楊慎的《臨江仙》。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萬裏滔滔永不休

長江

從世界屋脊的雪山發端東流入海,也從遠古的曆史中流淌至今,古老而常新

 

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境內拍攝的金沙江。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長江之源 

四百多年前,一位住在長江之畔的少年常常望著奔湧的大江發出感歎,這條大江究竟流經過多少地方,匯集了多少河流,它的源頭又在哪裏

這位少年名叫徐霞客。後來為了尋找答案,已近暮年的他

依然踏上了遠遊之路

 

雲南省麗江市石鼓鎮綠樹和農田掩映下的“長江第一灣”。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先秦時期有一本地理著作名為《尚書·禹貢》

書中有這樣一句說法

“岷山導江”

這四個字被解釋為

岷江是長江的源頭

 

由於《尚書》的權威性

千百年來

這種說法被認為是主流觀點

 

長江三峽巫峽段。新華網 李相博 攝

 

但在徐霞客後來的考察中發現

岷江並不是長江之源

 

雖然徐霞客最終並沒有找到答案

但他的這番考察

對後來長江源的確立

起到了重要作用

 

長江三峽段。新華網發(王正坤 攝)

 

重慶嘉陵江。新華網 李相博 攝

 

長江源的秘密

就這樣繼續纏繞了人們幾百年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

聯合考察隊在深入

青藏高原腹地進行考察後

最終確認

青海省唐古拉山脈

各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

正是長江之源

 

沱沱河。

 

至此

長江源頭的千年之謎

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麵紗

 

長江源頭的確立

也使得長江正式成為

僅次於非洲尼羅河

南美洲亞馬孫河之後

世界第三長河流

 

長江岸畔的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果園裏滿是豐收的李子樹。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李白筆下的長江

在高山與峽穀間奔湧

勃勃生機

 

長江入海口夕照美景。新華網 吳愷 攝

 

 文明根脈 

 

如同千百年前

岷江被看做是長江源頭一樣

很長一段時間裏

人們普遍認為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三峽庫區一角,夕陽西下,漁舟唱晚。新華網 李相博 攝

 

但有句話說得好

曆史的一半

是從泥土中挖掘出來的

 

故事就在長江下遊

逐漸拉開序幕

 

浙江寧波餘姚姚江河姆渡渡口風光。

 

寧波市餘姚縣四明山北麓

姚江潺潺流過

河姆村和渡口村隔江相望

連接兩村的渡口就叫河姆渡

 

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

 

同樣是上世紀70年代

在某個並不起眼的梅雨季裏

當地村民在河邊修建防洪工程時

挖出了一隻裝滿金燦燦稻穀的陶罐

 

但幾乎在一瞬之間

這些稻穀像被施了魔法一般

全部變成了灰色

 

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 

 

就這樣

從一罐稻穀開始

一個深埋地下的村落重見天日

一段曾不為人知的文明逐漸清晰

一方迷人的、江水一瀉千裏的南國

在人們麵前緩緩展開

 

這方水土

就如同王安石所寫

“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好一個碧玉天府

 

貴州省烏江特大橋。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河姆渡稻穀的發現

更加肯定了

中國是世界稻作文化的

一個中心地帶

 

甚至有學者推斷

世界稻作文化有可能

正是由長江流域開始

向環太平洋地區

乃至世界各地傳播的

 

貴州清鎮市紅楓湖,紅楓湖是長江二級支流貓跳河的上遊。新華網 周遠鋼 攝

 

燦爛的長江史前文明

開始次第出現在世人麵前

 

不論是河姆渡文化

還是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

它們都與黃河流域的龍山諸文化一起

向著文明社會邁進

 

長沙市湘江中的橘子洲頭 。

 

湖南省嶽陽市在建的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橋。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長江故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究竟是長江成就了蘇軾

還是蘇軾道出了長江

不得而知

皆可語之

 

但這流轉千年的佳句

與奔騰的江水一道

見證著時間足跡

 

重慶嘉陵江邊。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文明在一次又一次的曆史變遷中

開始變得愈加豐盛與厚重

 

湖北武穴境內最大水庫——荊竹水庫。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西晉永嘉末年

遊牧民族直下中原

原本富足安樂的家園

變得滿目瘡痍

 

為了躲避戰亂和殺戮

數十萬北方人

扶老攜幼、拖家帶口

背井離鄉、舉家南遷

希望能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

找尋到一個新的安頓之所

 

史稱“永嘉南渡”

也是中國曆史上

第一次由北向南的大規模移民

 

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江西省湖口縣石鍾山水域附近再現江湖兩色奇觀。

 

再後來分別是

衣冠南渡、安史之亂、宋室南遷

......

 

可以想見

每當北方遭受戰亂衝擊

或因黃河生態惡化而民生凋敝

浩蕩但又溫暖的長江

不僅擋住了遊牧民族的鐵蹄

更為人們提供著新的安身之所

 

江西省餘幹縣江豚灣,鄱陽湖畔鸕鶿戲水。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秋浦河原名秋浦江,為長江一級支流。新華網發(王帆 攝) 

 

無論是昆曲雅韻

還是蜀錦織繡

無論是稻米流脂

還是江南繁華

長江以溫暖而廣闊的胸懷

接納著來自不同地域的人群和文明

 

而長江岸邊的城市

更逐漸開始成為

全國性的重心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內,瀕臨長江。因湖中日產魚貨價值“升金”而得名。新華網發(王帆 攝)

 

 

長江

雪山走來

大海奔去

全長6000餘公裏

流經11個省份

它滋養了古老的中華文明

也哺育著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秋浦河原名秋浦江,為長江一級支流。新華網發(王帆 攝) 

 

巴山蜀水江南水鄉

長江兩岸

平疇綠野、男耕女織

漁歌帆影、北往南來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新華網 席航飛 攝)

 

三峽工程南水北調

炎黃子孫與長江的共生共榮

也讓文明的傳承與延續

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船舶有序通過三峽五級船閘。

 

多少年來

長江有著截然不同的

狀態和表情

 

夕陽映紅了長江水。(新華網 唐楊 攝)

 

古時

北方遭受戰亂侵襲

長江成為最堅實的守護

 

民族危亡之時

中華兒女不屈的意誌

如同那滾滾不竭的長江水

堅定而有力

 

和平時期

對於海外遊子而言

長江又像是一種符號

有母親的溫暖

更有家的意義

 

長江沿線的揚州瘦西湖夜景。(新華網發)

 

長江經濟帶中,上海地處長江出海口。新華網 吳愷 攝

 

但不論是

哪個時期、哪種情景

長江始終為華夏兒女

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力量

 

那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背後

是萬古奔流的長江水

 

航拍長江上貨船往來,碼頭上集裝箱擺放有序。(新華網 席航飛 攝)

 

長江

這片廣闊流域

至今仍是中國經濟的

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安徽省馬鞍山長江大橋。新華網 陳揚 張峭春 攝

 

蘊涵著豐厚曆史

孕育了偉大民族

億萬年生生不息

又充滿時代活力

 

這就是長江!

 

來源:新華網(部分內容來源新華社、央視紀錄片《長江》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