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
2008 (117)
2009 (95)
2010 (138)
2011 (89)
2017 (3)
2019 (1)
2022 (1)
印度至今還流行父母幫著孩子找結婚候選人。有一次,一個印度朋友給我們講了他的父母包辦婚姻的經過。大家都知道,印度的種姓等級製度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消亡。印度年輕人要結婚首先要由父母選擇幾十個甚至一二百個門當戶對的候選人,經過父母初篩後有十幾個候選人由適齡青年親自麵試,然後選擇一個結婚。
有人說,不進行試婚,怎麽知道將來夫妻生活和諧不和諧。這個就不用操心了,印度人在上學時都要學一本書,叫《愛經》,裏麵講夫妻生活之道。書裏有具體的床上生活指導,也有女性如何收拾屋子,插畫,營造氣氛等內容。河邊大致看過那本書,不太厚,相當於我們國家的新婚指南加上簡單的家政學。裏麵的床上生活指導還挺具體的。由於學了這本書,隨便把兩個年輕人捏到一起,他們都能生活得挺和諧。那個印度朋友尤其強調一點,就是他們認為夫妻結婚後是一個共同探索,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據這個印度朋友講,這樣的婚姻,大部分都很和諧。他結婚後很快他就把老婆從印度接到美國來,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
中國以前一直有父母幫辦婚姻的傳統,跟上麵提到的印度式聯姻有一些相似之處。主要是門當戶對,和父母幫助進行選擇。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幫辦婚姻沒有那麽多候選人,另外孩子也不一定有最後的選擇權。
河邊以為,幫辦婚姻還是挺好的。首先,薑還是老的辣,做父母的畢竟經曆得多,看人會更準一些,不會被表麵現象迷惑,也不會感情用事。另外,知子(女)莫如父(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了解有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眼光不會太偏的。還有,父母看中的,往往是他們認識的人的孩子,比如老同學或老同事的孩子。這些孩子往往是從小看大的,知根知底,不會有任何隱藏的惡習或遺傳病。而且,一旦婚事成功,親家之間的關係很容易處好,小兩口吵架了也比較容易勸解。
另外,作為幫辦婚姻,有什麽不好的結果都可以賴到父母身上。而象在美國這樣,做什麽都是你自己的choice,既然自己做了選擇,當然要自己負責,負擔太重了。有機會選擇並不總是好事。我以前吃SUBWAY,每次點一個破三明治都要做那麽多選擇,煩死了。我們中國飯,一個菜名“麻婆豆腐”或“全家福”就齊了,廚師自己看著去做吧,多省心。放手把菜交給行家去做,行家最終會不負眾望,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來的。隻需要看準行家就夠了。看看以後我女兒會不會給我下個指令:“我近幾年可以考慮結婚了,去幫我找一個又好看又機靈又聽話的。”我肯定屁顛兒屁顛兒地照著去做,不負所托。我這是在做白日夢吧?
同意薑還是老的辣這句,父母不看好的婚姻,後來好的的確少。
同意,父母不一定是專家。這個漏洞叫你看到了。
你不用緊張,我這麽主張一下幫辦婚姻,在這個年代沒有什麽人真願意聽。我隻不過是提供一個可能的不同選擇。每個人的生活最終還是由自己去決定。
就一個性為例,有人喜歡配偶溫柔體貼,小鳥依人,有人喜歡配偶自立自強,有個性有主見,這些喜好沒有對錯可言,卻很影響婚後心情。像魯迅當年被母親說媒找到了老婆,他並不滿意,又不能回絕,索性對妻子視而不見,拒而遠之,這樣對兩個人都沒有好處。
況且河邊假設父母是專家。可是他們又有多少擇偶經驗?他們自己擇偶是否成功?現在離婚率節節高升,若父母已經離異,他們自己的婚姻都沒經營好,又怎能讓做子女的相信他們的判斷?就算父母還在一起,也未必是子女心目中的完美結合。有很多婚姻維持著是因為雙方對生活狀態達到了一致意見,但是這種均衡換了別人來未必能受得了。比如一些摩門教徒實行一夫多妻製,他們的妻子也有不少心甘情願,能夠和其他妻子和平共處,姐妹相稱。這是她們為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可未必是她們的子女所選擇的。
選專家包辦事情本身沒有錯,可是在父母這一點上,好像多數人沒什麽選擇。那麽就變成接受上天分配的“專家”了。在極端強調individual rights的美國,好像沒有多少人願意被強加一個“專家”。
Kama Sutra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ma_Sutra
經常被誤解,以為專門談性愛的。在印度是被當成教科書,所有人都要學的,好象學了以後對印度人家庭生活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