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
2008 (117)
2009 (95)
2010 (138)
2011 (89)
2017 (3)
2019 (1)
2022 (1)
河邊怎麽會談愛,肉麻不肉麻?河邊談性從來沒有問題,嚴肅地談,搞笑地談,已經寫過很多篇了。但是,河邊會來談愛,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吧?沒有。聲明一下,這一篇不是應河東的要求寫的,是俺自己決定要寫的。
首先,什麽是愛?愛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愛的對象可以是自己,一級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其它親屬,朋友,母校,社區,或國家。愛的形式也可以有很多種,比如恨鐵不成鋼,溺愛,兩肋插刀,錚錚直言,肉欲之愛,等等。在一篇短短的文章裏涵蓋所有的內容顯然不可能。但是,河邊在這裏保證,會談到具體的內容,而不是空談,要讓大家至少學到一點東西。還要有新意,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最後還要談一下按照河邊的觀點,什麽才是對老婆的愛,不能讓讀者說我河邊玩標題黨。
先從孩子的教育講起。在中國我們很少聽到誰家孩子有多動症(ADHD)的,到了美國不得了了,男孩中10%被診斷為多動症,女孩中也有4%被診斷為多動症。這種病很滑稽,使用興奮劑(stimulant)居然特管用。這類藥物是國家控製的藥物,而且容易成癮,用得時間長了還影響孩子身高的增加。但是,家長們動不動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不聽話是因為得了多動症,來找我們看病就是為了開藥。如果我們不同意孩子有多動症,而是認為父母沒教育好,期望幫助父母學習教育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父母會生氣和失望,再也不回來複診。同理,兒童躁狂抑鬱症也是一個常見的錯誤診斷。其實,很多孩子病根本沒有多動症或兒童遭狂抑鬱症,而是因為家庭環境太差了。父母酗酒或使用毒品,父母整天互相打架,孩子沒有安全感,從而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因為孩子居住的環境有問題,特別是父母有問題,卻把藥物用在無辜的孩子身上。這種情況在美國不少見,而且越來越多,很不幸。
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是,對孩子溺愛和不放手。河邊以為,這不是對孩子的愛,而是對自己的愛。有可能做父母的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信心,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有可能父母有內疚感,比如懷孕時曾經想過這個孩子不想要了;比如懷孕時用過藥品或毒品造成了孩子殘疾;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自己整天在外麵酗酒不回家,現在悔悟了,就特別想補償自己過去的錯誤。還有可能自己小時候受過虐待,就下定決心對自己的孩子要格外地好,什麽都遷就,想要什麽就要什麽。但是,這種貌似保護,貌似愛的行為最終不利於孩子正常的成長。父母所達到的目的是讓自己心裏舒服,而不是為了孩子終身的幸福。
教育孩子不需要父母是完美的。做父母的隻要提供兩樣東西就夠了,這兩樣東西是Limit and love,就是說set limit and provide love。要給孩子規定什麽是能做的,什麽是不能做的,並且要監督執行這些規定。當然,也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愛護的環境,讓孩子有安全感。再強調一遍,父母要提供Limit and love,並且做事情要有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
在心理學裏有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說,做母親的不能太好了,而是差不多好就行了。太好了的意思就是溺愛,管得過細,一些都代勞包辦,或者太嚴謹。差不多好的意思是做母親的有時候也可以稍微忽視一下自己的孩子。這很實際,因為做母親的有時候會忙於工作或家務,晚幾分鍾再來給孩子吃奶。這種短時間的忽視對孩子也很好,因為孩子需要從小學習如何耐受一些小的挫折,將來出現更大的挫折他才不至於一下子不知所措。
對於孩子是那樣,Good enough mother 其實是最好的母親。對成年人也一樣,如果一個人早早的就萬事順利,所有的夢想都實現,他就失去了人生的動力。十八世紀歐洲和俄羅斯的那些貴族子弟成了“多餘人”,不得不痛苦地尋求人生意義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的肌肉,大腦,情緒,和意誌不能時不時受到一點挑戰,那這個人的生存能力和搏鬥能力就得不到不定期的加強訓練,那其實是讓這個人不得安度晚年的陰險手段。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吃虧是福。我在這裏引申一下,磨難是福,挫折是福。
具體到夫妻之愛,河邊以為,愛不是據為己有,保護起來。愛,應該放養。解釋一下,河邊認為,對老婆最好的愛不是把她養在家裏,而是要讓她去工作,讓她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朋友。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象野生的猴子,長得身彪體壯,毛發光亮。而養在北京動物園裏的猴子,幹瘦,毛皮暗淡無光。
河邊放手對河東進行放養,如果哪一天河東想找別人了,也好讓她有點兒本事,有點資本。河邊認為,作為一個男人,有膽將老婆放養強大,不怕她跑了,那才是對自己能力最大的自信,那才是對自己老婆的信任和大愛。河邊的做法比那種貌似嬌養,貌似保護的老公強一百倍。作為這種無私放養方法的回報是,如果哪一天河邊失業了,殘疾了,或者提前輪回轉世了,河東可以在現世繼續挑起養育我們的小獅子娜娜的重任。
thanks for sharing your ideas and thoughts!
殊途同歸。不同專業,有不同經曆的人經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而得出相似的結論。
我也讚同人應該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有伴兒固然好,沒伴兒的時候也不至於張惶失措,其實這點上男人比女人更需要養成。
豆瓣在哪兒?轉了就轉了吧。本來這一篇涉及我個人生活,沒想讓它廣泛流傳的。
我知道,文章既然貼出來給大家看,被轉是難免的,但最好先征求同意。至少注明出處給原作者一點credit就不算太過分。
人習慣了自己的思路和生活方式,不是很容易改變的,需要千百個河邊這樣的寫手不斷旁敲側擊,反複引證才能有一點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