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

相信的就是真實,難以置信的就是虛構。我隨便寫寫,你隨便看看
個人資料
riversid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河邊侃心理學(06)中國的精神醫學

(2009-10-19 19:09:42) 下一個

上一篇問題是,河邊以前在中國做的不是精神科,為什麽現在在美國會去做精神科?多選題,可選答案是:

1. 還做同樣的科,沒有新意。借重做住院醫選一個不同的科,多一些不同的經曆。
2. 原來做的科做不成,因為找不到住院醫位置。
3. 精神科比較容易進,能進那個專業都行啊,誰要我我就去哪裏。
4. 看到精神科有前景,趕緊趁機換過來。
5. 喜歡精神科,好玩!挑戰!

 

 

 

 

 

 

 

 

 


祝賀大家,你們都答對了!這幾條都是我最終去了精神科的原因。答對的感覺很好吧?這是河邊對跟讀的讀者的獎勵。接著上一篇話題,侃一侃中國的精神醫學,嗯,心理學,這樣聽起來更舒服一些?
 

 

有個叫Michael R Phillips的醫生,好象是澳大利亞人,他根據自己在中國精神科行醫十多年的經驗,寫了一篇《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ental Health Service》,發表在19981月的《The China Journal》上。這篇文章長達37頁,對中國精神醫學的觀察和分析非常到位。我至今還沒找到更新更詳細的其它文章,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的。隨便拿出Phillips醫生寫的一兩句話就可以結合我對美國和中國精神醫學的了解展開討論,寫成一大篇文章。這裏僅就Phillips醫生在結論中提到的一些跟心理谘詢有關的展望展開一些討論。 

 

Phillips醫生在1998年展望中國的精神醫學,認為總體而言中國的市場經濟將導致全民醫療保健遭到破壞,其中精神衛生保健受到的衝擊尤其嚴重。但是,某些特殊的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將有所上升,比如非精神症的心理谘詢,戒酒戒毒,養老院等。應這些需求而生,一些私立的盈利診所或醫院可能會出現。另外,有些人沒有精神疾患,但是由於生活中暫時的危機需要心理谘詢治療。這種治療盈利不多,所以會局限在一些大學或婦聯等機構,由未經正規培訓或隻經過有限培訓的人員進行谘詢。 

 

現在,時隔十一年,我今年夏天回國看到的正是Phillips醫生想當初所預期的。上一篇提到綜合醫院裏新開的心理谘詢科,他們的一個任務是在醫院裏給住院病人谘詢,解決一些精神或心理相關的問題。另一個任務是看心理谘詢門診病人。我跟著一個“心理醫生”(其實應該算是精神科醫生)看了半天心理谘詢門診,一共看了六個病人,每個病人進來後先定上鬧鍾,四十五分鍾就鬧,連最後給病人解釋帶寫病曆,一個病人總共至少需要一個小時。病人需要交一個心理谘詢費,大概幾十塊錢吧。三級甲等醫院副教授級別的醫生,陪著談心一個小時,應該算很便宜了。當然,對於一個月就拿最低生活線幾百塊錢的人就太貴了。有病沒錢就自己抗著吧,不光精神疾患(或者好聽點兒,叫心理問題)如此,其它內外婦兒各科疾病也是如此。中國醫療保險製度不健全,很多人沒有保險,不管這樣做對不對,該不該改,但目前事實就是如此。 

這篇比較枯燥,就先寫到這裏。有高手給我提出要寫實例才吸引人,我下一篇就寫一點在心理谘詢門診看到的實例。然後再談一談中國的電台,雜誌上的心理知識,心理谘詢,自殺熱線,性心理谘詢。聽起來很好玩,請跟讀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