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

相信的就是真實,難以置信的就是虛構。我隨便寫寫,你隨便看看
個人資料
riversid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墓地

(2007-01-29 14:08:13) 下一個

湊巧看過不同地方的一些墳地,寫點感想。

那一年,在香港,每到周末就到處出去跑,殺時間,窮開心。除了逛那滿是舊貨的鴨寮街,小販雲集的男人街,還有受黑幫保護專賣盜版光盤的那個什麽大廈之外,其實最喜歡的是去那幾個郊野公園爬山。出發前先查好地圖,坐車到哪裏,然後開始爬山,沿著建好的小徑走,然後在從什麽地方下山,怎麽饒一圈坐車回住處。其間,那裏有個“天後廟”或“觀音廟”,哪裏有瀑布,哪裏有小溪,哪裏有片湖,哪裏有野生的猴群,,哪裏有一個小小博物館,哪裏有一個什麽“新娘潭”之類小景點都預先查得清清楚楚。在這樣的長途遠足過程中,見到過幾片墓地,就好奇地仔細參觀了一番。

說到墓地,不要以為都象過去中國電影裏拍的那樣陰森森。香港的墓地是大可以悠閑自在的參觀一下的。在香港,一般人買房都是在樓裏買一個單元,很少有人能買獨門獨戶的房子的。買的時候,大家都很重視窗外的風景,所以樓層越高,能望得越遠,價格也就越高。窗外的景色當然是遼闊的海景為上選。在香港島上建在山上,能見到海景的豪宅中住著的都是跺跺腳整個港島就要搖三搖的人物。如果是在青衣新開發的住宅區,能見到海景就不是那麽了不起了。海景之下是河景,這個河其實指的是城門河,裏麵流的是海水。見不到河景就見山景。如果連山景也沒有,房地產代理們也不會沒有好詞可以放在廣告上:街景和墳景(!)也比什麽景都沒有,隻是對著挨得很近的對麵高樓的牆要好。這一方麵說明香港的住房是多麽可憐,另一方麵也說明香港的墓地管理的不錯,不但不影響市容,還能添景。

比較經典而且有看頭的一種墓地是那種比較廣闊的一片。有一個正式入口,在入口附近有管理機構。放眼看去,整片墓地排練有序,或橫平豎直,或依地勢呈弧形排列。走近跟前去看,墓碑有大有小,有的放平,有的高高豎起甚至作出額外裝飾。用料也不一樣,有的簡單,有的大理石質量上乘。大部分墓碑占地大小差不多,有一些豪華型的占地可以比別人多一倍甚至幾倍,這種墓碑的碑銘也寫得比較好,逝者生前一般都當過點什麽官,做過些什麽好事。相當比例的墓碑上都有個十字架,講究一點的還有耶蘇像。這樣看來,這種墓地應該是基督教信徒的公墓。靠近墓地管理處的地方,有一麵高大的牆,氣勢磅礴,遠非任何墓碑所及。走到近處一看,原來是一排排數都數不清有多少個的石頭小抽屜,相信裏麵放的都是骨灰。原來窮人在這裏,剛才看到的單獨墓碑的供奉者顯然經濟更寬裕一些。不知道這墓地是怎麽運作的,但大致可以猜測一下,就是親人去世後,子女們就根據老人的願望結合自己的經濟能力以及自己的感情係數,決定一下每月花多少錢租個石頭小盒子還是一塊地,作墓準備一次性花多少錢刻石碑,先租幾年再說還是準備租一輩子。這樣的結果也很好:一塊墓總要有人真心供奉才能保持下去(付費才是真心供奉的鐵證,其它任何的花言巧語和鼻涕眼淚都是假的!)。等到沒有人供奉的時候,就把這塊墓碑撤除。這樣就能減輕死人占地越來越多的問題。記得中國內地作墓基本是永久性的,也許應該學習香港的辦法。有人會說,建墓就是要永久紀念。但一般人會紀念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誰又會有多在乎跟自己隔了三輩,甚至從來沒見過麵的人呢?把已經很緊張的土地資源留給子孫使用難道不比紀念一個自己感情上並不親近的祖先更重要嗎?將離開時,回眸望望依山而建的這片墓地,想起古人有詩“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基督教信徒葬身山坡,居然暗合我們中國的古意。

妙法寺是是新界西部最大的廟宇之一,是港境各佛寺中,建築體最高的寺院,這個放過一邊不提。寺院後麵山坡上過去的主持和僧眾的墓很值得一看。和剛才提到的基督教公墓的方形結構不同,這裏的墓放眼望去是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結構,排列也不是橫平豎直。大致是開山的祖師和另一個後來對寺院的發展有傑出貢獻的高僧占據了兩個重要的位置,墓體遠大於其它小墓,石碑豎得高高的,上麵寫滿了字,作為學習書法,學習古文的材料都不錯。如果能靜下心來體味其中哪怕是一兩句話,對個人的修為也是大有俾意的。其它小墓也是一些大小比丘的幕,似乎無章法地散落在各處,但整體看來並不顯散亂,好象是刻意圍繞烘托著那兩個主墓。看來這片墓地是寺廟所有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佛教信徒想進來就進來的。至於普通的佛教信徒在哪裏供奉就不清楚了。既然是這樣,這種寺廟後的佛家墓地與剛才所述的基督教公墓其實不應該放在一起比較。但實在沒有見到普通佛教信徒的墓地也沒有辦法。在美國,見到有的大型教堂後院也有私家墓地,記得也是一個個有大又小方方的墓石,上麵豎一個墓碑,跟上一段描述的基督教公墓並無太大的不同。從這兩大宗教墓地的比較能看到什麽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說東方的圓滑和西方的規矩,東方的崇尚權威和西方的崇尚平等,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本文僅提供一點點素材,潛在的含義大家自己體會去吧,甚至素材有記憶不夠準確和資料過老的問題大家也隻能自己去查證了。作者盡力而為,有多大可信度大家自己鑒別。

作為內地人,在宗教問題上比比香港人覺得有些慚愧。人沒有信仰其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活著有時覺得就象行屍走肉。當然,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也不願人雲亦雲地就隨便去信個什麽教。在國內,原來大家是信共產主義的,現在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信仰破滅了,也就再沒有了信仰。從小接受的是無神論,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很難相信這世上有任何的神或佛來主宰著一切,慈愛的俯視著一切。在美國,有時與基督教人士聊天被問起自己有什麽信仰,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沒有信仰。人怎麽能夠沒有信仰呢?於是,有時就答自己雖然還沒有信仰佛教,但對佛教的思想很認同很理解很有研究的,然後就猛砍一頓禪宗故事,把他們砍暈了算;有時則答,非要說有什麽信仰的話,也許應該說是信奉科學吧。香港人在信仰問題上很幸福,這裏信仰基督教,佛教和道教的都大有人在,很虔誠。他們都能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在香港,出了有教堂,佛教寺廟和道觀外,還有一些地方同時供奉佛道儒三教,如黃大仙祠和圓玄學園。這乍一聽覺得有些不可思異,但細一想,其實也很合理。很多中國文人骨子裏確實同時浸淫了佛道儒的思想,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要算蘇東坡了。

青鬆觀是香港著名道觀,主要供奉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在道教重大節日到來的時候,這裏的熱鬧程度可比國內的廟會。在北京趕上過法源寺慶點的朋友應該大致可以想象那種熱鬧程度。不過,青鬆觀的規模更大一些,擴展到幾個街區。在香港,很多人對寺廟的法會什麽的可是非常認真的,買紙錢衣服假人,捐錢,跪地磕頭,樣樣來真的。去的時候沒趕上什麽大型活動,但從戲台和比比皆是的賣香火賣冥衣的店鋪可以想象出繁華時的景象。道觀供奉的自然是老子和呂純陽、王重陽、丘處機這些人物。在街道上隨便走走,還能見到供土地或城皇之類的小龕,如果沒記錯的話,還有供關帝的。這些神也不應輕視,如果禮數不周,再名不見經傳的小神和你倒起亂來也夠你受的。如果你的虔誠打動了任何一個現管,隨便幫你一把,也是你莫大的造話。所以,這些小龕香火也很旺。這一帶也有一麵大牆,上麵排滿了小抽屜,麵上寫著姓名,裏麵都是骨灰盒,這就是道教信徒們的終極歸宿了。是不是還有更高級的墓地,相信應該是有的,畢竟道家是很善於看風水的。大師們想必都葬在風水寶地了,不過,當時走馬觀花地遊過,沒有見到。

比起有宗教意味的香港墓地,內地的墓地夾帶的則是政治和經濟意味。什麽意思?就是說高級領導人大部分都去八寶山,能自己有一個紀念堂的或骨灰灑向江湖的都是極個別的特例。八十年代後在一些農村地區掀起了一股建墓風潮,花個六千到一萬就可以作個很體麵的墓,當時這筆錢還是個很大的數目。有錢的人自然可以占地更多一些。後來,發現這麽一來就占了很多可耕地,國家就反對了,不過已經建的也就建了。地方上也樂得先掙些錢再說。

其實,早些年,在農村,人去了就在村後葬了。人從無中來,最終還歸於無,一切倒也自然。在北京,古時候永定河以南就是亂葬崗。“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其中的無定河就是現在的永定河。現在,永定河以南建起了一片又一片住宅區,挖地基時應該挖出過不少骨頭吧。當年下葬時,親人們應該是含著眼淚親手埋的土,指望逝者能夠在此永久安息,哪曾想到幾百年後會有重型挖土機來此地大動土木。這世界變化太快,哪裏有什麽永久。所幸的是,當年親手埋葬已去者的這些孝子賢孫他們自己也作古多年了,不用看自己長輩屍骨被啟的慘狀,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在墳地上建房居住,本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事情,但在住房緊張的北京,建房的,賣房的,買房的,住房的,大家似乎有意地同時把永定河以南是亂葬崗這件事情忘掉了。眼不見為淨,有房住就不錯了,還想那麽多幹什麽?就算鬧鬼也有全樓那麽多住戶一起扛著呢。

值得一提的是下葬觀念在不同文化中的區別。在中國,有些老人還希望有個象樣的墓,為了尊重他們的意見,年輕人即使自己心裏不讚同也隻好去替他們做好。在美國,怎麽建墓,是否每年去祭奠似乎也更多體現在世者的意願。

在電影裏,不論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電影,經常把墓地拍得很恐怖,特別是在晚上。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經常不是這樣的。在美國,開車經常可以路過一片墓地,有時可以看到一些墓碑旁放著花環。趕上特別的日子,很多墓碑旁都有花環,陽光明媚,色彩斑斕,遠遠望去,有點象遊樂場中套圈遊戲的場景。墓地真的一點也不可怕。非要說可以在裏麵散步是有點過分,但確實知道有一個朋友曾經早晨在墓地裏練過開車。那時他剛來美國不久,找不到一個正式司機坐在邊上,墓地裏早晨沒有警察,正好可以練車。還好,他水平不是太差,沒把人家墓碑撞倒。真要把人家墓碑給撞了,對死者就太不敬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