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

相信的就是真實,難以置信的就是虛構。我隨便寫寫,你隨便看看
個人資料
riversid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風流千載柳三變 (十)眾名妓春風吊柳七

(2006-11-04 06:57:18) 下一個
《中國古典文學史》中提到柳永的詞很受妓女的喜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而柳永死時,“葬資競無所出”,是妓女們集資安葬了他。這應該說是柳永故事的高潮了。其依據主要出於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十二卷 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如此數年。一日,在趙香香家偶然晝寢,夢見一黃衣吏從天而下,道說:“奉玉帝敕旨,《霓裳羽衣曲》己舊,欲易新聲,特借重仙筆,即刻便往。”柳七官人醒來,便討香湯林浴。對趙香香道:“適蒙上帝見召,我將去矣。各家妹妹可畜一信,不能候之相見也。”言畢,矚目而坐。香香視之,己死矣。慌忙報知謝玉英,玉英一步一跌的哭將來。陳師師、徐冬冬兩個行首,一時都到,又有幾家曾往來的,聞知此信,也都來趙家。
原來柳七官人,雖做兩任官職,毫無家計。謝玉英雖說蹋隨他終身,到帶著一家一火前來,並不費他分毫之事。今日送終時節,謝玉英便是他親妻一般;這幾個行首,便是他親人一般。當時陳師師為首,斂取眾妓家財帛,製買衣袁棺槨,就在趙家殯殮。謝玉英衰經做個主喪,其他一個的行首,都聚在一處,帶孝守幕。一麵在樂遊原上,買一塊隙地起墳,擇曰安葬。墳上豎個小碑,照依他手板上寫的增添兩字,刻雲:“奉聖旨填詞柳一變之墓。”出濱之曰,官僚中也有相識的,前來送葬。隻見一片縞素,滿城妓家,無一人不到,哀聲震地。那送葬的官僚,自覺慚愧,掩麵而返。不逾兩月,謝玉英過哀,得病亦死,附葬於柳墓之旁。亦見玉英貞節,妓家難得,不在話下。自葬後,每年清明左右,春風驗蕩,諸名姬不約而同,各備祭禮,往柳七官人墳上,掛紙錢拜掃,喚做“吊柳七”,又喚做“上風流家”。未曾“吊柳七”、“上風流家”者,不敢到樂遊原上踏青。後來成了個風俗,直到高宗南渡之後,此風方止。後人有詩題柳墓雲:
樂遊原上妓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可笑紛紛紹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


也有傳說講當時除了李師師等名妓出現在送葬隊伍中,宋太子也因喜愛柳詞而參加了遊行隊伍,甚至皇帝幹脆就按柳詞中的一句話追封其為“白衣卿相”!

有關柳永的史料很少,一般人對柳永的認識隻停留在馮夢龍 “眾名姬春風吊柳七”這篇小說的印象。傳說和小說與曆史很可能是有差別的,但至少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廣大柳FAN們的心願。

柳氏家族後人柳哲就反對妓女們集資安葬柳永的說法。稱他在研究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京江柳氏宗譜》及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江蘇丹徒縣誌等資料時發現,柳永的父親柳宜當過監察禦史,官至工部侍郎。且柳永並非無後,而是有子名為柳涚,柳涚曾官至陝西司理參軍,還有一個侄子,名叫柳淇,官至太常博士。按宋朝的民情來說,既然柳永有兒子,而且是做官的,自然死後由其子安葬,而且費用不成問題,不可能由開封名妓湊錢來安葬。另外史料記載,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曾為柳永寫過墓誌銘,王安禮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翰林院學士,官至尚書左丞,是不會為一般人寫墓誌銘的。如此說,“眾名妓春風吊柳七”是不是真有其事實在有些可疑。老百姓好象很願意相信這個浪漫而傷感的故事,估計這個故事增加了柳永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知名度。看來倒是柳家後人寧願沒有這麽回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