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縱覽2025-04-23 上觀新聞 作者:施薇 整合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898129
4月22日,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公司董事會換屆選舉的議案,董明珠順利當選新一屆董事,並再次當選格力電器董事長,開啟她執掌格力電器的第五個三年任期。值得關注的是,她沒有再擔任格力電器的總裁。
資料圖:董明珠。圖片來源:格力網站
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今年已經71歲,自2001年以來董明珠就一直擔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董事職務。
格力電器如何推進管理層的年輕化,成為投資者關心的熱點之一。董明珠回應稱,格力重視人才培養,不是以年齡、資曆來衡量,關鍵在於人才的思想要保持年輕化,有創新能力、責任心及敢於拚搏。“絕不用海歸派,隻在國內高校裏培養自己的人才。”
董事會結束後,董明珠的“絕不用海歸派”言論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第一財經》對此刊發評論《對待“海歸”人才,絕不能一言以“斃”之》。評論質疑:不知道董明珠“不用海歸”的判斷是出於自大,還是自我封閉,或者是忘記了格力電器本身的發展曆程?當董明珠信心滿滿可以帶領格力電器實現各種超越的時候,是否想到了這是全球性進步和融合帶來的結果?
評論稱,從19世紀末到現在,我國長期官方派出留學生,也有很多人自費留學,目的是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學成歸來助力國內建設發展,誕生了鐵路專家詹天佑、橋梁專家茅以升等一大批傑出人物,為我國各類事業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評論提到,1978年6月2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同誌對擴大派遣留學生作出指示:“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翻開了我國留學工作的新篇章。近50年來,廣大的留學人員積極投身我國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向前發展,眾多產品和技術走向世界。
根據教育部今年2月份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我國在國外的留學生人數約為70.35萬人。這一數字涵蓋了公派留學生、自費留學生以及訪問學者等不同類別的人員。
去年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促進留學回國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鼓勵留學人才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搭建留學回國人才創新創業平台、落實留學回國人才社會保險待遇等十個方麵的具體措施。意見明確,留學人才是我國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雖然董明珠的“絕不用海歸派”引起輿論嘩然,但其“在國內高校裏培養自己的人才”的意願卻值得肯定,也符合國家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需適配的發展方向。
據微言教育消息,今年3月28日,教育部召開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25年部署會,正式發布國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其中,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快速響應就業市場人才需求,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需適配,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新開設了以提升高校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專題,上線係列專業課程群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著力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雙千”計劃以促就業為目標,立足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需適配,幫助學生補齊知識和技能結構短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另據央廣網報道,4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表示,在就業賦能方麵,實施“雙千計劃”破解人才培養的痛點。聚焦高校學生的就業需求,啟動“雙千計劃”,推動了1000多個微專業,涵蓋了急需緊缺型、應用技能型、交叉複合型等內容,打造了1000多個職業能力的培訓課程,覆蓋了數字提升、技能訓練、人工智能應用、實習實踐等方麵的內容,以集成化課程體係,構建了就業能力提升的“高速路”,助力畢業生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為職業發展築牢根基。
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給人才加蓋各種“標簽”,對海歸人才一言以“斃”之或非海歸不用都不可取。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被“標簽”所限,做到慧眼選人、選賢任能、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才是企業單位用人的智選。
壹快評丨對待海歸人才絕不能一言以斃之
但在當日的股東大會現場,董明珠關於選拔人才的一番回答引起輿論嘩然。在談及如何推進管理層年輕化時,董明珠說道:格力重視人才培養,不是以年齡、資曆來衡量,關鍵在於人才的思想要保持年輕化,有創新能力、責任心及敢於拚搏,但 “絕不用海歸派”。
不知道董明珠“不用海歸”的判斷是出於自大,還是自我封閉,或者是忘記了格力電器本身的發展曆程?當董明珠信心滿滿可以帶領格力電器實現各種超越的時候,是否想到了這是全球性進步和融合帶來的結果?
董明珠大概忘了或者並不知道,從19世紀末到現在,我國長期官方派出留學生,也有很多人自費留學,目的是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學成歸來助力國內建設發展,誕生了鐵路專家詹天佑、橋梁專家茅以升等一大批傑出人物,為我國各類事業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董明珠需要思考,當對人才加蓋各種“標簽”的時候,就意味著“不拘一格降人才”原則的喪失,更何況是將具有知識和創造能力的“海歸”人才一言以“斃”之。如果這一用人標準確實在企業推行,那麽這個企業離活力喪失也便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