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畜生啊,自己徹底玩完返祖赤貧家園玩命,中國拒絕被奴役掠奪,變成了公敵。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對西方企業頗具吸引力,該國廉價的勞動力、相對穩定的結構和不斷成長的國內市場,提供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環境,但奧地利《標準報》(Der Standard)28日發文分析,中國已從世界工廠變成了全球公敵,從昔日的夥伴變成了威脅。
文章描述20幾年前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際,在中國身上還完全找不到係統性敵人的影子,蘇聯解體後,美國單方麵主導了全球事務,不再有真正的對手,全球化是世界共同發展的口號。
從西方政治人物的角度來看,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同時解決了2個問題:企業不僅可以從更便宜的采購價格中受益,而且還能夠實現本國環保和民權運動要求,實現清潔生活環境的願望。在出現所謂的轉折點之前,政治基本上不介入經濟,自1990年代開始複興的自由市場理念,還涉及了減少補貼和依靠市場力量。
但如今,有關中國的爭論以“去風險”、“脫鉤”、“多極世界秩序”和“冷戰2.0”等術語為特色,有時甚至會談論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空軍4星上將、空中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Mike Minihan),預計美中之間將在 2025年開戰。美中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經濟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衝突。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許多歐洲人也一直在批判,與北京之間的密集商業往來,歐洲對中國的依賴,不是比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還要多嗎?2023年9月,德國外長貝爾伯克 (Annalena Baerbock) 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形容為“獨裁者” — 這激怒了北京領導層。
文章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從機會變成了威脅的轉折點是什麽?文章認為,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隻是變得更成功。例如,無論是在電動車、機械設備、機器人等多種行業和領域,中國企業不但迎頭趕上,甚至超過了西方的同業。但在習近平上任後,中國變得更加專製,網絡審查機製更加完善,批評者遭到壓製,新疆地區建立了殘酷的監視製度,以摧毀維吾爾人的認同。這種發展自2010年代中期以來繼很明顯,隻是需要一個催化劑,才能變成西方政府的議程。文章認為,催化劑就是武肺疫情期間,北京當局的一些極端作為。
文章指出,上海周邊的長三角地區堪稱全球經濟的心髒,1.4億人口居住在1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其中近80%居住在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等特大城市。20年來,已有數以萬計的國際企業落戶於此。
但在武肺疫情的2021年期間,中國執行嚴苛的防疫政策,導致長三角地區的物流停滯,世界各地的貨物和重要產品突然失蹤了,先前全球化帶來的準時生產突然蕩然無存。美國尤其意識到,過去20年產能逐漸減少,並轉移到中國意味著什麽。
奧地利《標準報》(Der Standard)28日發文分析,中國已從世界工廠變成了全球公敵,從昔日的夥伴變成了威脅。(彭博)
不僅如此,西方寬鬆貨幣政策的批評者一直警告的問題突然發生了:通貨膨脹大爆發。過去20年來,中國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疫情期間當這些商品突然開始枯竭時,歐洲和美國的通膨飆升。在西方,人們得出的結論是,他們需要更加獨立於中國。
此後,去風險、甚至極端脫鉤的說法不斷流傳。後者目前看起來不太現實,但如果中國有一天決定入侵台灣,這可能很快就變成現實。中國也不再給西方任何該國想融入美國治下和平的幻想,反而與俄羅斯越走越近,鬆散的金磚國家聯盟將逐步擴大為與北約組織(NATO)競爭的體係。
中國不再像15年前那樣還是全球希望的燈塔。在習近平的統治下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中國,西方對這個事態發展的反應,也變得更加激進。世界不再共同成長,而是越發分離。這就是許多中國問題專家和愛好者所抱怨的——全球化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