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Yuval Harari 現代人 人類簡史

(2024-07-31 12:24:46) 下一個

智人:人類簡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https://www.amazon.ca/Sapiens-History-Humankind-Yuval-Harari/dp/0062316095

作者:Yuval Noah Harari(作者)2015 年 2 月 10 日

美國官方版,全彩插圖。紐約時報暢銷書。

奧巴馬總統、比爾蓋茨和馬克紮克伯格的夏季閱讀之選

這位著名曆史學家帶來了一部開創性的人類創造和進化敘事——國際暢銷書第一名——探索了生物學和曆史如何定義我們並增強了我們對“人類”含義的理解。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人類物種。然而今天隻有一種——智人。其他人怎麽樣了?我們又會怎麽樣?

大多數關於人類曆史的書籍要麽采用曆史方法,要麽采用生物學方法,但尤瓦爾·諾亞·哈拉裏博士打破了這種模式,他用這本極具原創性的書講述了大約 7 萬年前現代認知出現的故事。從研究進化中的人類在全球生態係統中扮演的角色到描繪帝國的崛起,《人類簡史》將曆史與科學相結合,重新審視公認的敘事,將過去的發展與當代問題聯係起來,並在更大的思想背景下研究具體事件。

哈拉裏博士還迫使我們向前看,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人類已經開始改變過去四十億年來主宰生命的自然選擇法則。我們正在獲得不僅設計我們周圍世界,而且設計我們自己的能力。這將把我們引向何方,我們又想成為什麽樣的人?

本書包含 27 張照片、6 張地圖和 25 幅插圖/圖表,富有啟發性和洞察力,必將引發爭論,對於賈雷德·戴蒙德、詹姆斯·格雷克、馬特·裏德利、羅伯特·賴特和莎朗·莫勒姆的愛好者來說,也是必讀之作。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https://www.amazon.ca/Sapiens-History-Humankind-Yuval-Harari/dp/0062316095

by Yuval Noah Harari (Author)  Feb. 10 2015

Official U.S. edition with full color illustrations throughou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 Summer Reading Pick for President Barack Obama, Bill Gates, and Mark Zuckerberg

From a renowned historian comes a groundbreaking narrative of humanity’s creation and evolution—a #1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that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biology and history have defined us and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One hundred thousand years ago, at least six different species of humans inhabited Earth. Yet today there is only one—homo sapiens. What happened to the others? And what may happen to us?

Most books about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pursue either a historical or a biological approach, but Dr. Yuval Noah Harari breaks the mold with this highly original book that begins about 70,000 years ago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cognition. From examining the role evolving humans have played in the global ecosystem to charting the rise of empires, Sapiens integrates history and science to reconsider accepted narratives, connect past developments with contemporary concerns, and examine specific even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larger ideas.

Dr. Harari also compels us to look ahead, because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humans have begun to bend laws of natural selection that have governed life for the past four billion years. We are acquiring the ability

內容簡介

播報

編輯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以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曆史。赫拉利認為生物學限定了人類活動的極限,而文化則塑造了在極限以內所發生的事情,曆史學科則是對文化變遷的記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將從石器時代至今天智人的演化曆史分為了四個階段:認知革命(約公元前70000年,智人演化產生了想象力,出現能夠描述故事的語言)、農業革命(約公元前12000年,農業開始發展,智人開始馴化動植物)、人類的融合統一(人類政治組織逐漸融合統一為一個“全球帝國”)、科學革命(約公元1500年至今,出現了現代科學)。

認知革命:“智人之所以得以統治地球,是因為智人是唯一可以大規模且靈活進行合作的物種。”是赫拉利在認知革命章節中的主要觀點。赫拉利認為,史前智人的活動,是包括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屬物種以及大量其他的大型動物滅絕的重要原因。而智人之所以可以在大規模範圍內進行靈活的合作的原因,是因為在“認知革命”之後,智人擁有了創造及相信虛構事物和故事的能力,這些虛構事物和故事包括了神、國家、民族、企業、錢、人權等。赫拉利在書中聲稱,人類所有大規模合作的係統,包括宗教、政治體製、貿易、法律製度等,都由於智人獨特的對“虛構事物和故事”的認知能力而產生。同時,赫拉利將金錢視為一種相互信任的係統,並將政治和經濟係統視為或多或少與宗教類似的係統。

農業革命:赫拉利在本章節中的主要觀點是:“盡管農業革命促進了智人人口數和小麥、牛等共同進化物種的數量的增長,但農業革命令智人及其馴化、豢養動物的生活方式及飲食變得更為單調無趣,使得絕大多數智人及豢養動物的生活質量,與智人狩獵采集社會時代相比,反而出現了惡化”。在本章及全書中,赫拉利也用了較大篇幅介紹了智人對待其他動物之冷酷。

人類的融合統一:這一章節的主題則是智人在曆史進程中,在政治與經濟上逐漸走向融合與統一。赫拉利認為,幾個世紀以來人類逐漸融合統一的主要動力,包括了資本主義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對領土的擴張要求,以及普世主義思想的發展。

科學革命:赫拉利認為起源於歐洲的科學革命,基於當時的精英們一種創新的觀點:願意承認人類的無知,並希望通過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的科學研究,補救他們的無知、獲得新的能力。這種觀點同科學革命之前“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為神所知”的想法完全不同。承認人類的無知,成為了早期歐洲帝國主義發展和當前人類文化融合的重要驅動力。赫拉利在這一章節也論述了曆史上對幸福研究的匱乏,並認為現代人不見得比過去的人更加幸福。 [1]

人類簡史

作者: [以色列] 尤瓦爾·赫拉利  出版年: 2014-11

內容簡介  · · · · · ·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為什麽隻剩下了我們自己?

從隻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公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欲,到物欲,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了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麽、變成什麽?

【編輯推薦】

1、由書改變而成的人類簡史課程風靡全球,成為希伯來大學最受歡迎課程 Coursera最受歡迎課程 ,mooc最受歡迎課程。學界和大眾都一致認可,戴蒙德推薦。

2、一大開創性:打通文字發明前後曆史的界限。

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的專長;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是曆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專長;

許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遺傳學或生態學的視野,如何讓這兩大段曆史之間沒有斷層,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

本書不同於《槍炮、病菌與鋼鐵》從生物與環境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不同於麥克尼爾的《世界史》以文明為單位繪製的人類文明交織的世界。 他筆下的曆史,在科學中有深沉的人文關懷。

3、填補傳統人類史的三大鴻溝:

曆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人類和生態係統之間的鴻溝(作者多從生態來思考,而不是隻講人類的利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檢視曆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類大曆史:

7萬年前的大腦認知革命(有能力談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

1.2萬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我們渴求更多、生產更多,分工分職愈趨細膩)、

500年前的科學革命(帶來快速進步,讓我們擁有上帝的力量,也帶來毀滅)

全球大一統、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金錢、帝國、宗教

5、一部個人幸福探索之書。

用通俗的語言和新鮮的視角,將個體的幸福放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審視,不再錯過曆史中最關鍵、最有意思的部分。涵蓋了生物學,人類學,哲學,心理學,藝術,文學,倫理學等眾多領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義等眾多話題,有人說這是一部個人幸福探索之書。

6、一部“瘦身版”人類簡史。

如果說給我一本書,不到五百頁,沒有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就能涵蓋了人類如何崛起、影響現代生活甚巨的資本主義、一神教、自由人文主義、基因工程如何興盛的人類曆史重大脈絡……這是僅有的一部!

7、一部引發多國版權大戰的神秘大書。

獲得波蘭斯基人文學科創造力與獨創性獎。 100周蟬聯以色列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在英國,9家出版商瘋狂競價。 23個國家競相購買版權。台灣上市一周,金石堂、誠品曆史類暢銷書榜第一 ,誠品總榜第八,西班牙上市兩周總榜第一。

【內容簡介】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銳曆史學家的一部重磅作品。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何今天卻隻剩下了我們自己?我們曾經隻是非洲角落一個毫不起眼的族群,對地球上生態的影響力和螢火蟲、猩猩或者水母相差無幾。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加快樂嗎?我們知道金錢和宗教從何而來,為何產生嗎?人類創建的帝國為何一個個衰亡又興起?為什麽地球上幾乎每一個社會都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為何一神教成為最為廣泛接受的宗教?科學和資本主義如何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信條?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這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簡史,更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重新審視自己。

【各界評論】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為什麽能夠在國際暢銷書榜上爆衝?原因很簡單,它處理的是曆史的大問題、現代世界的大問題,而且,它的寫作風格是刻骨銘心的生動。你會愛上它!

——普利策獎得主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戴蒙德

這是此類大曆史中最好的一本:規模宏大但絕非泛泛而談;具有時代性又不花哨,觀念驚世駭俗但絕不是個簡單的反對者。每個人都能在書裏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開始討論,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為什麽,對我們都有好處。

——牛津大學曆史學院院長 斯蒂文·剛尼

我拿起這本《人類簡史》立刻“著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幾乎一口氣讀完。吸引力主要來自作者才思的曠達敏捷,還有譯者文筆的生動曉暢,而書中屢屢提及中國的相關史實,也能讓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讀來欲罷不能。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 高毅

《人類簡史》的目的不是傳授人類考古學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種看曆史的視角,一種全局的觀點。當你不再執著於科學、政治或宗教等某一個領域的發展過程,而是關注人類社會的整體演變,觀察這些領域之間的相互作用,你會感到你腦海中零碎的曆史知識忽然像拚圖一樣各就各位,構成一幅宏大的圖景,這樣的視角非常新鮮。

——果殼網 姬十三

讀完這本書,有一種跟著人類一同走過十萬年的感覺!

——讀者

這本書如果要用“宏偉史詩”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學科的內容,例如考古學、生物學、物理學、經濟學、宗教、社會學甚至計算機科學等等。書裏裏麵的大部分觀點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介紹,其中很多都是經無數人嚴格驗證過的,講師很多時候僅僅是通過自己的表達希望盡量客觀地介紹一些內容,至於每個人怎麽理解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了。

——讀者

超級好的課程,付費都堅持下來了,觀點獨特,從來沒想到能從這個角度理解我們人類自己。

——讀者

作者簡介  · · · · · ·

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牛津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曆史係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曆史學家。

他擅長世界曆史和宏觀曆史進程研究。在學術領域和大眾出版領域都有很大的興趣。

他的《人類簡史》一書讓他一舉成名,成為以色列超級暢銷書,目前這本書已授20多個國家版權,在曆史學之外,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信手拈來,根據圖書改變的課程上傳YOUTUBE後風靡全球,擁有大批青年粉絲。寫書,視頻課程之外,他還開設有專欄。

目錄  · · · · · ·

推薦序 高毅
第一部分 認知革命
1. 人類:一種也沒什麽特別的動物
2. 知善惡樹
3.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4. 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第二部分 農業革命
5. 史上最大騙局
6. 蓋起金字塔
7. 記憶過載
8. 曆史從無正義
第三部分 人類的融合統一
9. 曆史的方向
10. 金錢的味道
11. 帝國的願景
12. 宗教的法則
13. 成功的秘密
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14. 發現自己的無知
15.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16. 資本主義教條
17. 工業的巨輪
18. 一場永遠的革命
19.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20. 智人末日
後記:變成神的這種動物
參考書目

《人類簡史》的原文摘錄

  • 1. 生物學家把所有生物劃分成不同的物種。而所謂屬於同一物種,就是他們會彼此交配,能夠產出下一代。從同一祖先演化而來的不同物種,會屬於同一個“屬”。許多屬還能再歸類為同一“科”。 2. 與我們最相近的親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其中,黑猩猩與我們最為接近。不過就在6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下兩個女兒,一頭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頭則成了所有人類的祖奶奶。 3. 最早的人類是從大約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祖先是一種更早的猿屬南方古猿。 4. 在歐洲和西亞的人類成了尼安德特人。至於在東方的亞洲,住的則是直立人,一共存續了將近200萬年,是目前所知存續最久的人類物種。至於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則住著梭羅人,這種人很能適應熱帶的生活環境。同樣在印度尼西亞,還有另一個小島弗洛裏斯,這裏住的遠古人類則是經曆了一場侏儒化的過程。身高最高不過1米,體重最重也不過25公斤。2010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了丹尼索瓦人。 5. 龐大的大腦也是個龐大的負擔。大腦結構脆弱,原本就不利於活動,跟別說還得用個巨大的頭骨把它裝著。而且大腦消耗的能量驚人。對智人來說,大腦隻占身體總重約2%-3%,但在身體休息而不活動時,大腦的能量消耗卻占了25%。 6. 直立的步行方式需要讓臀部變窄,於是產道寬度受限,而且別忘了嬰兒的頭還越來越大。於是,分娩死亡成了女性的一大風險。而如果早點兒生產,嬰兒的大腦和頭部都還比較小,也比較柔軟,母親就更有機會渡過難關,未來也可能再生更多孩子。於是,自然選擇就讓生產開始提前。與其它動物相較,人類可說都是早產兒,許多重要器官的發育都還不夠完善。 7. 到了大約30萬年前,對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智人的祖先來說,用火已是家常便飯。 8. 我們還無法得知智人是在何時、由何種早期人類演化而來,但科學家多半都同意,大約10萬年前,東非就已經有了智人,外貌和我們幾乎一模一樣。大約7萬年... (查看原文)

     大砍刀 10回複 251讚 2015-04-01 16:18:30

    —— 引自第400頁

  • • 等到認知革命之後,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於是部落規模變得更大,也更穩定。然而,八卦也有限製。社會學研究指出,借由八卦來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隻要超過這個數字,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 注:150正是心理學家鄧巴提出的人類最大交往人數的數字 • 無論是現代國家、中世紀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於某種隻存在於集體想象中的虛構故事。例如教會的根基就在於宗教故事。 • 要到10萬年前智人崛起,人類才一躍而居於食物鏈頂端。 這場從中段到頂端的大跳躍,造成的影響翻天覆地。其他在金字塔頂端的動物(例如獅子、鯊魚)得要花上好幾百萬年的時間,才終於通過演化站上頂峰。因此生態係統有時間發展出種種製衡,避免獅子和鯊魚造成太大的破壞。隨著獅子越來越強壯,演化也讓瞪羚越跑越快,鬣狗越來越懂合作,犀牛脾氣越來越差。相較之下,人類轉眼就登上頂端,不僅讓生態係統猝不及防,就連人類自己也不知所措。 注:演進這個過程,時間一長,就是混沌;時間一短,卻又迷失。 • 大約就是在距今7萬到3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這也正是所謂的認知革命。會發生認知革命的原因為何?我們無從得知。得到普遍認可的理論認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連接方式,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這次突變,幾乎就像是吃了《聖經》裏那棵知善惡樹的果實一樣。 • 大約在7萬年前,現代智人發展出新的語言技能,讓他們能夠八卦達數小時之久。這下,他們能夠明確得知自己部落裏誰比較可信可靠,於是部落的規模就能夠擴大,而智人也能夠發展出更緊密、更複雜的合作形式。……而“討論虛構的事物”也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 • 然而,“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隻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 (查看原文)

     不忍池 9回複 137讚 2015-05-20 17:01:14

    —— 引自章節: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 • 如果器具用的是木頭、竹子或皮革等等比較容易腐爛的材料,就隻有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保存得下來。很多人以為在農業革命前的人類都隻使用石器,其實這是考古偏誤造成的誤解。所謂的石器時代,其實說是“木器時代”更精確,當時的狩獵采集工具多半還是木製。 • 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狩獵采集者的生活其實更為豐富多變,也比較少會碰上饑餓和疾病的威脅。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隻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 • 如果要衡量某種物種演化成功與否,評斷標準就在於世界上其DNA螺旋的拷貝數的多寡。 • 智人的身體演化目的並不是為了從事這些活動,我們適應的活動是爬爬果樹、追追瞪羚,而不是彎腰清石塊、努力挑水桶。於是,人類的脊椎、膝蓋、脖子和腳底就得付出代價。研究古代骨骼發現,人類進到農業時代後出現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和疝氣。此外,新的農業活動得花上大把時間,人類就隻能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其實不是我們馴化了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了我們。“馴化”(domesticate)一詞來自拉丁文“domus”,意思就是“房子”。但現在關在房子裏的可不是小麥,而是智人。 • 這正是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 但是,身為個人,為什麽要管這種演化問題?如果有人說,為了“增加智人基因組在世界上的拷貝數”,希望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你會同意嗎?沒有人會同意這筆交易。簡單說來,農業革命就是一個陷阱。 • 不幸的是,演化觀點並不是唯一判斷物種成功與否的標準。它一切隻考慮到生存和繁殖,而不顧個體的痛苦或幸福... (查看原文)

     不忍池 9回複 137讚 2015-05-20 17:01:14

    —— 引自章節: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 • 正是這些征收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和哲學,建起了宮殿、堡壘、紀念碑和廟宇。在現代晚期之前,總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農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們生產出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曆史寫的幾乎全是這些人的故事。於是,曆史隻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麽,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 因此,我們來看看美國《獨立宣言》改用生物學、科學的角度來寫該是如何: 我們認為下麵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演化各有不同,出生就有某些可變的特性,其中包括生命和追求快感。 注:有一個笑話說,獨立宣言所說的不言自明的真理“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這句話中,隻有“are”是含義明確且真正為真的。All是否包括奴隸,Men是否包括女人,created是神創還是演化,equal是公平還是平等? • 文字本來應該是人類意識的仆人,但現在正在反仆為主。計算機並無法理解智人如何說話、感覺和編織夢想,所以我們現在反而是用一種計算機能夠理解的數字語言來教智人如何說話、感覺和編織夢想。 • 縱觀曆史,幾乎所有社會都會以“汙染”和“潔淨”的概念來做出許多社會及政治上的區隔,而且各個統治階級利用這些概念來維係其特權也是不遺餘力。隻不過,人之所以害怕汙染,並非完全隻是因為祭司和統治者所捏造出來的神話。可能在人天生的生存本能裏,看到可能帶著疾病的物體(例如病人或屍體)就會自然產生反感。所以,如果想排擠某一類的人,像是女性、猶太人、吉卜賽人、同性戀、黑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聲宣布:這些人有病,會造成汙染。 注:如果關注話語與權力的關係,推薦讀福柯的《瘋癲與文明》。還有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的《潔淨與危險》,也以原始部落的儀式為例對這種群體的區分進行了解釋。 • 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判斷,什麽是真正在生物學上有所不同,而什... (查看原文)

     不忍池 9回複 137讚 2015-05-20 17:01:14

    —— 引自章節: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 • 假設有一艘現代戰艦回到了哥倫布的時代,隻要幾秒就能摧毀整個哥倫布的船隊,更能輕鬆擊沉當時所有世界強權的海軍,自己連個刮痕都不會有。隻要有五條現代的貨櫃船,就能承載當時全世界所有船隊所運的貨物。72隻要有一台現代計算機,就能儲存中世紀所有圖書館裏全數抄本和卷軸的信息,而且還剩下許多空間。就算把所有前現代王國的財產數量全部相加,也比不上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銀行。 注:科學的指數級增長。庫恩指出:科學範式的形成不是依靠積累,而是新範式對舊範式無法解釋的問題進行革命式的顛覆。 • 現代科學與先前的知識體係有三大不同之處: 1. 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現代科學的基礎就是拉丁文前綴“ignoramus-”,意為“我們不知道”。從這種立場,我們承認了自己並非無所不知。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願意在知識進展之後,承認過去相信的可能是錯的。於是,再也沒有什麽概念、想法或理論是神聖不可挑戰的。 2. 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承認無知之後,現代科學還希望能獲得新知。方式則是通過收集各種觀察值,再用數學工具整理連接,形成全麵的理論。 3. 取得新能力。光是創造理論,對現代科學來說還不夠。它希望能夠運用這些理論來取得新的能力,特別是發展出新的科技。 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 科學能夠解釋的,是這個世界上有什麽,事物如何運作,以及未來可能會有什麽。就定義來說,科學不會假裝自己知道未來“一定”會有什麽。隻有宗教和意識形態會聲稱自己知道這些答案。 • 總之,科學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識形態聯手,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意識形態能夠讓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價就是意識形態能夠影響科學的進程表,並且決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 • 我們必須記住,人類的曆史從來不是潔白無邪,大西洋奴隸貿易這件事絕非特例。像是... (查看原文)

     不忍池 9回複 137讚 2015-05-20 17:01:14

    —— 引自章節: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 尼采所言隻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麽都能夠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管任何文化、任何時代的人,身體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機製都一樣,然而他們對生活經驗所賦予的意義卻可能大不相同。 從我們所知的純粹科學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人類隻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中,盲目產生的結果。人類的行動沒有什麽神聖的整體計劃,而且如果整個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個宇宙很可能還是一樣這麽繼續運行下去。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能排除掉人類主觀的因素。但這也就是說,我們對生活所賦予的任何意義,其實都隻是錯覺。 所謂的快樂,很可能隻是讓個人對意義的錯覺和現行的集體錯覺達成同步而已。隻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邊的人的想法達成一致,我就能說服自己、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而且也能從這個信念中得到快樂。 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有係統地研究了快樂的本質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越來越多科學團體開始研究佛教哲學和冥想。佛教認為,快樂就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根據佛教的觀點,大多數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為快感就是快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受苦。於是,人類就渴望能有快感,並希望避免不愉悅的感受。然而,這是大大的誤解。事實是,人類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實質或意義。主觀感受就隻是一種電光石火的波動,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就像海浪一樣。不論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覺得生命是否有著意義,這都隻是一瞬間的波動而已。 如果我們太看重這些內部的波動,就會變得太過執迷,心靈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滿。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覺受苦。而且就算已經得到快感,因為我們還希望快感能夠增強或是害怕快感將會減弱,所以心裏還是不能感到滿足。追求這些主觀感受十分耗費心神,而且終是徒勞,隻是讓我們受製於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及不在於感到悲傷或疼痛,也... (查看原文)

     徐嘻 2回複 78讚 2017-03-08 03:44:26

    —— 引自章節:認識你自己

  • 本章首先介紹了什麽是物理(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化學(原子、分子)、生物(有機體)、文明、曆史。曆史上的三大重要革命: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本書講的就是這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人類和其他生物。 接著介紹了物種(specie)、屬(genu)、科(family)的概念,Homo sapiens指的是人屬(Homo:人) 的人種(sapiens:明智),即智人。幾十萬年前的地球上至少有6種不同的人。人類特征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大腦明顯大於其他動物;另一項獨有的特點,在於兩條腿直立行走,這樣人類的手能夠處理非常精細的任務。有證據證明人類在250萬年前開始製作工具,工具的製作和使用正是考古學家對遠古人類的一種判斷標準。早期石器最常見的一種用途,就是把骨頭敲開吃裏麵的骨髓。 然後對智人躍居食物鏈頂端進行了闡述:長久以來,智人穩定位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在先前長達數百萬年的時間裏,人類會獵殺小動物、采集種種能得到的食物,但同時也會遭到較大型食肉動物獵殺。直到10萬年前,人類才一躍而居於食物鏈頂端。這場從中段到頂端的大跳躍,造成的影響翻天覆地。其他在金字塔頂端的動物(如獅子、鯊魚)要花上幾百萬年的時間,演化站上頂峰。因此生態係統有時間發展出種種製衡,避免獅子和鯊魚造成太大的破壞。獅子越來越強壯,演化也讓瞪羚越跑越快,鬣狗越來越懂合作。相較之下,人類轉眼就登上頂端,不僅讓生態係統猝不及防,就連人類自己也不知所措。人類曆史上眾多的災難,不論是生靈塗炭的戰亂還是生態遭逢的浩劫,其實都是源自這場過於倉促的地位跳躍。 此外,還講述了人類使用火的曆史,火可以當作可靠的光源和熱源、致命的武器,能夠讓難以通行、不具利益的叢林轉變成大片美好的原野,而且滿...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 人類:一種也沒什麽特別的動物

  • The Tree of Knowledge這一章是書中最有趣的也是最核心的一章。本章首先介紹了河邊獅子理論(there-is-a-lion-near-the-river theory)與八卦理論(gossip theory)。智人主要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合作是生存和繁衍的關鍵。對於個人來說,僅知道獅子和野牛的下落這些客觀信息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部落裏誰討厭誰,誰跟誰在交往,誰很誠實,誰又是騙子這些八卦信息,這樣能夠明確得知部落裏誰比較可信可靠,於是部落的規模就能夠擴大,而智人也能夠發展出更緊密、更複雜的合作形式。即使現在,絕大多數的人際溝通講的都還是八卦,好像我們的語言天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生的。曆史學教授碰麵吃午餐的時候,聊的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嗎?而核物理學家在研討會中場茶敘的時候,難道講的會是誇克?確實有時候是如此,但更多時候講的都是哪個教授逮到老公偷吃,哪些人想當係主任或院長,或者又有哪個同事拿研究經費買了一台雷克薩斯。 神奇數字150:八卦理論隻適用於比較親近的小團體,一旦團體過大,社交秩序就會崩壞,造成分裂。比如50人的部落,一對一的組合就有1225種,複雜的其他社會組合更是難以計數,想知道相互之間不斷變動的關係,需要取得並儲存相關大的信息量。社會學研究指出,八卦理論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隻要超過這個數字,就難以真正了解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今天人類團體依然受到這個神奇的數字影響。社群、公司、社會網絡還是軍事單位,人數在150人以下,隻要靠著大家都認識、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夠運作順暢,而不需要規定出正式的階層、職稱、規範。因此,某些小單位裏老兵的權力甚至要比士官更大。小的家族企業就算沒有董事會、執行長或會計部門,也能經營得有聲有色。 然而一旦突破了150人的門檻,事情就大不相同。如果是一個師的軍隊,兵數達到萬人,就不能再用帶排的方...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2. 知善惡樹

  • 本章首先介紹了兩大理論,一是“貪吃理論”(gorging gene theory)認為,我們的大腦和心靈依然以狩獵和采集的生活方式運作,比如喜歡可樂炸雞這樣的高熱量的快樂肥宅食品,因為這種想大口吃下高熱量食物的直覺本能依然根植在我們的DNA裏;二是“遠古公社”(ancient commune theory)認為,現代婚姻不孕的困擾,離婚率居高不下,大人小孩各種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現代社會要求的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但這其實與我們的生物本能背道而馳。委內瑞拉的巴裏印第安人社會裏,他們認為孩子不是來自某個特定男人的精子,而是子宮裏所有累積精子的結合。所以想當個好媽媽,就該和好幾個不同的男人做愛,特別是在懷孕的時候,就該找上那些最會打獵的、最會說故事的、最強壯的戰士、最體貼的愛人,讓孩子擁有那些最好的特質。 然後講述了富裕的原始社會中的事情,主要是說原始社會好。一是原始社會智人智力體力上都勝於當代人。原始社會的智人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習性、季節的變化,附近的河流,而現代人專精於自身小領域的知識,對於其他生活中的必需,絕大多數都是靠著其他各領域的專家,每個人懂的都隻限於自己的那一小方天地(因此現代社會建立關係網很重要)。就整體而言,現今人類所知遠超過遠古人類;但在個人層麵上,遠古的采集者則是有史以來最具備多樣知識和技能的人類。 有證據顯示,自從采集時代以來,智人的腦容量其實是逐漸減少。而且他們以各種方式活動自己的身體,現代人練習再多年的瑜伽或太極,也不可能像他們的身體一樣靈敏。 二是原社社生活的要比當代人有趣。(這裏英文版使用Chinese factory,但中文版沒有提到中國),現代人每天早上7點出門,到了單位用同一種方式不停操作同一台機器直到下班,晚上7點回家,還得做家務。而在3萬年前的智人早上8點離開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莖、抓抓青蛙,中午就可以...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3.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 本章首先介紹了人類首次抵達澳大利亞這件壯舉,這是人類第一次成功離開亞非大陸生態係統,也是第一次有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從亞非大陸抵達澳大利亞。從那一刻,人類就正式在這片大陸登上食物鏈頂端,也從此成為地球史上最致命的生物物種。 在這之前,人類對環境沒什麽太大影響,而這次讓整個澳澳州生態係統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後講述了對美洲生態的影響,最後進行了總結:第一波物種滅絕浪潮是由於采集者的擴張,第二波滅絕浪潮則是因為農民的擴張;目前正在經曆的第三波滅絕浪潮:由工業活動所造成的物種滅絕。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4. 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 本章開始就給出了結論:農業革命是曆史上最大的騙局。農業革命所帶來不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隻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農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 不是我們馴化了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了我們。物種演化的成功與否,是以其DNA的拷貝數為標準。從這種角度看來,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 然後講述了奢侈生活的陷阱,人類對輕鬆生活的向往並沒有使生活更輕鬆。人類在曆史上一直不斷重蹈覆轍,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各種決定最後的結果。改變經過許多時代點點滴滴的累積,逐漸改變了社會;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的生活方式了。於是,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今天仍然如此。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大企業,發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歲就退休,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他們到了35歲,卻發現自己背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裏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國外的假期。他們能怎麽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根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你慢慢的習慣,認為理所當然,接著變為一種依賴,最後再也離不開。以前要親手動筆、寫信封、貼郵票,走到郵筒那寄信。回信可能得等上幾天、幾星期,甚至是幾個月。而現在可以隨時隨地發送信息,確實省下了很多麻煩和時間,但生活真的更輕鬆了嗎? 事與願違。傳統信件的年代,我們隻有最重要的事才會寫信,而且是字斟句酌、考慮再三,對方的回信也會同樣慎重。現在每天都會收到上百條信息,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響應。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然而隻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十倍,於...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5. 史上最大騙局

  • 本章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章,實質上是第二種虛構故事的發展。首先講述了“未來”的重要性。農業革命是個轉折點,讓智人拋下了與自然緊緊相連的共生關係,走向貪婪與陌生,不管這條路的盡頭為何,都已經無法回頭。農業時代人類的空間縮小,但時間卻變長了。在農業革命之後,“未來”的重要性被提到史上新高,因為既要考慮生產季節周期的因素,還得麵對農業根本上的不確定性。 農業帶來的壓力影響深遠,正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和社會製度的基礎。但是,農民勤勞不懈、希望能夠保障自己未來的經濟安全,生產出富足的糧食,但生產出來的多餘食糧主要用來養活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這樣的精英分子,曆史寫的也幾乎全是這些人的故事,政治、戰爭、藝術、哲學,宮殿、堡壘、紀念碑、廟宇。曆史隻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麽,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然後介紹了通過想象構建的秩序(An Imagined Order)農業革命中多生產出來的食物,加上新的運輸技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先形成村落,再形成城鎮,最後成為都市,人類就開始幻想出關於偉大的神靈、祖國、有限公司的故事,好建立起必要的社會連接。虛構故事的力量強過任何人的想象,雖然人類的基因演化仍然一如既往慢如蝸牛,但人類的想象力卻是極速奔馳,建立起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大型合作網絡。這部分通在公元前1776年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公元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闡述了虛構的故事如何支撐著整個帝國。不管是《漢謨拉比法典》還是美國《獨立宣言》,都聲稱自己說的是普遍且永恒的公平正義原則,想象著這個世界有著放諸四海皆準、永恒不變的正義原則(例如平等或階級),但這種不變的原則其實隻存在於智人豐富的想象力裏,隻存在於他們創造並告訴彼此的虛構故事中。 “自由”就像是“平等”、“權利”和“有限公司”,不過是人類發明的概念,也隻存在於人類的想象之中,並不是客觀的存在。我們相信...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6. 蓋起金字塔

  •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數字、文字的故事。在農業革命之後,社會開始變得格外複雜,一個國家的運作會產生大量信息,除了法律之外,還必須記錄各種交易和稅收、軍用物資和商品的庫存量,還有各種節慶及打勝仗的日期,另一種全新的信息類型也變得至關重要:數字。在先前的幾百萬年間,人類隻有一個地方可以記錄信息:他們的大腦。但對於整個國家這麽大的數據量來說,人類的大腦容量相當有限,而且人類的大腦不習慣儲存和處理數字,對大多數人來說,講到要記憶、回憶、處理這些數字,不是覺得腦力超載,就是覺得昏昏欲睡。 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之間,遠古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人,他們所發明了一套數字處理係統,也就是書寫(文字)。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間,蘇美爾文字係統逐漸加入越來越多的符號,成為能夠完整表意的文字,今天它們被稱為楔形文字。 3世紀的時候,印度人發明發明了代表從0到9的數字,現在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成為全世界的一大重要語言。幾乎所有的國家、企業、組織和機構,都必須使用數學符號來記錄及處理數據。 因此,如果哪個人想打動政府、組織和企業,就必須學會“用數字說話”。而專家也費盡心力,甚至像是“貧窮”、“幸福”和“誠實”這些概念,都能翻譯成一個又一個的數字,成了“貧窮線”、“主觀幸福感程度”、“信用等級”。 文字本來應該是人類意識的仆人,但現在正在反客為主。計算機並無法理解智人如何說話、感覺和編織夢想,所以我們現在反而是用一種計算機能夠理解的數字語言來教智人如何說話、感覺和編織夢想。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7. 記憶過載

  • 本章開始就講曆史上並沒有什麽公平正義,農業革命後幾千年的曆史,人類創造出想象建構的秩序、發明了文字維係著龐大的合作網絡。但合作網絡背後那些想象的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總把人分成一些其實並不存在的分類,並且排出上下等級。上等人享有各種權力和特權,而下等人有的隻有歧視和壓迫。然而所有的區別,不管是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都隻是虛構的想象、出來的。一切都是因為人類的法律和規範,才讓某些人變成奴隸,某些人變成主人。而曆史的鐵律告訴我們,每一種由想象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象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並且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隻有自己社會的階級是自然的,而其他社會的階級分法都實在是虛假又荒謬。 但不幸的是,複雜的人類社會還是需要這些由想象建構出來的階級製度和歧視。當然,各種階級製度的道德意義不一,某些社會的歧視也比其他社會更為嚴重或極端。人類要讓社會有秩序的方法,就是會將成員分成各種想象出來的階級,像是上等人、平民和奴隸;白人和黑人;貴族和平民;婆羅門和首陀羅;又或是富人和窮人。所有這些階級,就是要讓某些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或社會上高人一等,從而規範了數百萬人的關係。 而且有了階級之後,陌生人不用浪費時間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該如何對待對方。 然後又以印度的種姓製度和美國黑人為例,闡述了階級製度的惡性循環。階級製度很多時候隻是曆史上的偶發意外,但部分群體取得既得利益後,世世代代不斷持續,才形成現在的製度。 縱觀曆史,幾乎所有社會都會以“汙染”和“潔淨”的概念(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purity)來做出許多社會及政治上的區隔,而且各個統治階級利用這些概念來維係其特權也是不遺餘力。但是人之所以害怕汙染可能在人天生的生存本能裏,看到帶著疾病的物體(例如病人或屍體)就會自然產生反感,並非完全隻是因為祭司和統治者所捏造出來...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8. 曆史從無正義

  • 本章首先討論了文化的變遷及內在矛盾。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而維係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致完整。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守特定的規範,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合作。這些人造的故事、概念、規範就是“文化”。 每種文化都有代表性的信仰、規範和價值,文化也會隨著環境或鄰近的文化的改變而改變。而且文化內部也會自己形成一股改變的動力,因為這些是人類自己想象創造出的秩序,內部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矛盾,要想弭平這些矛盾,就會產生改變。比如現代的政治秩序中,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全球人民逐漸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價值觀,然而這兩者根本就互相抵觸,想要確保“平等”,就得限製住那些較突出的人;而要人人都能“自由”,也就必然影響所有人的平等。全球政治史就是講述著要如何調和這種矛盾。在美國,民主黨人希望社會更加平等,就算為了協助老弱病殘必須增稅也在所不惜,但這樣豈不是違反了民眾支配收入的自由;共和黨人希望讓人人都享有最大的自由,就算會加大貧富差距,許多美國人將無力負擔健康保險也在所不惜,但這樣平等也就成為空談。 然而正是文化中的這些衝突、無法解決的兩難問題,讓文化不斷煥發光彩。身處任何文化中的人就都必然有些互相衝突的信念以及互相格格不入的價值觀,稱之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然後討論了曆史的大方向。想清楚看到曆史的大方向,最佳的辦法就是數數看不同時期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種同時共存的文化。幾千年來,我們看到規模小而簡單的各種文化逐漸融入較大、較複雜的文明中,於是世界上的大型文化數量逐漸減少,但規模及複雜程度遠勝昨日。當然這是從宏觀層麵來看的粗略說法,如果從微觀層麵來看,每次幾個文化融合成大型文化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大型文化的破碎解離。然而,合久必分隻...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9. 曆史的方向

  • 本章首先介紹了金錢產生的曆史。狩獵采集者完全沒有金錢貨幣的概念。農業革命一開始,大多數人的生活形態仍然是小而緊密的社群,每個村都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體,靠互相幫忙、互通人情,再加上一點點與外界的以物易物交易。隨著城市和國家的建立以及交通設施的改善,開始出現鞋匠、醫生,木匠、牧師、戰士、律師等專業工作者。在以物易物的經濟裏,不管是鞋匠還是種蘋果的,得搞清楚幾十種商品的相對價格(100種不同的商品的相對價格需4950條)。 曆史上人類曾發明過錢的概念,這不需要科技上的突破,而是思想上的創新。人們又靠共同想象創造了另一個存在於主體間的概念。不論任何物品,隻要是人類願意使用、能夠有係統地代表其他物品的價值,以作為物品或服務交換之用,就符合了錢的概念。現在大部分的錢也不是以硬幣或鈔票的方式存在。全球金錢總和為60兆美元(2006年),但所有硬幣和鈔票的金額加起來還不到6兆美元,也就是說超過50兆美元都隻是顯示在計算機上的數字。大多數的商業交易隻是把某台計算機裏的數據搬到另一台去,而完全沒有任何實體金錢的交換。金錢就成了共通的交易媒介,幾乎任何東西之間都能完成交換,也正因為有了金錢概念,財富的轉換、儲存和運送都變得更迅捷,後來才能發展出複雜的商業網絡以及蓬勃的市場經濟。 然後講述了金錢運行的原理。金錢並不是物質上的現實,而隻是心理上的想象。所以,金錢的運作就是要把前者轉變為後者。人們之所以願意如此,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這個集體的想象。“信任”正是所有金錢形式最基本的原料,金錢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係統。 最早發明錢的時候,人們還沒有這種信任,所以要當作錢的事物本身就得有實際的價值。金錢貨幣真正的突破,就是人類開始相信某些貨幣形式,雖然它們本身沒什麽固有價值,但卻能方便儲存與運送。這樣的金錢製度,大約出現於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銀舍客勒製度。公元前640年,土耳其西部呂底亞...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0. 金錢的味道

  • 本章首先介紹了什麽是帝國,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有兩項重要特征。一是統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二是疆域可以靈活調整,且可幾乎無限擴張。帝這兩項特征,讓帝國能夠在單一的政治架構下納入多元的族群與生態區,讓越來越多人類與整個地球逐漸融合為一。 帝國的崩潰並不代表民族的獨立,反而是每當帝國瓦解或遭到驅逐之後,就會由新的帝國取而代之繼續統治。戰爭、奴役、驅逐和種族屠是帝國的標配。然而,帝國也不是完全有害無益。帝國四處征服、掠奪財富之後,不隻是拿來養活軍隊、興建堡壘,同時也讚助了哲學、藝術、司法和公益。人類的許多文化成就,常常背後靠的就是剝削戰敗者。今天大多數人說話、思考和做夢的時候,用的都是過去曾拿刀對著我們祖先的征服者的語言。 接著討論了“統治全世界,為所有人類福祉而努力”這種讓人耳目一新良性的帝國思想讓帝國的存在合理化,不僅讓屬民打消了反抗的念頭,就算獨立的民族也不再反抗帝國的擴張。一直以來,智人也像其他有社交關係的哺乳動物一樣都是排外的生物。智人本能上會將人類分成“我們”和“他們”。“我們”有共同的語言、宗教和習俗,對彼此負責,但“他們”就跟我們無關。然而,居魯士的帝國思想與這些排外的民族相反,展現的是包容,而且無所不包。雖然居魯士還是會強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種族和文化差異,但認為整個世界基本上為一體,同樣一套原則可以適用於所有時間地點,而且所有人類應互相負責。於是,人類就像是一個大家庭:父母享有特權,但同時也要負責孩子的幸福。 現代西方認為所謂公義的世界應該是由各個獨立的民族國家組成,但古代中國的概念卻正好相反,認為政治分裂的時代不僅動蕩不安,而且公義不行,這種看法對中國的曆史產生深遠的影響。每次帝國朝代崩潰,這種政治理論主流就讓各方競逐的勢力不安於各自為政,而一心追求統一,而事實證明,最後總能統一,隻是時間的問題。 然後闡述了帝國的循...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1. 帝國的願景

  • 這一章提綱挈領、通俗易懂的對宗教這個比較複雜的概念進行了係統闡述。首先介紹了宗教的必要性和基本定義,宗教是第三種讓人類統一的力量,社會秩序和階級都隻是想象的產物,同樣也十分脆弱,而且社會規模越大就越脆弱。宗教的重要性就在於讓這些脆弱的架構有了超人類的合法性。有了宗教之後,就能說法律來自一種絕對的神聖最高權柄,從而確保社會穩定。因此,宗教是“一種人類規範及價值觀的係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superhuman order)之上”,並且具備“普世特質”和“推廣特質”(universal and missionary)兩種特質。 然後對泛神論、多神論、一神論、二元論等宗教進行了闡述。 泛神論(Animists)認為人類的規範和價值觀不能隻想到自己,還必須考慮其他動物、植物、精靈和鬼魂的想法和利益,人類隻是地球上眾多生物的一種,萬物眾生都是直接與彼此溝通。 隨著農業革命的到來,農民擁有、控製著農場上的動植物,動植物從與人類平等的生物變成了人類的所有物。農民希望能對自己的羊有絕對的控製權,在人類不再認為可以和動植物直接溝通之後,就開始出現掌管生育、氣候、醫藥的各種神靈概念,替人類和這些沉默的動植物溝通。古代神話其實就是一種法律契約,人類承諾要永遠崇敬某些神靈,換取人類對其他動植物的控製權。因此,農業革命的宗教禮儀主要就是由人類將羔羊、酒、糕點犧牲獻祭給神靈,換取神靈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多神教(polytheistic)應運而生,認為世界是由一群神威浩蕩的神靈控製,有的掌管生育,有的掌管雨水,有的掌管戰爭。人類向這些神靈祈禱,而神靈得到奉獻和犧牲之後,就可能賜予人類健康、雨水和勝利,整個世界就像是反映了神和人類的關係。多神論本質上是開放的,一方麵多神論相信有一個至高無上、完全無私的神靈;另一方麵,多神論也相信有許多領域、心有偏見的神靈。 隨著時間推移,多神論者開始對自己信仰的某...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2. 宗教的法則

  • 本章首先介紹了曆史發展的規律,曆史上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一個十字路口,曆史有時候就是選了一些完全出人意外的道路。 曆史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對某個時代的了解越透徹,反而就越難解釋為什麽發生了這個事件而不是那個事件;但如果對某個時期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結果影響,隻看到那些最後成真的可能性,用後見之明的偶然事件來解釋著現在結果的不可避免性。必須更深入了解這些時期,才能真正看到那些並未發生的可能結果。 事實上,真正最了解當時情況的人(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正是最看不出曆史走向的人。曆史的鐵律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今天亦是如此。我們走出全球經濟危機了嗎?中國會不會繼續成長、成為全球第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會不會喪失霸主地位?以上所有結果背後都有一套完整論述,但我們就是無法確定何者成真。但如果過了幾十年再回顧,就會覺得答案真是太明顯了。 特別要強調的是,那些在當代看來最不可能發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後成真的事。但也不是說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地理、生物和經濟力量會形成限製,但限製下仍然有許多發展的可能。 曆史就是無法解釋得斬釘截鐵、預測得十拿九穩,同一時間,多方力量互相影響、互相牽製, 隻要某方力量有了極小改變,結果就會有巨大不同。曆史還是所謂的“二級”混沌係統,混沌係統分成兩級,一級混沌指的是“不會因為預測而改變”,如天氣預報,雖然天氣受到無數因素影響,但我們可以建立計算模型,不斷加入越來越多因素,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確;二級混沌係統,指的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因此就永遠無法準確預測。如市場,假設我們開發一個計算機程序能夠完全準確預測明天的油價,情況會如何?油價會立刻因應這個預測而波動,最後也就不可能符合預測。就像革命無法預測,如果能預測有革命,革命就永遠不會發生。這麽說來,究竟為什麽要學曆史?曆史不像是物理學或經濟學,目的不在於做出準確預測。我們之所以研...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3. 成功的秘密

  • 1945年7月16日上午5點29分45秒,美國科學家在 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戈多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從此人類不僅可以改變曆史進程的,更有了結束曆史進程的能力。 本章首先介紹了科學革命的循環:科學需要的不隻是研究本身要有進展,更需要科學、政治和經濟彼此相互強化。如果沒有政治、經濟提供資源,科學研究就不可能成功。反過來說,科學研究也為讚助者帶來新能力,讓他們能夠取得新資源用來研發更新的能力。 然後講述了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現代科學與之前的知識體係有三大不同,一是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並願意在知識進展之後,承認過去可能是錯的;二是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三是取得新能力。現代科學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就讓它比所有先前的知識體係更具活力、更有彈性,也更有求知欲,大幅提升了人類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能力,以及創造新科技的能力。對科技和科學研究方法的信任,這幾乎成了類似宗教的信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對絕對真理的信念,使社會、國家體係繼續運作。 接著討論了科學的範式,早期的知識體係使用“故事”構成理論,而現代科學則是用“數學”。 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提出三大運動定律。兩位蘇格蘭神職人員所用的概率模型已經成了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基礎。走向精確科學(exact science)的趨勢勢不可擋,而所謂的“精確”,正是因為使用了數學工具。統計課程現在已不隻是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必修課,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也同樣需要。 接下來討論了科技進步的影響。1620年,培根(Francis Bacon)發表了《新工具》(The New Inst...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15世紀末歐洲開始成為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搖籃,但當時麵對地中海的奧斯曼帝國、波斯的波斯帝國、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以及中國的明、清,歐洲還是小巫見大巫。歐洲人之所以能征服美洲、在海上稱王,主因是亞洲帝國對這些地方興趣不大。1775年亞洲占全球經濟總額八成的比重,印度和中國就占了2/3。直到1750至1850年,歐洲征服了亞洲的大片土地,全球權力的中心才移到歐洲,出現了新的全球秩序。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但現在全球所有人的穿著、想法和品位幾乎就都是歐洲人的穿著、想法和品位,幾乎所有人都是用歐洲觀點在看政治、醫學、戰爭和經濟,用來自歐洲的語言文字,使用歐洲的生產和金融模式。 1850年起,歐洲之所以能夠稱霸世界,很大程度靠的就是軍事、工業和科學領域的合作,為什麽這種軍工學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scientific complex)隻在歐洲開花結果呢?中國和波斯並不缺乏製作蒸汽機的科技(當時要照抄或是購買都完全不成問題),他們缺少的是西方的價值觀、故事、司法係統和社會政治結構。歐洲靠現代早期培養的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讓它能在現代晚期稱霸全球。 不管是尋找植物的植物學家還是尋找殖民地的海軍軍官,都有共同的出發點,就是承認無知,都會說“我不知道那裏有什麽”。於是,他們都覺得有走出去、尋找新發現的必要,而且希望這樣取得的新知識能夠讓他們成為世界的主人。先前的帝國主義者都認為自己已經了解整個世界,“征服世界”是為了要傳播他們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相較之下,歐洲帝國主義之所以要前往遙遠的彼岸,除了為了新領土,也是為了新知識,對知識的追尋和對領土的追尋變得越來越緊密交織。 現代這種“探索、征服”(explore and conquer)的心態,從世界地圖的演變可以看得一目了然。15、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圖開始出現大片空白,地圖上的空白清楚表明歐洲人願意承認自...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5.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 本章首先介紹了信用的產生。金錢在曆史中的角色,可謂是成也金錢、敗也金錢,它為人類拓寬新視野,但也讓數百萬人遭受奴役,它推動著產業巨輪滾滾向前,但又讓數百種物種慘遭滅絕。金錢可以代表許許多多不同的事物,實現幾乎所有東西的互相交換。但是當時金錢隻能代表一些“實際存在於當下”的物品,限製了經濟的增長。直到現代,人們基於對未來的信任,發展出“信用(credit)”這種金錢概念,代表著目前還不存在、隻存在於想象中的貨品,形成了一套新的係統,讓我們能夠預支未來、打造現在。而這背後有一項基本假設,就是未來的資源肯定遠遠超過目前的資源,信用就是“今天的蛋糕”和“明天的蛋糕”之間的價差。現代經濟其實重點就一個詞:增長(growth)。讓銀行以及整個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信任”是世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唯一後盾。 然後闡述了資本主義的概念。“進步”是在承認我們的無知之後,投資進行研究,一切變得更好。我賺錢,不代表你就賠錢;我變壯了,不代表你就得餓死。全球的這塊餅會不斷變大,關於進步的概念讓人們將越來越多的信任交付給未來。正是這種信任創造了信貸;而信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成長;正因為有成長,我們就更信任未來,也就願意提供更多的信貸。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提出了“利己”就是“利他”,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在於個人利潤增加的自私心理,我們讓自己過得好的時候,不隻是自己得利,還能讓他人受益。亞當·斯密推翻了傳統上認為財富與道德彼此對立的概念,因為整塊大餅變大了,人人都能受益。經濟是種雙贏的局麵,我獲利就是你獲利。 資本主義的信條裏,最神聖的一條就是:“生產的利潤,必須再投資(be reinvested)以提高產量。” “資本主義”(Capitalism),認為“資本”(capital)與“財富”(wealth)有所不同。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而財富指的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6. 資本主義教條

  • 經濟增長需要我們願意信任未來,需要資本家也願意將利潤再投入生產,更需要能源和原料。本章首先介紹了能量的轉換。在自然的代謝過程裏,人類和其他動物燃燒有機燃料(也就是食物),把能量轉換為肌肉運動。曆史上人類成就的幾乎所有事情,第一步靠的都是將植物取得的太陽能轉換為肌肉的力量。正因如此,人類曆史在過去一直是由兩大周期來主導:植物的生長周期,以及太陽能的變化周期(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1830年9月15日,第一條商業化鐵路開通,連接了利物浦與曼徹斯特。從此之後,人類就深深著迷於如何使用機器和引擎轉換各種能量。隻要發明出適當的機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類型的能量都能為我們所用。另一項重要發明是內燃機,徹底改革了人類的運輸,也讓石油變成一種液體的政治權力。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每隔幾十年,我們就能找到新的能源來源,所以人類能用的能源總量其實在不斷增加。 然後講述了傳送帶上的生命,這應該是本書最悲傷的一節了吧。機械化不隻是機器的事,連植物和動物也同樣遭到機械化,動物不再被視為活生生、能夠感受到痛苦的生物,而是被視為機器一般對待。雖然工業讓它們存活、吃得飽、維持基本健康,但卻對它們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毫不關心(除非直接影響生產)。 這些活生物其實內心情感世界都十分複雜,如果把它們當機器一樣對待,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也會讓它們有很大的社會壓力和心理挫折。演化心理學認為過去在野外形成的種種需求,就算現在已經不是生存和繁殖所必要,仍然會持續造成主觀的感受。工業化農業的悲劇在於,它一味強調動物的客觀需求,卻忽略了它們的主觀需要。 最後介紹了血拚的時代(The Age of Shopping),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產超出了需求,誰要來買這些產品呢? 為了確保不管什麽新產品都有人買賬,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消...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7. 工業的巨輪

  • 工業革命將世界塑造成適合智人需求的樣子,但破壞了其他物種的棲地,並讓它們迅速滅絕。地球曾經是一片藍天綠地,但現在已經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構成的商場。 本章首先講述了摩登時代(modern time)的故事。傳統農業看的是太陽的運行自然周期、植物的生長周期,當時沒有統一的工作日,而且不同季節的生活習慣也有極大不同。 工業革命更追求精確和一致,不僅為人類帶來了時刻表和生產線的概念,更將這些概念推廣到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當中。時刻表係統的推廣得益於公共運輸的發展,1880年,英國政府邁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立法規定全英國的時刻表都必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這是史上第一次有國家采取了全國統一的時刻表,要求人民依據時鍾來安排生活,而不再是當地的日升日落周期。直到現在,新聞廣播開頭的第一條仍然是時間。現代人每天會看上幾十次時間,原因就在於一切都得按時完成。 然後闡述了工業革命讓人類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除了工業化的時間,還包括都市化、農民階級消失、工業 無產階級的興起、對一般大眾的賦能、民主化、青少年文化,以及父權社會的解體,但最大的改變是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潰(The Collapse of the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許多過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現在都被國家和市場取代。 認知革命和農業革命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結合,形成部落、城市、王國和帝國,但家庭和社群仍然是所有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結構單位。家庭除了基本的家庭功能,還要兼顧福利製度、衛生體係、教育係統、建築產業、勞工工會、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廣播、電視、報紙、銀行,甚至警察功能。 有人病了,由家庭來照顧。有人老了,由家庭來贍養,而子女就是最好的退休基金。有人過世,孤兒就由大家庭其他成員照顧。有人想蓋小屋,大家庭提供人力。有人想開公司,大家庭提供資金。有人想結婚,家庭裏也會選擇或至少審核一下這未來的對象。如果和鄰居發生...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8. 一場永遠的革命

  • 這一章首先討論了快樂的定義,一般對於快樂普遍接受的定義是“主觀感到幸福”。快樂是種個人內在的感受,可能是因為當下直接的快感,或是對於長期生活方式的滿足。研究表明,金錢確實會帶來快樂,但是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之後的效果就不那麽明顯。家庭比金錢更重要,家庭關係緊密良好的人明顯比較快樂,而婚姻又是特別重要的一項因素。 然後論述了快樂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一切順利的時候,我們的期望跟著膨脹,就算客觀條件改善了,我們還是不滿意。在一切不順的時候,我們的期望也變得保守,於是就算又碰上其他的麻煩,很可能心情也不會更低落。 重要的是要知足,而不是一直想要得到更多。我們試著猜測或想象其他人有多快樂的時候,總是想要設身處地去想想自己在那個情況下會如何感受。但這樣的話我們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到了別人的物質條件上,結果當然就會失準。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每天洗澡更衣。但在中世紀,農民好幾個月都不用洗澡,而且也很少換衣服。大眾媒體和廣告業正不知不覺地讓全球越來越不開心,今日的青少年就算比同一個學校的人都好,也不會因此就感覺開心,因為比較的對象是那些在電視、臉書和巨型廣告牌上看到明星、運動員和超級名模。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對生活不滿,除了貧窮、疾病、腐敗和政治壓迫,也是因為看到了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 接著講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心理和情感世界是由經過數百萬年演化的生化機製所形塑。心理狀態(包括主觀幸福感)並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資、社會關係或政治權利)來決定,而是由神經、神經元、突觸和各種生化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構成的複雜係統而定。人類演化的結果,就是不會太快樂,也不會太痛苦。我們會短暫感受到快感,但不會永遠持續。快感會消退,讓我們再次感受到痛苦。 人類的生化機製就像是個恒溫空調係統,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都要想辦法保持恒定。雖然遇到某些事件會讓溫度暫時有波動,但最後總是會控製調整回到原...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19.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本章首先講述了,在近40億年的時間裏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演化都是依循著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的法則。達爾文理論美妙的地方,就是並不需要有設計者來解釋為什麽長頸鹿會有長脖子。農業革命讓智人可以通過選擇育種(selective breeding)來走快捷方式,加速自然選擇的進程。希望雞能夠又肥又慢的智人,發現讓最肥的母雞與動得最慢的公雞交配,生出來的後代就會又肥又慢,這是一種原本不存在於自然界的雞。但如果想要加入的特性並不存在於野生雞的基因庫裏,仍然無能為力。智人與雞之間的關係,與一般常見而自然的共生關係十分相似。智人等於是對雞施予了特定的選擇壓力,讓又肥又慢的雞特別能夠繁衍下來;就像是蜜蜂采蜜授粉的時候也是對植物施予了選擇壓力,讓花朵色彩鮮豔的品種更能生生不息。 接著講了,21世紀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裏,科學家正在改造各種生物。自然選擇的法則開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法則取而代之。目前有三種方式可能讓智慧設計取代自然選擇:生物工程(biological engineering)、仿生工程(cyborg engineering) 與無機生命(inorganic life)工程。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20. 智人末日

  • 這一章對整本書進行了簡單總結,也為下一部書《未來簡史》埋下伏筆。7萬年前,智人隻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顧自地生活。但就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間,智人就成了整個地球的主人、生態係統的夢魘。智人主宰了環境、增加了糧食產量、蓋起城市、建立帝國,還創造了貿易網絡。雖然整體人類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卻不一定能改善個別人類的福祉,而且常常還讓其他動物深受其害。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類的生存條件而言有了確實的進步,饑荒、瘟疫和戰爭都已減少。然而,其他動物的生存條件卻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遽惡化。 此外,雖然現在人類已經擁有許多令人讚歎的能力,但我們仍然對目標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總是感到不滿。擁有神的能力,卻連想要什麽都不知道。 (查看原文)

     不憂不鬱 3回複 71讚 2022-01-18 21:17:18

    —— 引自章節:後記:變成神的這種動物

  • 多數人很難接受自己的生活秩序隻是虛構的想象,但事實是我們從出生就已經置身於這種想象之中,而且連我們的欲望也深受其影響。於是,個人欲望也就成為虛構秩序最強大的守護者。 例如現代西方人最重視的那些欲望,都是建構在已經為時數百年的虛構故事上,包括浪漫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以及人文主義。我們常常告訴朋友要“隨心所欲”,但這裏的“心”就像是個兩麵間諜,聽從的常常是外麵那些主流的虛構故事。於是“隨心所欲”不過也隻是結合了19世紀浪漫主義與20世紀消費主義,再植入我們的腦海罷了。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旗下雪碧的廣告詞就是“相信你的直覺,順從你的渴望。” 甚至那些人們以為深深藏於自己內心的渴望,通常也是受了想象秩序的影響。例如,許多人都很想到國外度假。然而,這件事並沒什麽自然或是明顯的道理。像是黑猩猩的首領可不會想要運用權力讓自己到隔壁黑猩猩的領土上度個假。而像古埃及的法老王,也是把所有財富拿來建造金字塔,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而不會有人想要去巴比倫血拚或是腓尼基滑雪。現代人之所以要花費大把銀子到國外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 浪漫主義告訴我們,為了要盡量發揮潛力,就必須盡量累積不同的經驗。必須體會不同的情感,嚐試不同的關係,品嚐不同的美食,還必須學會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而其中最好的一種辦法,就是擺脫日常生活和工作,遠離熟悉的環境,前往遙遠的國度,好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氣味、美食和規範。我們總會不斷聽到浪漫主義的神話,告訴我們“那次的經驗讓我眼界大開,從此整個生活都不一樣了”。 消費主義告訴我們,想要快樂,就該去買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服務。如果覺得少了什麽,或是有什麽不夠舒服的地方,就很可能是該買些什麽商品(新車、新衣服、有機食品),或是買點什麽服務(清潔工、心理谘詢、瑜伽課)。就連每一則電視廣告,也都是個小小的虛構故事,告訴你買了什麽產品或服務可以讓日子更好。 ... (查看原文)

     Mona 10回複 34讚 2017-05-07 07:50:35

    —— 引自章節:第六章 蓋起金字塔-監獄的高牆

  • 隨著時間過去,種麥子這個原本看來劃算的選擇,變成越來越沉重的負擔。兒童大批死亡,而成人也得忙得滿頭大汗,才能換得麵包。公元前8500年傑裏科人過的生活,平均來說要比公元前9500年或公元前13000年更為辛苦。但沒有人發現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每一代人都隻是繼續著上一代生活的方式,在這裏修一點,那裏改一些。但矛盾的是,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鬆的“進步”,最後卻像是在這些農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鎖。 為什麽人類會犯下如此致命的誤判?其實人類在曆史上一直不斷重蹈覆轍,道理都相同: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各種決定最後的結果。每次人類決定多做一點事(像是用鋤頭來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種子撒在地上),我們總是想:“沒錯,這樣是得多做點事。不過收成會好得多!就再也不用擔心荒年的問題了。孩子也永遠不用挨餓入睡。”確實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過得好一點。不過,這隻是理想的狀況。 計劃的第一部分進行得很順利。人們確實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大家沒想到孩子的數量也多了,於是多出的小麥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這些遠古的農民也沒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讓孩子的免疫係統下降,而且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傳染的溫床。他們也沒有預見到,由於增加了對單一食物來源的依賴,實際上他們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災的威脅。這些農民還沒想到,豐收年他們糧倉滿滿,卻會引來盜賊和敵人,迫使他們得築起高牆、嚴加警戒。 這樣一來,發現苗頭不對,為什麽他們不趕快放棄農耕,回到采集生活?部分原因在於,所有改變都必須點點滴滴累積,經過許多代的時間,才能夠改變社會;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選了。另一部分,是因為人口增長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農耕之後,村落的人口從100人成長到110人,難道會有10個人自願挨餓,好讓其他人可以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已經再無回頭路。人類發現時,已經深陷陷阱、無法... (查看原文)

     momo 7回複 26讚 2016-05-25 15:25:45

    —— 引自章節:第五章 史上最大騙局·奢侈生活的陷阱

  • 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和伯茲·艾德林踏上了月球表麵。在登錄前的幾個月,阿波羅1號的航天員都是在美國西部一個類似月球的沙漠裏受訓。當地也是幾個美國原住民部落的居住地,而有這麽一個故事(或者傳說),講的是航天員有一次碰到一個當地人的情形: 有一天,航天員受訓的時候剛好碰到一位上了年紀的美國原住民。老人問他們在那裏做什麽。航天員說他們屬於一個研究探險隊,不久之後就要上月球了。聽到他們這麽說,老人沉吟了一會兒,問他們能不能幫個忙。 “要幫什麽忙呢?”他們問。 “是這樣的,我們族人都相信我們的聖靈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為我們族人帶個重要的口信?”老人問。 ”要帶什麽話呢?“航天員問。 這位老人用族語說了一串,並要求航天員重複再三,直到確定他們背得滾瓜爛熟為止。 ”這是什麽意思?“航天員問、 ”啊,這個是族人和月亮上的聖靈之間的秘密。“ 等到航天員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位會講當地族語的人,希望能翻譯這段話的意思。他們把這段話嘰裏咕嚕背出來,讓這位翻譯簡直笑翻了。等到翻譯好不容易平靜下來,航天員問他,這段話究竟說的是什麽。翻譯說,這些航天員費盡心力背下來的這句話是:”不管這些人跟您說什麽,千萬別相信他們。他們隻是要來偷走您的土地。“ (查看原文)

     奧德賽的暗流 14回複 25讚 2014-12-20 15:36:26

    —— 引自第277頁

  • 到了大約7萬年前,一些屬於“智人”(Homo sapiens)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複雜的架構,稱為“文化”。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曆史學”。 在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曆史正式啟動。大約12000年前,“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讓曆史加速發展。而到了大約不過是500年前,“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說是讓曆史畫下句點而另創新局。這本書的內容,講述的就是這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其他生物。 如果到200萬年前的東非逛一逛,你很可能會看到一群很像人類的生物:有些媽媽一邊哄著小嬰兒,一邊還得把玩瘋的小孩抓回來,忙得團團轉;有些年輕人對社會上種種規範氣憤不滿,也有些垂垂老矣的老人家隻想圖個清靜;有肌肉猛男捶著自己的胸膛,隻希望旁邊的美女能夠垂青;也有年長的充滿智慧的大家長,對這一切早就習以為常。這些遠古時期的人類已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地位、奪權力,不過,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沒什麽不同。這些遠古人類,和一般動物比起來就是沒什麽特別。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後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碼,還能寫寫曆史書。說到史前人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們在當時根本無足掛齒,對環境的影響也不見得比大猩猩、螢火蟲或是水母來得多。 科學家也同意,大約7萬年前,智人從東非擴張到阿拉伯半島,並且很快席卷整個歐亞大陸。 (查看原文)

     家庭書房 2回複 17讚 2015-04-27 09:07:21

    —— 引自章節:人類:一種也沒什麽特別的動物

  • 大約就是在距今7萬到3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這也正是所謂的認知革命。會發生認知革命的原因為何?我們無從得知。得到普遍認可的理論認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連接方式,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這次突變,幾乎就像是吃了《聖經》裏那棵知善惡樹的果實一樣。為什麽這隻發生在智人的DNA裏,而沒有發生在尼安德特人的DNA裏?我們現在隻能說這就是純粹的偶然。這裏比較重要的,並不是這種突變的原因,而是突變帶來的結果。智人的新語言究竟特別在哪,竟讓我們能夠征服世界? 愛因斯坦能說的聲音,鸚鵡都能說,而且鸚鵡還能模仿手機鈴聲、摔門聲還有警笛的尖嘯聲。當然,愛因斯坦可能有很多地方比鸚鵡強,但不論如何,語言這點可是遠遠不及。那麽,究竟人類的語言有什麽特別的地方? 人類語言真正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人或獅子的信息,而是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據我們所知,隻有智人能夠表達關於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 在認知革命之後,傳說、神話、神以及宗教也應運而生。 然而,“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隻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夢世記”(Dreamtime),甚至連現代所謂的國家其實也是種想象。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雖然一群螞蟻和蜜蜂也會合作,但方式死板,而且其實隻限近親。至於狼或黑猩猩的合作方式,雖然已經比螞蟻靈活許多,但仍然隻能和少數其他十分熟悉的個體合作。智人的合作則是不僅靈活,而且能和無數陌生人合作。正因如此,才會是智人統治世界,螞蟻隻能吃我們的剩飯,而黑猩猩則被關在動物園和實驗室裏。 (查看原文)

     家庭書房 2回複 17讚 2015-04-27 09:07:21

    —— 引自章節:人類:一種也沒什麽特別的動物

  • 1.如果快樂是在於感受快感,想要更快樂,就得操縱我們的生化係統; 2.如果快樂是在於覺得生命有意義,想要更快樂,就得要騙自己騙的更加徹底。 現代自由主義:主張忠於自我,傾聽你自己,順從你的渴望,盧梭:你覺得好的就是好的,我覺得壞的就是壞的。內心的好與壞,快樂與否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 曆史上大多數宗教和意識形態:關於善、美,關於何事應為,都有客觀的標準。一般人自己的感覺和偏好可能並不可信。老子、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查看原文)

     Mr.二月 16讚 2017-08-09 09:31:01

    —— 引自第1頁

  • 西方的新世紀運動:快樂不在於外在條件,而隻在於我們內心的感受。我們應該別再追求像財富、地位之類的外在成就,而是要多接觸自己內心的情感。或是說:快樂來自內心。 (查看原文)

     Mr.二月 16讚 2017-08-09 09:31:01

    —— 引自第1頁

  • 佛教: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追求主觀感受是一件耗費心神、而且始終是徒勞的事,隻是讓我們受製於追求本身。 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在追求那些感覺良好的心裏感受。 (查看原文)

     Mr.二月 16讚 2017-08-09 09:31:01

    —— 引自第1頁

  • “Homo sapiens”: 人屬(Homo, 指“人”) 的人種(sapiens, 指“明智”) 。 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 是因為有獨特的語言。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第一部分 認知革命

  • “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2. 知善惡樹

  • 語言和文化正是認知革命的主要成就。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3.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 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正是整個動物界最大也最快速的一場生態浩劫。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4. 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 其實不是我們馴化了小麥, 而是小麥馴化了我們。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其實人類在曆史上一直不斷重蹈覆轍, 道理都相同: 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各種決定最後的結果。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5. 史上最大騙局

  • 演化的基礎是差異,而不是平等。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6. 蓋起金字塔

  • “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6. 蓋起金字塔

  • 文字對人類曆史所造成最重要的影響: 它逐漸改變了人類思維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7. 記憶過載

  • 惡性循環: 某個偶然曆史事件, 成了僵化的社會製度常規。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8. 曆史從無正義

  • 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9. 曆史的方向

  • 正因為有了金錢概念, 財富的轉換、 儲存和運送都變得更容易也更便宜, 後來才能發展出複雜的商業網絡以及蓬勃的市場經濟。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10. 金錢的味道

  • 宗教是“一種人類規範及價值觀的係統, 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12. 宗教的法則

  • 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 而是“無知的革命”。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14. 發現自己的無知

  • 工業革命的核心, 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17. 工業的巨輪

  • 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 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 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 (查看原文)

     xy 2回複 7讚 2020-03-24 08:54:35

    —— 引自章節:19.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今天最重要的的人文主義學派就是自由人文主義,它認為人性就在於每個個人的自我特質,因此個人自由也就變得神聖不可侵犯。……因此,自由人文主義最重要的誡命就是要保障這種“內心聲音”的自由,不受外界侵擾或傷害。而這些誡命統稱為“人權”。……雖然自由人文主義將人性神聖化,但並不否認有神的存在,而且它根本就是源自一神論的信念。 人文主義的另一個重要教派就是社會人文主義。社會主義者認為所謂“人性”是個集體而非個人的概念。因此,他們認為神聖的不是每個個人心中的聲音,而是由所有智人這種物種構成的整體。自由人文主義追求的,是盡可能為個人爭取更多自由;而社會人文主義追求的,則是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對社會主義者來說,“不平等”就代表著偏重人類的某些邊際特質,認為這比人類的普遍本質更重要,這樣一來可說是對人類神聖性最嚴重的褻瀆。舉例來說,如果富人比窮人有特權,就代表重視“金錢”超過了人類的普遍本質(本質上,不論貧富,人類的本質應該全部相同) 和自由人文主義一樣,社會人文主義也是以一神論為基礎。比如人人平等這個概念,就是來自一神論認為在神的麵前所有靈魂一律平等。唯一不是來自傳統一神論的人文主義教派,就是演化人文主義,以納粹為最著名的代表。 (查看原文)

     海邊的安托萬 8回複 5讚 2020-10-30 10:07:36

    —— 引自章節:12. 宗教的法則

  • 237、2.不要采取科學方法,而訴諸“非科學的絕對真理”。這一直是自由人文主義的策略。自由人文主義的基礎在於堅持主張人類的特殊價值和權利,但尷尬的是,對智人的科學研究並不認同這種看法。 (查看原文)

     海邊的安托萬 8回複 5讚 2020-10-30 10:07:36

    —— 引自章節:14. 發現自己的無知

  • 第六章 蓋起金字塔 P103 所有這些合作網絡,不管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還是秦朝和古羅馬的帝國,都隻是“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支持它們的社會規範既不是人類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際的交流關係,而是他們都相信著共同的虛構神話故事。 虛構的故事是怎麽支撐著整個帝國?我們已經討論過一個這樣的例子:標誌公司。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另外兩個史上最有名的虛構故事:第一個是大約在公元前1776年的《漢莫拉比法典》,這可以說是幾十萬古巴比倫人的合作手冊;第二個是公元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這可以說是現代數億美國人的合作手冊。 在公元前1776年,巴比倫是當時最大的城市,而巴比倫帝國也很可能是當時最大的帝國,子民超過百萬,統治者大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包括現代大半的伊拉克地區和部分的敘利亞和伊朗。現在最有名的巴比倫國王就是漢莫拉比,而他有名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他命名的《漢莫拉比法典》。這部法典匯集各種律法和判例,希望將漢莫拉比塑造為一個正義國王的榜樣,作為更一致的法律體係基礎,並且教育後世子孫何為正義,正義的國王又該如何行事。 後世子孫確實看到了。遠古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知識分子與官僚精英將這部法典奉為經典,就算等到漢莫拉比骨已成灰,巴比倫帝國也煙消雲散,這部法典還是由文士不斷抄寫流傳。因此,想認識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對於社會秩序的理想,《漢莫拉比法典》是個很好的參考來源。 … 《漢莫拉比法典》認為,巴比倫的社會秩序根源於由神所指示、普遍且永久的正義原則。這裏的階級結構原則至關重要,將所有人類分成男女兩種性別,以及上等人、平民和奴隸三種階級;性別和階級不同,價值也就天差地遠別。像是一個平民女性值30舍客勒的銀子, 一個女奴隸隻值20舍客勒,但光是平民男性的一隻眼睛就值60舍客勒的銀子。 《漢謨拉比法典》也有嚴格的家庭階級製度,根據規定,小孩並不是獨立的人,而是父母的財產。因此... (查看原文)

     大寸 2回複 5讚 2015-03-02 09:57:53

    —— 引自第103頁

  • 真正讓銀行(以及整個經濟)得以存活甚至大發利市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唯一後盾。 (查看原文)

     hedgehog 1回複 5讚 2015-12-15 12:28:01

    —— 引自第299頁

  • 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歲就退休,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他們到了35歲,卻發現自己背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裏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國外的假期。他們該怎麽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根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 (查看原文)

     MaY°玫 3讚 2016-12-23 20:35:22

    —— 引自第1頁

  • 狩獵采集者的生活其實更為豐富多變,也比較少會碰上饑俄和疾病的威脅。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隻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柱騙局。 主要嫌疑人,就是那極少數的植物物種,其中包括小麥。 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智人。 (查看原文)

     紮西德勒 3讚 2019-12-24 10:22:25

    —— 引自章節:5. 史上最大騙局

  • 大約在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征,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30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再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互動,就成了“化學”。 大約38億年前,在這顆叫做“地球”的星球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稱為“有機體”。有機體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學。 到了大約7萬年前,一些屬於“智人”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複雜的架構,稱為“文化”。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曆史學”。 在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曆史正式啟動。大約1.2萬年前,“農業革命”讓曆史加速發展。而到了大約不過500年前,“科學革命”可以說是讓曆史畫下句號而另創新局。 (查看原文)

     Focus 2回複 3讚 2020-02-03 01:35:08

    —— 引自章節:第一部分 認知革命

  • 5. 千百年來,哲學家、思想家和宗教人物都對錢嗤之以鼻,稱錢為萬惡的根源。但就算真是如此,錢同時也是人類最能接受的東西。比起語言、法律、文化、宗教和社會習俗,錢的心胸更為開闊。所有人類創造的信念係統之中,隻有金錢能夠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不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也多虧有了金錢製度,才讓人就算互不相識、不清楚對方人品,也能攜手合作。 6. 納粹並不是反人性。他們之所以同自由人文主義、人權和共產主義站在對立麵,反而正是因為他們推崇人性,相信人類有巨大的潛力。他們順著達爾文演化論的邏輯,認為必須要通過自然選擇淘汰不適合的個人,隻留下適者,才能讓人類繼續生存繁殖。但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要保護弱者,不僅讓不適者生存了下來,還給了他們繁殖的機會,這樣就破壞了自然選擇的秩序。如此一來,就算是最適者的人類,也不免被一群墮落的人類淹沒,變得越來越趨近不適者,一代代下去就可能導致滅絕。 7. 曆史就是這樣的一團混沌,曆史就是無法解釋得斬釘截鐵,無法預測得十拿九穩。在同一時間,有多方力量互相影響、互相牽製,隻要某方力量有了極小的改變,結果就會有巨大的不同。不僅如此,曆史還是所謂的“二級”混沌係統。混沌係統分成兩級,一級混沌指的是“不會因為預測而改變”。例如天氣就屬於一級混沌係統。雖然天氣也是受到無數因素影響,但我們可以建立計算模型,不斷加入越來越多因素,讓天氣預報也越來越準確。 至於二級混沌係統,指的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因此就永遠無法準確預測。例如市場就屬於二級混沌係統。假設我們開發出了一個計算機程序,能夠完全準確預測明天的油價,情況會如何?可以想見,油價會立刻因應這個預測而波動,最後也就不可能符合預測。例如,假設目前石油價格是每桶90美元,而這個絕對準確的程序預測明天會漲到100美元,商人就會立刻搶進,好在預期的漲價中獲利。但結果就是油價會在今天就漲到10... (查看原文)

     以夢為馬 3讚 2015-07-14 11:18:07

    —— 引自第2頁

  • 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於某種隻存在於集體想象中的虛構故事。例如教會的根基就在於宗教故事。像是兩個天主教信徒,就算從未謀麵,還是能夠一起參加十字軍東征或是一起籌措資金蓋起醫院,原因就在於他們同樣相信神化身為肉體、讓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救贖我們的罪。所謂的國家,也是立基於國家故事。兩名互不認識的塞爾維亞人,隻要都相信塞爾維亞國家主體、國土、國旗確實存在,就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拯救彼此。至於司法製度,也是立基於法律故事。從沒見過對方的兩位律師,還是能同心協力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辯護,隻因為他們都相信法律、正義、人權確實存在。(當然,他們也相信付的律師費確實存在。) 乍看之下,可能覺得貿易這件事再實際不過,並不需要什麽虛構的故事當作基礎。然而,事實就是所有動物隻有智人能夠進行貿易,而所有我們有詳細證據證明存在的貿易網絡都明顯以虛構故事為基礎。例如,如果沒有信任,就不可能有貿易,而要相信陌生人又是件很困難的事。今天之所以能有全球貿易網絡,正是因為我們相信著一些虛擬實體,像是美元、聯邦儲備銀行,還有企業的商標。而在部落社會裏,如果兩個陌生人想要交易,往往也得先借助共同的神明、傳說中的祖先或圖騰動物建立信任。 甚至那些人們以為深深藏於自己內心的渴望,通常也是受了想象秩序的影響。例如,許多人都很想到國外度假。然而,這件事並沒有什麽自然或是明顯的道理。像是黑猩猩的首領可不會想要運用權力讓自己到隔壁黑猩猩的領土上度個假。而像古埃及的法老王,也是把所有財富拿來建造金字塔,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而不會有人想要去巴比倫血拚或是去腓尼基滑雪。現代人之所以要花費大把銀子到國外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 浪漫主義告訴我們,為了要盡量發揮潛力,就必須盡量累積不同的經驗。必須體會不同的情感,嚐試不同的關係,品嚐不同的美食,還必須學會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而其中最好的一種辦法,就是擺脫日常生活及... (查看原文)

     S 2讚 2016-04-18 11:30:2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