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叫亨利•都鐸,和我父親同名,1491年6月28日出生在倫敦的格林威治宮(Greenwich Palace)。我父王是國王亨利七世,他是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的王;我的母後是美麗的白公主、約克的伊麗莎白。父王打敗了我的外叔公理查三世,奪得天下,是都鐸的開朝君主!
我和母後、姐姐瑪格麗特和妹妹伊麗莎白住在格林威治的艾爾塞姆宮 (Eltham Palace),父王住在倫敦的懷特霍爾宮(Whitehall Palace),我很怕父王,更怕奶奶,他們都特別嚴厲,老是繃著臉。
父王說我是個王子,不應該和母後公主們住在一起,可是我不在乎,母後教我讀書認字,大家說我的筆跡也很像母後的筆跡。對了,我還有一個王長兄,他叫阿瑟,比我大5歲,可是我很少見到阿瑟,他不和我們住在一起,因為他是威爾士親王,是王儲,所以他從小自己開府了,在我兩歲那年王兄阿瑟就從溫徹斯特搬去了離倫敦很遠的拉德洛城堡。
我問母後什麽叫王儲,母後說王儲就是儲君,未來的國王。母後常說阿瑟是父王的,而我是母後的,母後還說我長大後要幫阿瑟管理國家,幫他打仗,對抗都鐸家的敵人。我問母後誰是我們的敵人,母後說法國人、西班牙人,還有英格蘭也有反對我們的人。所以我一定要練好本領,做全世界最高貴、最英勇的騎士,幫父王和哥哥守天下!
母後說阿瑟王長兄聰明好學,小小年紀就博覽群書、懂得為君之道,禮賢下士,善待大臣。他將來一定會像傳說中神奇的阿瑟王一樣英明!不過現在我覺得還是我比阿瑟好,阿瑟每天隻能和板著臉孔的父王和大臣們在一起,可我每天都和母後還有姐姐、妹妹在一起!我姐姐叫瑪格麗特,長得和母後一樣美。可是妹妹伊麗莎白3歲的時候得了病,就離開我們了。幸好母後又給我生了個妹妹瑪麗。瑪麗比我小5歲,她的小臉粉嘟嘟的,老是格格地笑,太可愛了。
我三歲那年,父王封我為英格蘭大元帥[1]、愛爾蘭總督、約克公爵;我四歲那年,父王又準許我加入英格蘭最高貴的皇家騎士軍團[2]做了一名嘉德騎士!父王說他要讓英格蘭反對我們的人都知道都鐸家兒子的厲害!
這可是一件非常尊貴的榮譽,加封騎士那天,軍團的全體騎士們在西敏大教堂為我舉行沐浴儀式,我的教父牛津伯爵(就是帶領軍隊替父王打敗理查三世的那位大將軍)是皇家騎士軍團的校長,他對我莊嚴地宣讀了騎士行為準則:堅信神聖教會的旨意、保護天下所有的寡婦和處女、效忠國王。父王也來了,親自幫我沐浴,用他君王的手指在我的右肩上劃一個十字,然後親吻了我的右肩。之後教父為我穿上禱告衣袍,我,一個四歲的孩子,在教父和騎士們的陪同下徹夜讀經禱告。
破曉時分,教父幫我換上騎士戰袍,授予我騎士佩劍,給我帶上騎士頭盔,陪伴我一同騎馬進入西敏大教堂正殿麵見父王,宣誓效忠,父王用禦劍點我的雙肩,宣布我為最高貴的皇家嘉德騎士!
我的啟蒙老師是英格蘭桂冠詩人約翰·斯凱爾頓[3],他教我古典學、詩歌、語法、修辭、倫理、法語、拉丁語,還有好多曆史,當然還有王子的行為準則。我還喜歡音樂、樂器、儀器和天文。老師經常對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今天高貴的王子,明天就可能成為階下囚。
我六歲那年,康沃爾的錫礦工人趁父王領兵去北方征服叛軍的時候造反,他們來勢洶洶,從康沃爾一直打到倫敦,宮裏的衛兵說他們離我們隻有一英裏了。母後領著姐姐瑪格麗特和我,宮女們抱著妹妹瑪麗,一起離開格林威治,來到倫敦塔避難,因為倫敦塔易守難攻。幸虧父王和我的教父及時從北方撤兵,急行軍趕回倫敦,才擊敗了他們!
我九歲那年,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來訪倫敦,他和英格蘭宗教領袖托馬斯·摩爾爵士[4]一起到艾爾塞姆宮來參見本王。摩爾給我帶來了禮物,是他寫的一本書,但伊拉斯謨卻是空手而來的,所以晚宴飯桌上我就笑話他小氣,罰他用拉丁語為我寫一首長詩歌。
1501年我十歲了,這年11月父王和母後給了我一個光榮的任務:以約克公爵的身份代表都鐸王家為王兄阿瑟接新娘!11月14日,當王兄的新娘、西班牙公主凱瑟琳姐姐和她的隨從到達倫敦時,我帶著皇家儀仗隊在倫敦橋上迎接他們,然後陪著凱瑟琳姐姐一路經過六個歡迎儀仗隊,將她送到聖保羅大教堂的西門交給在那裏等待的大主教。凱瑟琳在嘹亮的號角聲中走過大教堂中殿,來到阿瑟王長兄身邊,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和19名主教的共同主持下完成婚禮。父王母後和西班牙使團一起觀禮。婚禮之後,根據我們英格蘭的風俗,阿瑟王長兄和大主教從東門先去了主教宮,由我陪著凱瑟琳姐姐一起去主教宮晚宴。英格蘭舉國歡慶十天。
但是,沒多久王兄阿瑟就病故了,突然之間阿瑟的重擔全都落在我的身上。第二年,父王宣我到他宮裏,對我說為我定了親,要我成年(14歲)後娶凱瑟琳姐姐為妻,父王問我意下如何,可我怎麽知道,我還不到十一歲啊,父王母後怎麽說,我就怎麽做吧。
————————————————————————————
成為國王
1509年4月21日,武力奪天下的都鐸王室第一代君主亨利七世在泰晤士南岸的裏奇滿宮(Richmond Palace)駕崩。王朝唯一的接班人是年方17的約克公爵亨利王子。年輕的王子火速從20英裏之外泰晤士河下遊的格林威治趕到裏奇滿宮,接受大臣門的效忠宣誓,成為都鐸王室第二代君主。
亨利七世在位24年,雖然前朝的金雀花王室已無直係男裔,但金雀花的郡主們一個個嫁的至少都是伯爵公爵,特別是金雀花家第3代約克公爵的三個女兒,也就是愛德華四世和理查三世的三個姐妹,大姐安是埃克塞特公爵夫人(Duchess of Exeter),二姐伊麗莎白是薩福克公爵夫人(Duchess of Sussex),三姐瑪格麗特則是法國勃艮第公爵夫人(Duchess of Burgundy)。大姐無子早逝,三姐雖無子但她是冒名王位挑戰者珀金•沃貝克的一手栽培者,已於1503年逝世;而二姐就是我們在亨七篇中提到的在史杜克之戰中戰死的那位林肯伯爵約翰•德•拉•珀爾的母親,她還有另外三個成年兒子埃德蒙、威廉和理查徳。約翰戰死後,埃德蒙繼承了薩福克公爵爵位並接過大哥複辟金雀花的大旗,繼續遊走在法國和荷蘭之間籌謀大事,亨利七世在1505/06年前後將埃德蒙和威廉兄弟倆雙雙送入倫敦塔,老四理查德出逃國外。
英格蘭還有很多其他貴族,雖非金雀花血緣,但他們的先祖都是征服者威廉大帝的追隨者,所以不把從威爾士起家的都鐸家放在眼裏;況且金雀花王室的結局也難免讓他們兔死狐悲物傷其類,隻是礙於亨利七世的鐵腕不敢多言而已。其中反心最大勢力也最強的就是諾福克公爵霍華徳家(House of Howard,Duke of Norfolk)。最要命的是,諾福克、薩福克距離倫敦都隻有100英裏左右的距離。
為此,在王儲繼位尚未既成事實前,為了王國的穩定和王位的順利交接,內閣元老門將亨利七世的死訊隱瞞了48小時,到23日聖喬治日節慶時先向宴慶的嘉德騎士軍團宣布,24日才向公眾宣布。
5月9日,大行國王的棺梓由一架披著黑紗的四輪馬車驅使,穿過倫敦的大街小巷,從裏奇滿宮到聖保羅大教堂守靈,5月10日在聖保羅舉行葬禮,700名火炬手和1400名送葬者出席了葬禮,靈柩於5月11日送到西敏大教堂安葬。
5月11日,在靈柩被降到西敏大教堂富麗堂皇的哥特式偏殿亨利七世的墓穴中與王後伊麗薩白同穴時,司儀高呼:“高貴的亨利七世殯天了!” (‘Le noble roy, Henri le Septième, est mort.’);緊接著神父宣告:“高貴的亨利八世萬歲!” (Vive le noble roy, Henri le Huitième.’.)。沒有人對年輕的亨利八世的國王頭銜提出異議,這是100多年來英格蘭第一次平穩的王權交接。
幾乎沒有子民真正為亨利七世的死感到悲痛;相反,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掩藏不住的喜悅和希望之中,朝臣和宮內人員都迫不及待地等待新君的登基大典,整個英格蘭就是“流著奶和蜜之地”。
新王的登基大典選擇在仲夏日的1509年6月24日,亨利八世還差4天滿18周歲!君權神授,國王加冕是神聖的,是經大主教之手通過塗抹聖油而由上帝默許的。亨利八世的加冕王袍上綴滿了寶石與珍珠,在仲夏日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亨利的全身散發出權利與榮耀的光芒。
雖然年輕,但和他父親一樣,亨利八世也深諳政治舞台上信號的重要性。亨利在大典兩星期之前迎娶了已故王兄阿瑟的遺孀、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Katherine of Aragon),向英格蘭國內外釋放的信息是:國王已成親,不再是未經人事的少年。
登基大典的前一天晚上,24歲凱瑟琳,孀居七年之後,被宮廷侍衛從下榻的倫敦塔接到西敏大教堂,穿過鋪滿鮮花和金色帷帳的倫敦大街,這一切和八年前她第一次踏上英格蘭這個島國與阿瑟王子成親時的情景是多麽的相似啊。上一次她被前呼後擁經過大街小巷時是來做英格蘭太子妃的,而這一次,她馬上就要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英格蘭王後了!這些年的煎熬終於成就了正果!父王可以放心,五年前去世的母後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如果阿拉貢的凱瑟琳可以預見未來,此時她會做如何感想!
圖1:中世紀時的倫敦橋(Medieval London Bridge)
圖2:西敏大教堂亨利七世偏殿(Lady Chapel)外景
圖3:西敏大教堂亨利七世偏殿(Lady Chapel)內景
(待續)
[1] Earl Marshal of England
[2] Knight of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1348年金雀花王室愛德華三世創建,騎士榮譽僅由英格蘭君主授予,延續至今。
[3] John Skelton (poet),劍橋畢業的桂冠詩人,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翻譯家,亨利七世的宮廷詩人,亨利八世的啟蒙老師,文風幽默。雖然他的作品傳世不多但伊拉斯謨1499訪問都鐸宮廷時, 盛讚他是“the incomparable light and glory of English letters.” (英語文字上無與倫比的光芒和榮耀)。John Skelton | English Poet & Satirist | Britannica
[4] Sir Thomas More,亨利八世的大法官Lord Chancellor,《烏托邦》Utopia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