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鹽行者的博客

神讓我們的靈寄居在我們的身體裏,生活在這個世界裏。不照管好身體,可能會被提前趕走。身、心、靈的健康,缺一不可。
個人資料
光鹽行者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惠特尼峰---冰雪中的攀登(1)

(2017-07-28 14:46:19) 下一個

2016年穿越大峽穀後,我就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在惠特尼峰了。惠特尼峰位於加州,是美國本土48個州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4508英尺(4422米)。美國的高山遠比不上中國的,美國的最高峰是阿拉斯加的丹納利峰,海拔才20310英尺 (6190米)。

在網上搜了一下有關惠特尼峰的徒步旅行。訪問了發攀登許可證的官網。也找到幾篇網友們寫的遊記,包括 Rita妹子的“一波三折之Mt. Whitney”, scottzy的“Mt. Whitney, 孤獨的攀登”和coach1960的“攀登惠特尼山峰(Mountain Whitney)追記”。讀了以後對爬惠特尼峰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五月到九月期間,惠特尼峰當天上下的徒步者 每天隻放進100個人。其它時間天氣惡劣去的人很少,不用抓鬮。 下麵這個鏈接就是抓鬮的地方:

http://www.recreation.gov/permits/Mt_Whitney/r/wildernessAreaDetails.do?page=detail&contractCode=NRSO&parkId=72201

看了一下2015年的統計數據,成功率是43%。二月一日到三月十五在網上申請,三月二十四日搖獎。每個申請者有十五個不同日子的選擇。每個小組最多不超過十五人。當然人越多抽中的可能性越小。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率問題。管不了那麽多了,二月一日我就急急忙忙填申請表了。

去年本來應該和我一起去穿越大峽穀的朋友H因為怕耽誤了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最後沒有去成。這次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我一起去爬惠特尼峰(估計看了我的大峽穀曆險記受到了一點刺激,哈哈)。另外一位朋友L也表示有興趣,但是聽上去好像沒有H堅決。在網上申請許可證的時候,我猶豫了一下: 是報兩人組呢,還是三人組? 兩人組的概率要稍大一些,三人組的概率要稍小一些。因為我看L的興趣沒有我和H的興趣大, 我最後決定十五個選擇中,十個選擇三人組,五個選了兩人組。 搖號的時候,看哪個能中,也算是把命運交在了神的手裏。申請交上去以後, 我給H發了個短信,他說那他也去申請一個,這樣概率成功的能大一些。如果一次成功率是43%,那麽我們兩人分頭申請,成功率是1-(1-43%)*(1-43%)=67%。申請費隻要6塊錢,所以用6塊錢把概率增加了24%,應該說也是值得的。我這一輩子好像抓鬮的時候總是沒有運氣,記憶中,從來沒有中過什麽獎。有一次我們係裏的教職員工開節日派對,抽獎的時候居然抽到我!我跟旁邊的人說:這好像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中獎。抽獎抽到後來才發現,那天去的人幾乎每個人都中獎了。這樣的抓鬮和運氣無關。我知道我的運氣總是很差,所以從來不去買彩票什麽的。一家人計劃想去The Wave,抓鬮抓了兩年,都沒抓到。三月二十四日開獎那天早上,手機裏看到一個電子郵件,一看是惠特尼峰抽獎結果通知,一下子心跳就加快了。打開郵件一看,第一句就是“很遺憾。。。” 完了,沒中! 我趕快給H發了個短信:我的申請沒有中,你的怎麽樣? 結果這位老兄一整天都沒搭理我。原來他忙著上班,沒有去查他的電子郵件。 到了晚上,才給我發短信:中獎了!哇,從早上的壞消息到晚上的好消息,真好似地獄到天堂的轉換!後來據H說,他抓鬮的手氣總是不錯。 跟這樣的朋友搭檔,我還真是沾光了。 那一天心情愉快。H抓到的是三人組。趕快把消息告訴L,他一聽也高興得不得了,說感覺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周五在教會裏有一個查經班,情不自禁地逢人就說:我中獎了,要去爬惠特尼峰了。在微信群裏也告訴了一些朋友。有朋友開玩笑:看你高興得,範進中舉的樣子也不過如此。我意識到喜形於色有點過頭了。

有三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可以慢慢準備。我們三個人是原來在國內讀博士的時候的同學,跟的同一個導師。來美國30來年,有聯係但也好多年沒見麵了。H是個瘋狂的跑者,跑馬拉鬆已經有20多年的曆史了,還跑過波士頓馬拉鬆。我的跑齡隻有十幾年,速度也比他慢,但是我的體重比他輕了將近30磅,爬山的時候應該比較有利的。L是個資深的背包客(backpacker),有十幾年的背包徒步經驗了。當然背包客和一日健行(day hiking)還是有點不一樣,一個比較慢,要負重,時間比較久。一個比較快,強度比較高。

我們三個人專門建立了一個微信群,以便聯係。很快,我就開始了我的訓練計劃,也在群裏分享。 我把跑步停止了,專門進行爬山機(Stairmaster)的訓練。在訓練之餘,每星期要參加兩次乒乓球比賽,這個不能耽誤,已經打了好幾年了。

我繼續在網上搜有關惠特尼峰的信息,發現走的最多的一條是惠特尼徒步道(Mt. Whitney Trail) ,單程大約11英裏, 往返22英裏(35公裏)。海拔高差大約6150英尺(1870米)。網上專家估計,快速徒步者單程上山要五個多小時,中等速度是七八個小時,慢的要十個小時。下山可能比上山快兩三個小時。根據這種估計,我就把目標定在了12-13個小時往返,也就是上山七個多小時,下山五個多小時。最後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看官請耐心聽我慢慢道來。

這是7小時10分登頂計劃,我打印了一份準備爬山時帶著。

另外一條登山路線(Mountaineer’s Route)走的人比較少,最後400多米是要攀岩上去,這個對我這樣曾經有過攀岩訓練的人非常有吸引力。所以我就問其他兩位朋友,要不要考慮走那條路。我知道很可能會遭到反對,因為L恐高。考慮到加州今年冬天下了很多雪,積雪會很多,所以還不光是一般的攀岩,可能還要穿上冰爪(crampons) ,帶上冰鎬(ice axe)。網上看到4月份的這條登山路線是這個樣子,心髒不好的人最好別試。

看到這些,我直覺得熱血沸騰。但是最後感覺這個難度可能有點大了,所以我沒有堅持,同意走惠特尼徒步道。也許,以後還有機會再去,那時,我一定要走攀岩的那條路。我有一個死前必做之事的清單(bucket list),但是好像每次完成一個以後,總是會加上一個新的。有朋友跟我開玩笑說:你死前必做的事情這麽多,忙得你都沒有時間去死了吧?哈哈,但願如此吧。

很多人在準備跑馬拉鬆的時候都知道要有一個訓練計劃,一般16到19周。距離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到強,最後 兩個禮拜要逐漸減量(tapering)。大概不會有人從來不做準備直接就去跑馬拉鬆,那是找死。但是有些人在準備爬山的時候,沒有想到也要有係統地訓練,直接就去爬,後果可想而知。爬山的訓練不像馬拉鬆,在網上到處都有訓練計劃。所以我基本上按照馬拉鬆的訓練計劃,隻是把跑步換成爬山機訓練按照同樣的思路,訓練強度和長度每周都有變化,然後不斷地增加,有時候也要減少,以便身體恢複。最後一個多星期逐漸減量,基本上是運動量比較小的恢複訓練。

次開始爬山機訓練,難度定在11級,練了30分鍾,最高心率到了160。強度最高時,難度18級, 30分鍾,最高心率到了175。 去爬山以前10天,我做了最後一次高強度訓練,難度15級,90分鍾,最高心率160。每次都是大汗淋漓,整個爬山機都被汗滴得濕乎乎的。從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高強度訓練的比較,很容易看出身體狀況的提高:同樣的心率,難度增加了四級,時間長了三倍。H是個跑者,所以他的訓練是跑步加爬山機訓練。L則選擇每周在他家附近爬山。

5月22日,網上看到27歲的中國學生Cindy Qiu攀登惠特尼峰失聯的消息,兩天後找到屍體。她是和另外兩個隊友分開後自己一個人下山,迷路,從一處冰雪覆蓋的斜坡上摔下去。 這個斜坡不是很高才20米,但是挺陡。我看了一下地圖,出事的地點(Outpost Camp)離徒步道起始點隻有3.8英裏,海拔高差隻有兩千英尺(600米) 。真可惜,眼看就要到終點了。。。

這則消息我發給了我的隊友,也是提醒大家在爬山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要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從戰術上重視敵人。而且一定要加強鍛煉。但是我沒有把這個消息發給我的家人看,怕他們擔心,甚至不讓我去。其實哪裏都有出事的可能,惠特尼峰應該說不是個很危險的地方。我們三個人一致同意,不管怎樣,三個人要一起走。這個決定後來在爬山時數次經受考驗。

6月份,我跟蹤惠特尼峰的積雪情況時,又看到一個消息:62歲的Marvin Cope失聯了。這次有點搞笑了,失聯的這個人後來找到了,自己走迷路了。這個人還是個所謂的專家,寫過一本書,專門講怎樣一天之內登頂惠特尼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光鹽行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暖冬cool夏' 的評論 : 我喜歡爬山,但比比網上眾多大俠,也隻能算剛入門。不過會堅持下去,希望能越來越好。
暖冬cool夏 回複 悄悄話 有空再來仔細拜讀這個係列。爬山也是我喜歡和目前唯一的活動,當然我們是剛剛入門的。祝好!
光鹽行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師是個好學校' 的評論 : 真羨慕你們運氣好,能去好幾次!祝你一切順利!
一師是個好學校 回複 悄悄話 終於又讀到教授的帖子了。

Outpost Camp 附近由於路不好認出事很多。尤其是天一黑非常麻煩,去年我一個人登頂以後下山在那附近差點迷路。所以今年又想去。

今年我們四個人抽六人組的簽,居然有三個人中了,而且時間段都是超級好。最後把9月下旬的那個給了別人,留下了8月中和九月初的。
光鹽行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兩菜鳥' 的評論 : 謝謝你的鼓勵和建議。如果再去一定會看看不同的路線。
兩菜鳥 回複 悄悄話 抽到簽的那一段真有感染力。期待下文。
如果你有過攀岩訓練的話,也可考慮找當地的mountain guide帶你爬一段east face 或east buttress, 隻有5.6的難度,有人領攀設保護也安全。我覺得比自己走mountaineer route還安全些。
光鹽行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oach1960' 的評論 : 教練果然很有經驗。我正在寫高反這一段。
coach1960 回複 悄悄話 體重輕倒不一定是爬山者的優勢。還有就是對高海拔的適應也不好預料。這個高度沒有太大的風險,但是一旦高山反應強烈,爬山的總時間上就會延長了。我們的3人登山小組預計不會超過14個小時,結果一個隊友出現較強烈的高山反應,3人最終用了15個半小時才完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