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史上最大招生醜聞暴露後,牽連到的名校紛紛聲明毫不知情,並且以受害者自居。不錯,這些名校表麵看來成了犧牲者,光環暗淡,聲譽受損,但他們又何嚐不是醜聞催生者。
醜聞中的父母們敢於用金錢買通旁門邪道,把學渣孩子送入名校,一定有這個“信念”:隻要自家孩子混得進去就可以混得出來。那些低於學業錄取標準的、以出身特別族群的、權貴望族的、傳承家庭的子女等等身份進去的學生,不都混畢業了嗎?醜聞也向人揭示了那些名校的難堪之處:原來盛譽之下的教育質量也不過如此。
在哈佛大學任教多年的Alan Dershowitz教授針對醜聞痛心疾首地說到,半個世紀前的哈佛園裏學生們有真正的考試,混進去的學生很容易被發現、被淘汰,而如今的考試分數普遍“通貨膨脹”,學校不允許教授們給出不及格的分數,甚至C都嫌太低。如今A成了哈佛學子們最常拿到的分數。五年前的教育界曾經爆出這樣的新聞,哈佛的Harvey Mansfield教授實在不願昧良心,於是發明了對策:給他的每個學生兩個分數,一個是真正的分數,一個是出現在成績單上的分數。
究竟大學教育的使命是什麽?從那些精英大學創辦的初衷可以窺見曾經的崇高目標:哈佛的校訓是“真理”,耶魯的校訓是“光明和真理”,普林斯頓的校訓是“她因上帝的力量而繁榮”……而今,他們的信仰在哪裏?追求真理的熱忱在哪裏?有識之士們指出,美國名校越辦越像social club。他們用金錢砌起無形高牆,一麵傲慢地在前門挑選優秀才子,一麵偽善地為“財子”大開後門。
有了錯誤的教育理念才有了當今的美國大學怪相:不再以挑戰學生為己任,相反是讓學生停留在comfort zone裏,感覺舒適,盲目自信。結果之一就是培養出大量的“snow flake”:固執己見、擅長動嘴皮子的“雪花”,遇到不同意見和遭受挫折的時候便meltdown。他們偏偏還喜歡以社會正義“鬥士”自居,不懂各種主義的曆史教訓,也不了解社會實際,卻自以為是地要改造社會。另一個結果就是滋生出party boy 和party girl,心智上沒有受到挑戰的學生於是去尋找另類刺激,酒精和毒品在校園的一些角落裏泛濫。
這場招生醜聞的熱議還未降溫,就傳來了川普總統保障大學校園言論自由的行政令,要求大學在接受聯邦撥款時要重申對於言論自由的支持,否則可能失去聯邦資金。這命令並非空穴來風,眾所周知,包括頂尖大學在內的許多美國大學左傾之風愈演愈烈。奪得話語權的左派精英們對持不同意見的教授和學生們進行打壓,保守派學生受歧視成了普遍現象,甚至還遭受暴力欺淩。
已經有大學官員們立刻聲明反對這個行政令,以壓製學術自由之名,盡管他們本人正是壓製學術自由之人。絕對的權力會導致絕對的腐敗,對金錢和權力日益膨脹的大學,行政令可以起監督作用。
當自由之風不再吹拂校園的時候,“一言堂”的大學其實成了受害者,人文學科尤其受災嚴重,近三十年來都在走下坡路。某些人文學科既不引導學生走向真理,也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又不能培養出實用的工作技能,根本不值得花錢去讀。
但願美國的大學能在社會輿論和政府政策的影響下對自身的辦學目的和招生政策進行反省,將壞事化成好事,最終成為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