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登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是關於美國高中生們對大學申請的誤讀,兩位作者一位是名校招生辦負責人,一位是高中輔導員,前者精通招生之道,後者洞察高中生心態,聯手寫作可謂珠聯璧合。倆人不僅以資深教育者的身份,而且以父親的身份,語重心長地為迷失的高中生們撥開雲霧。
他們撰文指出,大學所說的,高中輔導員所說的,聽到高中生們耳裏就這樣變了樣:
大學:我們大學的錄取率是10%。
學生:我有10%的機會被錄取。
大學並非對所有申請人同等對待,除去運動員、校友子女和其他特招生,錄取率其實要低得多。
輔導員:我們建議你加上幾所更有可能被錄取的大學。
學生:我不夠優秀,我的輔導員不相信我。
大學申請單成了學生感到驕傲或羞恥的自我價值衡量尺度。輔導員的建議是為你提供更多選擇。如果你去問問正在讀大學的朋友,你會發現他們許多人都不在當初高中三四年級所夢想的大學裏,可是他們在快樂地享受大學生活。
大學:最有競爭力的申請人是那些在嚴格課程中挑戰自己的。
學生:我需要修每一門AP和榮譽課程。
名校要的是在嚴格課程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其實大學並不會簡單地去數你選了多少門AP課,也沒有特定要修幾門AP課才夠格。太多的高中生為了學業和課外活動犧牲睡眠和快樂。記住,你做這些不是為了“getting in”,而是應該為了“getting ready”,是為大學學習打基礎。
輔導員:不要隻看大學名氣,要找一所最適合你的大學。
學生:有一所對我來說最完美的大學。
學生把最適合誤解為最完美,以為有一所大學會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和希望。事實上沒有完美的大學,你必須認清這點。
大學:我們大學從整體上看待申請人,考試分數隻是一小部分。
學生:我的SAT分數是1100,那所大學的平均錄取分是1400,我還有機會被錄取。
除非大學不要求標準考試,或者你有特殊的、顯著的才能或背景,低於平均錄取分入選的概率是極低的。
大學:我們大學名列全美最佳十名大學之一。
學生:那所大學聲望這麽高,我應該想去。
不要迷信那些排名。大多數學生並不了解那些排名是怎樣得來的。你的申請單不應該直接和大學排名相關,而是應該自己去研究發現哪所大學對自己合適。
大學:我們要的是那些展現領導才能的學生。
學生:我不是俱樂部主席,也不是隊長,那我沒指望了。
領導才能有多種形式。擁有一個被提名或被選上的職位固然是很好的形式,但領導才能並不局限於高調的、外向的、口頭的號召力。在同學們離開之後默默清潔校車的、為弱者挺身而出的,也是領袖,而且這樣不為揚名的行為才是品格的最佳體現,更是大學所尋求的。
大學:我們邀請你參加我們的特別申請。
學生:我很有可能被錄取。
大學用“VIP”、“Dean’s Select”、“Priority”等等字眼招募申請人,通常你會從大學招生辦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表明會免去你的申請費用或者申請論文、甚至優先考慮獎學金等等。你會以為自己是被選上的少數,而實際上你很有可能隻是幾千名中的一分子。大學使用這樣的策略吸引學生申請,申請人數越多對大學排名越有利。
大學:恭喜!你獲得了某某校長獎學金。
學生:我得到獎學金了,我應該去那所大學,因為他們要我。
很多大學以“獎學金”為婉辭提供學費補助,不要為學費少了這麽一點兒而過於激動。獎學金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家長的驕傲,致使他們常常選擇給予獎學金的大學、拒絕不提供獎學金的學校,盡管後者的費用低於前者。
大學招生官和高中輔導員的這篇耳提麵命是不是發人深省?值得家有高中生的家長和孩子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