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園

腳踏東西文化,手寫天地真情
個人資料
露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培養天才的訣竅也適用於眾娃

(2017-10-25 20:55:25) 下一個

(娃愛做作業的動力:有作業是大孩子的標誌!)

一寫下這個標題,就踏入了了一個危險的爭議地帶:天才豈是能培養出來的?天才是天生的;別家娃的經驗怎麽適合我家娃?每個孩子不一樣;為什麽要讓娃成為天才?我隻想要一個正常的娃……

之所以還敢寫這個標題,是因為因為相信這個訣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即使你不要培養天才兒,可有孩子不願寫作業的時候?不願坐在鋼琴前的時候?不願穿上運動鞋的時候?甚至不願吃飯的時候?最近瘋傳的網紅是爹媽們陪娃做作業的吐槽,看到淑女們紳士們被娃逼成潑婦暴夫的苦難人生,叫從來不曾陪娃做作業的我目瞪口呆,想法子要解救生活在如此水深火熱中的父母們。

一談起育兒經,羊媽虎媽各有說辭,中式美式爭論不休。這好比,要讓娃成為長跑冠軍,每天陪練還是不陪練?大餅油條還是牛奶麵包讓娃跑得更有勁?可是,如果娃不稀罕當冠軍,或是根本就不想跑步呢?這些爭論豈不是枉然?

古人雲天才來自勤奮,今人說成功來自堅毅的性格。沒錯,可是怎樣叫娃勤奮?怎樣叫娃堅毅?關鍵在於動力啊。孩子有了當冠軍的動力,自己會天天撒腿就跑,再苦再累也會咬牙堅持下去。且看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靈感或天份是上帝的作為,恩慈的上帝把剩下的99%交給人掌握。父母們因此可以大有作為,想辦法怎樣要孩子主動自覺地流汗。

專家們的意見和我的不謀而合。美國心理學家們對天才們進行研究,發現了動力(Motivation)這個訣竅。他們又對如何培養動力進行了研究,發掘出AVC三大因素。

一是自主(Autonomy)。心理學家們以學生、運動員和公司職員為研究對象,發現從自主權多少可以預測人們追求目標的能量有多少。研究對象對於被指定的活動幹起來能量低下,而對於自己選擇的活動,比如去做一場演講還是去教一堂高中心理學課,更富有熱情和能量。

二是價值(Value)。心理學家們對科學課上的一班高中生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跟蹤研究,一組學生的任務是總結科學課上所學的,另一組學生的任務是寫出科學如何與自己的生活相關,結果後者的學習興趣明顯更高,成績也更好。看到事情有價值、有意義,人們才更有動力去做,效果也就更佳。

三是勝任感(Competence)。心理學家們對一所高中的882名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學生們越參與某項體育運動、越練習,就越有勝任感,也就更熱切參與該項體育運動。對於學生音樂和學業方麵的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良性循環。在此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的研究特別值得一提,她指出,勝任感來自成就,誇獎有成就的孩子要當心,不要誇他聰明,而要肯定他的努力。當遇到挑戰時,被誇有天份的孩子比較容易放棄,因為他會覺得挑戰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而被誇勤奮的孩子會麵對挑戰繼續努力。

再來看自家不願寫作業的娃,明顯地娃缺乏動力。AVC哪一環出了錯?娃覺得是被迫的、毫無意義的、還是覺得自己沒能耐?這可是父母親發揮創意的時候,要叫娃覺得做作業是自己的選擇,是多麽有意義的事情,做作業所練出的能力可以讓他在班上笑傲江湖,等等等等。給娃勵誌的時候切記要適合娃的年齡和個性。倘若告誡小男孩好好學習、將來可以當醫生、不當垃圾工,很可能適得其反,小男孩偏偏最討厭看醫生,覺得當垃圾工酷呆了,因為美國的垃圾大卡車又雄壯又威武。再無創意的父母也可以使出最後一招、叫娃自己選擇:是做完作業再玩遊戲呢還是根本就不能玩遊戲?

我的兩個娃小的時候居然向往做作業,覺得做作業是大孩子的標誌(孩子的價值觀往往很單純)。女兒上到二年級終於有了作業,很驕傲自己長大了,總是熱情萬分地去完成作業。有一天夜晚,我四點鍾碰巧起身(一定是為母的第六感官),驚訝地看到女兒的房間亮著燈,推門而入,她在寫作業!原來我們那天晚上有家庭活動,去爺爺家聚餐,女兒玩得高興,忘了有作業,回家後就上床睡覺了。結果夜裏醒來想起作業,就馬上動筆。我心疼地左勸右勸,直到答應會提前二十分鍾叫醒她補寫作業,她才睡去。兒子和女兒自覺做作業的好習慣保持到如今上了高中,從不要人督促,甚至外出旅遊還要帶上作業。

死逼孩子流汗,不是苦了孩子就是瘋了自己。讓孩子產生動力,雙贏雙樂,一本萬利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