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長篇小說《人間鳳凰》3
我約了瑞秋到星巴克喝咖啡。
瑞秋和我是棋媽朋友。西城棋壇小學生賽事興旺,每年從十二月到來年三月每個周末幾乎都有棋賽。一場棋賽通常有四五輪棋局,每輪五十或六十分鍾,加上午飯時間和末了的頒獎儀式,總共的七八個鍾頭成了棋爸棋媽們愛心和耐力的考驗。那時候我和傑夫輪流上陣陪賽,單親的瑞秋總是陪伴約書亞全程。許多父母放下孩子便走了,把棋賽當成托兒所。可是孩子每輪賽後輸棋的沮喪、贏棋的興奮缺少了父母在場,心理狀態大不一樣。約書亞在棋壇上的成就跟瑞秋的全力支持分不開。
我們兩位棋媽常在棋場外聊天,年齡相近也就成了朋友,隻是最近兩年不常見麵了。
瑞秋總是給人如沐春風之感,言談中流露著成熟女性的達觀和智慧。一雙彎眉下細細長長的雙眼似乎永遠帶著笑意,蓬鬆微卷的短發下一張圓圓的臉很是和藹可親,連身材也是圓胖的,顯出歲月沉澱的穩重,叫人看不出她是個含辛茹苦的單親媽媽,倒像是個隨時可以替人排憂解難的大姐。她在台灣高中畢業後來美讀大學,說得一口語調柔軟的國語和地道的英語。
“Rachel,好久不見!”我擁抱對方,“我知道你是個大忙人,謝謝你今天賞光!” 瑞秋白天在一所公立高中做心理學家,晚上和周末兼職筆譯,還在一家華文報紙寫隨筆專欄。如今為了供兒子讀大學,恐怕更是加班加點地掙錢。
“再忙也要赴你青鳳的約。” 瑞秋笑著坐下,“上次見麵是去年八月初吧?”
“是啊,在約書亞的歡送會上。他的大學生活過得怎樣?喜歡普林斯頓嗎?”
“喜歡,就是壓力很大,他說他的同學個個才華橫溢。”
“他自己是才子中的才子啊,還頂著特級大師的頭銜,人又帥,怕是有女孩子追吧?現在的美國女孩子都善於主動進攻,他有女朋友了吧?”我試探地問。女兒的情緒變化也許跟約書亞有關。
約書亞綽號西城“棋王”,十二歲獲國家大師稱號,十六歲就成了特級大師。他是女兒最佩服的棋手,又是她頂要好的朋友。兩人小時候都被視為天才棋童。約書亞早逝的父親是個ABC,祖籍東北人,約書亞像他寬肩高個,直挺的鼻梁上一雙深褐色的眼睛透露著才氣。他曾和女兒半開玩笑地說:“幸虧我們都有中國人的基因,才能在中國人稱霸的棋壇立足!”。中文流利的女兒笑他:“你那半拉子中文還敢稱自己中國人!”近年來華裔孩子在全美中小學棋賽上頻頻獲獎,掀起“龍卷風”,與國際棋壇上的中國風遙相呼應。約書亞讀大學前和朱麗婭上同一所高中,是學校國際象棋俱樂部主席,朱麗婭是副主席,倆人曾並肩率領校隊獲得全州高中冠軍,全美高中亞軍。
“誰知道他?這半年來他很少跟我聯係,說是功課緊張,睡覺時間都不夠。打他的電話總是關機。” 瑞秋眉頭微皺,有些擔心的模樣,抿了口咖啡,“你們朱麗婭上了大學一定不會這樣不理娘,都說女兒是媽的貼心小棉襖。”
“現在同住一個屋簷下都不理我了,將來還不知道怎麽樣呢。”我歎口氣,說出女兒罷棋的事。“傑夫說我對她太軟,我覺得傑夫對她太硬,真要向你這個專家請教。”
“你們兩個都說到點子上了,對孩子要‘軟硬兼施’,孩子才會健健康康地成長。硬愛就像玫瑰的刺,是保護性的愛,比如管教、糾正、挑戰;軟愛是溫柔的愛,比如同情、理解、耐心。”
“難怪說有的孩子吃軟怕硬,有的孩子吃硬怕軟,我現在拿捏不準朱麗婭是吃軟還是吃硬,她越來越moody,情緒變幻像西城的天氣,一會晴一會陰的。”
“‘軟硬’程度要看孩子的性格。你知道嗎,人的性格可以用這四種動物來做比方:獅子、金毛犬、河狸和水獺。很有主見、做事果斷的人就像是動物之王獅子,擅長做領袖,這類人的缺點是不會傾聽他人意見,愛自作主張,頑固不化;金毛犬一樣的人非常溫柔,又富有同情心和耐心,很在乎別人的感受,想贏得每個人的喜歡,哪怕被人傷害了也默默地自己舔著傷口,很容易弄得自己身心疲倦;河狸是自然界中的建築師,它們在河裏攔水築壩,技術一流。具有河狸性格的人做事認真,一絲不苟,擅長分析。”
“有道理,朱麗婭就像是河狸,所以喜歡下棋,她可以在棋盤上盡情發揮推理和分析能力。”
瑞秋點頭:“沒錯,約書亞也是條河狸。河狸們通常是家中的好孩子、學校裏的好學生,他們對自己嚴格要求,總是力求考試滿分,但缺點是擔心犯錯誤,把錯誤看出一種恥辱,還有就是不善於表達自己,容易患憂鬱症。”
“對呀,她一定是把輸棋看成了恥辱,去年秋天以來她總是輸棋,索性就不下了,還把自己封閉起來。”
“你真是個聰明人,一點就通。” 瑞秋笑了,“那像水獺的是什麽樣的人?你猜猜看。”
我頭腦裏出現水獺仰著肚皮、懶洋洋地浮在水麵的畫麵:“好吃懶做,擅長吃喝玩樂,當然也可以說是很會享受生活。”
“沒錯,不過水獺有時也會勤快地工作,會到海底四處找石頭,用來敲貝殼肉吃。它們工作是為了享受。水獺式的孩子通常伶牙俐齒,很有創造力,喜歡廣交朋友。他們的短處是愛回避問題,免傷和氣,而且做事比較馬虎,不講細節,像我一樣。”
“你這水獺養出了一條優秀的河狸,有本事!你是怎麽對河狸‘軟硬兼施’的?除了你說過的無條件的愛。”
去年夏天在約書亞的歡送會上,幾個中國媽媽都向瑞秋請教育兒經,她謙虛地說:“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的經驗未必適用於你們,不過孩子都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愛。我常跟約書亞說我愛他隻因為他是我的兒子,不是因為他學習成績多好、下棋下得多好。孩子感受到了無條件的真愛,有安全感,才有可能全力發揮出潛能。”我對瑞秋的這段話印象深刻,華人們談起育兒經通常不外乎東西方觀念優劣之爭,當“虎媽”好還是“羊媽”好之類的,而瑞秋所說的無條件的愛是一種超越。
瑞秋竟然歎息起來:“唉,我這一路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我還記得,約書亞上五年級的時候有了個新班主任,那個班主任是全校最受歡迎的老師,曾經做過足球教練,很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和鬥誌,我替兒子感到幸運。誰知兒子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和朋友來往,成天待在自己的房間裏學習,成績卻是一落千丈,還假裝生病不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