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兒子絡繹不絕地收到全美各大學來函,有東岸藤校、西岸名校,還有許多從來沒聽說過的學校,無不熱情洋溢地邀請兒子申請他們大學,並且附上了精美的校園生活畫冊、各種漂亮的統計數據等等招生資料。不少大學還打電話上門,通常是在傍晚,由聲音甜美的女生打來,如同老朋友似地問候兒子,關切地詢問他申請大學的意向。
11年級的兒子已成了各大學眼裏的小鮮肉,這是因為他優秀的學業成績、傲人的課外活動成就、近乎完美的PSAT分數、英俊挺拔的外形……可惜這隻是我的臆想,事實上這是大學“欲縱故擒”的把戲,先對高中生們展開低眉俯首攻勢,巴不得網羅天下所有高中生,然後再橫眉冷對地拒之門外。拒絕申請人對大學來說是一樁隻賺不賠的生意,龐大的申請人數量是最有效的降低錄取率的保證,錄取率能低到笑傲江湖,又有一筆筆申請費源源不斷地進賬,何樂而不為呢。
美國大學究竟能賺取多少申請費?一家機構專門對此做了研究,列出全美600所公私立大學的申請費收入最新“富豪排行榜“,金額數目是這麽得來的:每所大學總申請人數減去錄取人數乘以申請費,大學的申請費一般50到80美元(不包括報送SAT或ACT分數的11到12美元費用)。哈佛大學此項收入近3百萬美元,夠可觀的吧?卻連前五名都沒有進入。前五名全部都在加州,排名一到五依次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南加州大學。
UCLA獨占鼇頭的進款數目為$5,369,840,為何能如此驚人?且看去年的申請人數:119,000,令人乍舌,據說打破了美國大學申請曆史記錄,而錄取率是18%,也就是說有將近十萬名學生充當了錄取率的分母,並且白白“進貢”了銀子,可以斷言其中許多是根本沒機會入學的申請。
眾多學生撒網打魚,或叫萬箭齊發,申請大學數目太多,因為對能進哪所大學心裏沒數。另外,超過600所大學采用的Common Application(共同申請)標準化申請表格,也讓學生們比較容易申請多所大學。難怪乎現在有一個新詞,叫做“大學申請膨脹”,膨脹率年年高升。
那家機構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醒家長和學生們好好了解大學情況,別做浪費時間和金錢的申請。就算不在乎錢的父母,總該在乎孩子被拒落榜的痛苦吧。
通常申請大學的策略是分三梯次:reach(衝刺校)2-3所,target(目標校)2-3所,safety(保底校)2-3所,超出這些數字就沒什麽意義了,當然除非想一試自己囊括名校的本事。
每年總有“被八所藤校全部錄取”的新聞牛人,羨煞多少父母。我卻吃著酸葡萄教導兒子,那是策略不佳的結果啊!
No, a drop in the 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