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廣泛的愷佑)
愷佑從一月份開始上體操課,到了四月底,教練就想要他升班,從一級跳到四級,從每周一小時的課程增加到每周兩堂、每堂一個半小時的課程。我猶豫了,兒子吃得消嗎?我向教練要求讓愷佑先嚐試一堂課。
一試嚇一跳,能進這個班可不簡單。不愧為培養出美國奧林匹克選手的體操館,據家長們言,這個少兒四級體操訓練課程是大西雅圖地區最好的。班上的六個男孩,從五歲半到九歲,都是同齡中的體操高手,他們都練過一年以上的體操,有的還聘請過私人教練。愷佑才滿六歲,體操齡又短暫,他跟得上嗎?我有些擔心地問教練。他答,沒問題,兩周以後就能跟上。他還摸著愷佑的頭說:“I like you always do your best(我喜歡你總是盡力而為)!”
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兒子是否喜歡四級班。“喜歡!”他幹脆地回答。我又特地問他,知道教練喜歡你什麽嗎?“I always do my best!”他自豪地說。
兒子練體操進步快速,的確得益於他盡力而為的性格。這讓我想起他一個月之前參加的音樂節鋼琴比賽,雖說並非真正的比賽,裁判隻是給參賽者評分,不排名次,但畢竟是他習琴半年來的頭一次比賽。結果在裁判和聽眾麵前,愷佑鎮定自如,獲得了最高分。事後我問他怎麽不緊張,他說:“I just did my best(我隻是盡力去做)。”
愷佑自從上了Kindergarten(幼兒園)後就有了一句口頭禪:“I’ll do my personal best!”這是他班級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教導,本來就做事認真的愷佑很欣賞這句話。紮皮帶時小手笨拙,卻堅持不要我幫忙,說的是這句話;學騎兩輪單車時,跌倒了爬起來繼續騎,說的是這句話;練鋼琴時彈錯了,主動重來,直到彈出完美的一曲,說的是這句話......
生活在美國,我深切感受到美式教育的一大長處:鼓勵孩子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與他人競爭。而中國的父母常常免不了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你瞧人家!”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和發育特點不一樣。同樣六歲的孩子,葛萊斯能流暢地閱讀兒童讀物,卻寫不好簡單的字母,艾略特還不會讀書認字,卻畫什麽都有模有樣;同樣六歲的孩子,麗莎能說會道,卻在體育課上笨手笨腳,內森口齒不清,卻在運動場上生龍活虎。若是比長比短,孩子很容易驕傲自大或是失去自信。愷佑從體操一級班的高手變為四級班的“低手”,卻心態依舊,毫不氣餒,因為他沒有外在的競爭壓力,隻有發自內心的努力。
盡力而為的性格很少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後天的培育。我從孩子們年幼起就鼓勵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隻要是他們力所能及的,就不越俎代庖。我愛做的是他們的觀眾,是他們的啦啦隊。表揚孩子時,我著重表揚的是他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的聰明。
其實體操隻是愷佑眾多的興趣愛好之一,他喜歡打籃球、高爾夫球、保齡球,他喜歡釣魚、遊泳、繪畫、鋼琴,幾乎是學一樣愛一樣。盡力去做,容易學有所成,自然也就更有興趣。
盡力而為的成長,是發揮潛力的成長,是健康快樂的成長。
想起一個有關盡力而為的小故事:多年以前,西雅圖德高望重的牧師Dale Turner挑戰教會的主日學孩童,誰能背出馬太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全文,就可以跟他去Space Needle的旋轉餐廳吃飯。幾天後,隻有一個11歲男孩站到牧師麵前,一字不漏地背誦了全文。牧師讚揚之後好奇地問:“你為什麽能背出這麽長的經文?”男孩不加思索地回答:“I just did my best(我盡我全力)!”
這個男孩就是日後創建了微軟的比爾·蓋茲。
盡力而為有被動的意思,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力”。比如我不喜歡這件事,但是我盡力而為。
參考意見!不一定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