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位斯坦福畢業生的網上吐槽,覺得很有必要讓有心要孩子上名校的父母們了解。
這位署名Mick Burke的美國年輕人父母都是公立學校老師,母親在他讀高中時因病退休,家庭收入更低了。他接受了government grants(政府補助)和學生貸款上斯坦福大學,以下便是他的吐槽:
必須在四年內畢業,超過四年的部分不會有任何financial aid;
每年夏天必須打工掙錢;春假裏也得找活幹,比如清掃肮髒的宿舍廚房;
必須重複上兩次有機化學課,以提高成績滿足financial aid的要求;
必須和女友選一些同樣的課程,好借她的書來用;
必須想辦法當上宿舍長,得以入居免費宿舍;
不得不開輛破車;
……
他在繁重的學業之外還得肩挑沉重的工作負擔,並且還得承受這種心理壓力:聽同學們談論他們如何在暑假裏奢侈地避暑消閑,如何在春假裏飛到冰島玩皮劃艇,等等有錢人家子弟的生活方式。
他的勤勞苦幹換來畢業時隻有一萬多美元的負債,算是個不錯的結局。
Mick的坦言引來不少網上共鳴。另一位也畢業於斯坦福的窮學生留言道,自己父母親的收入一年最多五、六萬美元,聽到同學們提起他們父母大人公司高管、律師、醫生等等的職業,覺得很尷尬。看到同學購物時眼睛不眨地花上幾百美元、在餐館出手小費就是幾十美元、開著豪華跑車,心裏免不了一團妒火。但後來學會告誡自己不要在乎那些貴重錢物,而要在乎自己在斯坦福的experiences(經曆)。
其他名校的學生也來吐槽,一位卡耐基梅隆大學電腦專業的畢業生的感言尤其令人心酸。他來自社會底層家庭,學費得以全免,但要自付夥食和住宿費。他不得不找那些沒有自來水供應的屋子或是冬天裏沒有暖氣的屋子去住,學業之外時間全用來打工掙錢,因此有時候和group project的小組同學們發生摩擦。四年內他感覺如同坐監獄,沒有任何自由和閑暇去發展什麽業餘愛好,未能參加任何學校俱樂部,當然也沒能發展什麽人脈關係。四年後他以低於3.0的GPA畢了業。不過這番為大學文憑的奮鬥最終讓他從社會底層上升進入中產階級,所以他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眾所周知,美國的私人名校如斯坦福主要是麵向成功的精英家庭,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更有可能將來也取得成功,更有可能回饋母校,大學才有可能用這些回饋招一些窮人家的孩子入學。
不管我們是否精英父母,都值得深思。
如果我們的家庭負擔不起名校的費用,孩子拿到了助學金(比如要求校內工作的government grants)就讓他去嗎?還是讓他去費用低廉的本地或本州大學?如果孩子要去讀名校,他準備好了吃苦四年嗎?即使他願意吃苦,他能在有錢同學麵前承受心理壓力、不卑不亢嗎?
如果我們有幸躋身精英行列,可以負擔名校的費用,我們的孩子是否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會不會同情、幫助那些不得不打工的窮學生呢?
文中談到那點困難算啥,想想這孩子也是無病呻吟,真讓他放棄Stanford的學習機會,他絕不會的!
每周工作一天,足夠買食物的。
一年有30%的時間在放假,用來掙錢,再找銀行借點,房租沒問題,而且畢業了不會負債很多。
這就苦了,
真該送非洲去體驗生活
人以類聚,名校裏沒錢的孩子還是有一批的。
這樣酸酸的呻吟,讓人反感。
挺起胸來,做該做的事情,讓人敬佩,沒什麽好寒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