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文充滿文化魅力
(2017-05-21 15:52:20)
下一個
周末在中國超市偶遇一位九年級學生,他把身旁的媽媽介紹給我,那位母親滿麵笑容地說:“謝謝老師,我兒子不僅中文大有進步,還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說一定要去中國,我打算暑假帶他去。”
我聽了欣喜不已,比看到學生考試滿分還高興,這正是我教中文的目的之一: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愛好。固然中國經濟的強大影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學中文,但出於功利因素的動力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也不會打動孩子們的心。在華裔學生比例較低的學區中文推廣依然舉步維艱。比如我兒子所在的初中今秋打算新開中文課,豈料報名的學生寥寥無幾,學校隻好取消中文課,令人扼腕。同校去年開設的日文課卻大受歡迎,今年又增一班。日本經濟長年衰退,日文卻仍具吸引力,很大程度得益於日本動漫的吸引力。我問兒子的美國同學們為什麽去上日文課,他們果然都說因為喜歡日本動畫片。這些十幾歲的美國孩子是看著日本動漫長大的。別說孩子們,連我對宮崎駿的動畫片都著迷。
如何以文化帶動語言的學習?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所幸同校的法文老師簡妮是一位優秀的外語教師,她教了一輩子的法文,在我們高中的學生及家長們當中口碑極佳,教西班牙文的同事半開玩笑地說簡妮的學生都有法國味兒。我在簡妮身上看到,好老師的教學不僅僅局限於課堂,更重要的是功夫在課外。簡妮向我展示她的“文化分”(culture points)秘訣:為了引導學生們課外探索文化,學生們每學期都必須利用課外時間取得一定的文化分。
在拿來主義之後進行改良,簡妮的法文“法寶”成了我的中文“招數”:為家人準備一道中國菜,拍下照片,交上食譜,可得10分;帶一道中國菜來給同學們品嚐,每人一口,得40分;去中餐館用中文點菜,請跟你對話的服務員簽名,寫一篇食物評論,30分;學習一項中國藝術,如書法、國畫、水墨畫,向班級展示你的作品,10分至60分不等,視作品的努力程度;學唱一首中文歌、學跳一段中國民間舞或學打一套武術,表演或是放錄像給同學們看,20分至60分不等,視努力程度;學下中國象棋,並且找對手開殺一盤,請對手簽名,向老師報告各棋子中文名稱及走法,50分;研究一位中國名人或一座中國城市,寫一篇報告(英文可),20分至50分不等,視其深度和長度;看中國電視劇或電視報道,寫一篇評論(英文可),視其深度和長度,20分至40分不等;看一部中國電影,寫下影評(英文可),50分……
這份單子盡可隨時添加,以涵括學生們的各種興趣和才藝。喜歡美食的,擅長烹調的,能歌善舞的,有藝術細胞的,愛好研究和寫作的,都可趁機大顯身手,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暢遊。最受學生們歡迎的一項不消說是看電影,當然是指原汁原版的大陸或港台影片,並且要聽中文,英語字幕可以,畢竟電影要看得懂才有意思。
文化分還帶來了積極的“副作用”,加深了同學情誼,大家相約周末去中國城下館子,家有中國父母的人邀請白人同學到家裏學包餃子,棋藝在身的人熱心教同學們學下中國象棋。文化分還促進了學生與父母的交流,有家長告訴我他們如何享受女兒做的一道道中國菜。
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還在中文IB(國際文憑)考試中展現,今年參加考試的我的中文四年級學生全部通過考試,其中包括家中毫無中文背景的金發女孩艾比。IB中級考試的難度相當大,從一對一的口試到長篇作文,艾比受惠於她吃過的中國餐和看過的中國電影。
如此看來,教中文豈止是中文教師的責任,中餐館的廚師們和服務員們,歌舞界的歌手們和舞者們,電影界的導演們和演員們,中文的推廣需要我們一起“舉全村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