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小說讀多了,轉而向東方。
五月到七月,我將芥川龍之介(為打字方便,以下簡稱芥川,如有不恭,敬請原諒)的作品全部讀了一遍。小說、散文、隨筆、詩歌、書信等等。
此處要老實承認的是,他的詩歌或俳句讀得不太認真,算是一帶而過。無法評價他寫得好與不好,實在是譯成中文之後,讀來沒有詩味,又或者是我不懂得俳句之故。其實,為此我還特意了解過俳句,如五七五結構,十七個音,季語加動植物之名等等,但還是欣賞不來,也許是翻譯之故吧。
另外,因為在國外,收集他的作品不易,我讀的版本是高慧琴、魏大海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芥川龍之介全集》。讀前,上網查過,這個版本是唯一的全集,且有趕工現象,譯文不能算最好,也隻能將就。所以,我印象中的芥川因為翻譯的緣故可能要打個折扣,但是一百個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奧菲利婭。
自己邊讀邊記,全部讀完後,再做整理。本人淺薄,記下的隻是自己的一點心得,絕對不是專業書評或學術著作,沒有高大上的深奧字眼,也可能沒有新見解,它隻是一盤白蘿卜(指我的筆記)。
希望喜歡芥川的朋友們,一起來聊聊。不對之處,敬請指正。
我不想對芥川的作品作過多解讀,一來自己淺薄;二來我並不是作者,未見得真的能領悟作者寫作時的真意,過於誇大作品,胡亂挖掘深意,也許九泉之下的作者可能會笑得活過來。
芥川是一個書齋裏的文人。他活著的時代,是動蕩的大正時期,期間資本主義發展,民權運動從蓬勃到遏製,各種思潮翻湧,他辭世的那年恰逢前一年由大正改元昭和,被人附議為象征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芥川自幼成績優異,漢學修養深厚,熟知中國古詩詞、明清筆記,他自己說非常喜歡《水滸傳》與《西遊記》,不過從未聽他談起過《紅樓夢》,除了俳句,他常常做漢文律詩絕句,其作品有不少是關於中國的故事。芥川大學主修英語,對西方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也有很深的素養,可以說學貫中西。在他的散文、雜記及與友人的書信裏,時常看到他提及但丁、歌德、法朗士、雨果、巴爾紮克、波德萊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斯特林保……。比如,他說“雨果像遮蔽住全法國的一片麵包,然而不管怎麽想,黃油抹得並不充分。”他還將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當作他小說的主人公,編了個關於他們的故事。
作為日本人,佛教文化的熏陶少不了。但有必要知道的是,芥川與基督教淵源頗深,自幼受家臣室賀文武(虔誠基督徒)的影響,熟讀聖經精通教理,晚年自殺時身畔尚放著一本打開的《聖經》,不過他終生並未入教。他的許多短篇小說都以基督教為題材(切支丹物),我粗略計算,約有15篇,後麵專文筆記。我想鬥膽附會:也許因為他一生懼怕像生母那樣發狂,所以一直都在尋求獲得靈魂安寧之法,佛法之不可得,就轉而尋求基督教的安慰,可惜仍然未得。
芥川的人生經曆不算豐富,去世時也才35歲。說他是書齋裏的作家,因為他從書本裏獲得題材,他的作品常常取材於日本、中國的曆史傳說或佛教或基督教故事,他從書中讀出自己的感受,將所受的觸動發揮而成自己的作品。雖說他的作品沒能體現當時的日本現實生活,但人性是相通的,從他筆下的武士、貴族、僧侶、匠人、盜賊、平民展現出人生百態,各種滋味。
他的作品短小雋永,常常隻有兩三千字,三兩個人物,白描手法,卻高度凝煉地表達出主題思想。而他的主題大多探討的是人性之惡,人的利已主義,希望達成的不安或幻滅、懷疑。魯迅評論說:“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已達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的心情。”他善於捕捉人的微妙情緒, 淡淡幾筆,就能在讀者的心裏形成一個餘音繞梁的完整故事。
曾在書話上看到有網友評說芥川的小說是非常淺層的描寫,我倒覺得芥川洞察人情世故,對人物心理的挖掘深刻。如果用繪畫作比,芥川的小說像速寫,點到為止,淺淺勾勒,幾無贅筆,短短數語便道盡千言,讀後悠長而有餘味;現今的短篇小說號稱“短篇”,動則一兩萬字,繁複細膩,猶未能充分表達,我將其歸為工筆花卉。
這篇,蠻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