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是個絕對精致利己主義者
楊振寧把《“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美國,晚年回到中國,享受在國外沒有的待遇”》。兩麵撈好處。是個十足的自私自利的《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投者分子機會主義者。是和中國的走資派們有共同點的,所以中國的走資派們拿他來做“教父“供著,學著他的樣。隻不過是:《一粒老鼠屎,搞壞一鍋粥。》少量汙穢物即可糟蹋整鍋食物。個別不良成員或行為能導致整個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的傳流美德受損。如今中國四十多年來的道德敗壞不能說都是他一個人帶壞的?但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分子。
為什麽《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能盛行?
最精致的利己主義這類人好處一定是自己,絕對不讓自己吃虧,但是麵上一定把自己包裝的特別公正,特別仗義。
最精致的利己主義這類人絕對不會讓自己吃大虧的,表麵也許會吃一些小虧。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唯分數論”是造成“精致利己主義者”的教育原因。
自私是造成“精致利己主義者“的個人原因。
唯利是圖的社會環境是造成“精致利己主義者”的社會原因。
走資派執政四十多年來一切向錢看《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盛行!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走資派鄧小平們統治者通過校內教育和校外宣傳,公然要青年人樹立《上大學改變命》,大學裏培養“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世界觀,並且毫不隱諱地對他們說,“學習、掌握知識”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這是一個將能產生高額利錢的立即變現的貯錢匣”。
既然“知識”、“文憑”、“學銜”都可以用金錢買來,那麽,這些東西一旦到手,當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轉”,以謀取更大的利潤。虧本的生意誰會去做?這種腐朽透頂的“教育”,是一個黑色染缸,別說特權階級的子女,就是少數勞動人民的子女進校後,也必然要受到腐蝕和毒害。它隻能培養那種以賺錢贏利為人生哲學的新資產階級分子,即培養特權階級的接班人。
“有錢,就可以進入高等學校”。勞動人民既沒有那麽多的錢去雇請“私人教師”,又沒有那麽高的地位來得到同僚們的“照顧”。他們的子女,無論在分數麵前,還是在其他什麽麵前,怎麽能同那些公子小姐們“一律平等”呢?
隻要一進了高等學校,或者幹脆隻要設法撈到一張大學文憑,那就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有飛黃騰達的時機。要是進不去呢,那就對不起,隻能“永遠”當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執行者”。許多人為了達到“高升”的目的,當然就隻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都應運而生了。
許多材料證明,大學文憑尤其是博士文憑是選拔官員的決定性標準。有此文憑,即使是個白癡,也能撈個一官半職。
無數事實告訴人們:隻要一進了高等學校,或者幹脆隻要設法撈到一張大學文憑,那就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有飛黃騰達的時機。
許多人為了達到“高升”的目的,當然就隻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都應運而生了。
特權階級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他們的子女,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教育一途。而這樣做,沒有上述行業的幫助,就有點兒難處。
他們有的是錢,可以雇請“家庭教師”,或使子女進各種學費昂貴的私人“補習班”之類。這樣把子女塞進高等學府以後,總算放心了吧?可是還不行,有些公子小姐們一向吃喝玩樂,誰願去死啃書本?不能畢業怎麽辦?還得依靠“代人考試”業又稱替考。
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麵複辟,中國特式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早已成為進入特權階級的階梯。所有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都成了培養《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教育目的了。全國上下各級官員和各行各業的官員主要是從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專家中吸收從事經濟工作、黨的工作、國家工作、外交工作、軍事工作和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高級人才即上等人精英分子和《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在“教育市場”上,隻要不惜重金,什麽畢業論文、畢業文憑,甚至“副博士”之類的頭銜都可以買到。有了這些玩意兒,就可以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了。不難看出這些新行業,完全是適應特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資產階級文化專製的需要而產生的。“有錢,就可以進入私立的高等學校”。
諾貝爾獎算什麽?有人說:《我左手將和平獎狀拿過來,右手可即刻投入垃圾箱,然後再掏出手絹揩抹雙手--這是?我的一分尊嚴。 》
轉載:《楊振寧爭議背後,頂級科學家各國都給啥待遇》
2017-02-28 環球時報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對於中國科學界乃至中國社會來說,這都是一個引發轟動的消息。然而,國內輿論場的反應再次證明,95歲的楊振寧是中國目前知名度最高,同時也是受到爭議最多的科學家。有人盛讚他的科學貢獻,有人議論他的婚姻是非,有人警告“群嘲楊振寧,小心寒了人才環境”,更多人糾結於“他到底愛不愛國”。“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美國,晚年回到中國,享受在國外沒有的待遇”,這是非議楊振寧“不愛國”中一種最典型的聲音。那麽在其他國家,供職於最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對於科學家來說意味著什麽?他們能享受到什麽樣的待遇?
美國:當國家科學院院士,特權少
在美國科學界,代表最高水平的機構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其中,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在美國僅次於獲諾貝爾獎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
不過,成立於1863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由傑出學者組成的非營利性協會”,沒有政府撥款。成為該“協會”的院士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物質待遇不會有什麽變化。院士沒有特權,不能更快地晉升職稱,而且如果在學術上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可能會得不到相關單位的續約。他們在為政府提供科學和相關技術服務時沒有辦公室,也不獲取個人報酬。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含金量高,不過它對應的名稱更準確地來說是“member”,也就是會員。這家“協會”的院士每年須為自己的頭銜繳納200美元的會費。如果3年不交,就轉為名譽退休院士。據了解,美國院士的資曆或許能在申請科研經費時有幫助,不過起關鍵作用的仍然是申請的項目內容。
說到美國科學家的待遇,有一個事例總被提起。一位美國國家科學院華人院士上世紀80年代獲得諾貝爾獎後,在其任職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得到了一個特殊待遇——學校停車場的“優先車位”。不過在許多人看來,這個待遇已經很好了,因為這所大學的車位一直很緊張。
在美國,院士頭銜是一種“非物質化的榮譽”,與此同時,它意味著要承擔更多責任: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必須為其所在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做出表率;需要為聯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廣泛的政策谘詢。
北美大學係統中,學校內部的教授頭銜往往更有分量,能在學校享受一等的教授收入和待遇。依照北美學校的“教授治校”理念,對學者的評價不完全依賴於官方或半官方機構的認可,大學有較大的自主權。反過來說,評上院士,未必能在學校內部評上教授。
近幾年,媒體對於美國科學界待遇的關注,焦點多在收入差距方麵。《自然》雜誌2016年的薪酬調查顯示,201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裏,有29名醫學研究者的人均收入超過100萬美元,10名以上的非臨床研究者收入在40萬美元以上。然而,數以千計的博士後年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
俄羅斯:院士最高每月10萬盧布補貼
俄羅斯的頂尖科學家主要來自俄羅斯科學院, 該機構下設650個分支機構,擁有近5萬名研究人員,自1724年成立以來,已有19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其中自然科學領域有11位。
蘇聯時期的一個國際大環境是美蘇爭霸,因此當時的科研人員,尤其是軍事科技部門的研究者待遇很好。有俄媒稱,蘇聯科學院院士工資為每月700至1000盧布,是當時國內的最高待遇,據說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科學院院長月薪(1500盧布)比蘇共總書記還高,而院士的工資和政府部長工資相近。政府為科學院院士提供高級住宅、子女入學特殊照顧等待遇。蘇聯頂級科學家還會獲得各種榮譽和稱號,比如“列寧獎”“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此外,那時的科研人員享有較高的政治待遇,自上世紀50年代起,有不少專家學者當選為蘇共黨代會代表或進入中央委員會。
蘇聯解體後,俄經濟嚴重衰退,政府陷入財政危機,科研經費占GDP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03%下降到0.4%。由於經費銳減,俄科學家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許多年輕科學家出走,前往歐美國家尋求職位,從1991年到1994年,俄科學院研究人員總人數下降了40%。
俄羅斯總統普京2000年第一次執政後,不斷改善科研人員的待遇,科研經費從2002年到2005年翻了三番,達到20億美元,並將科技政策重心放在吸引和支持年輕科學家方麵。目前俄羅斯科學院麵臨“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半數以上人員年近退休。
如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的待遇相較於蘇聯時期有所下降。他們不再享受政府提供的別墅和專車待遇,不過科學院可以建房,比市場價格便宜;科學院有醫療中心,但院士看病沒有什麽特權;當選院士在申請課題、項目立項方麵沒有優待,和其他申請者一樣,他們需要經過專門的評審委員會鑒定。
俄羅斯“zarplatyinfo”網站援引俄科學院的數據顯示,物理領域的院士月收入約3.8萬盧布,生物領域的院士約2.7萬盧布。在科研領域工作超過10年的科學家可根據學位不同獲得數額不等的津貼,科學院院士最高每月可獲10萬盧布(10盧布約合1元人民幣)補貼,不過補貼數額有可能在今年被削減。
德國:“卓越計劃”、退休政策、成就獎
“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回到德國。”德國新聞電視台近日報道稱,德國各個“吸引頂尖科學家”的項目正在產生效果,大批外國和海歸頂尖科學家來到德國搞研究。
“幾十年來,德國科學家因為待遇問題出現過兩次出國潮。”德國柏林教育政策專家霍茨貝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第一次是二戰後,美國招攬了近千名德國頂級科學家到美國,比如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第二次是兩德統一後。目前,美國有約2萬名德國科學家。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幹細胞研究的女科學家阿諾德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與德國相比,美國沒有官僚主義和等級製度,靈活性更強。而且,科學家的收入比德國高出3至4倍。
進入21世紀後,德國積極用優厚的待遇吸引科學家,推出“卓越計劃”,給大學和研究機構更多國家資助,讓頂尖科學家可以破格晉升教授。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的數據顯示,聯邦政府的研發投資2005年為90億歐元,到2012年已提升至約138億歐元,增幅達53%,且仍在不斷上漲。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頂尖科學家稅後工資是每月4500歐元以上,還有各種補貼。另外,他們當中許多人兼職提供資助的企業的高管,收入是工資的幾倍。65歲退休時,頂尖科學家平均可領取最高工資72%的退休金,而一般公司雇員所得退休金平均約占工資純收入的47%。德國社民黨聯邦議員勞特巴赫曾稱,國家給一個教授的退休金總額大約是一個酒吧服務員的20倍。
在德國從事研究的頂尖科學家還可以獲得各項豐厚的獎勵。德國洪堡基金會和聯邦教育及研究部2002年啟動了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2014年以前每兩年頒發一次,現在是每年頒發,頒發對象為年輕科學家,截至2015年共有120名獲獎者。
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得獎者中約2/3是在德國從事研究的外國科學家,1/3是在海外的德國科學家。每個獲獎人可以拿到140萬至165萬歐元的獎金,在5年時間裏,可以在德國機構組建工作團隊,獎金的用途還包括研究人員費用、材料費、實驗室和器材經費等。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的網站顯示,2002年至2015年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學者至少有7人。
【這揭示了一個超越獎項評價體係的真理:真正的戰略能力,源於紮實的工程科學積累。當世界的目光追逐諾貝爾獎時,塑造未來安全格局的基石,正在這些“掃地僧”的演算中悄然鑄就。】
【諾貝爾獎算什麽?有人說:我左手將諾貝爾獎拿過來,右手可即刻投入垃圾箱,然後再掏出手絹揩抹雙手--這是我的一分尊嚴。 】
【因此,公園裏那位笑談“這是我寫的”的老人,其身影背後,是中國航天數十年的厚重積累。他所代表的科學方法與技術傳統,是一個國家能夠和平利用太空、並堅定捍衛自身太空利益的最深底氣。】
【錢學森】和這個不為名利的【掃地僧】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轉載:《“錢學森之後就是我”,北京公園話癆大爺火了》
文章來源: 網易新聞 於 2025-10-17
近日,一位北京公園裏的大爺火了。
麵對路人,他語出驚人:“錢學森之後就是我”、“我搞軌道計算”、“我是(軌道)優化的祖師爺”。而最讓人愣住的是下一句:“《空間武器軌道設計》這本書,就是我寫的。”有網友說,乍一聽以為是大忽悠,仔細一聽原來真是祖師爺。這位看似平常的老人,正是航天領域的泰鬥趙瑞安,一位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走出的科學家。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裏,他就是那位深藏不露的“掃地僧”——表麵平凡,實則身懷經天緯地之才。
“錢學森之後就是我”,北京公園話癆大爺火了
“話癆大爺”原來真的是航天泰鬥
趙老從事的軌道計算和軌道優化可不簡單。因為這背後牽出的,是一個常被公眾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問題:太空武器和深空探測的根本基礎是什麽?九三閱兵時,紅旗-19、紅旗-29亮相,全場轟動,大家問得最多的是:導彈有多長?多粗?能打多高?這些問題熱鬧,卻抓不到本質。大氣層內,飛行器看空氣動力學;大氣層外,航天器看的是軌道設計。隻有把這條脈絡看清楚,才能理解中國這些年在太空探索上的真功夫。
中國的“太空加油機”,注意機械臂,可以在軌道上捕獲衛星。
軌道計算:從“東風1號”到驚豔世界
如果說空氣動力學是飛機的根基,那麽軌道動力學就是空間武器的根基。中國在這條路上的積累並非一蹴而就,其脈絡清晰地體現在能力的兩次飛躍上:從追求“算得準”的絕對軌道,到掌握“玩得轉”的相對軌道。
最初的起點是地對地導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科研人員在錢學森的率領下,紙筆間反複推算拋物線,為的是讓“東風1號”導彈在數百公裏外擊中目標。這種會算賬的硬功夫,為軌道計算打下了地基。趙瑞安這樣的科學家,正是從那個時代走出來,將導彈曲線的數學經驗,升華為太空軌道設計的底層算法。
中國軌道計算第一次驚豔世界,是2007年的反衛星試驗。外行看的是中國發射一枚導彈擊毀了一顆退役的氣象衛星,內行看的是算術的勝利。攔截的關鍵在於精確計算兩個高速運動目標的軌道,並讓它們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空間點上交匯。這次成功,標誌著中國對絕對軌道的預測與設計能力已達到極高精度。
而技術的深化,則體現在將軌道計算應用於更複雜的場景,其核心從“絕對軌道”走向“相對軌道”。
“上帝之杖”試驗的本質,是高超音速再入體軌道設計的勝利。美國渲染的太空轟炸概念,號稱一發可毀一座城,其核心技術難點之一,在於重型金屬棒從太空再入大氣層時,會麵臨極端的氣動、熱效應,其軌道是一個複雜的動力學過程。
美國畫的餅中國給做出來了,中國團隊通過試驗進行驗證,讓鎢棒以超高速度精準命中目標點,並與理論彈坑數據高度吻合——這不光證明了中國在複雜環境下的軌道精確模擬、預測與重構能力,還證明了美國的不靠譜:一根140公斤的鎢棒從天而降,其直徑為0.11米、長度0.84米,以4650米/秒的速度砸向砂石地麵。結果呢?留下的隻是一個深3.0米、直徑4.6米的拋物形彈坑,換算能量,大致相當於幾百公斤TNT的爆炸威力,頂多相當於大口徑火炮射擊,跟毀滅城市不沾邊。
今年1月發射的“實踐二十五號”太空加油機則是相對軌道控製的集大成者。它的厲害之處不在於加油,而在於太空對接。太空加油機與目標衛星不是各自在獨立軌道上運行,而是必須進行精密的相對軌道優化:首先機動到同一軌道麵,然後通過多次微調逐步逼近,最終在厘米級精度、近乎為零的相對速度下實現對接。
這背後的軌道計算,遠比簡單的攔截複雜,要求對兩個航天器的相對位置、速度、姿態進行連續、實時的高精度控製。這種能力,使得航天器能從一次性消耗品變為可維護、可升級的太空資產,其軍事價值——如對特定目標進行近距離偵察或幹預——不言自明。
因此,從摧毀衛星的激烈碰撞,到為衛星“延壽”的輕柔對接,其共同根基都是日益精進的軌道設計與優化能力。趙老爺子那句“搞軌道計算”,背後正是一條從保障基礎打擊,到支撐戰略反導,再到賦能未來太空主導權的技術長征。
紅旗-29乃是國之反導神器,連美國也沒有對應武器。
軌道優化:從算術到高等數學
如果說軌道計算是空間武器的“算術”,那麽軌道優化就是“高等數學”。它不僅要回答能否實現,更要回答如何以最小代價、最高可靠性達成目標。趙老說,優化能讓效率成倍提升,這正是中國航天工程哲學的核心——將精準的數學計算,升華為最優的工程實踐。這一點在中國近年的幾次代表性任務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例,是紅旗-29的反洲際導彈攔截。
洲際導彈彈道高、速度快,攔截窗口轉瞬即逝。中國的方案展現了軌道優化的威力:敵方洲際導彈起飛後,我方迅速解算其彈道,為紅旗-29的動能戰鬥部規劃一條最優的預定交匯軌道,讓兩者在數百公裏高的太空“準時赴約”。這種料敵於先的能力,直接拉大了實戰中的攔截概率。
第二例,是嫦娥六號的月球采樣返回。
2024年,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麵采樣返回,將軌道優化藝術演繹到極致。其難點在於多體軌道間的精準銜接:月麵起飛、月軌交會對接、精確注入地月轉移軌道、最終精準再入地球,如同一場持續數周、分秒不差的太空芭蕾,堪稱中國軌道動力學計算精度與可靠性的終極證明。
第三例,是“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任務。
與美國將“環繞”與“著陸”分多次任務完成的“分步走”模式不同,中國“天問一號”首次發射便一次性實現“繞、著、巡”三大目標——這背後,是軌道優化能力在行星際尺度上的極致展現。任務團隊為探測器組合體設計的地火轉移軌道,需確保其在飛行數億公裏後能被火星精準捕獲。進入環火軌道後,軌道器與著陸巡視器需在最佳時機分離,後者自主切入再入軌道,前者則調整為中繼探測軌道。這一係列動作的成功,意味著中國掌握了行星際軌道設計、捕獲控製、多目標軌道協同等頂級技術。
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案,極大降低了任務的總成本和時間周期,將發射風險集中一次化解,體現了中國航天“以算法上的極致精確,換取工程上的最大簡潔”的獨特思路。
縱觀這三項任務,其共性清晰可見:中國航天的解決方案都錨定在軌道優化這一根本之上,通過超前的精確計算,將高風險轉化為最優路徑。這既是趙瑞安等老一輩科學家奠定的學術基因,也塑造了中國空間戰略以算法驅動、以效能為先的獨特風格。
美國的“金穹計劃”不容小覷,把對手拖進耗資無窮無盡的太空競賽,美國當年用這一招拖垮了蘇聯。
國之重器
趙老其人與其著作,恰是中國航天發展路徑的一個縮影:不尚空談,唯求實效。他的《空間武器軌道設計》推演的諸多構想,正不斷被現實印證。美國不遺餘力推動太空武器化、太空軍事化,甚至故技重施,拋出“金穹計劃”——規模堪比拖垮蘇聯的“星球大戰計劃”。美國“金穹計劃”看似前沿的概念,本質上並未超越基於軌道動力學的攻防邏輯。
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一方追求戰略宣示與威懾,而另一方,如趙老一代人,則致力於打造深藏於代碼與方程之中的、能夠精確掌控太空軌道的算法體係——這才是最根本的國之重器。
這揭示了一個超越獎項評價體係的真理:真正的戰略能力,源於紮實的工程科學積累。當世界的目光追逐諾貝爾獎時,塑造未來安全格局的基石,正在這些“掃地僧”的演算中悄然鑄就。
因此,公園裏那位笑談“這是我寫的”的老人,其身影背後,是中國航天數十年的厚重積累。他所代表的科學方法與技術傳統,是一個國家能夠和平利用太空、並堅定捍衛自身太空利益的最深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