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二百餘名南僑機工回國抗戰
南洋華僑簡稱《南僑》。三千二百餘名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抗日英雄,三千二百餘名南僑機工是抗日英雄。
抗日英雄們:在“國家危難時盡力做貢獻,是每一名中國人的責任,無論是生是死。”
“一邊是富有安逸的生活,一邊是炮火喧囂的戰場,南僑機工毅然選擇後者,這源於中華民族血脈中割不斷的聯係。他們的壯舉既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爭取民族獨立築起流動的鋼鐵長城,也為世界和平事業刻下華僑群體的曆史印記。為民族獨立而抗爭、為世界和平而奉獻,南僑機工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史冊與人類反法西斯的共同記憶之中。”
1939年至1942年,抗戰危急時刻,在被稱為“死亡公路”的滇緬公路上,3200餘名南洋歸國華僑青年,駕駛卡車穿越槍林彈雨,搶運軍需物資、搶修運輸車輛,為抗戰築起一條“不沉的補給線”。
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淪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先後被切斷,滇緬公路成為中國與外部聯係的重要國際運輸通道。
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裏,從雲南昆明通往緬甸,翻越高黎貢山、雲嶺等崇山峻嶺,由20萬築路民眾在9個月內徒手開鑿而成,1938年8月通車後成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路修通了,但問題依然嚴峻:當時中國嚴重缺乏熟悉汽車駕駛與維修的技術人員。
危急關頭,時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1939年2月在《南洋商報》上發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第六號通告》,征募懂駕駛、會修車的華僑青年回國服務,通告結尾寫道:“事關祖國複興大業,逼切注意辦理是要。”
通告發出後,短短10天便有80人響應,後續報名者不斷。他們中有教師、醫生、商人、工程師,其中不乏家境殷實者。通告要求年齡在20—40歲之間,但前來報名的人中年紀最大的49歲,最小的僅13歲,他們瞞報、虛報年齡,甚至有人女扮男裝,希望回國參與抗戰。1939年,先後有9批共3200餘名南僑機工回國支援。他們來自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泰國等國,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
臨行前的合照定格了南僑機工曾經的風華:西裝革履,領帶整齊,發蠟鋥亮。這是一群會吹口琴、能唱英文歌、愛喝咖啡的青年,為了抗戰勝利,他們毫不猶豫離開南洋,奔向被戰火侵襲的祖國。
在雲南,南僑機工經過兩個月左右的軍事培訓後上崗:會駕駛的擔任卡車司機,負責運輸物資;懂維修的駐紮在沿線主要車站和修理廠,負責車輛維護保障。
從昆明到緬甸,駕車單程需七八天。南僑機工以方向盤為武器,以貨車為掩體,憑借膽魄與技術,在敵機轟炸下持續穿行。他們從緬甸運進武器彈藥等軍需物資,將中國的桐油、礦產等物資運往海外,為戰時中國提供寶貴支援。
1939年至1942年,經滇緬公路運送的軍需物資達50多萬噸,還有不計其數的民用物資。
“1942年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一部分南僑機工投身中美聯合開辟的駝峰航線,承擔將各類軍用物資轉運至中國戰場的任務;也有部分留在昆明,在盟軍中擔任翻譯、文員等職務。”長期研究南僑機工曆史的雲南師範大學華文學院教授夏玉清說。
抗戰期間,海外華僑華人傾盡所能支援中國。一份《世界各地華僑輸財助戰統計表》顯示:1937年至1945年,緬甸華僑華人捐贈飛機19架,南僑總會籌集卡車200輛,南洋地區捐贈禦寒衣物逾700萬件……在這場世界範圍內的“僑心報國”行動中,南僑機工以血肉之軀書寫了壯烈、動人的篇章。
“當初從南洋回到雲南的時候,已經準備好犧牲了,就沒想過要活著回去。”2018年本報記者第一次采訪羅開瑚時,這位已經百歲高齡的老人說。當時他身體硬朗,仍保留著當年在南洋喝咖啡、看報紙的習慣。
1939年7月,年僅21歲的羅開瑚與第八批南僑機工的300多名熱血青年一起坐船回國。
滇緬公路上,處處是生死考驗。山道在崇山峻嶺間盤桓,駕車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淵。行駛在泥濘狹窄、臨近懸崖的路段時,副駕駛員甚至需要“懸掛”在車外,充當“人肉導航”。路上蚊蟲肆虐、瘧疾流行,上千名機工倒在運輸途中。敵機轟炸更是家常便飯,車輛一旦中彈,機工幾無生還希望。
“打擺子(瘧疾)、沒有停過的炮火,我的好多戰友都犧牲了。”羅開瑚平靜的聲音中透出歲月抹不去的痛楚。
南僑機工不僅是戰士,還是工程師。他們憑借智慧應對重重困難:自製防滑三角木、冷卻水箱、視線測量杆等工具,以應對滑坡、高溫、急彎等惡劣條件。
“視線測量杆是南僑機工謝川周發明的。卡車視野受限,他就將竹子削成兩段小竹竿,插在車燈兩側,作為測距標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車頭,相當於現在汽車的保險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講解員餘有蘭說。
橫跨瀾滄江的功果橋是滇緬公路的“咽喉”,曾多次成為敵人重點轟炸的目標。日軍炸毀功果橋後,日本電台曾揚言“滇緬公路已斷,3個月內無通車希望”。南僑機工廖國雄回憶,為了盡快恢複滇緬公路交通線,南僑機工與當地民眾用幾百隻空油桶紮成浮船,上鋪木板,隻用10小時就搭起長達300米的浮橋,保證了這條抗日運輸大動脈的暢通。
不久前,南僑機工李月美的孫女楊婷,與一群機工後人重走滇緬公路,緬懷先輩的英勇事跡。楊婷小時候經常聽家人講南僑機工的故事。李月美駕駛技術出眾、反應敏捷,是躲避轟炸的好手。日軍飛機在天空盤旋時,她和戰友配合默契,或用樹枝遮擋車子反光的後視鏡,或是爭分奪秒地將車子開進茂密的樹林。
“奶奶是女扮男裝加入南僑機工隊伍的。”楊婷說,李月美憑借過人的智慧和毅力順利通過各項考核,“她長得高大結實,當時報名處的人都沒看出破綻。”直到一次意外翻車,李月美被路過的機工發現並送往醫院救治,急救過程中她的身份才被識破。“當代花木蘭”的故事當時被廣泛報道,轟動海內外。
像李月美這樣的英雄,在南僑機工中還有許多:13歲歸國參戰的蔣印生,放棄南洋高薪工作的王文鬆,僅用一周自學駕駛奔赴前線的吳惠民……據不完全統計,3200餘名南僑機工中,超過1/3在滇緬公路沿線英勇犧牲。滇緬公路上,平均每公裏就有一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
中緬邊境線上,雲南德宏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高高聳立。天剛微亮,守碑人葉曉東就騎著電瓶車來到碑下,爬上長長的台階,擦拭碑麵、給花木澆水、打掃地麵上的落葉……二十年如一日。
紀念碑後方,記述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浮雕長廊裏,雕刻著南僑機工英名錄。每每行至此處,葉曉東的目光總會在“陳團圓”這個名字上停留,這是他的生父。
“父親的名字在這兒,父親就在這兒。”第一次在英名錄上看到父親的名字時,葉曉東這樣想。作為南僑機工後代,葉曉東一出生便浸染國殤的悲愴。1944年,父親陳團圓因不願出賣戰友慘遭日軍活埋,當時葉曉東僅3個月大。
2005年,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畹町鎮落成,葉曉東主動擔任守碑人,每天為父親和父親的戰友們清掃擦拭紀念碑、英名錄。
20年來,葉曉東每天風雨無阻地守著碑。有海內外南僑機工後人來尋親,撫著紀念碑上的名字痛哭,他會陪著一起哭,麵對紀念碑深深鞠躬;有遊客到此,他會不厭其煩地講述南僑機工的英勇事跡。
南僑機工後人陳達婭攜手其他機工後代,共同創作並演繹大型交響組歌《南僑頌》。這部作品從國內劇場走向海外舞台,讓南僑機工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不少人不遠萬裏趕來觀看演出,很多觀眾淚灑當場。
如今,馬來西亞、新加坡兩國也建有南僑機工紀念碑,馬來西亞正推動建設南僑機工紀念公園和南僑機工紀念館。每年抗戰勝利紀念日,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華人社團都會在紀念碑前舉行活動,緬懷南僑機工為抗戰作出的偉大貢獻。
2020年,羅開瑚去世;2022年,蔣印生去世。此後,世上再無南僑機工,但他們“舍身而不顧,毀家而不怨”的故事將被永遠銘記。
2018年,“南僑機工曆史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檔案真實記錄了抗戰期間南洋華僑誌願回國抗日的全過程,也鐫刻下海外華僑華人反抗暴政、維護人類和平的記憶。2019年,馬來西亞二戰曆史研究會授予南僑機工“亞洲和平獎”。
白雪嬌給父母的告別信
親愛的父母親:
別了,現在什麽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了。我知道父母親一向是明情達理的,對於女兒的行動,是不會有異議的。我之所以不別而行,這是女兒勇氣不夠的緣故,因為骨肉之情,總是難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這意思,母親一定是激動而流淚的。我雖然立誌報國,為了這天生感動的弱質,或許是會被私情克服的。所以為補救這劣點,隻得硬著心腸,瞞著你們,走了。我知道,母親是會因此傷心一場,但是我相信,父親是不會因而責怪女兒的,一定是引為光榮的事。
走之前,我是難過極了,在每分鍾內,我的心起著往複數次的矛盾衝突。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所以,雖然幾次的猶疑躊躇,到底我是懷著悲傷的情緒,含著辛酸的眼淚踏上征途了。
這次去,純為效勞祖國而去的。雖然我是社會上一個最不值得注意的蟲,雖然在救國的大事業中,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盡我一滴之微力。
親愛的雙親,此去雖然千山萬水,危安莫卜,是不免淒愴辛酸。但是,以有用之軀,以有用之時間,消耗於安逸與無謂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為生活就是鬥爭,尤其是在祖國危難的時候,正是青年人奮發效力的時機。這時候,能親眼看見祖國決死鬥爭以及新中國孕育的困難,自己能為祖國做點事,就覺得此是不曾辜負父母親的養育之恩。
現在你倆所可懷慮的不是我,而是弟妹的讀書。他們太不懂事了,把上學校當作消遣,這是急需督促教導的。因為“玉不琢,不成器”。
女兒是不孝的,望雙親寬懷自慰,善自珍重。臨行匆匆,僅留此作別,後會有期。
叔父母均此,恕我不另。
最後,敬祝健康!
民國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注:1939年,25歲的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回國抗日,成為滇緬公路上的一位女機工。)
告別南洋
詞:田漢 曲:聶耳
再會吧,南洋!
你海波綠,海雲長,
你是我們第二的故鄉。
我們民族的血汗,
灑遍了這幾百個荒涼的島上。
再會吧,南洋!
你椰子肥,豆蔻香。
你受著自然豐富的供養,
但在帝國主義的剝削下,
千百萬被壓迫者都鬧著饑荒!
再會吧,南洋!
你不見屍橫著長白山,
血流著黑龍江?
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
再會吧,南洋!
再會吧,南洋!
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
《告別南洋》是田漢、聶耳創作的歌曲,1934年問世,歌曲展現南洋華僑華人的離散經曆和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離別之際經常唱起這首歌。
原文刊登於2025年7月7日人民日報15版
雲南日報-雲新聞編輯:鄭海燕
讀博文《男人的性與命:你的壽期是多少?》作者:8288 2025-7-12 以及又讀了《男人的性與命:你的壽期是多少?》 2019-12-06 作者: 來自 繼續冒號 萬維博客的《性與命》之後的議論。
《性與命》,性就是命?沒性就沒命?!不得而知。古人說,祖宗說,上帝說,大師說,民間傳,信不信?由各自自己。
但博文中說:“性能力衰竭越晚,壽命越長;性功能的強弱是生命力,健康、壽命長短的溫度計!“我信。性的滿足使人健康。而反之是:“性能力的下降,男人的身體有什麽反應呢?最具體的反應,就是晨勃消失,陽痿,早泄等等!假如這些男性的特征,你都沒有了,麵對美女完全一點反應都沒有,那你的性能力,基本就離衰竭不遠了!“
尤其是:“晨勃,男性腎氣充足性能力旺盛的標誌!“
“晨勃是健康男性早晨起來陰莖不自主勃起的狀態,這是腎氣充足,睡眠充足的標誌,人休息一晚上,好比充電一晚上,電充滿了,陰莖就好比電力充足的標誌!“
“假如男性睾酮水平過低,會出現性功能的障礙,並且不晨勃!“
文中的:“男人的壽命有多長,有一個公式:壽命=性喪失+現年齡五分之一!“我不信。不信的理由是:人有各異,籠通地絕對化,所以不信。“性功能徹底喪失“?如何來界定?“荷爾蒙多巴胺之流的激素都隨尿道排得一幹二淨“?“剩下還能喘氣的時間“那也不是死亡的時刻。
《老年男人》“見了漂亮女孩沒啥感覺,這是病,是天大的病,有病就得治。“如何治?博文中作了不少的描述:
“自打有了危機意識後,我就使勁發力,強迫自己打起精神頭。為了多活幾年,豁出老臉,也顧不上旁人說三道四,不惜一切代價,咋說也得止住性極具下滑的頹勢。
時不我待,有了覺悟就要馬上行動。增加運動量,提高肌肉彈性,睡前醒後,把自己搞得色情一點,變著花樣編造情景現場,夢裏夢外就是一個放飛。這麽一頓忙活,也不知道是否真能起作用,但心裏暗示多少會讓自己沒事傻乎乎地偷著樂。“
“為啥說命熬到一定年份,要有精神提升。原以為是讓自己顯得有文化,有思想。現在搞明白了,主要還是為了命。
人這一輩子挺沒意思的,總是自己和自己較勁。身子骨好的時候,是為了性而玩命。到老了整一個逆行,為了命而開始折騰性。前者是快樂並痛苦著,後者則是痛苦並希望著。“
“對於白石老人和振寧先生,我開始有愧疚之意。先前對他們很有看法,總覺得八、九十歲了還跟二十多歲的黃花姑娘扯事,不太厚道。現在才整明白,人家那是懂業務,幹的活不完全是為了性,而是在悄悄地續命,並且續得相當成功。你說說,同為人,差距咋就那麽大呢。
這麽看來,好色之徒,對一個爺們來說,幾乎是蓋世無雙的讚歎和恭維。道理很簡單,沒了色,就沒了性,也就沒了命。
我閑著沒事總在調侃自己,說到老了的時候,不能讓自己消停,必須得瑟不停,立誌成為一個老流氓。今天又一次驗證,這不是在說胡話八道,而是身體的提醒,說是生命的呼喚也不為過。要是到了73、84歲時,才開始醒悟,那就來不及了。
想想都後怕,差點把自己給耽誤了。“
“問題是性能固得住嗎?光有念想不夠,得找到配方,路子正確,方可有所斬獲。管它會是咋樣,死馬當活馬醫,指不定哪下碰對了,頤養天年還是有可能的。我相信自己的潛能,人急了,肯定能跳過狗都越不過的高牆。
這事起碼要講究方法,光靠偉哥頂著,這不是個事。按摩管不管用,倒是聽說過,但總感覺有很大的虛假廣告成分。打幹細胞呢,這事也是有風險。搞不好整出副作用來,那可就是把自己給玩廢了,吃不了兜著走。“
“如果物理治療不管用,那還得寄托於心理幹預較為靠譜。本來性這事跟神經和情緒關聯很大,陽痿更多的是心理壓力造成的。“
“我也琢磨好了,沒事蹲在牆角死盯著來往的靚女,順便曬曬太陽,這招有可能管用,也不犯毛病。要是有機會偶遇那些有姿色的少婦小媳婦,就使勁搖晃自己,把已死寂的情感之潭,泛起點漣漪出來。或假裝學繪畫,花錢雇漂亮模特,久了,應該會有奇效。如果養老錢沒掙夠,趕上有車展,甭管有多擁擠,買個門票,叫個快賣,拎瓶礦泉水,不看出感覺絕不打道回府。“
“配套的是,還要把自己收拾得花裏胡哨,走路挺直腰板,見誰都放電拋媚眼,一個都不拉下。堅決隱瞞年齡,裝小扮嫩。原則就是一個,為了命,臉麵算個球。“
“同時要以修行作為輔助手段。別人修啥我不管,俺主修性。凡是與性有關聯的套路,一概照單全收。有空就到印度的克久拉霍性廟進修,把各種姿勢學個透。大喘氣大呼吸,我就不信這麽多招都用上了,一套組合拳打出去,還尋不到長生不老真諦不成。“
“人隻要因為信念而挺住了,總會等來意外驚喜。讓我激動的,聽說德國整出個新玩意,可以讓男人能活到150歲。原理是不斷在自己體內製造新鮮的荷爾蒙和多巴胺,要多少有多少,可以沒完沒了的足量供應。即使你都100多歲了,生孩子造小人跟打遊戲似的輕鬆。據說明年就可以在咱這地界上市,我有點等不及,每天按分鍾為單位倒計時著。“
“奇怪的是,這個發明隻針對爺們,沒有女人什麽事。我又心生憂慮,到一定時候,滿大街都是老頭,跟自己一起玩的老太太都沒了,總感覺有些不妥,滋味不好受。
這個技術的發明人也夠操行的。身為爺們,也不能光想著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不能就這麽輕易地出局了,這個最基本的慈悲必須要有。再說把我們這些老爺們把自己活得都不好意思,這是個問題。老太太們看不過眼,起急發飆,堵在門口罵咱男人不夠意思,不是個東西,你都沒法還嘴。“
“咱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氣不過,順便挑撥一下。就是女人們要給自己爭口氣,把跟男人較勁的精神頭,都放在正經事上,下功夫發明一個能讓女性活到200歲的秘方。目的隻有一個,最後把老頭都給活沒了,滿大街全是老太太,比分扳平。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男人們堅持讓自己的生命根係蓬勃生長,永不倒架,也是最核心的康養。為了性福,為了性命,顧不了那麽多,將不要臉進行到底,我還活著我怕誰。“
《老年男人》的《性》與《命》有關聯且重要。但在社會中的《老年男人》的《性》與《命》如何?博文中講的都是從《老年男人》的個人角度自我的心理調整和自身的體能鍛煉來提升性趣和延長壽命。作者說得很好。例如:“為了性福,為了性命,顧不了那麽多,將不要臉進行到底,我還活著我怕誰。“
把《老年男人》的《性》說是”不要臉“,又或是“老不正經“等偏見是對對《老年男人》的不尊重或是傷害。當然,一些《老年男人》性侵女性是犯罪。如果一個《老年男人》多看幾眼一個女性,算不算性侵?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是很複雜的。《老年男人》想多活幾年,想法提升自己的性趣來達到長壽時,如何做得恰到好事,就看各位《老年男人》的運氣和福報了。當然,如今社會,隻要有錢,就不是問題了。
《我還活著我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