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計劃摧毀新中國原子彈基地
新中國成立後,美蘇法暗中勾結,聯合圍堵中國,在新中國周邊一次又一次點燃戰火,策劃、發動、參加或支持了朝鮮戰爭、法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越南戰爭、越柬戰爭。為反對美蘇法圍堵,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被迫進行了幾次反侵略和反圍堵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法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援越抗美戰爭,並且都取得了偉大勝利,為保衛新中國的和平建設、打破圍堵和新中國的崛起樹立了五座曆史豐碑。
援越抗美
由於新中國同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和援越抗法戰爭的勝利,西方害怕在全世界產生共產主義“海嘯”,除了蘇聯更換領導人和改變國際路線以確保西歐和北美資本主義世界的穩定,美國立即將力量直接投入到印度支那半島,填補法軍撤走後的空虛,繼續圍堵新中國。美國將重點放在越南,控製越南南方,不斷增派大批軍事顧問支持吳廷琰的南越政權。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於是,在南方發動武裝起義,建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南方開展遊擊戰。
1961年5月,美國“特種部隊”進入南越發動“特種戰爭”,成為越南戰爭或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開始的標誌。
美國發動“特種戰爭”僅僅用“遏製中國”來評價是不夠的,應進一步分析具體原因。
美國的“特種戰爭”與5個因素有關:
一,中蘇關係。1960年,蘇聯突然撤走1390名在華專家、終止600份合同,中蘇關係走向破裂。蘇聯在中蘇邊境增兵,中國北方承壓。
二,印度從1961年開始在中印邊境執行蠶食中國領土政策,目的是導向中印邊境戰爭,為美國轟炸新中國的原子彈基地製造借口。
三,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的流亡殘餘在台海執行反攻大陸計劃。
四,1961年新中國處於三年自然災害導致的困難時期。
五,新中國正在獨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引起美蘇恐慌。
美蘇秘密計劃在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前摧毀基地。
美國1961年在越南發動“特種戰爭”是與蘇聯、印度、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密切配合想對新中國進行四麵圍攻的,更重要的是引誘中國出兵越南,為美國轟炸中國原子彈基地提供借口。
1961年10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對紐約時報專欄記者克羅克說,“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過時了,中國就要有原子彈了,而一旦中國有了原子彈,東南亞都會落入中共手中”。
所以,當時,美蘇的頭號戰略目標是轟炸中國原子彈基地,阻止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4年4月,美國政府高官羅伯特約翰遜遞交了一份尚未解密的絕密報告《對打擊共產黨中國核設施可能性的探討》,《外交關係》雜誌泄露了該報告的結論,約翰遜在報告中認為,隻有在對侵略做出反應時,世界輿論才會接受軍事打擊行動。比如說,中國如果以支持者的麵目出現,在老撾或越南進行幹預,造成一項有限戰爭的時候,軍事打擊就會被同情。
雖然,泄露的報告說是1964年,很可能在1961年發動“特種戰爭”前美國就形成了這樣的看法,從而,引誘中國出兵越南戰爭為美國轟炸中國核設施,而製造借口可能是美國發動“特種戰爭”的主要目的。“特種戰爭”行動持續到1964年底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結束,時間也具有重合性。
在1962年胡誌明訪問中國後,新中國應越方要求開始向越南南方人民武裝提供援助,開始援越抗美戰爭。
1963年中越軍事代表團互訪,就中越兩軍協同作戰計劃和中國支援越南主要軍事裝備和後勤物質計劃達成協議。
在美國的“特種作戰'期間,中國對越南主要是武器彈藥和後勤物資的支援,並沒有出兵,美國找不到借口轟炸中國的核設施。
在中國和越南北方支援下,越南南方人民武裝力量從1961年初到1964年6月,消滅和擊潰敵軍30多萬,包括2000餘美軍,摧毀80%以上的“戰略村”,解放了三分之二以上土地和七百多萬人口。
1965年3月2日,美軍發起“滾雷行動”轟炸北越。3月8日,美軍在峴港登陸,標誌美國將越南戰爭從“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
升級的原因是中蘇二黨在1965年3月初完全分裂。1965年3月1日-5日,蘇聯新領導人不顧中共和其他一些黨的堅決反對,在莫斯科舉行了“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協商會晤”,導致中蘇二黨關係完全破裂和交往中斷。美國此時升級越南戰爭,顯然是配合蘇聯南北夾擊新中國。
美國的西太平洋盟友韓國、台灣的蔣介石國民黨的流亡中華民國政權、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也出兵,使戰爭呈現為以美軍為主、多國參戰、以“南打北炸"為基本特征的局部戰爭。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的高潮是1966-1969年,而這四年恰恰是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時間完全重合。走資派鄧小平汙篾“文化大革命”是“動亂“,“經濟崩潰“完全是胡說八道滿嘴謊言。
請看美國侵越增兵數據:1965年底,已達184300人,1966年底,增至385300人,1967年底,增至485300人,1968年年中,增至525000人,1969年1月,達到頂峰——542400人。
美國顯然是趁新中國“內亂“之機,擴大越南戰爭,一旦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嚴重失控,美國等反動派將乘機占領北越,並和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聯合後八國聯軍又來侵略中國的領土了。
在新中國的北邊,蘇聯的走資派也因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文化大革命”而宣告中蘇二國徹底決裂,蘇聯很快在中蘇邊境擁有百萬大軍壓境,不排除與美國南北同時攻入新中國的可能性,這取決於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演變掌控和新中國同時對抗美援越戰爭的進行以及中國的解放軍布防。事實證明,毛澤東全盤掌控完勝收場。新中國的第一踝原子彈製造基地不但沒有被轟炸,還安時試暴成功。蘇聯在北邊也沒有進攻入侵,南邊美國等聯軍也失敗而退,越南統一了。
1965年4月12日,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因認為美國擴大越南戰爭嚴重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而嚴正表明援越抗美,並下達《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應北越政府的要求,向其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1965年6月至1968年3月,先後入越部隊達32萬餘人。
1968年1月30日,北越發動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兵力超過32.3萬北越軍隊和越共遊擊隊對200多個市鎮和農村地區發動“總攻擊——總暴動”。春節攻勢從軍事上看北越和越共遊擊隊並未取得成功,自身損失大,然而,從政治上看,這場進攻給美國上自總統下至普通民眾造成了心理上的強烈衝擊和震撼,是一場攻心奪誌的較量。
1968年10月31日,約翰遜宣布暫停全麵轟炸北越。僅憑這次春季攻勢不足以導致越南戰爭的轉折,還有幾個重要因素:
A,中國國內局勢的穩定和中國軍力的強大。
B,中國知識青年從1969年開始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
C,1969年4月新中國“九大“勝利召開,新中國的局勢是穩定的,一直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掌控之中。
D,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後,1966年試射第一枚裝載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
E,1967年6月17日試爆第一枚氫彈。
F,1970年中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
G,新中國解放軍的強大,讓美國看到不但在越南戰場短期無法取勝,而且不敢跟中國直接交戰,更沒有希望侵略中國領土,加之美軍在越南傷亡慘重,故讓尼克鬆上台撤軍。
所以,1969年1月20日尼克鬆就任美國總統後,推出戰爭越南化政策,希望使美軍從越南脫身。同時,尼克鬆發現要從越南體麵撤軍需要中國的幫助,而且,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被封閉是危險的,故而希望與中國關係解凍。
而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在中蘇斷交後,又受到美西方多數國家的製裁封鎖禁運之下,新中國二麵受敵之中,如果能與美國和解,新中國將衝出圍堵。所以,毛澤東和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握手,首先是中國的勝利,它不僅加速了越南停戰,而且是冷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72年3月,越南北方軍發動春季攻勢,越過非軍事區進行戰略進攻。次年,美國被迫與越南南、北方在巴黎簽訂和平協定,美軍撤離越南。1975年1月,越南人民軍發起了決定性攻勢,4月30日攻占西貢。1976年7月,北方統一南方,越南戰爭結束。
由於走資派和右派不斷地對“文化大革命”抹黑和顛倒黑白,誤導了後人,加上毛澤東逝世後,走資派和右派複辟了資本主義,篡奪了共產黨執政的權力,在走資派和右派執政下的曆史學者們都為走資派和右派所用,40多年來不斷地抹黑和顛倒黑白,誤導全世界全人類。
事實上“文化大革命”是在1966-1969年,而美國圍堵製裁禁運封鎖從新中國建國開始就進行中,一直沒有停止過。而意外地和越戰的時間完全重合,其原因是美國想乘新中國走資派間諜們所宣揚的“文革的內亂”和中蘇關係決裂之機控製整個越南,與蘇聯對中國進行南北夾擊,伺機侵略中國領土。
結果是所謂的“文革內亂”導致了美國冒險投入重兵在越南戰場意圖與中越進行一場決戰,沒想到新中國雖然陷入“文革內亂“和中蘇邊境承壓,卻並有沒有影響援越抗美,結果美國損失慘重,戰略失敗,步入深淵。當“文化大革命”高潮結束,中國局勢恢複平穩,而且中國核武進一步提升,美國已無可乘之機,不得不考慮撤兵止損。
走資派和右派說“文革動亂”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是,如果沒有“文革”就沒有中美關係的改善,因為,正是“文革”宣告了中蘇關係完全決裂,中美才可能改善關係。
而又正是“文革動亂”了,才讓美國在越南陷入泥沼,美國為了拔出泥沼,才肯放下姿態,改變對中國20餘年的封鎖圍堵政策,以便中國幫忙讓美國體麵在越南撤兵。
毛澤東和尼克鬆的握手標誌中國衝出美蘇圍堵。
而美國願意與中國改善關係,主要不是史學界的定論——聯中抗蘇(因為美蘇本來就是暗中勾結),而是為了求中國幫忙從越南體麵撤軍,以便讓美國從越戰帶來的政治、軍事、金融、經濟等全麵危機中解救出來,同時,看到中國因為核力量的增長已經封鎖不住。
而又是因為“文革”意外地促進了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的最大勝利。
更是“文革”因為內部清除了走資派也可稱之為親蘇派,可能使中國在1991年意外地沒有與蘇聯一起解體。
更重要的是“文革”教育了共產黨的信仰者們,“文革”全麵地提出了共產黨人繼續革命的理論和實踐。
新中國成立後,美蘇法暗中勾結,聯合圍堵中國,在中國周邊一次又一次點燃戰火,策劃、發動、參加或支持了朝鮮戰爭、法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越南戰爭、越柬戰爭。
為反對美蘇法圍堵,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被迫進行了幾次反侵略和反圍堵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援越抗美,並且都取得了偉大勝利,為保衛中國的和平建設、打破圍堵和中國的崛起樹立了五座曆史豐碑。
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派出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一次在朝鮮戰場直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及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交戰,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需要繼續解放中國南方和新疆、西藏。
還要解放台灣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新中國需要蘇聯的海空支援才能進行跨海登島作戰。
但是,斯大林拒絕給毛澤東提供解放台灣所需要的海空支援。中共中央仍然在加緊準備解放台灣,計劃在1950年夏季發動解放台灣戰役。
毛澤東於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訪問莫斯科,為簽《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而受到斯大林冷遇,在此期間,斯大林一改過去反對金日成主動發動朝鮮戰爭的態度,竟然悄悄同意和幫助金日成準備發動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打斷了毛澤東解放台灣的計劃。
美國從南朝鮮、日本、台灣到菲律賓,在第一島鏈對中國大陸形成一條封鎖線,台灣處於關鍵位置,美國不允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台灣,蘇聯也不想看到毛澤東統一中國後而難以掌控。
所以,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策劃了朝鮮戰爭,讓毛澤東卷入朝鮮戰爭,打斷毛澤東進攻台灣的計劃。
朝鮮戰爭一爆發,美國的第7艦隊立即開往台灣海峽封鎖台灣海峽。
然後,在聯合國授權下美國組建聯合國軍隊準備開往朝鮮半島。
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給金日成設計了個誘敵深入的陷阱,讓金日成的主力部隊深陷南朝鮮最南部,9月15日麥克阿瑟領導的美軍仁川登陸,截斷金日成部隊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進攻南朝鮮的金日成主力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然後,美韓軍隊跨過三八線進攻平壤,金日成告急。
將金日成逼人絕境後,斯大林不願派兵解救金日成,而讓毛澤東派兵解救。
但是,斯大林又不答應毛澤東讓蘇聯提供空軍支援才出兵的簡單要求,從而將毛澤東逼入二難選擇。
如果中國不出兵,金日成將在中國境內成立流亡政府,美軍打到鴨綠江後很可能以追擊金日成為名而入侵中國領土,那時將很被動,即使蘇軍幫助中國趕走美軍,中國很可能不得不讓利於蘇聯而失去東北獨立。
如果中國出兵,在沒有蘇聯空軍支援下,中國人民誌願軍很可能在三個星期內即被美軍打敗而不得不退回中國境內,美軍仍將會入侵中國。
無論這二種情況哪種情況出現,斯大林都將坐收漁利。
經過許多個不眠之夜,毛澤東終於下定決心出兵。
中國於1950年10月25日開始抗美援朝戰爭。
結果,上述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
中國人民誌願軍經過第一、二次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將聯合國軍隊趕回了三八線,挽救了北朝鮮。
第三、四次戰役形成拉鋸戰,互有勝負,誌願軍堅守三八線。
第五戰役誌願軍頂住了美軍的進攻,最後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逼迫美軍於1953年7月27日在談判桌上簽字。
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護了北朝鮮,為中國在東北贏得了一個緩衝地帶,保衛了中國的和平建設,也讓美軍不敢支持蔣介石從台灣海峽反攻大陸。
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洗刷了中國百年恥辱,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國從曆史低穀瞬間躍升到曆史高峰,是曆史的群山上一道瑰麗的霞光。
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也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從東亞到美洲大陸、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一場共產主義“海嘯”即將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升起。
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升,美國的聲望急跌,斯大林失算,不得不於1953年3月5日“去世”,蘇聯更換領導人,以便改變國際戰略,抑製中國的勝利即將掀起的共產主義“海嘯”。
於是,赫魯曉夫上台後推出了親西方的三和二全緩和政策。
杜魯門在1953年底的新的總統競選中也“失利”,美國也開始戰略轉型。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政協會上,毛澤東曾宣布“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在朝鮮戰場上變成了現實。
抗美援朝戰爭可謂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一仗不僅打出了中國的世界軍事強國地位,通過引進蘇聯的裝備和技術,使過去“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走向現代化,同時中國還通過得到“156項”重大援助為工業化奠基。
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則是新中國對自身參加朝鮮戰爭的定義。抗美援朝戰爭是不能不打的。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開始是這個半島國家的南北衝突,不論誰先進攻都是其內政。美國卻在6月26日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幹涉,支援南朝鮮軍隊作戰,同時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以武力阻止中國的統一。美國武裝幹涉台灣。
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的武裝幹涉措施不僅僅對朝而是“三管齊下”,即同時出兵朝鮮和台灣,並派軍事顧問團進入越南。
按照毛澤東的說法,這是“三把刀”插來我們新中國:朝鮮一把插在頭上,台灣一把插在腰上,越南一把插在腳上。
毛澤東進一步說,美國出兵台灣要想造成新中國的分裂,將戰火又燒到新中國的東北邊境,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因缺少海空軍力量無法解放台灣,出兵越南也不利。而出兵朝鮮才具備“三個最有利”:最有利於發揮陸軍優勢,最有利於後勤供應,最有利於蘇聯的援助。
毛澤東強調:此時若不敢迎戰,美國勢必得寸進尺,隻有選擇一個戰場對其打擊才能讓其收斂,正如毛澤東所形容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敢於出兵朝鮮同擁有世界上最優良裝備的美軍交鋒,要冒極大的風險。美國敢武力幹預朝鮮和中國內政,依仗的是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其認定蘇聯不敢參戰同時又極其輕視中國。戰爭是綜合力量的較量,毛澤東全麵考慮戰略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最終確定“必須參戰”。必須參戰。必須參戰。
曆史證明,這是一個極其英明正確的決策,體現了毛澤東非凡的膽略和氣魄,幾十年後再看解密的曆史資料更會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
敢於鬥爭,敢於勝利
1950年10月19日傍晚,鴨綠江邊的夜幕降臨後,實行了燈火管製的安東和輯安的江邊道路上,出現了車輪滾動聲、馬蹄聲和行軍的腳步聲,誌願軍先頭部隊4個軍(第38、第39、第40和第42軍)開始通過鴨綠江橋進入朝鮮戰場。此後兩年9個月中,中國人民誌願軍主要依靠步兵加少量炮兵、坦克部隊等作戰,後期有少量空軍參戰,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實施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經受現代戰爭鍛煉的部隊累計達290萬人次。
誌願軍入朝後對美軍的第一印象是什麽?他們的回答都是“飛機查戶口”,那就是美國飛機幾乎擦著樹梢超低空飛行,到處投彈掃射,前後方都是戰場,過去的平麵戰爭變成了立體戰爭。
“我們是一軍對三軍(陸軍對付敵人陸海空軍),同時又要三軍對一軍(除正麵對敵還要在東西海岸設防)。”在朝部隊因敵機“白天找煙、夜間看火”無法做飯,指戰員靠“一把炒麵一把雪”充饑,這比以往任何戰爭時都苦,“長征時還能生火吃口熱飯”。部隊能忍受這些困苦堅持戰鬥,靠的是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以及長期革命戰爭中形成的英勇頑強作風。
誌願軍入朝後,在裝備上同美軍存在著徒步騾馬化與機械化的“代差”。中國人民誌願軍雖然在兵力上居於相對優勢(因供應困難優勢也不大),在火力上卻處於絕對劣勢。此時誌願軍一個軍的火炮按編製隻有198門(多為75毫米口徑),汽車120輛,同時沒有坦克更沒有空軍、海軍的支援。美軍一個軍卻有火炮1428門(多為105毫米和155毫米口徑),汽車約9000輛,坦克430輛。另外,在朝鮮戰場上,美軍還有1100架作戰飛機和300艘軍艦,誌願軍沒有空中掩護和海軍支援,雙方在技術裝備上的差距非常大。
按毛澤東的說法,入朝後首先要解決“能不能打”的難題。誌願軍發揮政治優勢,在全軍進行藐視“紙老虎”的教育,說明美軍裝備雖好卻得不到本國和戰地民眾支持,官兵又因怕死而不敢近戰拚搏,一打敗仗便士氣沮喪。毛澤東綜合部隊士氣、民心向背和特殊戰場條件等因素,最後得出了美軍“鐵多氣少”的結論,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精神強調打近戰、夜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1950年10月25日,第40軍打響入朝第一仗,擊潰向鴨綠江冒進的南朝鮮軍一個團,這一天成為抗美援朝紀念日。11月1日傍晚,第39軍在雲山同美國陸軍最早建立的第1騎兵師打響了中美兩軍“王牌對王牌”的首戰。誌願軍利用夜暗隱蔽接敵,打響後即衝進敵陣地展開白刃戰、交手戰,使美軍優勢的火力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美軍被迫丟棄大部分重裝備在坦克的掩護下突圍,在途中坦克也大多被炸藥包炸毀。這次出色的夜間進攻戰,是美軍從未見過的獨特戰法,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作戰理論入門》也將此戰作為模範戰例編入。
在隨後的第二次戰役中,入朝已有45萬人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敵軍發起了合圍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大的勝利。西線誌願軍對清川江一帶的美軍第8集團軍實施包抄,其中第38軍穿插至三所裏、龍源裏一線,截斷美軍後方運輸線。誌願軍指戰員在頭頂上有上百架飛機轟炸、地麵有近百輛坦克衝擊時,用隨身攜帶的輕武器與美軍搏殺,因衝入敵陣相互緊貼在一起還使美機還不敢投彈。敵軍主力在驚慌之中拋棄了數以千計的汽車和大量坦克、火炮向南奔逃,幾天內就敗退近300公裏。彭德懷接到這一仗報告後,在嘉獎電報上特別加上了一句:“三十八軍萬歲!”
在清川江圍殲戰中,誌願軍第9兵團也在長津湖附近包圍了冒進的美軍兩個師,第27軍還創造了全殲其中一個團的紀錄。不過因當地氣溫降至零下40攝氏度,部隊在饑寒交迫中凍傷嚴重,東線美軍才逃出包圍並從海上撤往南朝鮮,誌願軍收複了整個朝鮮北部。這一戰果當時震驚了世界,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稱其為“美軍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在舊中國時代,2萬八國聯軍就能輕易打進北京,2萬日本關東軍也能迅速占領東北。新中國成立剛一年,出手就能在邊境外將以美軍為首的幾十萬“聯合國軍”打得大敗而逃,中國人自鴉片戰爭後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這時起終於得到恢複。全國人民切實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人民政權的執政能力和解放軍的戰鬥力是腐敗的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國民黨當局根本不能望其項背的,上世紀50年代全國人民也由此激發起建設祖國的衝天幹勁。
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打到三八線後,因後勤供應的困難導致糧彈都缺乏,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得到增援後又進行反撲,交戰雙方形成了拉鋸式交戰,至五次戰役後形成基本勢均力敵的僵持局麵。美國當局自感深陷於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之中,從而希望進行談判達成停戰,中國因基本達到了保家衛國和援救鄰邦的目的,也想結束戰爭集中力量於經濟建設。1951年7月,交戰雙方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不過因美方又依仗所謂“海空優勢”提出無理要求,中朝方麵堅決不能讓步,在三八線附近又進行了持續兩年的陣地戰。
在朝鮮前線轉入陣地防禦戰,這對國內戰場上一向習慣打遊擊戰、運動戰的新中國軍隊是一個全新的考驗。1951年秋季,麵對“聯合國軍”的全麵攻勢,誌願軍以反複爭奪的拉鋸式作戰,守住了前線陣地,並在作戰中創造了坑道戰的方式。此後全軍上下一起“挖洞子”,至1952年8月在橫貫朝鮮半島的250公裏長的戰線上建起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毛澤東對此高興地總結說:“能不能守,這個問題去年也解決了。辦法是鑽洞子。我們挖兩層工事,敵人攻上來,我們就進地道。”
1952年10月開始的上甘嶺戰役,顯示了誌願軍的坑道防禦體係是敵人無法突破的銅牆鐵壁。在43天的戰役期間,美軍和南朝鮮軍為攻奪4平方公裏上的兩個高地,竟陸續投入6萬兵力,發射了190萬發炮彈,單位火力密度為世界戰爭史上罕見。誌願軍先後投入4萬兵力,發射炮彈40餘萬發,創造了解放軍炮兵戰史上的紀錄。誌願軍指戰員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最後守住了陣地。在這次戰役中,湧現出了舍身堵槍眼的特級英雄黃繼光等一大批戰鬥英雄,“上甘嶺”一詞後來成為英勇頑強精神的代名詞。
1953年夏天,中朝軍隊為向敵人施加壓力迫其早日簽訂停戰協定發動了夏季攻勢。在第三階段攻勢的金城戰役中,誌願軍出動5個軍24萬人並配備了1360門火炮和20輛坦克,對敵形成了局部火力優勢。經過3天連續進攻,誌願軍全麵突破敵防線並將戰線南推了15公裏,成為解放軍戰史上對敵堅固防禦工事大規模進攻的成功範例。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消息傳來,中國國內一片歡騰。當天毛澤東破例在中南海的院內清唱了一曲京劇。“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克拉克上將在簽字後感歎說:“我是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獲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考察曆史可以看出,從內戰演進為國際化的朝鮮戰爭從三八線開始最終又基本回到原地,是以平局結束。新中國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從鴨綠江邊開始,最後取得將世界上最強的對手擊敗500公裏的戰果,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根據共產黨中央“邊打邊建”的指導思想,解放軍按現代戰爭的要求實行了新編製,建立了諸多新技術兵種,並將朝鮮戰場作為演習場,實現了由單一兵種作戰向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曆史性轉變。抗美援朝戰爭堪稱人民解放軍進行現代戰爭的一部百科全書,裝備了蘇製武器後的各軍兵種部隊(海軍除外)多數以誌願軍名義陸續到朝鮮戰場輪戰。
此時新中國由於還沒有建設起工業基礎,武器主要從蘇聯進口,部隊通過戰爭實踐鍛煉很快有效地掌握這些新裝備。毛澤東對此曾高興地說:“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裏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新中國新技術兵種的裝備和技術雖然不能超過美軍,卻也能形成一定的抗衡力量,這又為後來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朝鮮上空,新中國剛建立的空軍同美國空軍進行了當時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空戰,幾乎是從無到有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從戰前隻有一個作戰旅和150架飛機發展到停戰時的23個航空兵師和3000架飛機。1951年秋,美國空軍參謀長範登堡就感歎說:“幾乎在一夜之間,共產黨中國就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空軍強國之一”。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空軍戰鬥英雄們都講述自己剛學會飛行就上天同技術純熟的美國飛行“老油條”交鋒,靠的就是“空中拚刺刀”的精神。隨後,人民空軍又強調“勇敢加技術等於戰鬥力”,指戰員努力學技術,並提升裝備水平,從而在空戰中能夠給世界第一的美空軍以沉重打擊,大大限製了其在中朝軍隊後方的活動。
戰爭期間,解放軍的地炮師數量發展到17個,高炮師發展到8個,其中大部分入朝參加過輪戰。戰爭後期,誌願軍炮兵已名副其實地成為發揮重要作用的“戰爭之神”。據美國軍方統計,戰爭中美軍傷亡有62%係炮火造成,32%係槍彈造成,4%係地雷造成。從此,解放軍陸軍的炮兵火力已取代步兵火力,成為全軍地麵火力的骨幹,這也是軍隊邁入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標誌。彭德懷對部隊裝備的進步曾總結說,短短幾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
停戰協定簽字後,“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克拉克上將就撰文感歎說:“我們的失敗在於敵人仍然沒有被擊敗,並且甚至比以前更為強大及更具有威脅性。我說更為強大的意思,是指共產主義的亞洲陸軍已學會如何打近代的陸地戰爭。”通過這場戰爭,新中國越打越強,打出了一個實力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空軍(當時僅次於美蘇),打出了一個強大的炮兵,並開始全麵建設裝甲兵,其他技術兵種也有很大發展。這種發展既是我國軍民自己奮鬥的成就,也是大力引進和運用國外先進軍事科技成果結出的碩果。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初,由於建立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廉潔政府,國內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有了最強的動員能力。舊中國進行戰爭的規律是越打越窮,而抗美援朝戰爭令後人讚歎的成績是國家通過“邊打邊建”,戰爭期間還能在國內有效地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
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1950年至1953年,中國的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從426億元人民幣增長到709億元人民幣,3年間的GDP總計有1700億元人民幣,抗美援朝所用的62億元戰費隻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3.6%。由於開展了增產節約和人民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國內仍能有比戰費更多的財力保障經濟恢複,戰爭期間每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5%,軍事和經濟實力都得到快速增長,真正做到了“打仗建設兩不誤”。
新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另一個巨大收益,是通過站在“第一線”抗美,讓蘇聯站在“第二線”,這使斯大林改變了過去援華不大慷慨的態度,同意援建中國141個大型工程項目,加上赫魯曉夫所增加15個項目,形成了有名的“156項”。在不到10年時間內,中國能用100億元人民幣的投入就建立起配套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基礎,這又在世界現代曆史上創造了成本最低和規模速度空前的紀錄。
通過參加朝鮮戰爭這場世界型現代化戰爭的實踐,經曆了長期戰爭考驗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也深刻體會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戰場上較量的技術含量日益提升。解放軍一方麵要發揮傳統的政治優勢,傳承紅色血脈,一方麵也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先進技術裝備,從增強“軟”“硬”兩方麵的實力入手,才能使自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新中國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打贏保家衛國的這場戰爭,使中國獲得了長期和平建設的環境,並極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了全民族的愛國熱情,激起了建設新中國的無窮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美蘇法暗中勾結,聯合圍堵中國,在中國周邊一次又一次點燃戰火,策劃、發動、參加或支持了朝鮮戰爭、法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越南戰爭、越柬戰爭。
為反對美蘇法圍堵,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的領導下,新中國被迫進行了幾次反侵略和反圍堵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援越抗美,並且都取得了偉大勝利,為保衛中國的和平建設、打破圍堵和中國的崛起樹立了五座曆史豐碑。
援越抗法
援越抗法發生在1950-1954,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大規模軍事援外行動,支援越盟抗法獨立戰爭。
1949年3月29日,鑒於中共在國共內戰即將獲勝,美國決定轉變不直接介入越法戰爭的立場,促使英法荷調整其在亞洲的殖民政策,配合美國建立“反共的亞洲人屏障”。4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照會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如果能夠建立一條從阿富汗到印度支那的共同戰線……將逐漸影響中國的局勢,而且有可能扭轉那裏的局麵。”1949年6月法國接受美國建議決定成立傀儡政權越南國。
1950年1月18日,中國不惜得罪法國,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力促蘇聯和東歐國家盡快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因此,這一天被越南政府定為“外交勝利日”。
1950年1月30日,胡誌明秘訪北京,請求中國支援越南的抗法戰爭。
1950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抵中越國境,美國認為東南亞處於“共產黨人統治的危險中”,法國殖民軍處於抵禦“來自赤色中國的共產主義向南擴張”的第一線,美國決定對法國進行大規模經濟和軍事援助。
毛澤東會見了胡誌明,在中國及其困難的條件下同意給越南提供軍事援助。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領導層研究後,3月4日中國正式決定援越。
1950年3月中國組建援越軍事顧問團,中共中央代表陳賡、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顧問團281人。
新中國不僅派遣高級軍事顧問團,而且從武器彈藥、軍隊培訓和經濟上對越南民主共和國給與了大力支援。
從1950年至1954年,中國提供了11.6萬餘支(挺)、火炮3600餘門和大批彈藥,以及通信與工兵器材等大批軍需物資和糧食。
據財政部不完全統計,中國無償給予越南價值17.573億元人民幣的物資援助。
在整個越南抗法戰爭期間,中國是唯一向越南提供大量無償援助的國家。
越軍所有武器彈藥均由中國按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越軍大批士兵在中國邊境雲南的軍校接受培訓。
在新中國大力支持下,在中國軍事顧問團指導下,胡誌明領導的軍隊打贏了邊界戰役、京平戰役、西北戰役、上寮戰役等多個戰役。
其中,1951年秋天,朝鮮戰局基本穩定後,毛澤東提出了新的戰略構想:奪取越南西北和老撾上寮地區,而後向中南部發展,最後奪取紅河三角洲,贏得抗法戰爭勝利。
胡誌明同意了毛澤東的構想,付諸實施,一步步走向勝利。.
最後在1954年具有決定意義的奠邊府戰役中,韋國清將軍的迫近作業和壕塹近敵的方案奏效,韋國清將軍還鼓勵信心動搖的越軍不懼美國派第七艦隊前往北部灣和威脅要扔原子彈,越軍終於取得了奠邊府大捷,成為結束抗法戰爭的最後一戰。
是中國從戰略戰術、武器裝備、軍隊培訓、經濟支援等全方位的支援,讓處於弱勢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贏得了抗法戰爭勝利。
中國援越抗法戰爭的勝利對打破美國的圍堵、確保中國南部的安定具有重要意義。
走資派的孫子,想當美國的私生兒子都不成,因為美國的兒子太多了。伊郎這次當了私生子。走資派的孫子,也隻能當美國的孫子。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之初的40多年來,一曲“不搞階級鬥爭,不搞意識形態”,“不爭論姓社姓資的解放思想運動”奏響了中華民族有識之士以“天下為公,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子操守精神和古道熱腸俠義文化的挽歌。
在走資派的號召下,一打牛鬼蛇神右派分子放出來後,附和著萬分威嚴地說:“什麽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閉嘴吧! 我們正在進行思想解放大討論哩,一律不爭論!”
隨之更多血淋林的事實資料以及更深刻的研究,會看清楚走資派右派們所謂“不搞意識形態”就是不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不要社會主義,而要搞修正主義,不正大光明,而要搞陰謀詭計。
從那一刻起,中華民族中就出現了一群磚家叫獸的集體叛變,無疑就是一座背叛墮落的豐碑,一個時代的人性惡墮落至巔峰。相應地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就墮落成了一個“自私自利字當頭照,禮義道德放一邊”的盛況,中國成了沒有精神和文化隻有物欲橫流的荒漠荒蠻之地。
走資派的孫子,搞的《命運共同體》誰信?《韜光養晦》《忍氣吞聲》《國內言論環境也是差勁的很,娛樂至死,討論時政的節目極少,而且都是掣肘的很,各種敏感的限製,實際上就是有好牌在手,卻因為自限手腳總打爛牌。》《一帶一路》學古代絲綢之路去做生意?商人間能《命運共同體》嗎?俄羅斯戰勝了,和美國言和了,還理《一帶一路》嗎?再加上這四十多年來,美西方資助免費讓中國高官進修訪問學習的一大批大官,資本家走資派高官移至美西方,大批留學移民後又以外國專家來撈錢的高級顧問們及反共反華的專業戶個體戶們。
修正主義上台,就是資本主義上台。而且是最壞的資本主義,是法西斯主義。修正主義就是走資派, 代表工人貴族。在老的和新的黨員裏麵,都有一些品質不純和作風不純的人。他們是個人主義者、官僚主義者、主觀主義者,甚至是變了質的分子。還有些人掛著共產黨員的招牌,但是並不代表工人階級,而是代表資產階級。新生社會主義總是會有反複的經驗和教訓。
“為什麽蘇聯出了修正主義?這個問題是帶普遍性的,許多人腦子裏有這個問題。解答這一問題,還是要用階級、階級分析。這是從斯大林時候就包下來的。聯共黨史寫了,憲法也寫了,隻提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全民一致,不提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外的不一致,不提還有資本主義分子,還有未改造的知識分子;此外,也不提還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分子,高薪階層,工人貴族。問題不在於赫魯曉夫一個人,而在於這個基礎,基本問題,即有新的資本主義產生的基地。所以,隻說反赫魯曉夫不行,打倒一個,還有第二、第三、第四個,……。不隻蘇聯出了修正主義,歐洲十幾個國家都出了修正主義,代表什麽?代表工人貴族。我說工人階級的廣大貧苦階層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少數工人貴族出修正主義。”
“在我們國家,如果不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不充分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製,就不能有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集中製。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我們的國家,如果不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那會是一種什麽狀態呢?就會變成南斯拉夫那樣的國家,變成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就會轉化成資產階級專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式的專政。這是一個十分值得警惕的問題,希望同誌們好好想一想。”
“已經被推翻的反動階級,還企圖複辟。在社會主義社會,還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分子。整個社會主義階段,存在著階級和階級鬥爭。這種階級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
“不論在老的和新的黨員裏麵,特別是在新黨員裏麵,都有一些品質不純和作風不純的人。他們是個人主義者、官僚主義者、主觀主義者,甚至是變了質的分子。還有些人掛著共產黨員的招牌,但是並不代表工人階級,而是代表資產階級。黨內並不純粹,這一點必須看到,否則我們是要吃虧的。”
“社會主義國家有沒有階級存在?有沒有階級鬥爭?現在可以肯定,社會主義國家有階級存在,階級鬥爭肯定是存在的。列寧曾經說,革命勝利後,本國被推翻的階級,因為國際上有資產階級存在,國內還有資產階級殘餘,小資產階級的存在,不斷產生資產階級,因此,被推翻了的階級還是長期存在的,甚至要複辟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如英國、法國等都曾幾次反複。社會主義國家也可能出現這種反複,如南斯拉夫就變質了,是修正主義了,由工人、農民的國家變成一個反動的民族主義分子統治的國家。我們這個國家就要好好掌握,好好認識,好好研究這個問題。要承認階級長期存在,承認階級與階級鬥爭,反動階級可能複辟。要提高警惕,要好好教育青年人,教育於部,教育群眾,教育中層和基層幹部,老幹部也要研究,教育。不然,我們這樣的國家還會走向反麵。走向反麵也沒有什麽要緊,還要來個否定的否定,以後又會走向反麵。如果我們的兒子一代搞修正主義,走向反麵,雖然名為社會主義,實際是資本主義,我們的孫子肯定會起來暴動的,推翻他們的老子,因為群眾不滿意。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開大會講,開黨代會講,開全會講,開一次會就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一條比較清醒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
“單幹勢必引起兩極分化,兩年也不要,一年就要分化。資產階級是可以新生的,蘇聯就是這個情況。官僚主義發展嚴重了,一種革命意誌衰退、腐化、墮落。一種是互相勾結,敵我不分,官僚主義是修正主義的溫床。修正主義的國內根源是資本主義殘餘,國外是屈從帝國主義的壓迫,道理就是一條,就是階級鬥爭問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問題,馬列主義與反馬列主義的鬥爭問題,馬列主義與修正主義之間的鬥爭的問題。我們這個國家就要好好掌握,好好認識,好好研究這個問題。要承認階級長期存在,承認階級與階級鬥爭,反動階級可能複辟。要提高警惕,要好好教育青年人,教育於部,教育群眾,教育中層和基層幹部,老幹部也要研究,教育。不然,我們這樣的國家還會走向反麵。走向反麵也沒有什麽要緊,還要來個否定的否定,以後又會走向反麵。如果我們的兒子一代搞修正主義,走向反麵,雖然名為社會主義,實際是資本主義,我們的孫子肯定會起來暴動的,推翻他們的老子,因為群眾不滿意。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開大會講,開黨代會講,開全會講,開一次會就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一條比較清醒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
列寧:在市場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情況:那個叫喊得最凶的和發誓發得最厲害的人,正是希望把最壞的貨物推銷出去的人。
斯大林:機會主義者慣用的手段就是:借口在實行正確的路線中有過火行為,就來取消這條路線,用機會主義的路線來代替它。
走資派說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就是為了培育一個新的資產階級。從表麵上看,他們說要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說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事實上是他說了反話,他要通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造就的是新的資產階級,建他們以改革為名,分田到戶,使農村回到幾幹年一直存在的私有製,他們支解集體和全民所有製,變為官僚、賣辦、個體資本主義所有製,立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實質上是一個半殖民地社會。
這樣的人是代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高薪階層,包括那些收入很高的經理、作家、科學家,當然不是所有的作家、科學家,而是一些在銀行存了幾十萬、上百萬盧布的那麽一些人,他們有一本支票,可以任意從銀行裏取錢。在蘇聯黨的幹部隊伍中是有這麽一個特殊的階層的。這個特殊階層還包括社會上的盜竊集團和搞非法經營、搞黑市、投機倒把、牟取暴利的那麽一幫子人,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新生的資產階級分子。這些人的思想反映到《蘇共綱領草案》中。他們有權、有勢、有錢,特殊於廣大人民群眾和一般幹部。赫魯曉夫講的全民黨是一種欺騙。現在蘇聯社會正在分化。要從經濟上最後消滅資產階級是很不容易的,在意識形態上同資產階級思想的鬥爭是長時期的事情,這個任務是很艱巨的,甚至要幾十年、上百年。這個高薪階層對低薪階層毫無人道主義,而赫魯曉夫卻大講人道主義。其實,現在蘇聯社會是很不公正的、很不人道的,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已經出現了。還有反革命分子,還有帝國主義間諜。社會主義社會這麽複雜,怎麽能說是一個全民國家呢?
要推翻一個政權,必須先抓上層建築,先抓意識形態,做好輿論準備,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被推翻了的資產階級采用各種方法,企圖利用文藝陣地,作為腐蝕群眾、準備資本主義複辟的溫床。各種藝術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不能低估電影、新詩、民歌、美術、小說的成績,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少。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為這個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部門,至今還是大問題。這需要從調查研究著手,認真地抓起來。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這些協會和他們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數(據說有少數幾個好的),十五年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如不認真改造,勢必在將來的某一天,要變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那樣的團體。
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是在舊戲舞台上(在一切離棄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台。這種曆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複了曆史的真麵目。從此,舊劇開辟了新生麵,所以值得慶賀。
黨內走資派對於一切牛鬼蛇神卻放手讓其出籠,多年來塞滿了我們的報紙、廣播、刊物、書籍、教科書、講演、文藝作品、電影、戲劇、曲藝、美術、音樂、舞蹈等等,從不提倡要受無產階級的領導,從來也不要批準。這一對比,就可以看出,提綱(指由彭真擔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組長時提出的《二月提綱》)作者們究竟處在一種什麽地位了。
高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那批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所謂“學術權威”的資產階級反動立場,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同時批判混進黨裏、政府裏、軍隊裏和文化領域的各界裏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清洗這些人,有些則要調動他們的職務。尤其不能信用這些人去做領導文化革命的工作,而過去和現在確有很多人是在做這種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
文化部“如不改變,就改名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國死人部。”衛生部也應改名“城市老爺衛生部”。
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首先就是勞動者有沒有權利來克服各種敵對勢力和它們的影響的問題。像報紙刊物、廣播、電影這類東西,掌握在誰手裏,由誰來發議論,都是屬於權利的問題。如果這些東西由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這些少數人來掌握,那麽絕大多數迫切要求大躍進的人,在這些方麵的權利就被剝奪了。如果電影掌握在右派分子手裏,人民又怎麽能夠在電影方麵實現自己的權利呢?人民內部有各個派別,有黨派性。一切國家機關、一切部隊、一切企業、一切文化教育事業掌握在哪一派手裏,對於保證人民的權利問題,關係極大。掌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手裏,絕大多數人民的權利就有保證了;掌握在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或者右派分子手裏,它們就可能變質,人民的權利就不能保證。總之,人民自己必須管理上層建築,不管理上層建築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