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願意為蘇聯提供空軍基地
蘇聯新任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到達重慶。
第二天,蔣介石在官邸會見了彼得羅夫,正式向他提議舉行中蘇會談:聯俄,這是孫中山先生早就定了的。蘇聯參加對日作戰,這很好,我們歡迎。不過,蘇聯對中國應該采取明智的態度,這樣一來,中蘇合作就有了基礎。
蔣介石還向彼得羅夫保證:如果蘇聯出兵東北,幫助中國恢複滿洲鐵路,中國願意為蘇聯提供滿洲鐵路和商業港口的使用權,還可以共同使用那裏的空軍基地。
蔣介石的電報:......電報還強調:
外蒙古問題係中蘇兩國關係的症結所在,為了中蘇共同利益與永久和平計,中國政府願在擊敗日本及上述各項由蘇聯政府接受後,同意外蒙古獨立。
關於旅順港問題,斯大林還是不容爭辯的口氣:港內的行政管理權必須歸蘇聯。並且,中長鐵路現在還不能歸中國所有,因為這些鐵路是俄國人出錢修建的。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況且鐵路仍在日本人手裏。
轉載《蔣介石國民黨出賣蒙古主權始末》
作者:佚名
人盡深知,蒙古是在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亞洲戰場即將取得全麵勝利之際,於昏庸無能的蔣介石政府默許下由蘇聯策動獨立——但實際上,蘇聯之所以敢於在1945年煽動蒙古獨立出中國版圖,其蒙古境內的“民意基礎”,一定程度上來源於偽滿洲國時期日本關東軍的蒙獨戰略。
而不論是麵對日本還是蘇聯,作為當時國際上名義認可的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國民黨無力捍衛民族大義、拱手放棄領土主權的懦弱卑微均一覽無餘,永遠不可洗白翻案。
2
1945年3月12日,羅斯福會見了魏道明,向他透露:
在會議上,斯大林對遠東問題提出了三點要求:維持外蒙古現狀;中東鐵路由中蘇共管; 蘇聯要在大連及其附近地區取得一個不凍港。
十天後,羅斯福離世,杜魯門上台。
6月9日,杜魯門在白宮會見了宋子文,向他通報了《雅爾塔協定》的內容。
杜魯門顯然知道這個協定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但是麵對一個在對日作戰戰場上潰敗不堪(意大利已投降、蘇軍已逼近柏林、共產黨軍隊已收複一百多萬平方公裏土地,蔣介石竟然還能丟掉河南湖南廣西福建的省會和兩百多座縣城)的中國政府,杜魯門傲慢地對宋子文說:
一旦蘇聯參加對日作戰,那麽美國政府對於《雅爾塔協定》不能不給予支持。
翻譯起來就是一句話:沒有蘇聯紅軍,你們國民黨擊退不了殘存固守的日本關東軍。
宋子文聽後當然是非常震驚,當場作出了強烈反應。
然而杜魯門不露聲色,如今的中國顯然已經不用在乎蔣介石政權的權威。
6月,蘇聯新任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到達重慶。
第二天,蔣介石在官邸會見了彼得羅夫,正式向他提議舉行中蘇會談:聯俄,這是孫中山先生早就定了的。蘇聯參加對日作戰,這很好,我們歡迎。不過,蘇聯對中國應該采取明智的態度,這樣一來,中蘇合作就有了基礎。
蔣介石還向彼得羅夫保證:如果蘇聯出兵東北,幫助中國恢複滿洲鐵路,中國願意為蘇聯提供滿洲鐵路和商業港口的使用權,還可以共同使用那裏的空軍基地。
幾天後,彼得羅夫向蔣介石提出了中蘇在談判中需要解決的有關問題,涉及大連、旅順、滿洲鐵路、外蒙古、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等。
彼得羅夫告訴蔣介石:中國隻有同意解決上述問題,蘇聯才會同中國談判,簽訂友好條約。
6月17日,宋子文從舊金山回到重慶,氣憤訴狀:杜魯門隻向我透露了《雅爾塔協定》的內容,除此以外什麽也沒說。
聽了宋子文的話,蔣介石亦是無奈,不能指望美國人,他隻能寄希望於蘇聯。
6月30日下午,宋子文攜帶蔣介石寫給斯大林的親筆信,與外交部副部長胡世澤、滿洲事務專家沈鴻烈、錢昌照、蔣經國、張福運、卜道明、劉澤榮,乘坐一架美國飛機從重慶飛抵莫斯科。
3.jpg
當天晚上,宋子文與蘇聯高層舉行初步會談,整個談話隻用了十五分鍾時間,據服務人員的調侃:
連麵包都還沒烤熱,我們接待宋的會議就結束了。
宋子文當時向斯大林遞交了蔣介石的親筆信,並表示:
孫中山先生留下遺囑,中國革命欲要成功,必須聯合蘇聯共同奮鬥。因此,我希望會談能為中蘇之間建立友好、緊密和長期的合作關係打下基礎。
7月2日晚,中蘇雙方舉行第二次會談。
會議大廳裏,燈火通明,威嚴肅穆,雙方代表陸續進場,然而大家就座後,斯大林卻站了起來,把厚厚一疊文件往宋子文麵前一推:
你知道這個嗎?如果你看過,就請發表自己的意見,但要在美國羅斯福簽字的文件基礎上進行。
宋子文低頭掃了一下文件,原來是《雅爾塔協定》。上麵,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簽字清晰可見。
宋子文稟照蔣介石的旨意,首先回避外蒙古問題:
6月12日,蔣總統已經同彼得羅夫大使談過,現在不能解決外蒙古問題。我想,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
斯大林一聽宋子文的話就火了,立即反駁,且語氣堅定:
蘇聯政府不能接受你們的意見,必須承認外蒙古獨立,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否則,一旦敵國從外蒙古進攻西伯利亞,比如日本打算這麽做,那麽蘇聯遠東的利益就會陷入嚴重的孤立狀態。
日本是一個富有侵略性的國家,即使日本現在戰敗了,又有誰能保證它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那樣,經過10年、15年東山再起?
中國是否承認外蒙古獨立,這顯然關係到蘇聯在滿洲和中共問題上是否接受中國的要求。
斯大林的用意很明確,如果蔣介石政權不同意外蒙古獨立,蘇聯就不會出兵東北,不會幫助中國消滅日本關東軍。
麵對斯大林的威嚴,宋子文幾乎無法給出有效的回擊。
隨後關於旅順口問題,斯大林作了讓步:
為了滿足蔣委員長的願望和要求,我們打算用'聯合使用’代替'租借’一詞。
7月3日,宋子文將第二次會談情況電告了蔣介石,在電報中提出解決外蒙古問題的三條方案:
第一,同蘇聯簽訂條約,在結盟期間,允許其在外蒙古駐軍;第二,外蒙古實行高度自治,並允許蘇聯駐軍;第三,外蒙古軍事、內政和外交自主,但與蘇聯各蘇維埃加盟共和國及英自治領地的性質不同。
會議室裏,天花板上吊著幾台電扇,有氣無力地轉動著。蔣介石召集軍政要員在這裏開會,討論宋子文的電報。
蔣介石心裏明白,斯大林以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作為蘇聯出兵的政治條件,這似乎不可能有妥協況且——同時,懾於中國共產黨的壯大,蔣介石深深恐懼蘇聯對中共的支持,因而不敢對斯大林有半點忤逆。
7月7日晚,莫斯科舉行了第三次會談,斯大林一開口就直人主題:
如果外蒙古問題得不到解決,也就不可能討論中蘇條約的問題。
宋子文依據《雅爾塔協定》關於“外蒙古之現狀,應加以保存”的字句,對維持現狀作了解釋:
中國不能承認外蒙古獨立。
可是,斯大林管不了這麽多,大聲嚷道:
我們絕不能同意。蘇聯政府出兵參戰,自然是為了拯救苦難的中國人民。但我們決不能白幹,是要報酬的!
對此,宋子文仍然以尚未接到中國政府的意見、本人無權決定為托辭,沒有答應。
斯大林繼續逼迫:
你不能做主,那你來幹什麽?
麵對斯大林咄咄逼人的氣勢,宋子文隻好以試探性的口氣說:
我們代表團的意見是讓外蒙古實行高度自治……
斯大林立即打斷:
什麽叫高度自治?
宋子文小心翼翼地向斯大林解釋說:
軍事、內政和外交權歸外蒙古,蘇聯政府可以派軍隊去。
斯大林要得到的並不是外蒙古的高度自治,他接著提出了四個協定草案:
一、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的協定;二、旅順口和大連的協定; 三、中蘇和平友好協定;四、外蒙古獨立的聲明。
宋子文看了這些草案後,不敢接受,當場就退還給莫洛托夫。不料,莫洛托夫的語氣也很強硬,滿臉怒容地對宋子文說:
你最好把它們收下。
第二天,蔣經國以其父的“非正式代表”身份去找斯大林講理。
蔣經國當時任三青團幹部學校的教育長,他長期在蘇聯留學,熟悉蘇聯的情況。
一陣寒暄之後,蔣經國向斯大林敘道:
您應當理解,中國七年抗戰,為的就是要收回失地。現在,日本人還沒有趕走,東北、台灣尚未收回,大片國土還在侵略者手裏,如果再將這一大塊土地割讓出去,豈不違背了抗戰之本意嗎?
可斯大林根本不吃這一套,臉上露出一絲令人難以捉摸的笑容:
假如一支軍隊從外蒙古進攻蘇聯,攔腰切斷西伯利亞鐵路,那麽,蘇聯就完了。
4.jpg
與此同時,彼得羅夫也表態:
外蒙古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中國接受蘇聯政府提出的聲明,隻不過是承認既成事實而已。
在中國代表團駐地,宋子文焦急萬分,如果丟掉蒙古,他就是蔣介石投降政策的替罪羊。
情急之中,宋子文搬出了美國駐蘇聯大使哈裏曼,請他征詢美國政府的意見。
盡管美國提出要在中蘇達成協議前發表意見,但實際上,華盛頓同時又宣稱:
美國在莫斯科的討論中不願對《雅爾塔協定》中的任何一點充任解釋者。
宋子文的最後一線希望落空了。
7月9日,雙方舉行第四次會談,由於斯大林的強硬態度,加之美國不願幹涉,蔣介石選擇妥協。
會談中,宋子文公布了蔣介石的電報:
中國政府今願以最大犧牲與誠意,尋求中蘇關係根本之解決,掃除今後一切可能之糾紛與不快,藉獲兩國徹底之合作,以完成孫中山總理生前與蘇聯合作之遺誌。
中國最大之需要為求領土主權行政之完整,與國內真正之統一,於此有三項問題切盼蘇聯政府予以充分之同情與援助,並且給以具體而有決心之答複:
第一,保證東北領土主權及行政之完整。中國準備和蘇聯共同使用旅順港,大連港辟為自由港,期限均為二十年,但旅順的管轄權屬於中國,以期中國在東北之主權行政真正能夠完整。中東南路幹線由中蘇共管,利潤均分。鐵路所有權歸中國,鐵路支線及鐵路本身以外的事業,均不包括在共同經營範圍之內,期限均為二十年。
第二,阿爾泰山脈原屬於新疆,應仍為新疆之一部。
第三,中國共產黨有單獨的軍事及行政組織,以至我軍令政令未能完全統一,深盼蘇聯隻對中央政府予以所有精神上與物質上的援助,蘇聯政府對中國之一切援助,應以中央政府為限。
電報還強調:
外蒙古問題係中蘇兩國關係的症結所在,為了中蘇共同利益與永久和平計,中國政府願在擊敗日本及上述各項由蘇聯政府接受後,同意外蒙古獨立。
關於旅順港問題,斯大林還是不容爭辯的口氣:港內的行政管理權必須歸蘇聯。並且,中長鐵路現在還不能歸中國所有,因為這些鐵路是俄國人出錢修建的。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況且鐵路仍在日本人手裏。
宋子文依舊不敢多語……
見宋子文如此軟弱,斯大林立刻乘勢威逼:
蔣的電報說得不好聽,好像這條鐵路是中國人恩賜給我們的!
7月17日,宋子文從莫斯科敗興而歸,抵達重慶;同一天,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抵達波茨坦,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最後的收尾階段。
《蔣介石國民黨出賣蒙古主權始末》
作者:佚名
人盡深知,蒙古是在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亞洲戰場即將取得全麵勝利之際,於昏庸無能的蔣介石政府默許下由蘇聯策動獨立——但實際上,蘇聯之所以敢於在1945年煽動蒙古獨立出中國版圖,其蒙古境內的“民意基礎”,一定程度上來源於偽滿洲國時期日本關東軍的蒙獨戰略。
而不論是麵對日本還是蘇聯,作為當時國際上名義認可的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國民黨無力捍衛民族大義、拱手放棄領土主權的懦弱卑微均一覽無餘,永遠不可洗白翻案。
1
早在十九世紀末,日本和沙俄為了侵占中國,都想要占領作為戰略要衝的蒙古地帶。
身為“緩衝區狂魔”,俄國人想把今外蒙古一帶當作緩衝地帶,日本則想把今內蒙古一帶納入偽滿洲國範圍,兩股勢力在此產生了矛盾和衝突。
侵占中國東北和蒙古的“滿蒙計劃”本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既定國策,關東軍設計的偽滿洲國版圖一開始便把熱河包括在內。
1932年3月,溥儀公開宣稱熱河是所謂“滿洲國”的一部分,隨後日本也露骨地承認熱河屬於所謂“滿洲國”。
黃炎培曾這樣形容熱河的戰略地位:
熱河是高地,東邊高過遼吉黑三省,南邊高過河北省,我國保住熱河,不惟華北一帶得了天然屏障,即由熱河向東出兵,依高屋建瓴的形勢,雖欲收複東三省,也是不難。如果被日本占據了,不但東三省無收複的可能,而且勢必從此不得安枕。
1933年1月1日晚,日軍謊稱一名日本士兵被打死,向中國軍隊提出抗議,但遭拒絕,隨後日軍又向日本憲兵和哨兵投擲炸彈,反汙中國軍隊挑釁,製造了“山海關事件”。
2月21日淩晨,日軍開始向熱河東部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日第8、第6師團和混成第14、第33旅團分三路向熱河進犯。
1933年3月4日,日軍占領整個熱河省。
為以最小代價控製熱河,日本關東軍老調重彈,再啟“代理人方案”,妄圖在內蒙古培植代理人、建立親日政權。
1935年7月,關東軍參謀部製定《對內蒙措施要領》,提出:
為收攬內蒙人心起見,努力籠絡王侯和人民,特別是力求通過有勢力的喇嘛,貫徹日滿兩國政策的本意,進行各種工作,使他們自己意識到依靠日滿的必要,從而進一步釀成與滿洲國采取共同行動的趨勢。
由此,成吉思汗的第三十世孫——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劄薩克郡王德穆楚克棟魯普(簡稱德王),被日本人看中,成為了策動內蒙古獨立的急先鋒。
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為了征服東北曾網羅了內蒙古東部各盟旗的一些封建上層人物,以草原土地主和各汗後裔為主,而在偽滿洲國日趨穩定後,關東軍又把注意力轉向內蒙古西部盟旗的上層人物。
錫林郭勒隨即走進了日本人的視線,此乃關東軍西進的要衝,因此日本人就同德王勾結起來。
1930年冬,日本駐張家口特務盛島角芳竄訪蘇尼特右旗德王府,加緊策反德王;1931年夏,德王同他的妹夫補英達賴因事到北平,盛島角芳尾隨德王來到北平,還在扶桑館宴請德王一行。
席間,盛島稱讚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人物,希望德王應該像他的先輩那樣“征服蒙古”,並暗示德王“關東軍可以幫助他成就大業”。
1933年7月16日,關東軍正式提出:
在內蒙古西部樹立排斥蘇、中兩國勢力的自治政權。
日本特務鬆石孝良也致信德王:
日本帝國願意幫助你們收複長城以北的疆土,聯合西部各盟旗,加入滿洲國,或組織自治政府,與滿洲國攜手合作。
1934年盛夏季節,盛島角芳來到百靈廟竄晤德王:
關東軍準備無償,送給你2000支步槍,現已運到林西,請你派人運回來。
一個月後,茫茫漠北草原上降落了一架飛機,不斷轉動的螺旋槳,將偌大的草原掀起了幾級大風——大名鼎鼎的土肥原賢二抵達蘇尼特右旗,進一步加速了扶植德王的步伐。
1935年冬,德王在關東軍的引誘下,冒著嚴寒前往偽滿洲國“首都”新京(長春)參觀,麵見了關東軍司令官南次郎和參謀長西尾壽造,進行了所謂“日蒙合作”的談判。
關東軍表示願意幫助他首先在內蒙古西部搞一個“獨立局麵”,然後再建立獨立的“蒙古國”,日本人還向德王許諾,將送錢、送槍給他,幫他擴編部隊。
在日本人的慫恿下,1936年2月12日,德王府舉行了“蒙古軍總司令部”成立典禮——這一年是成吉思汗誕辰731年,典禮大會決定改元易幟,用成吉思汗紀年,確定“蒙古旗”。
德王以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孫自居,被推為所謂“蒙古軍總司令”。
在典禮上,德王發表就職誓言:
我誓願繼承成吉思汗的偉大精神,恢複蒙古固有疆土,完成民族複興大業。
日本關東軍參謀長西尾造壽特地從長春趕來參加典禮,代表關東軍致辭:
日蒙攜手,親密合作。
隨後德王開始擴充軍隊,成立了兩個軍,轄八個師,一萬多人,他本人當了第1軍軍長,李守信任第二軍軍長。
在田中的指使下,德王同李守信、吳鶴齡再次前往長春,會見了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滿洲國”國務大臣張景惠、外交大臣張燕卿,同偽滿洲國簽訂了共同防共、軍事同盟、互派代表、經濟提攜的“滿蒙協定”。
日本在蒙古建立偽政權,實際上在蘇聯控製的外蒙古同日本控製的偽滿洲國之間建立了一個緩衝地帶,並作為日後進攻蘇聯(即“北進戰略”)的基地。
同時,內蒙古地帶的所謂“獨立”,也刺激了外蒙古地帶的蒙古族人,這為戰後的所謂“公投”埋下了隱患。
為防止日本以內蒙古作為向北進犯的跳板,蘇聯亟需在內蒙古與蘇聯之間建立一條深層次的緩衝地帶。
1936年3月12日,即“蒙古軍總司令部”成立後一個月,蘇聯就同外蒙古簽訂了《蘇蒙互助協定書》,規定:
一旦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受到第三國侵犯的威脅時,締約國雙方必須立即計議當前形勢,采取一切足以保護安全的辦法,並相互給予一切援助,包括軍事援助在內。
毫無疑問,這個第三國就是指日本。
也因如此,外蒙古地區對蘇聯的依附進一步加深。
1937年1月,關東軍參謀部製定的《蒙古工作的經過和將來關東軍的方針》,對其在蒙古的策反目的說得很清楚:
關東軍進行蒙古工作的目的,在於使……西部內蒙古民族,依靠日滿方麵,並阻止中國共產黨軍隊和屬於蘇聯勢力圈的外蒙古聯係起來,以確保滿洲國的治安,同時羈縻外蒙,以有助於完成我方對蘇作戰的準備。
可以看到,至此時,日本人已然不把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和國府軍隊放在眼裏,而是忌憚事實上早已身背民族大義、救亡圖存使命的中國共產黨對收複蒙古等陷落領土的決心。
自九一八以來,麵對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地區的相繼淪陷、被日本人建立起偽政權的現實,蔣介石政府根本無心對抗,而是一門心思進行“剿共”,完全不顧國家民族生死存亡、領土主權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