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之下《精英》
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之下《精英》與中華民族為敵:
要證明自己是“精英”,就必須證明自己比別人高明、高等、高級。人們的習慣性思維是通過“正向競爭”來證明自己——實實在在做事,用客觀成果來比較:用“跑得比別人快”來證明自己是賽跑冠軍;用“跳得比別人高”來證明自己是跳高冠軍;用“打得比別人準”來證明自己是射擊冠軍;用“做出別人做不出的成就”來證明自己比別人都優異……但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從不做實事,不可能用客觀成果來證明自己比做實事的人優等。但要證明自己是“精英”、實現高人一等的目標,他們又必須證明自己比別人高明、高等、高級。解決辦法:“逆向競爭”——用主觀的誇張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用“讓人們以為別人都跑不快”來證明自己是賽跑冠軍;用“讓人們以為別人都跳不高”來證明自己是跳高冠軍,;用“讓人們以為別人都打不準”來證明自己是射擊冠軍;用“讓人們以為別人都把事辦砸了”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異……
用“逆向競爭”證明自己是“精英”的結果是靠用主觀的誇張貶低別人為生,靠罵人為生——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不創造任何物質財富,不幹任何實事,卻對創造物質財富的人、對實實在在埋頭苦幹的人從來看不上眼,從來不屑一顧,從來指責挑剔,從來冷嘲熱諷,從來開口就罵——毛澤東要罵、共產黨要罵、工人要罵、農民要罵、城鎮平民要罵、工程技術人員要罵、軍人要罵、民族英雄要罵、中華文化要罵、連“普世公知”自己相互之間一言不合也要罵……(你什麽時候見過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真誠正麵肯定過工農兵群眾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拚命吹捧的人有幾個不是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整個社會無一不罵,整天娘天娘地的誰都看不上眼,一開口就是指責、指責、指責、罵、罵、罵(自我吹捧、小圈子裏的相互吹捧和對洋大人的肉麻吹捧除外)。離了指手劃腳到處罵人,離了用主觀的誇張貶低別人幹的實事,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就幾乎沒事可幹了。
“用‘逆向競爭’證明自己是‘精英’”的發展結果是把整個中華民族都貶為“劣等文化劣等人”:一個群體一個群體、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地否定得絞盡腦汁分門別類一樣一樣地找理由,太麻煩、效率太低、太不徹底。用“劣等文化劣等人”把整個中華民族一勺燴多省事?所有的中國人一下子都劣等了,自己不就立刻高等了?——當然,得給出個自己例外不劣等的借口。什麽借口?“普世價值”——“普世價值”的實際含義是什麽?“西方文明是先進文明”、“超越世界,放之四海而皆準”。言外之意的邏輯關係是什麽?“中華文明是劣等文明”。中國人隻要認同“普世價值”,就不知不覺認同了中華民族是“劣等文化劣等人”;不知不覺認同了鼓吹“普世價值”的“普世公知”是“高於別人”、“代表先進文明”的“精英”;不知不覺完成了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最大的“逆向競爭”——把整個中華民族都貶為劣等、讓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成為高人一等的主宰。由此可見“普世價值”是用“逆向競爭”把別人都踩在腳下、實現自己“高人一等”極巧妙的手段。
把整個中華民族一筆勾銷貶為“劣等文化劣等人”是不是與中華民族為敵?如此喪心病狂不為別的,就因為這些文科類知識分子啥也不幹還要證明自己是高人一等的“精英”。
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之下《精英》毀滅一切:
“正向競爭”是用實幹競爭,用實實在在的實幹結果證明一切;“逆向競爭”是用空話競爭,用處心積慮的主觀誇張瞞天過海。“正向競爭”是用行動改變客觀世界;“逆向競爭”是用語言製造虛擬世界。“正向競爭”是建設性競爭;“逆向競爭”是破壞性競爭。“正向競爭”是“道”;“逆向競爭”是“術”而非“道”。“正向競爭”堂堂正正光明正大;“逆向競爭”全是陰謀詭計權術伎倆邪門歪道旁門左道。
“逆向競爭”隻有破壞性,毫無建設性——財富要靠實幹才能創造,世界要靠實幹才能改變。靠吹牛誇張創造不了財富,靠冷嘲熱諷指責詛咒建設不了社會。任何精神的東西不跟實幹的物質力量結合就等於沒有——也許愚公做過許多無效甚至是可笑的動作,也許智叟說過許多正確得無可挑剔的漂亮話,但改變世界的是愚公,不是智叟;世界上有愚公跟沒愚公不會一樣,但世界上有智叟跟沒智叟不會有區別。
沒有建設性的東西沒有凝聚——不建設,光破壞,整天肆意貶損別人、否定別人的勞動成果可能帶來一時的勾結,但不會帶來永久的凝聚。“靠‘逆向競爭’當‘精英’”這條決定“普世公知”們隻能靠指責別人生存,隻有破壞性,沒有建設性;隻有瓦解,沒有凝聚。他們帶給人的從來隻有指責破壞,從來不教人如何建設,從來不能給任何人任何正麵的有建設性的東西,甚至不能給任何人以希望——既然他們的哲理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那麽任何人都不該指望從別人那裏得到任何希望:“有本事用不著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混得不好是你自己沒本事,死了活該”。不管是誰向他們谘詢人生之道,答案都萬變不離其宗:想成功就必須是強者,是強者就必須“弱肉強食”。換句話說,不剝削,不掠奪,就是“失敗者”——這樣的答案能給需要希望的人帶來希望嗎?整天指責別人的人,連希望都不能帶給別人的人,能有凝聚嗎?如此毫無凝聚的人一旦把持社會,社會豈能不瓦解崩潰?豈能不毀滅?
“逆向競爭”靠用語言製造虛擬世界迷惑人頂多管用一陣子,但管不了一輩子。主觀誇張的虛擬世界再完美也不能與現實世界抗衡——對電子遊戲再如醉如癡,餓急了還得回到現實中來。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用語言製造虛擬世界就象吹肥皂泡,隻要氣足人眾,完全可以吹得又大又多又五光十色把一切真相都掩蓋住,讓置身於五顏六色的幻覺之中的人暈頭轉向。但這一切隻能管一陣子,一陣風就刮沒了。“普世公知”當年拚命吹到天上的美麗肥皂泡——“先富帶後富”、“一包就靈”、“一私就靈”……今安在?雖然他們不斷地吹,拚命地吹,前赴後繼地用新的肥皂泡掩蓋破滅的肥皂泡,但最終改變不了一個規律:靠美麗的肥皂泡不能永遠掩蓋無情的現實,靠“逆向競爭”不能永遠維持“精英”的神話。
“普世公知”最缺德之處正在這裏:他們明知自己是“精英”的神話遲早破滅,明知自己不是治國的料,明知自己根本沒有凝聚社會、建設國家的能力,明知自己幾十年來的倒行逆施已經激起了中國老百姓的一致眾怒,明知自己一旦當權國家必定四分五裂毀滅一切,但為了自己私利愣是不顧一切把欺騙進行到底;而且為了推卸責任處心積慮故意要把中國搞垮,決意毀滅一切:
1.製造“民主萬能”神話:為“民主”而“民主”,為“選舉”而“選舉”,以不變應萬變,對按照他們的“民主”蠻幹必然導致的一切實實在在的實際問題——社會分裂、動亂、外敵入侵、全麵危機……等等一概用“民主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之類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空話搪塞,因遲遲沒有等到“民主騷亂”、“顏色革命”而遷怒於全民族,破口大罵“中國人的奴性”。
2.先發製人,預先推卸責任,把自己一旦當權必然造成的社會動亂的責任提前賴到文革頭上:“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症結,都與文革深刻地聯係著,甚至互為因果”、“文革徹底切斷了炎黃子孫與中華曆史、傳統和文明在文化上的聯係,顛覆毀滅了五千年中華傳統和價值觀,對中國人心靈和道德的摧殘破壞一直延續今日”、“文革依然活著,它有著深遠的封建文化的背景,有生存土壤。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對這塊土壤徹底清除”、“我們缺乏對文革的徹底的思想批評”“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隻有對它掘地三尺”……
怎麽才算“清除了文革土壤”?怎麽才能“掘地三尺”“對這塊土壤徹底清除”?無底洞。“徹底否定文革”三十多年都不算數,再來三百年照樣不夠格。既然如此,“普世公知”當然可以敞開了用“民主”瞎折騰,不管把中國搞成啥樣都沒責任,反正“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社會崩潰了責任有文革頂著。
3.大肆為中國崩潰分裂製造輿論準備和理論準備:
“亡國事小、民主事大”、“劣等文明劣等人”、“三百年殖民地”、“專製的大一統傳統根深蒂固,分裂成幾個小國反而更好”、“劣等文明劣等人”、“中國人口多、素質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進入現代化”、“能繼續留在這個星球上的自然是優等民族,也符合‘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自然法則就是天意,不可違背!” 如今對文革咬牙切齒耿耿於懷的人除了“普世公知”就是貪官汙吏,有幾個工農兵?回首總結毛澤東所做的一切,從國家利益、百姓利益的角度看沒一樣錯,從“普世公知”私利的角度看沒一樣對;而“普世公知”所做的一切呢?從國家利益、百姓利益的角度看沒一樣對,從“普世公知”私利的角度看沒一樣錯。這一切說明了什麽? 西方國家主流知識分子與中國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家有底線:不把國家搞垮,不把民族搞垮。而中國自命“精英”的文科類知識分子沒這個底線,隻要自己能高人一等當“精英”,亡國就亡國,滅絕中華民族就滅絕中華民族,根本就沒把十幾億老百姓的死活當回事,根本就沒把中國的存亡當回事。在他們眼裏,人命不過是數字,可以隨便加加減減;國家不過是符號,可以隨便塗塗抹抹。
“普世公知”得不到的就讓別人也得不到。明知自己當權會導致中國滅亡,為了推卸責任、逃避懲罰,他們不惜殺人滅口,不惜把一切知道他們責任的人都消滅——“消滅95%”。這導致他們蓄意毀滅一切,蓄意與中國為敵,蓄意與中華民族為敵,導致他們生存就為禍國殃民,明確以滅亡中國、滅絕中華民族為目標。
1.自命“精英”是總禍根子。
2.公知=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