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60)
2018 (398)
2019 (358)
2020 (353)
2021 (347)
2022 (360)
2023 (339)
2024 (783)
《腐敗的底層》《討薪的民工》
大官大撈,小官小拿。老扳和民工,欠薪和討薪。
讀新聞:《那些中國底層真實的生活:廣州橋底居民們的新年》在廣州最繁華的北京路步行街附近,這裏是另一個世界。五顏六色的廢棄共享單車匯聚在此,裝著紙殼、塑料瓶的塑料編織袋堆放在人行道上栽種的樹間,靠裏的花壇旁走幾步就有一套墊子被褥,大推車上堆放著生活用品、涼席和一年四季的衣物。這些是街友們的全部家當。
《欠薪和討薪》:民工回到工地打工,又遇到欠薪。工地賣力氣時薪二十元,有時候會連續幹一天一夜。許誠不能拒絕,工錢是一年一結的,走人就拿不到工錢,年尾結錢也不會結清,總要留點,以便拴住工人來年繼續幹活。他找包工頭說了很久,隻做半年,從2023年的3月做到8月,但最後隻拿到一千,還有三萬元至今沒有拿到,幹活時,他腳被釘子紮穿,包工頭也沒給他醫藥費。他們中有來自四川的、廣東的,被拖欠一億工程款,討要了三四年。工程是在珠海的一個養老院項目。
轉載《9個月立案7.7萬村官!腐敗的底層邏輯是什麽?》
作者:子夜呐喊
10月26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了今年1至9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審查調查情況。通報顯示, 今年1至9月立案現任或原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7.7萬人。
這一數字已經超過2023年全年,2023年被立案現任或原任村黨支書、村主任達6.1萬人,2022年也是6.1萬人。再往前則沒有公布這個單項數字,而是共同列入到“農村、企業等其他人員”這一項。
村支書、村主任是行政村的“一把手”。7.7萬是什麽概念?根據最新的數據,我國現有行政村數量不到70萬,這意味著僅僅在今年前九個月,平均每9個行政村,就查出了1例原任或現任“一把手”的腐敗問題;而在過去兩年零九個月時間裏,比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5:1!
這個數字一方麵展示了反腐敗的堅定決心和豐碩成果,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存在於農村基層的“微腐敗”泛濫的程度——正應了很多人的那句話,“把你放到那個位置,你也要貪”。
農村基層腐敗的手段其實並不高明,無外乎幾種:有的是在農村開發與對外經濟合作過程以權謀私、收受賄賂;有的則是直接侵占土地補償款、惠農補貼、扶貧基金,侵占村村集體資產;還有一些村幹部以“鄉賢”的麵目示人,本身既是村官,又是企業家,背後甚至還是黑惡勢力,利用職務便利,大發橫財。
與那些動輒貪墨上億的“大老虎”相比,除非在沿海發達地區,絕大部分腐敗村幹部的確隻能算是“蒼蠅”,但是,“大老虎”損害的是地區甚至是國家的整體利益,老百姓並無直接感受,而“蒼蠅”們卻直接損害的是當地農民的利益,腐敗村幹部的日常奢靡生活也直接暴露在了村民麵前。可以說,村幹部是不是腐敗了,甚至做了哪些惡行,本村的農民基本是心知肚明。
然而,如此容易被發現的農村基層腐敗為什麽還是如此泛濫、屢禁不止呢?這就涉及到腐敗發生的底層邏輯——農村基層群眾民主權利的缺失。
真正的社會主義最顯著的兩個特征應該是生產資料公有製和無產階級的大民主,兩者缺一不可。然而,自從人民公社解散以後,村集體經濟名存實亡。一方麵是村集體資產占比急劇萎縮,另一方麵是村集體資產往往由村委會及村幹部執管,村民對於本村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越來越低,也根本談不上發言權;公共事務的表決往往流於形式,何況還有“鄉賢賄選”現象的存在;人民公社時期形成的農村共同體早已不複存在,村民之間變成一盤散沙,隻能任由腐敗村幹部胡作非為。
在以往的很多案例中,個體村民對村幹部的檢舉舉報很容易石沉大海,而且事後極易遭致打擊報複,因為某些村幹部本身就涉及黑惡勢力。
而村民想要聯合起來向上舉報,也需要上級政府的配合。村民聯合舉報本身就需要一批有公心、有威望的村民不畏個人風險且能夠拒絕被“收買”出來牽頭,這在“各顧各”的當下是難能可貴的;一旦村幹部買通了上級“保護傘”,聯合舉報最後也不一定有結果,還很容易被當作群體事件處置。
所以,要根治農村基層腐敗現象,必須要發展壯大真正的農村集體經濟,而且是村民高度參與、真正當家作主的農村集體經濟,重新凝聚農村基層的社會共同體,才能對農村基層權力形成有效的監督和震懾。
近期媒體上有一部分特殊人群在鼓吹《世界無安寧》,世界要末日來臨了,太亂了,正在摧毀世界,經濟大蕭條來了,快把世界推向深淵了,打亂了世界規則了,破壞了世界秩序了等等。而戰爭,天災,瘟疫都不是近期發生的。何來如此多的怪論?隻怪一個有美國大多數選出來的一個獨裁總統川普的施政方針。獨裁總統川普的施政方針被這些人描述成一個字《亂》。世界何時不《亂》?人類社會何時停止過這個《亂》?而近期的《亂》,究竟《亂》了誰?
全球化時代,DEI政策,政府招大量員工不作為以及大政府時代,加強無限製造難民又大量吸收移民時,就不《亂》嗎?
從俄烏戰爭中當年的美國夥同北約充當了什麽角色?天災時的山火不《亂》嗎?瘟疫新冠病毒時不《亂》嗎?以巴戰爭不《亂》嗎?從戰爭這個角度看:《北約不解散》《世界無安寧》!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的大戲就急不可耐地上演了。為了遏製蘇聯及其社會主義的國家,1949年,在美國的牽頭組織下,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12個西方國家簽署協議,正式成立了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同盟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經過多輪的擴張,北約現有28或30個成員國,軍事實力在全世界強大得到無任何組織或國能敵。回看當時土耳其倚仗著北約成員國的身份,才有豹子膽,於2015年11月擊落了俄羅斯的蘇-24戰機,讓普京無可奈何,不敢展開軍事報複。
北約是美國牽頭創立的,加上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強國、全球第一大軍事強國,幾十年來,美國當仁不讓地坐著北約“總裁”的寶座,也是這個軍事集團的決策者,其他成員國充其量隻是“董事會”的成員而已,大事小事都得聽“董事長”的。長期以來,美國在北約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特朗普上台後,對這種狀況很不滿意,一直批評歐洲的北約成員國隻願意享受北約提供的權利與福利,卻不願意承擔責任,強烈要求他們提高軍費支出,達到軍事占GDP2%的標準線。一時曾想退出北約將經費用於美國國內, 可惜沒能實現。但美國無利不起早, 付出的一定回報的, 而且是幾倍幾十倍的回報的。
北約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 尤其是近代美國侵略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以及美國對伊朗極限施壓等軍事和準軍事行動,都離不開北約對美國的幫助,由此可見,美國通過北約控製歐洲的防務體係,並借此確立美國在全世界的霸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完全碾壓世界各國,不需要再看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的臉色,這使得美國也將國家目標轉向稱霸世界,做一個世界警察。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攻打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以強淩弱,以大欺小,無論如何都會顯得太不要臉。所以美國需要包裝自己,讓自己顯得更加正義。而讓自己更加正義的方式,除了成為真正的正義者,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扭轉輿論,顛倒黑白,拉攏更多沆瀣一氣者下水,而北約就是沆瀣一氣者的俱樂部。事實證明,正是這種所謂的集體行動和集體意誌,將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打扮得正大光明,北約成為美國的最好擋箭牌。
在這樣的情況下,隻要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存在一天,北約就不可能真正結束。北約的發展已經不止一次地表明:決定北約是否解散的最大因素,不是北約麵對的蘇聯或者俄羅斯,而是躲在背後喊打喊殺的美國。西歐國家出於國土安全考慮需要北約,出於政治獨立需要又渴望擺脫北約,但這種矛盾的心理對北約的存亡而言並沒有什麽卵用。總之,北約有沒有對手並不重要,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才是北約能否存在的最大影響因素。
冷戰時期世界上有二個對立的軍事組織,一個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另一個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北約和華約分別代表東西方對立的二大陣營,曾經一時互相對峙勢均力敵。有說法西方成立北約是為了對抗蘇聯為首的華約,實際上事實是北約在1949年4月就成立了,而華約則是在1955年5月才建立的。當時蘇聯建議北約不要吸收西德,因為二戰結束不久,德國是二戰的策源地不能再加入任何軍事組織。
而北約組織並沒有理睬蘇聯的這一要求,仍然將西德吸收進了北約組織。 北約是在沒有華約的條件下建立的,以防禦華約說是根本不存在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並不是處於守勢。無論是工業製造還是經濟實力,北約應該就比華約強得多。北約是西方國家軍事同盟組織在冷戰時期,有用來對抗蘇聯華約集團的使命,成為美國在歐洲的一個軍事存在的重要抓手。
但是在九十年代以後,蘇聯和東歐陣營國家的相繼垮台,使得國際形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1991年蘇聯解體以及東歐國家紛紛易幟,華約失去了存在基礎,也在同一年裏宣布解散。 北約比華約成立得早但依然存在,華約建立得遲卻先消失了。如果說北約的建立是為了防禦蘇聯和華約,哪在1991年之後,北約也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北約這個怪物並沒有解散,在沒有敵對的軍事組織的形勢下,北約非但不解散,而且還在繼續發展新成員,擴大隊伍。北約基本上把原來東歐蘇聯陣營的國家,都吸收進去了,甚至連蘇聯其中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中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以及拉脫維亞也都吸收進去了。現在的北約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有28或是30個成員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強軍事組織。
今天的北約,和過去的北約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今天的北約,可以稱之為“新北約”,新北約的架構是美國幾個智庫的共同作用下構造的,他們分別是:蘭德公司。國防大學國家戰略問題研究所。卡托研究所。布魯金斯學會,對外關係委員會。其中最為出名,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1993年由蘭德公司高級分析家,羅納德·D·阿斯穆斯等三名專家在《外交》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建立一個新北約》,這篇文章就構成了克林頓政府時期製定北約東擴政策的理論基礎。
其實從蘇聯到俄羅斯,倒是希望融合到歐洲,甚至要求加入北約的。1954年3月蘇聯曾經公開照會,要求加入北約,北約的回答是不現實沒有理睬。俄羅斯獨立建國後也曾經要求加入北約,但是後來北約認為俄羅斯不符合北約的要求和條件。曾經有報道2000年在克林頓訪問俄羅斯時,普京也提出了加入北約的問題,克林頓回答說當然可以。2001年俄羅斯與北約建立了合作夥伴機製,當時有人認為下一步就是俄羅斯加入北約了。但是克林頓的回答嚇壞了北約其它成員,俄羅斯是歐洲一些國家曆史上的宿敵,尤其是俄羅斯的很多歐洲鄰國。
俄羅斯不能加入北約應該是多方麵的原因,俄羅斯有龐大的武器庫,加入了北約的俄羅斯不會是小夥伴,在山寨裏的地位不是晁蓋也是宋江,北約安不下這尊佛。所以北約繼續東擴,實行的是弱俄方針,就是不吸收俄羅斯。由此北約在美國的帶領下,與俄羅斯的利益多方麵發生衝突,普京麵對美國北約遏製打壓,索性出手反擊,美國北約一時倒也無奈。資本主義之間互相爭鬥世界不得安寧。
從華約解散以來,北約越來越膽大妄為。已經不是一個區域性組織,跟著美國軍事幹預別國很多。從轟炸南斯拉夫到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以及轟炸利比亞等等。隨著美國到處的插手,北約成為了美國的打手和工具。從目前的世界局勢來看,世界上根本不需要北約這個軍事組織,早就應該解散了。但是從美國的世界霸權意識來看,北約非但不能解散,還要發揮更多的作用。美國甚至一個北約還不夠,還一直圖謀在亞洲地區建立一個小北約。
其實北約似乎早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作為冷戰時期的產物,北約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是為堵截共產主義陣營而設計的。而隨著1990年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的陸續發生,共產主義陣營早已灰飛煙滅,繼承蘇聯大部分政治遺產的俄羅斯,雖然國土麵積仍然是世界第一,但綜合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已經徹底掉出了超級大國行列,淪為二流強國。所以,作為針對共產主義陣營的北約,似乎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理應隨著蘇聯解體成為曆史。
但現實情況是,雖然前蘇聯己解體, 現在的俄羅斯又半死不活,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絲毫不會放過俄羅斯。不僅如此,北約還在積極地不斷地東擴,將昔日作為蘇聯衛星國的東歐小國拉進北約陣營,向昔日蘇聯的加盟國拋去了橄欖枝。這使得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急劇壓縮,發展勢頭得到了更加喪心病狂的遏製。按理說這樣的俄羅斯已經不需要北約這樣靠氣勢取勝的國際組織來群毆,以美國的國力,搞定俄羅斯完全不在話下。但美國卻堅持將圍堵俄羅斯的功勞分給大家,絕不吃獨食,其"大公無私"的精神真的是感動了全世界。
但細想一下, 看看如今的全世界各國, 經兩年多的新冠病毒的侵略之下, 近日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國內民怨高潮通貨澎漲物資短缺等等不來一場戰爭無法維持下去了。所以西方資本主義各國鼓噪支持烏克蘭對抗資本主義的俄羅斯。可以說形成資本主義之間的戰爭條件己成熟。如果互相之間再不斷煽風點火第三次世界大戰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農民工:《打工的收入不穩定,以至於自己沒有留下積蓄,甚至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
2023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增長1.1%。農民工平均年齡42.3歲,比上年提高0.6歲。男性占63.4%,女性占36.6%。
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7.0%,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41—50歲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3.8%,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9.2%,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約有8632.1萬人。
專家指出,在上世紀70年代及以前出生,並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外出務工的人群,在學術界被稱為“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是生計型農民工,外出務工是為解決家庭生計問題。目前,“第一代農民工”的年齡都超過50歲,很多仍在打工。
再過10年,這8600餘萬農民工都將邁過60歲,成為超齡農民工。隨著年齡增長務工受限,他們的晚年生活和養老問題值得關注。
轉載《第一代農民工己經迎來晚年》:打工23年,孤身回鄉寄居洞穴
文章來源: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於 2023-05-14
作為中國“第一代農民工”,62歲的馮必全在外打工20餘年,如今孑然一身回到老家。家裏老屋早已垮塌,他也從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男子變成逐漸衰老的6旬老人。因身無分文,隻得寄居洞穴……
實際上,步入晚年的“第一代農民工”已然成為一個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億人,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9.2%,約有8632.1萬人。這也意味著,再過10年,這8600餘萬農民工,都將邁過60歲這個坎,進入晚年歲月。他們的晚年生活及養老問題,值得我們關注與觀察……
在外打工23年
孑然一身回鄉
1961年,馮必全出生在四川合江縣焦灘鄉小岩村,他在這裏長大、打工、結婚、生子。後來,為了生計,年近40歲的他攜妻兒出門打工,此後20多年裏很少回家,他是典型的中國“第一代農民工”中的一員。
如今,在外打工23年,已年屆62歲的他孑然一身地回到合江家鄉時,生養他的老家已變成神臂城鎮上大村,不再是當年的名字。而對於新的村子名字,他至今都記不熟。
馮必全是個石匠,家裏兄弟姊妹多,他直到35歲才娶到媳婦。馮必全的媳婦肖某芬比他小13歲,今年才49歲。據當地村民介紹,婚後兩人生了一個兒子。
馮必全向紅星新聞記者回憶,當初家裏分家時他隻分到一間土房。後來在其他石匠同行幫助下,用條石壘牆建了一棟擁有3間正屋的瓦房。但由於經濟條件困難,當時連水泥砂漿都沒有,牆壁由條石直接重疊壘砌而成,最頂上的石頭搖搖欲墜。
上世紀90年代末,為了改變一家人的生活窘境,馮必全帶著妻子肖某芬和兩三歲的兒子,一起外出到廣東河源縣打工。其堂兄弟馮必勇在河源縣古竹鎮鄉下農村包工建房,馮必全幹打地基的活。馮必勇在河源縣古竹鎮做了上門女婿,其嶽父將一間偏房借給馮必全居住。“他們到了河源一年左右,肖某芬帶著孩子離家出走了。”馮必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靠天吃飯,天氣好就有活,下雨就耍。”馮必全說,打工的收入不穩定,以至於自己沒有留下積蓄,甚至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據馮必勇回憶,馮必全屬於手藝比較粗的“毛石匠”,做不了精細的活,因此其石匠手藝逐漸沒多大用處了。
“20多年前,河源農村修房子基本不用石頭做地基,而是用混凝土,因此他實際上隻能幹小工。”馮必勇說,現在馮必全更難找到活了。後來,馮必勇在廣東河源縣當地成家,融入了當地社會。但有家有室的馮必全反而成了光棍,與當地人格格不入。
“我們做泥水匠的也隻能進工地,馮必全也隻能到工地幹活。但工地管理很規範,對年齡有要求,滿了60歲就沒工地要了。”馮必勇說,從3年前開始,馮必全就幾乎沒有正常上過班,靠著在河源打工的親友們接濟,勉強維持生活。
2022年農民工平均年齡42.3歲
50歲以上達8600萬人
“第一代農民工”將迎來晚年
2023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增長1.1%。農民工平均年齡42.3歲,比上年提高0.6歲。男性占63.4%,女性占36.6%。
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7.0%,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41—50歲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3.8%,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9.2%,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約有8632.1萬人。
專家指出,在上世紀70年代及以前出生,並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外出務工的人群,在學術界被稱為“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是生計型農民工,外出務工是為解決家庭生計問題。目前,“第一代農民工”的年齡都超過50歲,很多仍在打工。
再過10年,這8600餘萬農民工都將邁過60歲,成為超齡農民工。隨著年齡增長務工受限,他們的晚年生活和養老問題值得關注。
再讀新聞:《大廠“反內卷”:從“996”到“強製下班”》文章來源: 金融界 於 2025-03-09:的文中說:《三重壓力倒逼管理革命》:
一重壓力:2024年底生效的《歐盟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規定,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不得進入歐盟市場,而“超長加班”可能被視作強迫勞動。作為出口大戶,大疆、海爾、美的等企業不得不調整工作製度,以符合歐盟法規要求,確保產品能夠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二重壓力: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寫入文件,市場監管總局2月召集阿裏、隆基等7大行業龍頭座談,劍指惡性加班、低價傾銷等扭曲市場行為。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企業開始反思加班文化的合理性,積極探索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三重壓力:隨著社會對加班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不斷加深,員工們越來越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願再為加班犧牲健康和個人時間。社交媒體上“反內卷”成為熱門話題,年輕一代員工更加注重生活品質,追求高效工作,拒絕無效加班。這種觀念的轉變也促使企業調整管理策略,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文中又說:從“996”到“強製下班”,這不僅是工作時間的變化,更是職場文化的一次深刻變革。大廠們以身作則,撕開了“996合理”的裂縫,為打工人帶來了新的希望。未來的職場,應更加注重結果導向,用智能工具替代重複勞動,讓員工在高效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真正實現“上班像下班一樣快樂”。
《上班像下班一樣快樂》?《上班像下班一樣快樂》嗎?每月工資提高了嗎?沒有講。每個打工人的工作能穩定嗎?沒有講。到了35歲以上會被辭退嗎?沒有講。
隻是在國際,政府,打工人的三重壓力下,從形式上采取:
1,“不準加班”運動,要求員工晚上9點必須下班。在深圳總部,每到晚上9點,主管和HR分三輪“趕人”,甚至會巡樓檢查,確保員工準時下班。上海區域更是直接,辦公樓到晚上9點準時關燈,從物理上消滅加班的可能。以往部門核心研發人員常常工作到晚上11點、12點,如今9點10分左右,整層樓100多人便全部撤離。
2,實行雙休,周六不準來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飯食。特殊情況需要加班的,必須提前一周審批,且工作日加班不得超過3小時/天。這一舉措旨在避免因加班問題導致產品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同時提升管理效能,追求員工工作生活平衡,塑造尊重員工權益的良好企業形象。
3,向中國境內員工提出簡化工作方式的六大要求:禁止使用PPT進行內部溝通(除特殊情況外)、嚴禁下班開會及形式主義加班、減少微信群交流、杜絕代寫材料及手工報表、禁止內部送禮。這些措施旨在直麵企業內部溝通的複雜性,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提升員工工作效率。
隻是為了公司產品出口外國能被接受,是讓打工人《上班像下班一樣快樂》嗎?
這批打工人不知算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子女?還是第三代農民工的子女?總之,再過三十年後,也是如同《第一代農民工》一樣己經迎來晚年了。
新聞:《他們去年投票給特朗普,現在卻被解雇了》中說: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他的盟友、億萬富翁馬斯克正尋求改革美國聯邦政府,他們在過去一個多月裏解雇了成千上萬名美國政府雇員,試圖縮小美國政府的規模。
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月9日發文稱,特朗普的裁員計劃波及了美國聯邦政府內部一些共和黨支持者,許多在美國大選中投票給特朗普的政府雇員也遭到解雇。“他們在2024年為特朗普投票,卻在幾個月後被他的政府裁掉。”
被選上總統有誰能滿足每個選民?《小政府》不是很好嗎?
文中又說:邁克爾·格勞納德(Michael Graugnard)在去年年末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工作,成為美國農業部法律顧問。但僅僅三個月後,他和數千名聯邦雇員一起遭到解雇。格勞納德對CNN表示,這令他感到意外,因為他的上級曾向他保證,這份工作是“安全的”。
格勞納德最近才帶著懷孕的妻子和蹣跚學步的孩子搬到了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他坦言:“我的生活被摧毀了。我本以為我這輩子都會從事這份工作。”
在2024年美國大選中,格勞納德投票支持特朗普,他認為特朗普是改善美國經濟的最佳人選。格勞納德表示,雖然他支持改革美國政府,但他“沒有投票支持以現在的方式實施”,“我充滿信心地投票,希望看到技術主導、高效、理性的改革,但事與願違。”
《這份工作是“安全的”》?《我本以為我這輩子都會從事這份工作。》?隻有毛澤東時代的《工人階級做到了》。
《理性的改革》?什麽叫“理性“?如何做到“理性“?如何能做得到人人平等?人人受益?隻能以《大多數人》和《少數人》之區別。拿《少數人》之中的個例來說事,這就是《立場》問題了。是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上,還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上,這就是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階層,又是不同的個人所反映的利益衝突了。各自都為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說事,而作為一個《總統》《領導》如何製定有利於誰的政策時,是有其《獨裁》性的。所以,不管是一人一票選的,還是家屬式的皇帝,又或是打江山的,又或是被指定的頭頭們不管叫《總統》也好,《領導》也罷,上台執政後都是《獨我者》。指望這些頭頭們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上帝也做不到,撤旦就反上帝。撤旦是《聖經》中的墮落天使,基督教指魔鬼的名字。據稱原為上帝所造的天使之一,因出於狂妄,企圖篡奪獨一上帝之位而墮落成為魔鬼。但仍具有超人的本領對抗上帝,並引誘人拋棄生命與救贖之路而走向毀滅。基督教認為,魔鬼終將於世界末日審判中被投入火湖受永罰。但在《舊約·約伯記》中,撒旦卻是眾天使之一,奉上帝之命考驗約伯,並不與上帝為敵。《聖經》中所描繪的惡魔和墮天使,大部分都是由一些《聖經》上的語句推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