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麥卡錫主義還在加拿大重蹈覆轍

(2025-02-05 09:36:16) 下一個

麥卡錫主義還在加拿大重蹈覆轍

 

 

 

2023年3月,特魯多任命前總督約翰斯頓審查外國幹涉事宜。5月23日,前總督報告指出:不需要對外國幹涉加拿大選舉的指控進行公開調查,但舉行公開聽證會是必要的。他批評《環球新聞》針對華裔國會議員董晗鵬的錯誤報道,並且表示,沒有證據證實來自中國的資金在2019年聯邦大選中送達特定候選人。約翰斯頓提議反對黨黨領們在按照國會要求簽署保密協議後親自閱讀證據,但是遭到了拒絕。在政治鬥爭與揭示真相之間,官員們顯然選擇了前者——他們沒有興趣去閱讀CISI的有關“證據”,寧願在完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所謂的“報道”來做出政治判斷。

2023年9月,魁省法官霍格被聯邦政府任命,組織關於外國幹涉的公開調查。2024年5月發布了初期報告,“在最近兩次聯邦大選期間,確實發生了外國幹預行為,但這些行為並未破壞我們選舉係統的完整性。我們的選舉係統依然穩健。選民能夠投票,他們的選票也得到了妥善記錄和統計,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這方麵存在幹預。同樣,外國幹預也沒有影響最近兩次選舉中哪個政黨組建了政府。然而,發生的幹預行為給我們的選舉過程蒙上了陰影,並對投票前的過程產生了影響。”

蛇年春節來臨之際,霍格法官的最終報告如期而至。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證據表明議會中有叛徒與外國密謀;沒有證據表明外國幹涉影響到了議會席位;沒有證據表明外國幹涉影響到了加拿大立法。霍格法官更明確指出,當初媒體對董涵鵬的指責也缺乏證據。吵了幾年的外國幹涉調查終於要落下帷幕。

捕風捉影的指控充斥著相關的媒體報道中,不勝枚舉。

在非黑即白的思路下,隨意將某人與外國幹涉相聯係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時間,各種指責與爆料不斷。

新聞:《加拿大聯邦大選要來了,我們如何看待“外國幹涉”?》
發布:2025年02月05日 08:57
來源:來稿   作者:王立

聯邦大選臨近了,社區中有關外國幹涉(FI)與外國幹涉法(C-70)的討論再度熱鬧起來。

有待完善的C-70 

先從C-70說起。這部法律於2024年6月份幾乎在上下兩院全票通過。因此,這部法律不是任何一個政黨單獨提出或者通過的,而是加拿大政界的合力。

目前來看,C-70可能存在的漏洞是什麽呢?借用胡元豹參議員寫給外國幹涉調查委員會的公開報告中的陳述:

“根據C-70法案的相關條款,外國影響透明度登記要求,任何與外國實體‘有聯係’的人,如果參與與加拿大政治或政府相關的活動,就必須進行登記。而所謂‘有聯係’的判斷標準,很可能會傾向於基於個人觀點,而不是對‘與外國實體有聯係’這一概念進行一致且有意義的定義。

如果這種登記隻是對加拿大人施加的一項繁瑣要求,即使其廣泛的定義可能涵蓋許多人,也還算可以忍受。畢竟,我們已經習慣了許多價值存疑的官僚式填表工作。然而,更嚴重的風險在於,那些真誠地認為自己與外國實體沒有聯係的加拿大人,可能因為未進行登記而觸犯C-70法案第2部分,從而麵臨起訴,其中包括因‘在加拿大行使民主權利’而被控罪。這類罪行的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

在一個法治的國家,完善的法律至關重要。聯邦大選將至,衷心希望聯邦大選的候選人們對此有清晰認識,以便在當選後能夠盡快完善C-70。——這個認識應該與黨派的左中右無關,而是基本常識——管理外國幹涉的法案不完善,連什麽情況是外國幹涉都搞不清,怎麽能抵禦真正的外國幹涉呢?那樣則很容易發生指鹿為馬的誣告或者是令真正的外國幹涉招搖過市、成為漏網之魚。

有待辨析的主流新聞報道

加拿大這樣的法治國家,為何上下兩院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三讀,推出如此不完備的法案呢? 個中緣由可以借用胡元豹參議員報告中對外國幹涉調查的概述來推測一二:

“自2019年聯邦選舉首次出現外國幹涉(FI)傳聞以來,到2024年底報告發布的這段時間,關於外國幹涉的信息不斷被泄露或公開,激起了廣泛的猜測。同時,圍繞外國幹涉的討論在加拿大已高度政治化,黨派人士通過選擇性解讀和自我服務的方式利用所謂‘證據’謀取政治利益。”

其實,“外國幹涉”說法的形成與壯大不僅僅是政界合力,更與英文媒體中一些長期的、毫無理由的對華社的指責分不開。

例如,2020年4月30日,Global News的頭條新聞是時任調查記者的Sam Cooper寫的“所有的海外華人是武士”的新聞。這篇報道傳達出的信息是“全球疫情爆發前,海外華人給中國捐助PPE是受中共統戰部指使”;“五千萬海外華人都有可能受到中共的操控而成為間諜”。其後,Cooper接連推出此類“揭秘”類報道。如,2022年4月,Sam Cooper在其報道中將溫哥華西區兩位從中國大陸來的女士的被槍殺歸因於她們為中共工作,還將加拿大泉州同鄉會說成有百位人士與中共有染。這些報道發布後,受到汙名的組織和不願意忍受此種汙名化的社區民眾與媒體聯係、抗議,遺憾的是媒體絲毫不為所動。在“新聞自由”的保護下,Cooper的“揭秘”一路狂飆,2024年9月發布了揭秘前RCMP警員“通共”的文章,“證據”竟然取自2015年的一部周潤發的香港電影《澳門風雲2》——這位前警員在電影中出演了一個配角,影片的鏡頭被截取作為“證據”。

盡管細究起來荒誕不經,但是主流新聞這類“扣帽子”的信息對社會風氣的形成有極大的作用。2022年1月,根據星島綜合報道,加拿大邊境局的內部文件認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無規律、但也最活躍的情報部門。任何華人,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從學生到行政總裁,都是潛在的情報資產。” 

有待查考的模糊“證據”

在輿論風暴中,與中國(PRC)相關的活動、人員越來越受到懷疑。甚至發展到中國駐溫哥華使領館人員參加華裔社團活動時,許多人避免與他們合影。因為與某人合影也成了不安全隱患。

捕風捉影的指控充斥著相關的媒體報道中,不勝枚舉。最典型的應該算溫哥華和魁北克的“中國警察局駐外辦事處”案件。隻是由於西班牙一個人權組織查到了中國國內的新聞報道——疫情期間,為了方便不能及時回中國的僑民在居住地更換中國的駕照,溫州市警察局在溫哥華設立了辦事處。這個西班牙人權組織發布相關信息幾天後,位於列治文的加拿大溫州同鄉會就成了被RCMP調查的對象——溫州同鄉會內被懷疑設立了溫州市警察局的辦事處。盡管如此子虛烏有,但警察敲門、新聞報道等等,令溫州同鄉會遭受到巨大的名譽損失,主要負責人很受影響。他們聘用律師鳴怨,卻毫無進展,因為警局總是說案件調查中。魁省的兩家華裔成立的移民安置機構由於被懷疑設立“中國警察局的辦事處”,運營也受到嚴重影響,一度瀕臨破產。同樣,警局尚未展示任何證據。如今,那個西班牙人權組織的網站上已經查不到這份報告。但不幸的是,關於中國警察局在加拿大設立辦事處的信息已經廣為流傳,新聞仍在不斷提及,似乎成了定論。

2022年秋冬到2023年夏,加拿大從東到西刮起了“外國幹涉選舉風”。國會議員董涵鵬、安省省議員柯文彬、萬錦市副市長陳國治等紛紛都被某些新聞歸入受中國政府幹預才上位。盡管董涵鵬、柯文彬、陳國治均提出訴訟,2024年6月20日的CBC發布“法官發現沒有文件支持《環球新聞》關於董涵鵬指控”的報道,但是壞的影響已經形成。許多民眾對“外國幹涉”形成了定勢思維。

在非黑即白的思路下,隨意將某人與外國幹涉相聯係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時間,各種指責與爆料不斷。高貴林港的市長,盡管在上一次選舉中無候選人而順位當選,也站出來說自己受到了中國的負麵幹涉。溫哥華市長沈觀健在一次媒體見麵會上直接被記者問,他是否受了中國支持才選上的。沈觀健的回複是:“如果我是白人男子,我們就沒有這樣的對話”。省議員馬博文在社交媒體上被指責受中共支持時,她幹脆說自己是台灣人。確實如此,馬博文的父母來自台灣,她生於加拿大,據說中文名字還是競選時根據英文名取的。

凡此種種,歸結為一點就是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的不信任。這樣的懷疑撕裂社會,割裂社區。借用網紅漫畫《蟬女》中的一句話,“當你想測試一塊玻璃的硬度時,這塊玻璃注定要碎。換句話說,懷疑一旦產生,罪名就已經成立。”

有待慎重對待的“外國幹涉”

2023年3月,特魯多任命前總督約翰斯頓審查外國幹涉事宜。5月23日,前總督報告指出:不需要對外國幹涉加拿大選舉的指控進行公開調查,但舉行公開聽證會是必要的。他批評《環球新聞》針對華裔國會議員董晗鵬的錯誤報道,並且表示,沒有證據證實來自中國的資金在2019年聯邦大選中送達特定候選人。約翰斯頓提議反對黨黨領們在按照國會要求簽署保密協議後親自閱讀證據,但是遭到了拒絕。在政治鬥爭與揭示真相之間,官員們顯然選擇了前者——他們沒有興趣去閱讀CISI的有關“證據”,寧願在完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所謂的“報道”來做出政治判斷。

2023年9月,魁省法官霍格被聯邦政府任命,組織關於外國幹涉的公開調查。2024年5月發布了初期報告,“在最近兩次聯邦大選期間,確實發生了外國幹預行為,但這些行為並未破壞我們選舉係統的完整性。我們的選舉係統依然穩健。選民能夠投票,他們的選票也得到了妥善記錄和統計,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這方麵存在幹預。同樣,外國幹預也沒有影響最近兩次選舉中哪個政黨組建了政府。然而,發生的幹預行為給我們的選舉過程蒙上了陰影,並對投票前的過程產生了影響。”

蛇年春節來臨之際,霍格法官的最終報告如期而至。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證據表明議會中有叛徒與外國密謀;沒有證據表明外國幹涉影響到了議會席位;沒有證據表明外國幹涉影響到了加拿大立法。霍格法官更明確指出,當初媒體對董涵鵬的指責也缺乏證據。吵了幾年的外國幹涉調查終於要落下帷幕。

希望無論媒體人還是吃瓜群眾,以後再指控他人時,能找找切實的證據、尊重事實,而非僅依靠自己的猜測。

加拿大的司法製度不認可“懷疑”。然而事實上,外國幹涉委員會網站上發布的“證據”報告中,充斥著“懷疑”、“我聽說”,甚至還有基於錯誤的翻譯產生的被幹涉論斷。這些信息如果不被梳理出來,將會繼續破壞加拿大的民主政治。正如胡元豹參議員的報告中所說:“如果不對毫無根據的指控做出回應,未來解決真正的外國幹涉問題將會更加困難,因為這些虛假指控分散了注意力並導致公眾信任的喪失。”

希望加拿大政府在處理外國幹涉問題上保持一致性,以避免對華裔社區造成不必要的懷疑:“如果我們的安全和情報機構認為,加拿大境內的中文社交媒體帖子可能構成選舉期間的虛假信息,那麽為何不以相同標準對待英語或法語社交媒體上數量更多的可疑內容?如果對與中國外交官有互動的華裔加拿大政治人物進行監控,為何對與其他國家外交官互動的政治人物沒有采取類似的措施?”

在即將到來的加拿大聯邦大選及未來數年的新政府執政中,希望政界對待外國幹涉的態度是:既不能掉以輕心,又不要草木皆兵;讓真正的幹涉去登記、受到有效管理,解除對沉默的大多數的懷疑、脅迫表態。在新的更加緊迫的國際關係中,要避免麥卡錫主義在加拿大重蹈覆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