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天價彩禮》和《無彩禮婚姻》

(2024-12-01 10:49:59) 下一個

《天價彩禮》和《無彩禮婚姻》

 

 

 

《天價彩禮》和《無彩禮婚姻》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和《輿論焦點》。為什麽會有爭論?爭論會有統一認識嗎?

為什麽會有爭論?因為不承認人類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鬥爭》。不但是本文講到的內容,其他很多議題都是如此。

爭論會有統一認識嗎?地主資本家和新產生的中產階級就是有《天價彩禮》。而低收入家庭就是《無彩禮》,甚至無錢結婚的,還有用少些錢從販賣婦女者手中買到如《鐵鏈女》式婚姻。兩者會有統一認識嗎?在資本主義社會製度下這樣的爭論有意義嗎?

《移風易俗》,對於窮人來講就是想要的。而對於《彩禮是古已有之》的地主資本家走資派右派等權貴來講,有的是《天價彩禮》,甚至還有豪宅豪車或是公司股份等。他們不想《移風易俗》。《移風易俗》是在新中國的毛澤東時代,尤其是在《文革時期》。中國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人民子弟兵和工農知識分子們,他們那時代的結婚就是要《移風易俗》的。男女平等,《無彩禮婚姻》,組成家庭。而形成的《移風易俗》的《無彩禮婚姻》沒有爭論,就是這麽過來的。

對於《天價彩禮》認為是《中國傳統婚俗的一部分》,這是地主資本家走資派右派等權貴認為的。而《天價彩禮》對於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人民子弟兵和工農知識分子們來講就是《封建糟粕》。

下麵轉載的新聞內容中大部分內容是認可的。但對於《三大件》描途是“計劃經濟“中產生的不妥。“計劃經濟“時代是指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當然包括《文革》時代。那個時代的婚姻不存在《三大件》。而《三大件》的產生《百度》是這麽描述的:

七十年代末的舊《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70年代末期開始,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人們有了消費的欲望。要結婚就要購齊了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當時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表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飛人”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檔次。

八十年代新《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

80年代,隨著港台電視劇的大量進入內地,沐浴了改革開放春雨的內地民眾也開始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他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設上,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又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

九十年代的大《三大件》:《空調、電腦、錄像機》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家庭建設又向新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大件又變成了空調、錄像機、電腦。

21世紀的特大《三大件》:《房子、車子、票子》

跨入21世紀,進入高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家庭消費也隨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費邁進。三大件沒有一個公認的版本,可謂見仁見智,三大件說的最多的當數 “房子、車子、票子”了。房子、車子恐怕沒啥爭議,另外提的最多的無非是保險、子女教育、旅遊等,歸根結底,都是票子。新的三大件中,尤其是房子,更是重中之重。沒有一套像樣的婚房,結婚日期就得推一推了。

結婚三大件的轉變,直接反映出人們兜裏的錢越來越多了,消費也越來越超前。年輕人的“三大件”選擇可謂不一而足,量力而行的合理消費,注重如何讓自己的婚姻更美滿,這才是年輕人最明智、最時尚的選擇。

2019年,除了手機、電腦和平板之外,大學生的開學行囊裏又增添了“新三樣”: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從生活必需品到時尚消費品。

新聞:《熱點話題:“天價彩禮”是傳統婚俗嗎?》
 
近日,胖東來企業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移風易俗”,以員工福利為條件倡導“無彩禮婚姻”的管理策略衝上熱搜,也讓“天價彩禮”這一周期性的熱門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這一習俗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傳統婚俗的一部分,在當代也有經濟學和社會學上的意義,而反對者則直接將其痛斥為封建糟粕,兩撥意見完全相反的網友似乎在“彩禮是古已有之”這個問題上巧合地達成了一致。

然而,當下這種動輒十數萬元,給許多低收入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引發無數社會問題的“天價彩禮”,真的是古代社會傳承而來的習俗嗎?

“彩禮”的本質是“禮”

“彩禮”作為婚俗確實由來已久,被稱之為“六禮”的婚約製度在西周時就已正式確立,並為曆代所沿襲。依照《儀禮·士昏》記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和親迎,這是從訂婚到成婚的六道程序中的儀式,其中涉及男方家庭向女方贈送財物的部分就是彩禮習俗的來源。

這一習俗來源於原始社會中,對偶婚製向一夫一妻製轉變過程中的“形式確權”。雖然對偶婚也是以“一男一女”的形式組合的,但這種組合中,因為缺乏約束雙方的現實條件,因此這種關係並不穩定,男性的經濟優勢地位逐漸確立後,經常隨意地進行婚姻關係的變動。同時,因為男性和女性在固定配偶之外,還有數量不確定的性夥伴,也導致男性既無法確定後代的世係,也無法穩定地傳承財產。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夫一妻製便應運而生,一夫一妻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但依然需要宗教儀式來將其神聖化,並用現實的經濟條件賦予其穩定性,“六禮”的本質就是用來將一夫一妻的婚姻製度神聖化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宗教儀式中包含的經濟因素,就以彩禮的形式被確定下來。

這種在婚前由男方對女方進行無條件財產贈予的儀式,並不是單純的地無償轉移財產權,而是以締結婚約為目的,帶有某種保證金的性質的,附帶有解除條件的贈予。在曆史上,彩禮又經曆過多次演變,衍生出為新組建家庭提供的經濟援助,以及家庭內部財產再分配等功能,但其內核始終未變,即將婚姻關係神聖化、鄭重化的經濟保證儀式,也就是“禮”的一種。

古人非常重視這種禮儀,男女無媒不交,無帛不相見,《禮記·曲禮》指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這種對“締約儀式”的重視應該是對對偶婚製時期,那種隨意變動的不穩定婚姻的記憶孑遺。

因為經濟條件的限製,完成這一儀式的“道具”並不完全像禮記裏規定的那樣用“幣”和“帛”,在民間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雞”和“酒”,甚至“菜”和“豆”都會成為彩禮,因為儀式並不以真正索取一方財產為目的,所以儀式的道具主打一個因地製宜,量力而行。

“門當戶對”決定了彩禮不會成為經濟負擔

世界範圍內古代社會的女性法律地位有兩種,即帶有人屬性的商品和帶有商品屬性的人。對男性,尤其是社會地位較高的男性來說,和誰結婚不是頭等大事,和其所有者締約才是頭等大事,因為這意味著自己的權勢和財富能否保持甚至擴張。

所以古代社會正式婚姻強調對等性,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這個對等性是指在各個方麵的對等。這種對等性在婚姻中表現為締約雙方對經濟條件認識的相對一致性,如果一對雞、一斛酒對男方家庭來說是相當鄭重的禮儀,那麽對女方來說也一定是這樣。這決定了彩禮並不會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鑒於上麵提到的婦女的法律地位問題,在“門當戶對”的前提下,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與其帶來的財產多寡有直接關係,經濟上強勢的女方會刻意多出嫁妝,以提升女兒在新家庭中的地位。而那些社會地位高但經濟狀況不佳的家庭,嫁出去的女性的境遇可能就不妙,因為她沒有帶來與之社會地位對等的財產。

同時,商人階級崛起後,用經濟手段彌補社會地位的現象也增多了,甲社會地位高,但經濟狀況差,乙社會地位低於甲,但經濟狀況好,雙方結合各取所需。而商人家庭互相結合時,就會出現爭著付出比對方更多的財物,以期在新建家庭中占據強勢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除了賦予“彩禮”新的衍生含義和作用外,也催生了另一種婚姻形式——買賣婚。顧名思義,買賣婚是以締結婚姻為條件,以單方麵獲取財物為目的的交易。在買賣婚中,雙方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沒有通過儀式將婚姻神聖化的動機,因此其是否通過“彩禮”這一形式完成交易,都和“禮”沒有關係。

“天價彩禮”是現代產物

進入現代社會後,彩禮的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依然保持著“締結婚約的保證、原生家庭的財產再分配、新建家庭的經濟援助”的性質。完成“禮”的媒介或者說道具也和古代一樣,主要是對婚姻雙方來說都比較貴重的物,從計劃經濟時代的“三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到20世紀90年代的“三金”(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基本反映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和百姓“量力而行”的習俗。

隨著傳統婚姻家庭價值觀不斷走向解體、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強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貨幣下鄉”效應,彩禮不僅在形式上完成了從以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的轉變,其根本性質也發生了轉變,彩禮的本質變成了婚姻的貨幣化補償,帶有了濃厚的將人物化和商品化的傾向,相當於“以物易物”的過程中,因為一方的貨物具有某種稀缺性,因此另一方需要進行必要的貨幣化補償,才能使交易順利進行。

這種稀缺性越是強烈,則貨幣化補償的額度就越大,天價彩禮應運而生。天價彩禮喪失了“禮”的本質,自然也和以“六禮”為基礎的傳統婚俗相去甚遠,其經濟學本質倒是更類似於前文提到的那種特殊的婚姻形式:買賣婚。

一些人認為天價彩禮是古已有之,天經地義,認為古代人娶不上老婆也要出天價彩禮,是典型的在用現代商業社會思維臆想古代農業社會。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貧窮通常是相對的,人總有可以出賣的東西,即使是窮人,榨一榨或多或少總是有的。

但在古代農業社會,貧窮往往是絕對的,因為小農經濟的細碎性,窮人沒有多少可以貨幣化的東西,可壓榨的空間很小很小。以明清為例,從明朝中期開始,貨幣完成了“銀鈔易位”,白銀是主幣,銅錢退為輔幣,絕大多數農民一生也用不到幾次錠銀,相當於一個現代人一輩子也用不到幾次大額鈔票,這樣的赤貧,又怎麽可能榨得出“天價彩禮”來呢?

在明代,一個赤貧者窮極無奈又要結婚的唯一辦法不是自我壓榨出天價彩禮,而是自願賣身為奴。一旦他因為身強力壯而順利賣身,主家就很可能會配給他一個女奴,但這樣一來,他的後代就都是奴籍了。這樣的社會環境,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因為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和經濟條件的差異,在我國不同地區的城鄉環境中,“彩禮”以各種各樣不同的形式和內涵存在著,其中一些還保持著最古老的形態,而另一些則已經出現了“後現代”的傾向,把它們一概而論地稱之為傳統習俗,顯然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武斷之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教育產業化》了少數人能先富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革》時期的那個時候毛澤東及那一代的知識分子們咋就不懂得"教育產業化"呢?! 那個時候走資派鄧小平和劉少奇還在中共中央作為一線領導在指揮各行各業,咋不進行"教育產業化"呢?!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複辟資本主義了,《教育產業化》了隻是為讓少數人能先富。《教育產業化》為割學生家長的血汗錢。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革》時期的老師教人識字咋不能也不準收錢呢? 看看走資派特色政府今天的"教育產業化"了,一些教育機構私校外資學校的老扳資本家以及投資者除了給老師一部分工資外多能賺錢掙錢先富了。

然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堅持在全中國推行免費掃盲免費教育:堪稱人類奇跡!

今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裏的免費醫療、教育、八小吋間工作製、可負擔住房等許多社會福利都是從前蘇聯學來的。

在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這麽多人,全國 5.5億人口中80%是文盲,5個人裏有4個人是文盲。而到 2000年的時候,50年裏中國文盲率下降到 6.72%,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做出的傑出貢獻。這樣巨變的背後,是堪稱“世界奇觀”的文化普及方式。

在延安時期,

毛澤東在教兩個小八路識字: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這些記錄著中國文化曆史的老照片,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在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這麽多人,全國 5.5億人口中80%是文盲,5個人裏有4個人是文盲。而到 2000年的時候,50年裏中國文盲率下降到 6.72%,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做出的傑出貢獻。這樣巨變的背後,是堪稱“世界奇觀”的文化普及方式。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1952年的全軍運動會上,

賽跑不用發令槍,

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起跑: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掃盲被當成戲劇來演出: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演員一下台還沒來得及卸妝

就開始練習寫字: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戰士行軍時背包後麵

都有注音符號,

方便後麵的人邊走邊看: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牛童在牛背上學知識: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婦女在船頭練習寫字: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還有這張照片很有名,

在延安時期,

毛澤東在教兩個小八路識字: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這些記錄著中國文化曆史的老照片,

來自新華社微紀錄片欄目

推出的紀錄片《國家相冊》。

1949年到1969年,

中國先後四次開展掃盲運動,

這才有了現今的成績。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大規模的孩子教大人識字

也創造了世界文化奇觀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毛主席時代的掃盲:堪稱人類奇跡!

識字是文化的起點,

全民重教氣氛的形成

正在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培養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是新中國教師崇高的信念,他們亦視為神聖的職責。即從數以十萬計的民辦教師紮根全國各地,辛勤耕耘,孜孜以教半個世紀,而不計報酬,而無怨無悔,就知道這個群體的道德操守是何等地高尚,他們的行為努力是何等的值得尊敬了。

那時,有過像大地震吋老師範跑跑這樣的老師界敗類嗎?至於借師道尊嚴而行離經叛道之事遭受批判,根結恰恰在於離經叛道違背傳道授藝解惑的師德,誤導學子,貽害國家,損傷事業,對之撥亂反正豈非理所當然?

在那被譏為"窮困潦倒"所謂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的文革時代,教育的普及程度與提高幅度卻能達到史無前例,不僅是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結果,更與教師這個群體的甘於艱苦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

所以,人們才說那時的老師才是頭發是被粉筆灰染白的,是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操心日思夜想愁白的。那時基本上在中小學稱老師, 在大學裏稱教師, 嚴格上講沒有什麽區別, 但學生和家長們習慣上的愛稱亦是尊稱。

尤其是中小學的老師不但教學生們德, 智, 體全麵發展, 還要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況, 做家訪, 找學生談心, 找學生家長談話, 交流了解學生在校內校外的日常表現。表揚好的學生, 幫助學生的實際困難, 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 從不計較名利得失, 老師們視為老師的本職工作, 應該擔起的責職。因此, 老師在毛澤東時代是個崇高的受到所有人尊敬的職業。

現在倒好, 阿狗阿貓都稱老師。叫聲老師必須紅包送去的勢利地步了。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無期大學》這大學是天下第一







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具體回答了為什麽要學習?學習什麽?怎樣學習?如何推動學習?和如何鞏固學習?等五個問題,是毛澤東幹部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獻。

為什麽要學習?毛澤東:“再不進貨隻有關門大吉”。

一是要領導革命,沒有學問是不成的。早在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就指出,要領導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進行空前的偉大的鬥爭,沒有學問是不行的。毛澤東突出強調,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門大學問,可以大大提高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戰鬥力。

二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毛澤東說:“我們隊伍裏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毛澤東形象地說:我們的好多幹部本領隻有一點點,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不進貨,隻有關門大吉。“進貨”就是學習本領,這是我們許多幹部所迫切需要的。

三是要建設一個有戰鬥力的大黨、強黨。毛澤東指出:“黨、政、軍、民、學各種機關的在職幹部,均應一麵工作,一麵學習。”隻有學習,才能培養大批的有學問的幹部做骨幹,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有戰鬥力的中國共產黨”。

學習什麽?毛澤東提出學習的三大任務。

1938年,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學習的三大任務:

一是要係統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

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對我們民族數千年的曆史遺產給以批判的總結。

三是要研究抗日戰爭(民族戰爭)的特點和規律。

《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毛澤東再次指出,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理論固然很難,但共產黨員必須讀通其中的道理。同時對黨的建設、聯共黨史等,“要長期地學下去”。而對黨的政策看一眼就丟掉亦是不對的,“應該把黨的政策經常地研究”。一切皆在變化之中,“不研究黨的政策,單學習那些理論是不夠的,會跟實際脫節的”。一句話,既要研究理論,又要研究實踐,要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怎樣學習?毛澤東:“擠”和“鑽”

全麵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幹部既要生產又要作戰,還要完成其他日常工作。

“沒有功夫”成為許多幹部不學習的理由。針對這一點,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對的,有問題就要想法子解決,這才是共產黨員的真精神。毛

澤東指出,“擠”是一個好辦法,“我們現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就用‘擠’的法子叫它讓讓步,在每天工作、吃飯、休息中間,擠出兩小時來學習,把工作向兩方麵擠一擠,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一定可以擠出兩小時來學習的。”

延安時期,部分黨員幹部限於自己的識字水平,以“看不懂”為借口抵觸學習。

對此,毛澤東給出的方法是“鑽”,毛澤東指出,對我們不懂的東西,不能隻取守勢,不取攻勢,“如果我們把不懂以仇人的態度不講感情地攻它,一定是攻無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壘攻下來”,“頑強的敵人,正麵攻不下,就用旁襲側擊,四麵包圍,把它孤立起來,這樣就容易把它攻下。”

如何推動學習?毛澤東:要進“無期大學”

毛澤東提到,在職幹部教育製度很好,“是一個新發明,是一個新發明的大學製度”。

這個大學是天下第一,是“無期大學”,是延安的獨創,任何人都可以進。各級政府、各個民眾團體、各類學校,乃至軍隊都應該設立類似的教育機構,建立學習製度,使黨員幹部有組織地學習。

但組織的學習不能傷害黨員幹部學習的熱情。

“學習運動的基礎,是我們同誌們自覺的熱情”。

學習運動的開展要有組織地進行,亦必須充分發揮個人積極性、主動性,要給黨員幹部自由看書的時間。

“我們的方法是采取個人活動與組織活動互相配合起來”,既要約束幹部完成“規定動作”,又極力提倡幹部做好“自選動作”。

如何鞏固學習?毛澤東:都要“學到底”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己懂了一點,就以為滿足了,不要再學習了,這滿足就是我們學習運動的最大頑敵。”全黨的同誌,研究學問,都要“學到底”。

“學到底”,在毛澤東看來,至少有三層含義:

一是活到老學到老、長期學。毛澤東勉勵年長的同誌學習時說,“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

二是學習的內容要廣泛,理論問題、時事問題、政策問題都要學習,“尤其是我們共產黨員,要知道更多的古今”。如果在世界上有許多自己不懂的東西,那共產黨人就不算最好的革命者。

三是學習要刻苦,“把學習的一切困難都克服下去”。毛澤東指出:“從什麽年月學好了、或者什麽天才,都是騙人的。有用的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具體環境與具體策略,用點苦功。”采取“學到底”方針,一定能克服自滿的壞現象。

毛澤東的“學習觀”:

學用統一觀:

在毛澤東看來,“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學習”。

毛澤東認為學和用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學是基礎,用是目的,用也是學習的過程,學習是為了將學到的知識觀點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改進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即學而能用,學而會用,學用統一,不可脫節。

毛澤東形象地指出,學習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尖銳地批評一些同誌,學習目的不明確,隻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停留在單純的學習上,所以書雖然讀了,但是消化不了,隻會片麵地引用馬恩列斯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毛澤東嘲笑這種學而不用的人隻不過是“古董鑒賞家”而已。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毛澤東就擅長學以致用,如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對中國古典文學頗具研究,並能借鑒其中曆史經驗,來救國治國平天下。毛澤東還常常古籍新解,活用古籍名著中的地名、人物、語言,來為現實政治服務,這種活學活用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毛澤東的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觀:

首先,毛澤東在我黨曆史上很早就認真關注和研究學風問題。

毛澤東揭示了學風的本質和內涵: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幹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誌的工作態度問題。

毛澤東把學風納入黨的建設的理論框架,指出學風也是黨風,並且學風是“關係到中國革命事業興衰成敗的問題”,把學風問題擺在黨領導中國革命“第一個重要的問題”的位置上。

其次,毛澤東大力倡導理論聯係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

毛澤東在運用馬列原理解決中國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地把理論聯係實際確定為黨的學風,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學風觀,為黨的學風建設奠定了基石。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

再次,毛澤東同各種不良的學習風氣作堅決鬥爭,特別是旗幟鮮明地反對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還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改造我們的學習》等文章,從理論上對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對於糾正黨內不良學風、改造全民族的學習起到了正確的引導作用。

毛澤東的全民學習觀:

今天中國《全民學習》己成一個文化現象。而這種思想萌芽在毛澤東的學習觀中早已有之。也是從毛澤東開始形成的。

毛澤東從戰爭年代起,就十分關心廣大人民群眾的啟蒙教育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更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號召人人都要努力學習,並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首先,教書育人的知識分子要繼續改造學習,並且強調要有一個先受教育的任務。《要想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

其次,年輕人比成年人更需要學習,要學習成年人已經學會的許多東西。

再有,農民要抓緊識字學文化,以適應從事生產勞動的需要。

還要廣大幹部應把工作以外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形成學習上你追我趕、比學趕幫的好風氣。

毛澤東在強調學習時,著重針對黨的領導幹部,指出領導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他們是否學習以及學習的好壞,對實現黨的曆史使命,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因此強調各級黨政領導要帶頭學習,成為群眾的表率。

此外,毛澤東還提出,學無止境,一萬年以後還要學習。

毛澤東的全麵學習觀:

首先,在認識的來源上,毛澤東重視書本知識,也重視實際知識。

既提倡讀“有字之書”,也提倡讀“無字之書”,

甚至把讀“無字之書”看得比“有字之書”更重要。

“無字之書”就是群眾,就是社會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許多講話和談話中,毛澤東引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反複說明一個道理:

毛澤東強調光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學習實際知識,這是最豐富生動的知識。

毛澤東曆來反對死讀書,讀死書,提出要多向社會學習、向實際學習、向民眾百姓學習,才能成為既掌握了書本知識又有實際經驗的比較完全的知識分子。

其次,在學習的對象上,毛澤東主張,無處不學,無事不學,無人不學,“要學習和研究當代和曆史上的各種東西”。

既提出“要向古人學習”,做到“古為今用”。

又發出“向外國人學習”的口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到“洋為中用”。

最後,在學習的內容上,毛澤東認為,學習要有寬度,要博覽群書,有一定的知識麵,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包括哲學、經濟、政治、軍事、文學、曆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等。

毛澤東:“學問很多,大體要稍微摸一下”,“要把革命事業做好,沒有比較完全的知識是不行的”。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








毛澤東:“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就要講道理,講道理就是立,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

毛澤東:“混進黨裏、政府裏、軍隊裏和各種文化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要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們識破了,有些則還沒有被識破,有些正在受到我們信用,被培養為我們的接班人,例如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他們現正睡在我們的身旁,各級黨委必須充分注意這一點。“

毛澤東:“他們(走資派)對於一切牛鬼蛇神卻放手讓其出籠,多年來塞滿了我們的報紙、廣播、刊物、書籍、教科書、講演、文藝作品、電影、戲劇、曲藝、美術、音樂、舞蹈等等,從不提倡要受無產階級的領導,從來也不要批準。這一對比,就可以看出,提綱的作者們究竟處在一種什麽地位了。“

毛澤東:“那些支持資產階級學閥的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那些鑽進黨內保護資產階級學閥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才是不讀書、不看報、不接觸群眾、什麽學問也沒有、專靠“武斷和以勢壓人”、竊取黨的名義的大黨閥。“

毛澤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在上層建築其中包括在各個文化領域的專政,無產階級繼續清除資產階級鑽在共產黨內打著紅旗反紅旗的代表人物等等,在這些基本問題上,難道能夠允許有什麽平等嗎?幾十年以來的老的社會民主黨和十幾年以來的現代修正主義,從來就不允許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有什麽平等。“

毛澤東:“他們(走資派)根本否認幾千年的人類曆史是階級鬥爭史,根本否認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根本否認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對資產階級的專政。相反,他們(走資派)是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同資產階級、帝國主義一道,堅持資產階級壓迫、剝削無產階級的思想體係和資本主義的社會製度,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主義的社會製度。“

毛澤東:“他們(走資派)是一群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分子,他們同我們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絲毫談不到什麽平等。因此,我們對他們的鬥爭也隻能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我們對他們的關係絕對不是什麽平等的關係,而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關係,即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獨裁或專政的關係,而不能是什麽別的關係,例如所謂平等關係、被剝削階級同剝削的階級的和平共處關係、仁義道德關係等等。“

毛澤東:“高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那批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所謂“學術權威”的資產階級反動立場,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同時批判混進黨裏、政府裏、軍隊裏和文化領域的各界裏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清洗這些人,有些則要調動他們的職務。尤其不能信用這些人去做領導文化革命的工作,而過去和現在確有很多人是在做這種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

轉載《毛澤東為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所加的幾段話》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

撤銷原來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組”及其辦事機構,重新設立文化革命小組,隸屬於政治局常委之下。

(……這場大鬥爭的目的是對吳晗〕及其他一大批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中央和中央各機關、各省、市、自治區,都有這樣一批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批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