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毛澤東評述該聽工人農民士兵

(2024-11-26 09:18:20) 下一個
對毛澤東評述該聽工人農民士兵
 
 
 
 
 
 
 
 
《毛澤東的每個周年祭拜》《大批中國民眾》《每逢毛澤東冥誕或忌日》《到其湖南韶山故居祭拜》《高度讚揚毛澤東》............。
 
一些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酸溜溜地表示:“民間對這位已故中共最高領導人是非功過的評價褒貶不一“雲雲。
 
對毛澤東共產黨評述該聽工人農民士兵。
 
《民間》!《民間》就是一個混淆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忽悠。
 
《民間》有工人農民。
 
《民間》有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
 
《是非功過》!幾億個工人農民一定能分辨得清楚的。
 
而幾個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就別有用心了。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無中生有,造謠抹黑。
 
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鬥爭。對工人農民的《是》,就是對資本家地主的《非》。對工人農民的《功》,就是對資本家地主的《過》。兩者不可能有共識,各自的《評價》隻有各自的階級會聽。
 
《褒貶不一》!顯然是的。還用爭論嗎。
 
所以,從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嘴中說出來的事,有多少是真實的事呢?能有公正的評述毛澤東共產黨所做的事嗎?
 
毛澤東共產黨的曆史,要讓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來寫嗎?
 
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常常用某一個從中國逃亡分子定居美國後的來說事。
 
但真正的美國洋人如:文革中的洋人造反派美國人李敦白對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還難以接受:“我當時(1979、1980)的看法是,鄧小平背棄了革命的道路,因此對他很不滿意。”
 
從監獄出來後,李敦白對文革的看法沒有改變:“與社會隔離了十年,出獄之後,我沒有多少變化,社會卻已大變,我們已經不能相互適應。我的思想比較僵化是問題的一方麵,另一方麵則是這個社會顯然染上了我早年深惡痛絕的病態。”
 
從1958年到“文革”初期,李敦白稱:“我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如魚得水,一時風頭無兩,簡直可以說是個人生命中的‘黃金十年’。
 
美國人李敦白即使在十年監獄中,他也一直認為“文革”是對的。
 
又如美國人陽和平:陽和平,美國羅格斯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特拉華州立大學、西切斯特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拉菲亞學院等大學。現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教授。 他的話這些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根本不聽的。
 
幾個反毛澤東反共產黨分子隻從陰暗角落地偷窺一些,造謠傳謠一些負麵垃圾,再添油加醋地調糊一下後,來忽悠,來胡說八道抹黑攻擊毛澤東時代,抹黑攻擊毛澤東和共產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幾千年來知識一直當作私有財產








幾千年來,知識一直被當作私有財產,成為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

《教育》幾千年來一直是剝削階級的“世襲領地”,正如列寧所說的“教育界的資產階級偏見特別頑固。”資產階級偏見在教育界的主要表現,就是“知識私有”、“智育第一”、“業務掛帥”、“理論至上”、“外行不能領導內行”等資產階級反動思想。

新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教育戰線上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幾經反複,每進行一次重大改革,資產階級總是伺機反攻倒算,力圖使舊的東西複辟。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後教育界又出現了一些奇談怪論,“上大學改變命運“、“知識改變命運“、“階級轉換“等忽悠年青人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隻讀理論書將知識私有化。說什麽批判“知識私有”“智育第一”就是不講學文化知識,開門辦學就是不要學理論,工農兵上大學“質量低”,學校要有磚家叫獸內行來領導等等,已將教育為複辟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服務。

毛澤東:“什麽是知識?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隻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鬥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鬥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勞動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是革命的主力軍,曆史的創造者,因此,知識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進步的知識分子對勞動人民在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中創造的經驗,至多隻不過起了一個總結和概括的作用。

但是,幾千年來,知識一直被當作私有財產,成為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

這種曆史的顛倒是怎樣發生的呢?本來,在原始社會,並沒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隻是到了原始社會後期,產生了私有製,出現了剝削,產生了階級,原始社會解體,進入了奴隸社會,才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

恩格斯說:“在這個完全委身於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從事於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政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

可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從它產生的第一天起,就體現了階級的對抗。

沒落奴隸主代言人孟軻叫嚷:“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封建地主階級宣揚什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一切都成了商品,知識也不例外。

資產階級“把知識當作專利品,把知識變成他們統治所謂‘下等人’的工具。”解放前的中國“跟資本主義差不多”,在舊中國知識是剝削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私有財產,被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反動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知識和靈魂一道出賣給反動統治階級,作了反動派的忠實爪牙。有些人則把知識作為商品進行赤裸裸的金錢交易,爭名奪利,因而“知識私有”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新中國成立後,反動政權已經被打倒,“所有製變更了”。被作為“私有財富”的舊知識分子所掌握的知識,卻不能象對待地主資本家的土地、工廠那樣處理,既不能剝奪,也不能沒收。因此,解放後,新中國對舊社會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並給予他們種種優厚的待遇,這正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私有製痕跡的反映。

新中國成立後培養起來的知識分子,費用大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所負擔的,即《免費教育》。《免費教育》的成果應歸社會所有。“所以複雜勞動所創造的成果,即比較大的價值也歸社會所有。”個人不應當有“任何額外的要求。”

可是新中國剛從舊中國過來,有些人對舊中國遺留過來的“知識私有”觀念也相當嚴重。這是因為,在中國,雖然生產資料的私有製已經基本上變為公有製,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原有對立的狀況,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生產資料所有製方麵的資產階級法權尚未完全取消。三大差別仍然存在,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處於優越的地位。反映這三大差別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對人們還起著腐蝕作用。新中國實行的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因而在分配領域裏資產階級法權還占統治地位,知識分子因為文化水平高,是所謂複雜勞動,有權從社會領取較多的消費品,因而生活上處於優越的地位。這些就給“知識私有”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存在和泛濫,提供了客觀的經濟條件。

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還相當“長期地留在人們的頭腦裏,不願意輕易地退走的”,幾千年剝削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知識私有”的傳統觀念,在社會上不少人的頭腦中也有一定的影響,並且一下子變不過來。原來被推翻的剝削階級,更是人還在,心不死,他們雖然已經不能再把土地或工廠傳給自己的下一代,卻期望自己的子女,以“知識”為資本,繼續向上爬,做騎在工農頭上的精神貴族。

混在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之類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劉少奇、鄧小平之流,在文化大革命前也大肆販賣“知識私有”論,教唆青年把知識當作私有財產,當作個人成名成家的資本,瘋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把“知識私有”作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精神支柱,為其複辟資本主義的罪惡目的服務。這就是“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和泛濫的思想政治條件。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批判,走資派鄧小平在文革後承認了錯誤,鄧小平向毛澤東保證:改正錯誤!永不翻案!當毛澤東逝世後,走資派鄧小平死不改悔,一上台就翻案,鄧小平用實際行動坐實了走資派的皇冠。

總之,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一上台就抓《教育》恢複高考,還是老一套讓知識私有化。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上大學改變命運“或叫“知識改變命運。就是讓少數人先富先有知識,然後離開農村工廠低層人群,轉流到城市富有階級做上等人。這個“知識私有”觀念是在長期的私有製社會形成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也還有它賴以存在和泛濫的經濟、政治條件。

因此,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應當是針對“知識私有”這種傳統觀念在各個方麵的表現和危害,對症下藥地進行無情揭露,深刻批判。所以走資派鄧小平們掌權後就造謠說:文革所謂批判“知識私有”就是“不講學文化”,就是提倡“文化無用”或“知識無用”的奇談怪論。其實,“文化無用”論是“知識私有”的反動理論受到批判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知識私有”觀念,決不是說“知識無用”、“技術無用”、“文化無用”。無產階級非常需要知識,如列寧所說:“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但關鍵問題是對知識持什麽態度。知識是公有還是私有?是作為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武器,還是作為個人獵取名利的資本?這反映了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正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世界觀的集中表現。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製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毛主席指明的教育革命方向,就是要共產黨領導的工人農民和他們自己的知識分子同剝削階級的教育製度和教育思想作徹底的決裂。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教育戰線曾經已經取得過偉大的勝利,教育陣地的變革是深刻的,但從根本上進行改革還剛剛開始,教育革命並沒有搞過頭。在中國教育領域裏,剝削階級搞了幾千年,修正主義搞了文革前的十七年,改革開放後變本加利地又是四十多年。資產階級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的影響是相當頑固的,用馬克思主義把教育陣地完全占領下來,改造過來,要經過幾代人不斷地堅韌不拔的努力才行。

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已經基本上擺脫了私有製的鎖鏈,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己逐步發展起來。但是,在所有製方麵,當時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在工、農、商業中都還有部分的私有製,社會主義的公有製並不都是全民所有製。因此,文革中要徹底清除教育領域裏的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真正的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是要必須繼續完成在所有製方麵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把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文革進行到底的。

尤其是對教育革命的 “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因此,要破除“知識私有”觀念,必須打破這種狀況,實行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文革就是這樣做的。

文革期間造反派紅衛兵們是必須熱情地扶植和發揚有利於縮小三大差別、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新生事物。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根本措施,是逐步消滅三大差別的宏偉綱領。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能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具有高度政治覺悟、能文能武、亦工亦農的共產主義新人。

廣大幹部下放勞動。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實踐中去。

廣大革命師生走“五·七”道路,下鄉下廠開門辦學。

工農兵業餘理論隊伍的成長。

三結合的寫作組或批判組的成立,等等。

所有這些新生事物,對於無產階級占領和改造教育陣地,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縮小三大差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都有重要的和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勞動人民一定要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使其茁壯成長,加速實現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的偉大目標。

上層建築各個領域,資產階級的勢力和舊的傳統觀念是相當頑固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社會的死屍“是不能裝進棺材,埋入墳墓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並且毒害我們”。

因此,要破除“知識私有”等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共產黨人無產階級必須把上層建築各個陣地牢固占領下來,改造過來。毛主席說:“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中國共產黨人要牢牢掌握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基本路線,堅持不懈地批判修正主義,批判資產階級,批判孔孟之道,批判一切腐朽沒落的意識形態,把教育革命進行到底。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領導階級被走資派弄到流浪街頭







毛澤東時代的《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尤其是《文革時代》,工人階級是老大哥。哪有被流浪的。工人拿的鐵飯碗。

走資派特色中國的工人成了什麽?如今的工人農民工甚至勞動人民出身的大學生們自身都會有體會的。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TZ0tVxf9c

《經濟下行引發的失業潮有多嚴重?這些露宿街頭的人都是一群什麽樣的人?他們當中確實有高材生。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毛澤東時代數千萬工人去中國內地進行《三線建設》。這是在《文革》期間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數千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進行了中國曆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工業體係的大遷移。

《三線建設》發生的背景正好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展開軍事攻勢的時候。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稱之為《一線》,而逐漸向中國內地一些地區稱作《三線》,再收縮住內地如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

三線化工廠機械廠生產軍事裝備?很多人會好奇,一個三線化工廠、機械廠怎麽會生產軍事裝備呢?還有人疑問為什麽電影中故事明明發生在湖北襄陽,裏麵的人卻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呢?對於90後、00後的年輕人來說,《三線建設》這個名詞可能有些陌生。

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數千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在“備戰備荒為人民” 、“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進行了中國曆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工業遷移。

三線建設發生的背景正好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展開軍事攻勢的時候。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

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由於地理和曆史的原因,當時中國70%的工業分布於東北和沿海地區,從軍事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工業布局顯得非常脆弱。東北的重工業完全處於當時蘇聯的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而在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完全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範圍中。一旦戰爭開始,中國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

為了加強戰備,1964年,中央決定建設第二套完整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體係,將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逐步遷入三線地區。

從那時起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數千億元巨資,全國數千萬人舉家遷移到偏遠的深山峽穀、大漠荒野,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當時有一首打油詩很形象地描述了“三線人”創業的艱辛:“天當蚊帳地當床,太陽出來當衣裳,月亮出來當電燈,下起雨來當澡堂”。三線建設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1965年,作為中南地區軍工配套的大型重點企業,襄陽國營東方化工廠(即525工廠)籌備處成立,並在鄂西地區選址建廠。由於內地缺乏人才,525工廠的第一代創業者分別來自遼寧、吉林、青海和陝西等省,他們千裏迢迢來到八萬山下,投身於鄂西艱苦的三線建設中,賈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廠礦子弟》都知道:那熟悉的廠礦場景——“低矮的紅磚平房、石棉瓦的雜物間、隨意的自砌水泥台階、一排排蘇聯式筒子樓宿舍、豎著大紅字的廠區大門、鏤空的花磚外立麵裝飾、水泥地籃球場、單層折疊凳的大禮堂……還有同事之間的親密的感情,誰是誰的弟弟、誰是誰的父親大家都知道。”

有《廠礦子弟》說:“我所出生成長的工廠叫做向東化工廠,也叫做475廠,和電影的發生地東方化工廠(525廠)的母廠遼陽慶陽化工廠(375廠)屬於兄弟廠,都歸屬五機部管理。基於多年的習慣,我們一家張口閉口都是說‘我們廠’。”

據了解,475廠許多的職工家庭都是從黑龍江老廠區搬遷來的。當時的三線建設部署方針是“靠山,分散,隱蔽” ,對於某些敏感企業,“必要時還要進洞”。按照這樣的部署方針,475廠被安置在遼西努魯爾虎山脈的最深處,坐火車到最近縣城也要兩個小時。

雖然坐落在偏遠的深山裏,但在那個年代,《以廠為家》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廠區裏基礎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施完善,大家說著不同於外麵鄉鎮方言的“廠話”, 樓前樓後全是工友,樓上樓下全是同事,在這片封閉的小天地裏過上了自給自足的集體主義生活。

“我們廠還有廠報,每周一期,偶爾在副版刊登子弟中學的優秀作文。有次廠報編輯特意騎車來子弟中學,當著全班同學的麵發給我三塊錢稿費,讓我虛榮一整天。雖然廠報每期印刷了上千份,但實際上並沒幾個人認真看,更多的人用它來當廢紙包東西和墊自行車筐。”

“我們廠電視台的前身是廠區閉路電視,最早隻是簡單放放錄像片,什麽《姿三四郎》,《再向虎山行》,《上海灘》。後來在閉路電視的基礎上成立了廠電視台,每次在工廠新聞播放完之後的話,還會有10分鍾的“職工文藝表演”。一到節目播放的當晚,全廠人民都會對著屏幕指指點點:‘這不是那誰家的誰誰誰麽?這舞怎麽跳成順拐了呢?’……”

“我們廠還舉行運動會、馬拉鬆比賽,工廠從東到西就10裏地,所以跑馬拉鬆的時候,參賽者就從廠東頭跑到廠西頭,摸一下電線杆子,再跑回來。”廠區內有學校,廠辦幼兒園,念的子弟小學和子弟中學。還有職工醫院,

“對於我們來說,有一種故鄉叫做‘咱們廠’。然而,故鄉本來就是飛地,後來工廠廢棄,飛地又被連根拔起。按照《廠礦子弟》的話,我們成為了一群沒有根的人。”

國營重慶雙溪機械廠(又稱147廠)遺址,位於重慶市綦江縣趕水區。因廠區位於洋渡河和石龍河兩條小溪交匯的山穀中,因此命名“雙溪”。工廠建設有廠區、兩個家屬區,自來水廠、配套有幼兒園、子弟小學校、子弟中學校、技工學校,附屬醫院、大集體、電影院等。高峰時期工廠正式職工逾3000人。現大部分建築已經廢棄。

的確,隨著三線建設時代的落幕,不少三線工廠被廢棄,家屬院人去樓空,一切陷入荒廢與拆除。同時,雖然三線工業遺產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有很大的文化傳承價值,但我國目前對近代工業遺址重視不夠,開發保護意識不強,即便具有一定的旅遊價值,也缺乏係統研究和賞析。

位於湖北宜昌下牢溪薑家廟村的三線建設809工廠遺址的老房子。809工廠,曾經是老三線兵工廠,1990年代逐漸停產並廢棄。

2013年,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落成,是國內第一家以“三線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展示了蒸汽機車、原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的東風牌卡車、龍門刨床、鋼水包等珍貴文物18件。2015年,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在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區幹壩塘村開幕,成為國內麵積最大、展陳最全、影響力最廣泛的三線建設主題博物館,全麵展示了全國13個省區三線建設的曆史麵貌。

2016年2月12日,由攀枝花鋼鐵公司1970年7月1日冶煉出的第一爐鐵水澆鑄成的紀念鐵,現存放於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

2017年11月30日,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 《關於推出10個國家工業遺產旅遊基地的公告》。2018年1月,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正式公布:包含了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含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了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是具有代表性、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

目前,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已將部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主管部門也將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納入“國家工業遺產”申報範圍,一些三線建設舊址也被活化利用為旅遊景區、文創園區、藝術小鎮等等。

比如,擁有“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廠,2010年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目前,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已將部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主管部門也將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納入“國家工業遺產”申報範圍,一些三線建設舊址也被活化利用為旅遊景區、文創園區、藝術小鎮等等。

比如,擁有“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廠,2010年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為生產原子彈服務而建造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是“世界第一人工洞體”,工程總投資7.4億元。至1984年停建時,已完成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2002年4月國防科工委下達解密令——816地下巨型核軍工洞重見世人。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視覺中國 圖

跨過標誌性的工廠大門,左手邊可以看到上世紀80年代的工廠理發店,右手邊是3536軍裝體驗館,展示3536工廠曾經生產的65件軍裝。

再往前走,就進入菊花穀。據說當年因為工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差,工廠非常重視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號召全體員工種菊花美化生活,所以家家戶戶的陽台上都種著各種菊花,這種傳統流傳至今。

在3536廠的生產區,生產陸海空製服、軍用棉襖、軍用被子的縫紉車間、工廠食堂、工廠遊泳池、工人俱樂部、招待所、寫字樓,還有3536廠的雪糕房等等,一磚一瓦都保持著過去的味道。遊客們換上“舊軍裝”,可以在這裏體驗一把“廠礦子弟”的生活樂趣。

遊客們換上“舊軍裝”,可以在這裏體驗一把“廠礦子弟”的生活樂趣。

據說當年為了豐富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工廠號召全體員工種菊花美化生活,這種傳統流傳至今。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決定








新中國建立初克服經濟困難除了平息漲價風潮,穩定工商業以外,毛澤東、中共中央還考慮采取有力的措施以克服新中國麵臨的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其首要的一項手段就是統一全國的財政經濟管理。當時已解放的老解放區雖已連成一片,但除了政策上的統一以外,財經管理工作完全處於分散狀態,各有貨幣,各管收支,解放區之間隻能做到少數軍用品和少數物資可以調撥,遠遠未能達到全國財經工作的統一,這不能適應全國統一政治局麵的需要。

統一財經是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一項重要的財政經濟方針。《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指出:“過去國家支出的大部分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和依靠增發通貨,現在則公糧和稅收大多尚由各區、省、市、縣人民政府管理,此種財經上的不統一和收支機關之間的脫節現象,如果任其繼續下去,則勢必額外增加通貨的發行。”

這次統一財經工作的範圍很廣,基本內容有三項:第一,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第二,統一全國物資調度;第三,統一全國現金管理,其中主要是統一全國財政收支,重點又是統一收支,保證中央財政的需要。

財政收入即公糧、稅收及庫存物資的全部,公營企業的利潤和折舊的一部分,統歸國庫,沒有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的支出命令,任何部門不得動支,所有庫存物資,由中財委統一調度,合理使用,以減少財政支出,指定人民銀行代理國庫,一切軍政機關和公營企業的現金,一律存入銀行,不得存入私人行莊。

支出方麵:軍隊的供給統一於解放軍的後勤部,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則按照規定的編製和供給標準供給;統一重要物資調撥,當時,上海無大米,無棉花,同時因為生產沒有恢複,運往外地的工業品不多,又無運力把米和棉花運進來,因而,毛澤東和黨中央做出決策:為了穩定上海,占領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實行全國重要物資的統一調撥,以做到互通有無。

在統一財經的過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影響深遠的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一方麵,統一財經是必要的,特別是因為當時收支嚴重脫節,公糧和稅收大半在地方手裏,近水樓台先得月,自己可以先用,中央拿不到,但900萬人裏500萬軍隊是要“吃皇糧”,由中央支出的。發在下麵,支在上麵,中央存在嚴重的虧空。同時要進行建設,在經濟底子薄的新中國是需要集中一些經濟力量、財政力量,才能辦成一些大事的,這就同以前毛澤東軍事上講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是另一方麵財經統一以後,地方積極性和企業的積極性可能被消磨,難以調動地方、部門、單位的責任心、主動性和創造性。全國財政實行統一管理之後,地方上仍有一定的財力和財政,在財政收入上,公糧附加和地方稅收,仍歸地方支配,國家工廠的一部分劃歸地方管轄,此外,東北地區的經濟建設可先行一步,以便更好地支援全國,但是這畢竟是有限的,地方要麽認為權力受限,要麽增長了對中央的依賴思想,總的說來有以下幾點:

財經的統一給地方帶來了困難與不利,限製了地方積極性;統一財經後,在某些工作上中央管得過多了,如國際貿易工作,並沒有區別全國性比重較大的業務與地方性比重較大的業務,統一由全國的各個專業公司實行垂直的領導,這樣就使得某些地方性比重較大的業務,特別是在土特產的產銷上,限製了地方“因地製宜”的作用;屬於中央集中管理但又分散在各地的企業,如中央直接管理的工礦業、鐵路、銀行、國營貿易公司等等,與地方關係不清,在對這些企業單位的領導管理工作中,沒有明確決定哪些職權是屬於中央的,哪些職權是屬於地方的,使得地方當局難於處理本地區與中央直屬企業的關係。

黃克誠當時就給毛澤東和中財委寫信,批評了中南地區出現的隨意上收企業,限製地方經濟發展的做法,提出了應發揮地方辦工業的積極性。

對此,毛澤東十分重視,當即下令中財委解決,同時他更從戰略上提出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問題,要求把獨立性和統一性結合起來,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依照這個戰略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調整。當時,政務院就通過了中財委提出的《關於1951年度財政收支係統劃分的決定》、《國營工業生產建設的決定》和《劃分中央和地方在財政經濟工作上管理職權的決定》等幾個文件,提出在繼續保持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統一領導、統一計劃和統一管理的原則下,把一部分適宜於地方政府管理的職權交給地方政府。

這幾個文件具體說來主要明確了地方的部分財政權力,其一,把一部分國營企業或一部分財經業務劃給地方。其二,分散在各地的由中財委直接管理的企業單位,其政治工作均由大行政區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當局領導,政治工作一定要以生產為中心,以業務為中心,必須防止政治工作與生產和業務遊離的現象。毛澤東還指出,在統一財政支出時,除了具體的政策辦法以外,還要注重講道理和工作方法,應向各地講清楚統一與分散的利害得失,說明革命者的責任要服從全局,當然也要保證地方的開支。有些收入可以采取分成或實行按比例提成的辦法,預防和克服地方的消積抵觸。

毛澤東還多次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地方以大局為重,中央也對地方的情況予以照顧。解決各地區的問題要從全局出發,各個地區的解放,有先有後,情況也各不相同。解決各地區的財經問題,必須從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區別對待。

比如,東北地區工業基礎比較大,恢複生產的條件比較好,在經濟建設上先行一步,對全國經濟的恢複有好處,同時,為保證這個地區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應當允許東北地區單獨使用一種貨幣,即東北幣繼續在東北地區流通使用,以山海關為界,與人民幣保持合理的比價,這樣,東北地區的經濟建設即可不受關內物價波動的影響,能正常進行。東北地區則以重要物資支援關內,向全國其它地方提供大米、大豆、餘糧、鋼、枕木等。

同時,地方與地方之間則互通有無,大宗物資的調撥經中財委,小宗物資的交換,各地區相互協商處理。

1950年4月13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講話指出:過去的六個月我們在財政收支,穩定物價方麵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績,我們的財政方針是正確的,我們國家的財政情況開始好轉,這是很好的現象。他還指出全國財經工作統一的勝利,其意義不亞於淮海戰役。並且讚美陳雲,可稱之為能。在這裏,他是借用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裏敘述劉奮誇獎向寵的用語(“將軍向龐,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來讚揚陳雲的理財之道。

6月6日在七屆三中全會的《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麵報告,毛澤東再次明確肯定了人民政府在幾個月內實現全國範圍的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爭取了財政收支平衡,製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並進一步指出要鞏固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鞏固財政收支的平衡和物價的穩定。在此方針下,調整稅收,酌量減輕民負。

從1950年3月開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下決心統一了貨幣,統一了財政,統一了物資調撥。這樣,中財委即可對各項問題作出統一的規定,統一計劃和管理,比如稅種、稅目、稅率,國營工業的生產計劃,原料來源,產品推銷;外銷物資,外匯使用;內地物資的調撥;物價管理,鐵路、輪船的合理使用;郵電的管理等等,到1950年第一季度都陸續作出了統一規定。之後,國家財政收入急劇增加,支出相對減少,而且國家收支都集中到中央金庫,整頓財政不到半年,在1950年4月,財政收支出現了接近平衡的局麵,這也正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全國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協力同心取得的巨大成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