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毛澤東基於戰備需要,國家對全國生產力布局進行了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以應對潛在的戰爭威脅。
自六十年代中期(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中)至八十年代(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時),這十幾年裏有幾百萬工廠企業幹部職工、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毛澤東的文革時代號召下,他們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裏迢迢奔赴祖國內地,風餐露宿,揮灑青春,在深山峽穀建立了一批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建設影響深遠的《大三線建設》的國有企業。
如今這些《大三線建設》的國有企業大多已被走資派上台私有化後搬離山區,成了《讓少數人先富》的資本家私人企業。但這段《大三線建設》的曆史在這群《大三線建設》者們,又或是他們的後代人們可不曾忘記,這段曆史值得梳理。有圖有真相,讓我們跟隨作者的鏡頭,來一次“三線”之旅吧!
(文革中)1967年冬,地處均縣(現丹江口市)江南的浪河區和丁家營農村人民公社,進來了一批神秘的軍人,這些來自解放軍總後勤部的軍人,為選址建設全軍軍需生產片區,爬山涉水,不辭勞苦。
截至1971年,總後在浪河和丁家營地區共建成的《三線工廠》包括3541廠、3545廠、3602廠、3607廠、3611廠及2397軍工醫院等軍需生產單位,俗稱均縣五廠一院。
這些軍工廠為全軍部隊後勤保障做出了極大貢獻,同時也改善了駐地的生存條件,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些當年的軍工單位留下的一批工業遺產,至今還在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餘熱。
《三線係列之21: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湖北江河機械廠》
原創2021-06-22 07:00·黑鏡頭
網址: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74384246337159713/?group_id=6974384246337159713&wid=1685914618851
三線係列之21: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湖北江河機械廠
原創2021-06-22 07:00·黑鏡頭
編者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基於戰備需要,國家對全國生產力布局進行了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以應對潛在的戰爭威脅。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幾百萬工廠企業幹部職工、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裏迢迢奔赴祖國內地,風餐露宿,揮灑青春,在深山峽穀建立了一批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建設影響深遠的“三線”企業。如今這些“三線”企業大多已搬離山區,但這段曆史不曾忘記,這段曆史值得梳理。有圖有真相,讓我們跟隨作者的鏡頭,來一次“三線”之旅吧!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1967年冬,地處均縣(現丹江口市)江南的浪河區和丁家營公社,進來了一批神秘的軍人,這些來自解放軍總後勤部的軍人,為選址建設全軍軍需生產片區,爬山涉水,不辭勞苦。截至1971年,總後在浪河和丁家營地區共建成包括3541廠、3545廠、3602廠、3607廠、3611廠及2397軍工醫院等軍需生產單位,俗稱均縣五廠一院。
這些軍工廠為全軍部隊後勤保障做出了極大貢獻,同時也改善了駐地的生存條件,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些當年的軍工單位留下的一批工業遺產,至今還在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餘熱。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第三六零七工廠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是原總後勤部軍需生產管理部的直屬工廠,全民所有製企業,中等規模,主要生產服裝機械、汽車配件和金屬紐扣三個係列產品。
據《當代湖北工業·企業卷》(經濟日報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和網易號“三線記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六零七工廠大事記(1969——1990)”記載,3607工廠,隸屬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由武漢3604廠包建,是以生產被裝機械為主的三線工廠,是我國生產工業平縫機最早的廠家之一。1967年9月,3607工廠於均縣(今丹江口市)丁家營公社選點建設 ;1968年9月,調整建廠地點,遷至均縣浪河區串塘溝開工建設;1970 年4月15日正式投產。
工廠籌建初期隸屬於總後勤部工廠管理部第二生產管理局(武漢局);1969 年屬總後勤部中南物資工廠管理局;1976年劃歸武漢軍區後勤部工廠管理局;1981年收歸總後勤部軍需生產管理部領導;1989年歸屬中國新興(集團)總公司。
1981年4月20日起,該廠對外正式使用第二廠名“湖北江河機械廠”。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本著邊建設、邊投產的方針,1970年該廠開工生產就完成了中速平縫機929台,工業總產值85.9萬元。
後來又完成了新建工程121項、改建工程10項,形成了較完整的生產、生活體係,成為中型企業。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該廠是國內生產工業平縫機最早的廠家之一,1953年在武漢市礄口區就開始生產212-1型平縫機;搬到丹江口山溝後,從第一代產品到第三代產品312-3中速平縫機,已經不太適應服裝行業的需要,該廠70年代開始試製成功高速縫紉機,但因當時經濟體製的限製無法進入銷售渠道。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1983年,該廠產品縫紉機滯銷。工廠立即組織技術力量研發新產品,先後開發了212-6雙針機、X-5A旋梭、212-3E自動切線機、φ26mm公安扣和汽車配件門鎖、玻璃升降器、氣缸蓋、機油泵、水泵,增加了企業經濟效益。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企業曆年來貫徹執行“軍民結合”的方針,堅持麵向部隊、麵向社會、麵向國內外市場。
80年代由於部隊減員和經濟體製改革,軍品任務大幅度減少,工廠隨之實現了以民用產品為主的戰略轉移。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截至1986年,該廠占地麵積4.14萬平方米,房屋建築麵積7.1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1586萬元,設備總台數776台。擁有鑄造、鍛衝、精密鑄造、熱處理、表麵處理、機加工、齒輪加工等生產能力。
工業平縫機年生產能力10000台;可生產小型通用機床、汽車配件、金屬紐扣等30多個品種。
1985年產值1364萬元,利稅總額395萬元,創曆史最好水平。到1986年底累計創造利稅總額1864萬元。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該廠有職工100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65人;職工來源以占職工總數40%的三六零四工廠調來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為基礎,和接收大、中專畢業生近200人為主力。
該廠設有13個科、3個辦公室、4個生產車間、39個生產班組,附設1個分廠、服務公司、子弟學校和幼兒園。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該廠繼212-3中速平縫機被軍需生產管理部評為優質產品後,1986年EQ140氣缸蓋被軍需生產管理部評為優質產品。
1982年,該廠被湖北省授予先進單位光榮稱號。第二次全國工業普查被評為全軍工業普查先進單位。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八十年代根據中央軍委三線企業戰略轉移的決策,工廠先後在臨近的老河口市和襄陽市建立了分廠,形成老河口分廠以生產汽車配件為主,襄陽新廠以生產縫紉機係列為主,丹江口老廠生產其它產品的“三位一體”的生產經營格局。1997年總廠搬至襄陽市。
2005年,3607工廠終因資不抵債而破產倒閉,走完了曆史賦予她光燦燦的36年曆程。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2019年9月作者前往丹江口市3607老廠拍攝時,廠房沿著山溝散點分布,大多已廢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傍晚時分,一縷陽光從窗戶射入,寂靜的破舊廠房頓時生動起來。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7工廠(周國獻2019年9月拍攝)
【背景知識】: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相關鏈接】:
大武漢係列之121:三六〇四工廠
大武漢係列之227:三六〇二工廠
大武漢係列之176:武漢市三五四五工廠
大武漢係列之172:武漢三五四一服裝總廠
【更多鏈接】:
三線係列之20: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602工廠,國營青峰機械廠
三線係列之19: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545工廠
三線係列之18:湖北省丹江口市第3541工廠
三線係列之17:湖北省國營紅林機械廠
三線係列之16:湖北省國營險峰機器廠
三線係列之15:國營三八八廠,國營中南光學儀器廠
三線係列之14:國營二八八廠,國營長江光學儀器廠
三線係列之13:國營二三八廠,國營湖北華中精密儀器廠
三線係列之12:湖北省國營紅峰機械廠
三線係列之11:湖北省華光器材廠,5108廠
三線係列之10:湖北省國營東方化工廠,525廠
三線係列之9:湖北省漢江機械廠
三線係列之8:湖北省國營建昌機器廠,4504廠
三線係列之7:湖北省國營旭東機械製造廠,5107廠
三線係列之6:湖北省國營紅山化工廠,295廠
三線係列之5:湖北省國營漳河機械廠,9626廠
三線係列之4:湖北省紅星化工廠,中國航天四院四十二所
三線係列之3:湖北省國營漢光電工廠,國營4404廠
三線係列之2:湖北省國營紅旗機製廠,9611廠
三線係列之1:湖北省鄂西化工廠
特別聲明:本頭條號“黑鏡頭”發布的圖片,除非特別注明,均為周國獻原創作品,轉發請注明出處並保留作者姓名。
.謝謝關注今日頭條號“黑鏡頭”!
【關注方法】:
1.安裝今日頭條App(已安裝的請忽略);
2.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今日頭條首頁搜索欄鍵入“黑鏡頭”,點搜索按鈕,再點菜單欄中的“用戶”選項,找到“黑鏡頭”頭條號用戶,認準“黑鏡頭”LOGO及大“V”標識,再點關注。
謝謝大家!
網址: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74384246337159713/?group_id=6974384246337159713&wid=1685914618851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他們打起背包、風餐露宿、肩扛人挑。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他們一無技術資料、二無專業人才、三無發展基礎,他們“一邊建設、一邊研究”,硬是憑著一腔報國熱血,在一張白紙上,繪就了中國航空防護救生事業燦爛篇章。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他們在被當地人稱為是一個‘下雨一團糟,天晴一把刀,塵灰隨風彌天,行走留意摔跤’的黃泥巴山溝。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裏,我們一群熱血青年,帶著蓬勃生機而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毛澤東時代那一代人《他們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是因為舊中國留下的攤子太破爛,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需要勒緊腰帶艱苦奮鬥。;是因為帝國主義的封鎖和當時提倡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寧願當代人吃苦頭,也要給國家打下個好基礎;是因為準備進行反侵略戰爭,使國防支出超過了科、教、文、衛支出的總和,等等。
《三線建設到“衝上雲霄”》
《從三線建設到“衝上雲霄”,這家企業的故事很勵誌》
湖北日報2021-11-08
毛澤東時代:《50多年前,他們打起背包、風餐露宿、肩扛人挑。》
一無技術資料、二無專業人才、三無發展基礎,他們“一邊建設、一邊研究”,硬是憑著一腔報國熱血,在一張白紙上,繪就了中國航空防護救生事業燦爛篇章。
他們,是“航宇人”。
50多年來,在一代代“航宇人”的努力下,航空工業航宇(以下簡稱航宇)胸懷航空報國之誌,篤行航空強國使命,依托航空防護救生和空降空投專業優勢,研製的救生防護裝備不僅實現了型號配套全覆蓋,滿足了我國航空防護救生裝備武器現代化的需求,還成功走出國門,出口數十個國家。
艱苦創業,隻為航空報國
“當時大家從祖國四麵八方奔赴襄陽西郊筆架山下的魯家衝山溝裏,昔日的魯家衝被當地人稱為是一個‘下雨一團糟,天晴一把刀,塵灰隨風彌天,行走留意摔跤’的黃泥巴山溝。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裏,我們一群熱血青年,帶著蓬勃生機而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10月11日,回憶起當年的三線建設經曆,78歲的杜國泰依舊心潮澎湃。
杜國泰是原610研究所(原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的工會主席。610研究所,是航空工業航宇的組成部分。
1964年10月開始,經過調整、整頓的航空工業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始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那時,航宇的父輩們,打起背包,從祖國的四麵八方,匯集到湖北襄陽,開啟了航空報國的艱苦創業大潮。
“為了省錢,我們與施工隊一起搬磚頭、運沙子、挖溝渠、拌水泥……日常飲用的水都是堰塘水,加了明礬簡單過濾一下喝。沒有廠房、試驗室等基礎設施,我們自己從火車站拉鋼筋、電線杆,兩個男人拉一板車,三個女人拉一板車。”杜國泰回憶,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支撐大家的就是“航空報國”的理想和信念。
杜國泰說,回想這幾十年的發展,自己感觸最深的就是當時參與三線建設者的那股精氣神兒,“‘把一切獻給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些都是我們國防科技工業者共同的價值取向。”
2003年,原航空工業駐襄陽市的漢江機械廠(國營510廠)、宏偉機械廠(國營520廠)和原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610所)整合成一體化實體運營的航宇。
克難攻堅,篤行強國使命
火箭橇試驗滑軌是航空工業科研、生產發展必不可少的大型缺門試驗設施。軌道精度要求高,技術難度大,建設周期長,多年來總停留在方案階段。杜國泰介紹,在火箭橇滑軌建設論證的初期,公司曾經通過多渠道多方聯絡,擬引進有關國家火箭橇滑軌的建設技術,但因這些國家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均未能實現。
“最終隻能由我們自己挑起了這副重擔。”杜國泰說,公司百餘名工程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陸續進駐施工現場,從試驗到正式加工、焊接,從安裝到調測,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航宇建設的火箭橇試驗滑軌的直線精度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1993年,航宇的火箭橇滑軌試驗場投入使用,在此後的航空救生設備研製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彈射救生座椅,被稱為藍天上的“諾亞方舟”,直接關係到飛行員的生命安全。
設計研發彈射救生座椅,是35歲的馮星一直在做的事。
馮星2013年從南京理工大學畢業後進入航宇工作,現任彈射救生技術研發部副部長。
2020年,在某型座椅的狀態鑒定試驗中,高速彈射出現了問題,嚴重影響了座椅技術鑒定進程。
作為故障主要負責人,為盡快完成技術歸零,馮星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方案製定、試驗件跟產、高吹跟試。技術攻關期間,馮星跟試60天,驗證試驗30輪次,完成高速氣流吹風試驗達150次。“有一次試驗,因為頭靠支座上一個螺釘沒有完全擰緊,導致驗證試驗失敗。那一次,我真正領悟了‘細節決定成敗’的含義。”馮星說,經過努力,團隊攻克了技術難題。
8年來,馮星先後榮立航空工業集團航空報國立功獎個人三等功、國家國防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
馮星說:“設計新一代彈射座椅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我們‘85後’的身上,未來彈射座椅的發展一定是更加智能、舒適和集成。麵對新的使命任務,我的目標就是沿著前輩們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砥礪前行,繼續為藍天上的‘生命之舟’保駕護航。”
一棒接著一棒跑,一代接著一代幹。
如今,航宇不僅完成了繁重的現代化航空裝備配套科研生產任務,而且在防護救生和空降空投專業領域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成為世界防護救生空降空投專業領域的係統級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