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時代上海的《國營農場》

(2024-09-06 12:27:07) 下一個

毛澤東時代上海的《國營農場》

 

 

 

上海的國營農場都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圍墾灘塗創建的。1954年9月,建立的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國營農場。至1990年底,上海共有18個國營農場。

18個國營農場中,15個農場坐落在上海的崇明、南匯、奉賢縣和寶山區的沿江傍海地區。另外3個農場分別在安徽省的南部山區和江蘇省的黃海之濱。

1960年9月建立上海市圍墾總指揮部。1963年3月,撤銷上海市圍墾總指揮部,成立了上海市農墾局。“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市農墾局撤銷,國營農場由上海市農業局管轄。1976年6月,上海市農場管理局建立。

1968年開始,國營農場以安置城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為主。至1978年底,上海農墾先後安置知青368778人,其中:

1968年安置66屆、67屆、68屆初高中畢業生56107人;

1970年安置69屆初高中畢業生200人;

1972年安置72屆中學畢業生34415人;

1973年安置72屆、73屆中學畢業生56316人;

1974年安置73屆、74屆中學畢業生71933人;

1975年安置74屆、75屆中學畢業生66322人;

1977年安置75屆、76屆中學畢業生43343人;

1978年根據本人自願,招收537名77屆應屆中學畢業生。

如今,上海42萬多人的第二故鄉——上海原市屬18家國營農場,已在時間的長河中經過改製重組,不複存在了。但那片天、那塊地、那些往事,依然令當年的農場知青情結深深。
點擊重溫

前衛農場

前衛農場,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吳淞口外的長興島上。1958年冬,為建立副食品生產基地,上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在島的中部,上海市虹口區在島的東部,華東電業管理局在島的沿海東南部,上海市物資局、上海市外貿局在島的西部(後與農民圍地調換到東部),上海市商業一局、上海市商業二局在島的中部圍墾海灘,創建農牧場。1963年,歸屬於上海市農墾局後,虹口區畜牧場、華東電業管理局農場和物資局長興島農場、外貿局長興島農場、商業一局長興島農場合並為上海虹口區畜牧場;1964年,虹口區畜牧場和商業二局農場(又名三高農場)合並為三高農場;1966年,上海市三高農場和上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農場(又名金帶沙農場)合並為前衛農場。因地處長江口、上海的前哨,取保衛之意,故名。麵積13.1平方公裏(合19655.91畝)。至1990年,農場總人口7250人,上海知青占85%以上。1988年起,對外亦稱上海前衛實業公司。東片占地5.9平方公裏,主要是產糧區。西片占地7.2平方公裏,是農場中心區,由場部,生活區及工廠區、桔園組成。前衛新村、車燈新村等住宅區分布在車燈支路、潘圓公路相交處。場部已形成商業配套、文娛設施齊全的集鎮。有車燈、氣筒、自行車零件、塑料、電器等廠。旅遊景點有上海桔園、蒙古村。是一個工、農、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朝陽農場

朝陽農場位於原南匯區境內東北部,,東瀕東海,南朝公路的終點。1990年總麵積10.67平方公裏,計16000畝,總人口3154人,固定職工2183人,上海知識青年504人,占23.1%。朝陽農場原是東海農場北片劃出的12個連隊,4518畝土地,1974年籌建農場,1975年9月30日正式成立,定為朝陽農場。因場部設在朝陽村而得名。1977~1988年,在朝陽農場外灘塗分六期圍海造地,耕地麵積增加近1倍。1984年8月,朝陽農場並入東海農場,撤銷原場建製,改為東海農場朝陽地區,1985年1月,成立朝陽實業公司,隸屬東海農場。1988年7月,恢複朝陽農場建製,與朝陽實業公司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現管轄農業單位7個、工業單位11個、其他直屬基層單位10個,共27個。是一個工、農、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東海農場

東海農場,位於南匯縣東南部,東頻東海,三三公路東端。1960年3月建,初名南匯縣機耕農場。1963年12月,劃歸上海市農墾局管轄,改名為東海農場。1967年初,改名為紅衛農場,1968年恢複原名。東海農場總麵積15.2平方公裏。1990年總人口6243人,固定職工4196人。其中,上海知識青年1112人,占26.5%。東海農場建場後,曾經過三次劃分,一次合並。1973年底,將杭州灣北岸(南灘)2個生產隊的238畝和2個隊外麵(1973年市圍墾)的170畝土地,共4158畝劃給五七農場(今蘆潮港農場);1974年10月,又將插網港以北至清家泓的11個生產隊、1個工程隊,546畝土地劃給朝陽農場。1984年8月,朝陽農場並入東海農場,改名為東海農場朝陽地區。1985年1月,成立朝陽實業公司,隸屬於東海農場。1988年4月,朝陽實業公司與東海農場分開恢複朝陽農場建製。是一個工、農、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蘆潮港農場

蘆潮港農場,位於南匯縣東南部,南瀕臨杭州灣。建於1973年,初名為五七農場,1981年5月改名為蘆潮港農場。場部設在蘆湖港鎮。1989年,全場土地總麵積為13650畝,其中耕地7015畝。建場初,有固定職工3602人,1977年為8063人,1990年底為2863人,其中,知識青年739人,總人口3602人。,全場共轄32個獨立建製單位。農業生產以糧、棉、油為主,工業品有電子原件、塑料製品、針織品等。

五四農場

五四農場位於原奉賢縣東南的杭州灣畔。創建於1954年,曾名奉賢農場,又名國營奉賢機械農場,後改稱濱海農場。1963年10月,以建場年份更名為“五四農場”。五四農場經過五次圍墾擴場,多次劃並。1974年1月,劃出8個大隊,7092畝土地,3571人建立上海市五七農場(今名蘆潮港農場)後,由原跨南匯、奉賢兩縣沿海境地變為純屬奉賢縣境內。東西長8.4裏,南北寬3.2公裏,總麵積為28.15平方公裏,可耕地1724畝。1990年五四農場總人口1094人,職工698人,其中,上海知識青年2034人,占29.1%。老場部在四團港南口;新場部街區跨中港。設農業和工業兩個公司,是一個農、工、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燎原農場

燎原農場位於上海市原奉賢區境內東南沿海。1974年6月成立,西靠星火農場,取“星火燎原”之意而名。1990年總麵積為18平方公裏,耕地麵積13900畝,人口4688人,職工3161人,知識青年598人,占34%。燎原農場土地由兩部分組成,東南部是1973年冬圍墾的新墾區,麵積15890畝。西北部是 1974年1月從星火農場劃出青年河以東6個農業隊、1個磚瓦廠、1個機耕隊的土地,麵積2萬畝,職工2741人。農場下屬31個單位。農業生產基本實現半機械化或機械化。是一個農、工、副兼營的經濟實體,產“三星”、“上海”牌蚊香。

星火農場

星火農場位於奉賢縣南部,東界燎原農場,南瀕杭州灣。創建於1959年6月,由奉賢縣人民委員會組織圍海造田建場,9月定名為奉賢縣海濱農場。1961年4月,與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合並,稱奉賢海濱農場。1963年3月,又以原場界兩場分開。同年4月,閔行區畜牧場並入海濱農場。1966年7月,改名為星火農場。1973年冬,在農場外海塗進行了擴圍,造田11171畝。同年,將青年河以東的近2萬畝土地劃給新建的燎原農場。1990年占地麵積21.26平方公裏,可耕田20020畝。人口10193人,固定職工6616人,40%是市區知識青年。場部街區沿星火公路呈長方形分布,是一個農、工、副兼營的經濟實體。產枇杷膏。1984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星火開發區(輕紡工業)。

黃山茶林場

黃山茶林場位於皖南山區黃山腳下,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臨近旅遊勝地黃山風景區。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上海付出300萬元。是年12月,建立了上海市黃山茶林場,隸屬於上海市農墾局。1966年12月,經安徽省和上海市協商,把原從黃山茶林場劃出的部分土地建立的安徽黃山林場,又劃給上海,改名為上海市黃山林場。1968年8月,上海市黃山茶林場與上海市黃山林場合並,仍稱上海市黃山茶林場。共有土地約9.5萬畝,其中,茶園麵積4180畝,職工6400人,上海知青占90%以上。黃山茶林場有著名的十一位知青烈士紀念地。

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地處皖南山區,位於以產歙硯徽墨聞名天下的歙縣境內,東臨練江,西望黃山,是一片臨山傍水的丘陵地帶。以當地水係練江命名。距曆史古城徽州府,又稱歙州(今歙縣城地)7公裏,距黃山市(屯溪)34公裏,距黃山風景區80公裏。練江牧場始建於1966年,原是安徽省徽州農場,1965年底撤銷,為建立上海市“三線”奶牛乳品生產基地。1966年3月,從市郊農場和牛奶公司抽調幹都工人70餘人在虹口區、閘北區招收社會青年837人,與原留場20多名幹部,建立了上海市練江牧場,先建立了4個農業隊和1個畜牧隊,調進奶牛197頭,年底固定職工926人,總人口1019人。隸屬於上海市牛奶公司,1974年改隸屬於上海市農場局。“文革”期間,安置了大批城市知識青年,又建立了3個農業隊和一些場直屬單位,1978年職工人數達到3500人。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共計3774名。全場有土地4300畝,耕地2385畝,水麵積100畝。

海豐農場

海豐農場地處江蘇省大豐縣境內東部黃海邊。建於1973年3月,原是上海市勞改局所屬上海農場的一部分。即元華分場(含現在的新華管區)、下明分場、隆豐和安豐兩地區、鹽場以及未圍南鹽場草蕩。從1973年3月~1975年3月,上海農場將上述地域分三次劃給海豐,土地總麵積為182275畝。其中,元華分場、下明分場、隆豐和安豐兩地區構成了海豐的老墾區,土地麵積為114015畝。1975年,上海市在江蘇鹽城地區配合下,從老墾區向東圍黃海灘塗24.2萬畝。其中2.2萬多畝劃給江蘇大豐縣,4.6萬畝劃給上海農場,其餘17餘萬畝歸屬海豐,構成了海豐農場的新墾區。1980年,將下明分場劃給上海農場,老墾區麵積減少4萬畝。至1990年,海豐農場新老墾區共有土地36.06萬畝。海豐農場職工大部分來自上海市的初高中畢業生,到1980年,農場共有職工33649人,是年年底知青和郊縣來的職工全部遷到郊縣農場,留下二三千人都是從市區、當地和外地調入的幹部、技術人員和及其家屬子女。1982年,從新疆農墾係統轉到海豐農場上海支疆青年9715人。1987年起,部分新疆上海知識青年轉移到郊縣農場。1990年全場有職工7284人。


歲月可以把許多事情淡忘,但那段生活確實令農場知青永難忘懷。

來自:“上海農場知青網”公眾號

文史來源:《上海農墾誌》、《上海地名誌》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時代全國的《國營農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毛澤東時代,經過30多年的艱苦奮鬥,到1985年末,全國已有各類《國營農場》2700多個,擁有耕地480多萬公頃。

這些《國營農場》,它們分屬農牧漁業部門以及軍事、僑務和工交等部門管理。

其中農牧漁業部門(農墾部門)管理的農場2055個,土地總麵積2373萬公頃(內有耕地400多萬公頃)。

軍事部門管理的農場386個,耕地20.5萬公頃。

僑務部門管理的農場有86個,耕地4.9萬公頃。

《國營農場》建設的蓬勃發展,使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據統計,1985年全國農墾係統的《國營農場》向國家交售糧食(包括大豆)334.1萬噸,商品率高達47.8%,比1956年增加12.1倍。

另外幾種產品產量和供應量在全國還占有較大比重:天然橡膠占90%,供應京、津、滬等城市的牛奶占80%,乳製品占全國的1/3(1984年),人參、鹿茸分別占14%和60%,啤酒花占70%,供應港澳的活豬占20%,等等。

此外,《國營農場》在向農民傳授先進技術,推廣先進經驗,為兄弟民族培養人才,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增強民族團結,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等方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國營農場》的主要任務是:擴大耕地麵積,為國家提供商品糧食和其他商品農副產品,建成內外貿商品生產基地;積累經驗,培養人才,在農業實現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過程中起示範作用;支持和幫助農民發展商品生產,成為農村先進技術和良種推廣、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的服務中心。邊疆省區的國有農場還負有屯墾戍邊和幫助少數民族繁榮經濟、文化的任務。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證供給,減輕人民負擔,黨中央和毛主席號召各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學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解放戰爭期間,在關東,為了安置複員軍人和被俘的蔣軍官兵,曾開墾荒地建立農場。

新疆民族的革命部隊,在堅持反對國民黨軍的鬥爭中,也曾經開荒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國民經濟,又動員了三十多個師參加生產建設。

其中進入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同本地人民軍隊及國民黨起義軍隊會合以後,立即展開了勞動生產運動。

在華南有幾個師的轉業部隊,組織了墾殖局,種植橡膠和熱帶經濟作物。

在此前後,全國各省為了解決複員軍人和失業人員的勞動就業問題,也都建立了一些國營農場,發展農業生產,並且向農民起集體經營的示範作用。

由此可見,新中國的國營大農牧企業,不是從接受地主資產階級的遺產開始,而是依靠人力、畜力和舊式農具開墾荒地發展起來的。

就是這樣,新中國依靠軍隊的複員官兵(其中包括許多年老體弱和英勇戰鬥殘廢了的同誌),團結了全體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經過幾年的辛勤勞動,熬過了幾年的艱苦困難,現已把一部分荒野變成了良田,蓋起了房舍,建立了家園。

許多農場已經是綠樹成蔭,水渠縱橫,果木成林,家畜成群了。

這種豪邁勞動的成果,已經日益提高這些複員官兵和農場職工的社會主義事業心,日益提高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也正在日益吸引全國廣大的青年男女,來參加邊疆地區的墾荒事業。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已有五百四十個國營農場,其中大多數已達到了高額的產量。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全國已經有五百四十個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的國營農場,耕地麵積達到一千五百萬畝。

其中,大多數農場已經達到了高額的產量,一九五五年國營農場的糧食平均單位麵積產量高於全國農民的百分之十左右,棉花高百分之八十左右。

在新疆瑪納斯河軍墾農場五萬多畝棉田的大麵積上,每畝達到了四百斤籽棉的豐產。

黑龍江省的九三農墾管理局的榮軍農場,在一千多畝地上,平均每畝產春小麥四百一十六點八斤。

大多數農場給農民供給了優良的種籽和種畜,對農業合作社正起著示範作用。

蘇聯共產黨贈送機械裝備並且派遣專家幫助新中國建成的“友誼農場”和捷克斯洛伐克贈送機械設備和派遣專家正在建立的“中捷友誼農場”,它們都將成為新中國《國營農場》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將開墾耕地三千五百萬畝。

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國營機械化農場的開墾耕地七百五十八萬畝,可以完成,連軍墾農場將共達到一千五百萬畝。到一九五七年可共達到二千五百萬畝。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將開墾耕地三千五百萬畝,這個計劃完成後,我國國營農場的耕地將共達六千萬畝。

為著完成上述開荒任務,毛澤東時代的中共中央計劃以新疆、黑龍江和華南為重點,並且將根據這些地區的特點,發展大農牧業經濟,經營不同的特產,生產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

新疆地區的開墾,雖然水利工程投資大,但由於有著植棉的優越條件,已經有了植棉的經驗,棉田的產量很高,年年保收。如果到一九六二年新疆軍墾國營農場和地方國營農場的棉田增加到四百萬畝,每畝以產皮棉一百二十斤計,那末,一年就即可以產棉花四百八十萬擔。相當於全國同年總產量的百分之十。

黑龍江省國營農場和鐵道兵農場,如果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耕地麵積達到三千三百萬畝,就可以爭取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生產大豆四百五十萬噸(五年累計數),相當國家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出口大豆的一半。

華南墾殖局的橡膠園,遭受一九五四年百年未有的大凍害以後,現已逐漸恢複,廣東(包括海南島)、廣西、雲南都有種植橡膠和熱帶特產飲料、香料作物的好條件。因此應該積極發展以熱帶亞熱帶的作物為主的多種經營。

加強地方國營農牧場對當地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示範作用。全中國各省、區的地方國營農場也必須以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為指針,因地製宜地進行多種經營,一方麵,向當地農業合作社學習耕作方法,另一方麵又給當地農業合作社供給已經證明並且經過技術鑒定的優良種籽、種畜和油籽樹、果樹苗,推廣當地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提供經營管理的經驗,為此目的,毛澤東時代對於各個地方國營農場的投資的分配和技術人材的配備,應當給以應有的注意。同時,應當貫徹執行勤儉辦場的方針,充分發揮人力、畜力的勞動效率,使各地的國營農場對於當地農業合作社真正起示範作用。

《國營農場》是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組織的最高形式,是生產各種農產品的大農牧業企業。

毛澤東時代的《國營農場》還處在初步發展的階段,它的耕地麵積和產量在全國耕地麵積和農業產量中所占的比重都還小。

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每人平均隻有三畝多耕地,又由於中國幅員廣大氣候溫和,全國各地特別在邊疆有著大量的土地可以開墾。

所以,中國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步地發展更多的國營農場,開墾更多的荒地,生產更多的農牧產品,以供應人民生活和對外出口的需要。

因此,中國必須充分發揮現有農場的生產潛力,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提高單位麵積產量,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積累經驗,培養幹部,並且做好荒地勘測、土壤調查、水利勘測和規劃設計工作,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更大規模的開荒創造有利的條件作好充分的準備。相信在毛澤東時代的全體從事於農墾事業的人民,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的鼓舞下,將滿懷信心地完成黨中央和國家給予人民的任務,使國營農牧業進一步地發展起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