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人斯諾登披露廣泛監控項目
棱鏡,是指透明材料做成的多麵體,光線通過它會發生分光或色散。但在2013年6月6日,這個詞語被賦予了令人震驚的新含義:
美國國安局和FBI通過進入各大網絡運營商的服務器,監控普通民眾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這一項目被稱為“棱鏡”。在“棱鏡”的倒映下,深藏在陰影之後的“黑客帝國”逐漸暴露在陽光中。
消息引起軒然大波。奧巴馬政府被斥濫用職權、侵犯民眾隱私;他本人也被認為“不能信任”,國安局更是被推上風口浪尖。數日後,爆料者、前美國防務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現身香港,並揭露更多細節;這名步阿桑奇後塵的29歲年輕人被政界斥為“叛徒”,被人權組織捧為“英雄”。
美國情報機構工作員工舉報人:《斯諾登泄密事件》
2013年6月,美國舉報人愛德華-斯諾登史無前例地披露了情報機構運作的廣泛監控項目,令世界為之震動。2013年6月6日,《衛報》上的一篇文章是根據告密者愛德華-斯諾登泄露的信息發表的一係列文章中的第一篇,該文章揭示了美國由秘密部門NSA和FBI完成的全球無限製的間諜計劃。這篇文章揭示了國家安全局正在收集數百萬美國居民的電話交談數據的事實。
此後,《華盛頓郵報》接著披露了 “棱鏡 “竊聽計劃。根據該報告,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直接竊聽中央電腦,從而竊聽蘋果、美國在線、穀歌、Facebook、微軟、雅虎和Skype等互聯網公司的客戶數據。例如,他們獲得了視頻、照片、電子郵件、文件和聯係人數據,從而能夠創建廣泛的用戶檔案。
在幾天後發表的視頻聲明中,告密者愛德華-斯諾登描述了美國的間諜活動能力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如果我想查看你的電子郵件或你妻子的電話,我所要做的就是調出截獲的數據。” 任何被授權的情報人員可以在沒有司法授權的情況下大規模地獲得被通緝者的 “電子郵件、密碼、通話數據、信用卡信息”。
在愛德華-斯諾登披露國家安全局的極端監控機製十年後,對更多監控的推動仍在繼續。2013年6月,舉報人愛德華-斯諾登史無前例地披露了情報機構運作的廣泛監控項目,如PRISM和XKeyscore,令世界為之震動。美國政府認為泄密事件是一種叛國行為。因此斯諾登開始了逃亡生活。被俄羅斯收留。
6月6日:機密曝光: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首先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棱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互聯網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裏挖掘數據、搜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穀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互聯網巨頭皆參與其中。
6月6日晚:承認辯護:美國官方承認進行搜集情報活動,但目標是“外國人”,堅稱此舉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美國總統奧巴馬次日強調,這一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或在美國的人,目的在於反恐和保障美國人安全。
6月10日:揭秘者現身:“棱鏡”項目的揭秘者,29歲的男子斯諾登現身。他藏身香港,此前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任職,有機會接觸美國情報機構的相關計劃。
6月11日:撇清幹係:被牽涉進“監控門”的9家IT公司中的穀歌、微軟和“臉譜”等相繼發表聲明,呼籲美國政府采取更透明態度,披露安全機構要求企業提供相關數據的情況,以證明這些企業的“清白”。
6月12日:再次辯護:陷入輿論漩渦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曆山大首次對“監控門”作出辯護,稱該計劃曾幫助政府成功挫敗了數十次恐怖襲擊陰謀。
6月12日:中國受害:美國“監控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再度爆料,稱美國情報部門早在2009年就開始監控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電腦係統。美國國家安全局在全球進行超過61000個入侵電腦行動,其中數以百計目標針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範圍涵蓋政商學界。他指出香港中文大學是目標之一。
6月13日:刑事調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羅伯特·穆勒首度證實,FBI正在對“監視門”主角斯諾登進行刑事調查,“這些泄密行為嚴重損害國家安全,我們正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追究此人的泄密責任”。
何為“棱鏡”?
“棱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該項目的正式名稱為“US-984XN”。“棱鏡”計劃被列為美國最高機密,對搜集對象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情報跟蹤,獲取的信息包括郵件、聊天記錄、視頻、照片、存儲數據、文件傳輸、視頻會議及登錄信息。
科技成監控幫凶?NSA在美國各地建立了竊聽站,並幫助建造了一台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以破解保護信息的編碼。該機構有效地挖掘元數據的能力,已經使竊聽和偷聽通訊內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美國政府看見了什麽?
根據斯諾登披露的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接觸到大量個人聊天日誌、存儲的數據、語音通信、文件傳輸、個人社交網絡數據。
多少網絡巨頭牽涉其中?“棱鏡”項目監視範圍很廣,微軟、雅虎、穀歌、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蘋果9大網絡巨頭牽涉其中;除此之外,還有數千家公司也為政府情報機構提供敏感資料,以獲得包括機密情報在內的多種好處。
我們是否遭到監視?奧巴馬稱:“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100%便利。”英國外交大臣黑格表示,英國的守法公民永遠不會知道政府部門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盜或者挫敗恐怖襲擊所作的一切事情。
十年前,2013 年 6 月 5 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職員、國防承包商博思艾倫谘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聯邦調查局(FBI)於 2007 年啟動的“棱鏡”(PRISM)秘密監聽計劃,揭開了美國“竊聽醜聞”的蓋子,使美國的網絡空間情報獲取工程體係漸浮水麵。此後十年間,美國的大規模、無差別監聽計劃仍不斷被曝光。事實證明,美國並未因各種曝光而收斂網絡竊密和監聽活動,而是變本加厲地強化其網絡空間情報獲取能力,將網絡空間行動視為維護其全球霸權的重要工具。
“棱鏡”曝出美網絡空間情報獲取是龐大工程
“棱鏡”項目是斯諾登曝光的 NSA 始於 2004 年的“星風”(STELLARWIND)監控計劃的四個項目之一,其餘三個項目分別是“主幹道”(MAINWAY)、“核子”(NUCLEON)和“碼頭”(MARINA)。“棱鏡”項目主要對即時通信和存儲資料進行深度監聽和數據獲取;“主幹道”項目監控美國四大電信運營商 AT&T、SBC、BellSouth和 Verizon 電話記錄;“核子”項目截獲電話通話內容並進行日常關鍵詞監控;“碼頭”項目的目的是獲取互聯網“元數據”並進行存儲、分析。“星風”計劃的駭人之處在於:一是無人幸免,上至包括美國盟國的領導人日本首相和德國總理在內的 35 位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美國民眾,都是被監控的對象;二是無處不在,能夠監聽的既有電子通信也有無線電通信,包括但不限於電子郵件、視頻/語音聊天、照片/視頻、文件傳輸和社交網絡信息等;三是無所不用,微軟、雅虎、穀歌、臉書、Paltalk、YouTube、AOL、Skype、蘋果等九家美國網絡巨頭均參與項目,為政府提供數據。
從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美國陸續通過“三葉草”(SHAMROCK)、“尖塔”(MINARET)等計劃,建立了對電報電話係統的監聽存檔機製。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美國建設以“梯隊”(ECHELON)為代表的各類信號情報獲取係統。在這些大型信號情報獲取係統的基礎上,美方開展了大量針對性的信號情報監聽項目。通過大型海底光纜監聽、重點特殊區域監聽、計算機網絡利用(CNE)、運營商入侵、衛星監聽、第三方情報共享等方式,美方能夠在全球範圍獲取包括電子郵件、文件傳輸、語音通話、網絡訪問、短信、傳真、電報等在內的各類網空信號情報,形成了網空作業的“先天優勢”。
在此基礎上,美國又建立以“湍流”(TURBULENCE)為代表的進攻性能力支撐體係,通過被動信號情報獲取、主動信號情報獲取、任務邏輯控製、情報擴散與聚合、定向定位等相關能力模塊,實現完整的網絡空間情報循環,繼而結合“監護”(TUTELAGE)、“量子”(QUANTUM)等網絡空間攻防能力模塊,美國進一步實現情報驅動的網絡空間積極防禦和進攻行動。
正如中國網絡安全產業聯盟報告所述,“斯諾登事件”讓大家看到,美國情報機構網絡空間情報獲取工程是一個“大到無形”的龐大體係。
有人說:人的本性《貪婪》。而科技的進步《加持了貪婪》。《人》是怎麽來的?大概有二種傳說,一說是神造了《人》。另一種說法是《人》從猴子演變而來。《人》之本性是什麽?自古先人就有種種說法:《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惡都有。但《人》之善惡,或是自私自利和《貪婪》是有區別的。人的《貪婪》似乎從小就己有之。而隨著人的長大,《貪婪》就會越來越大。而整個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不斷加持了《貪婪》。
這從人類社會的進化中可以被征實,神造人類中女子隻為貪吃一個蘋果而己。在原始社會中的人類隻為多吃一點為目的去享受收獲的食物。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隻是為了掌控自己買的奴隸來幹活。到了封建社會封建主們《貪婪》財富女人了,這時候《貪婪》的財富和享受富貴生活不及資本主義社會裏的資本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的科技的進步《加持了貪婪》,例如工廠自動化後產生的剩餘價值多了,資本家們《貪婪》的財富,遠遠多於封建社會中的小作坊裏的小老板所得到的利潤。這就是科技的進步《加持了貪婪》。
在資本主義的早期開始,隨著科技的進步,資本家們可以到全世界每一個地方去《割韭菜》漲財富,不就是《加持了貪婪》。通過各種手段滿世界去《割韭菜》漲財富,不讓割就用戰爭的形式去搶,甚至以加關稅,罰款,製裁,凍結銀行存款,沒收財產等為己有。
人性最大的弱點是自私,更是《貪婪》。《貪婪》是知足的對立麵,指的是《欲望》得不到滿足而不斷追求,很多童話故事和名人作品都曾指出貪婪會給人帶來非常不好的後果,即過猶不及。而《欲望》是永無止鏡的。
正是因為無數曆史人物奮不顧身、前仆後繼地去追求真理,永不停歇,人類才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徑。但從其另一麵來講,貪婪也是人類的一大弱點。
首先,貪婪讓人變得麵目全非。貪婪是一種近乎狂熱的追求,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放在其目標之上,而忽略了其他的東西。
例如,人到中年,就會一心想要賺錢,很多人的腦子裏除了賺錢基本上不存在其他東西,他們過分重視家庭的物質條件,而忽略了家人的心情和彼此之間的情感聯係。
他們或許答應周末陪孩子去玩,可一通電話就能讓他們食言,對於中年人來說這種承諾算不了什麽,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他們的整個世界,食言傷害了他們的心,也打破了互相信任的紐帶。
他們也可能會忽視妻子的心情,沉重的壓力讓他們整日眉頭緊皺,他們把消極的情緒帶回家裏,對妻子的容忍度也直線下降,夫妻之間的爭吵也愈發激烈。
其實幾年之後當他們回頭一看,或許當年對錢的過分執著並沒有什麽好處,家庭的狀況並不會因此而好上一分,家庭關係惡劣的原因無非是對於金錢的貪婪。
其次,貪婪可能會讓人得不償失。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人們自我實現的需要促使人不知滿足,不斷進步,但誰能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麽呢?
很多時候,人們的欲望就像一條“倒U型曲線”,隨著努力水平的提高,人們所獲得的利益也不斷增長,但它存在一個最高點,超過了最高點,人們的利益就會逐漸下降,甚至斷崖式下滑。
例如買彩票,喜歡買彩票的人長年累月堅持購買,對彩票中獎的規律也爛熟於心,偶然一次中了大獎,他們喜形於色,得意洋洋,覺得自己不趁著現在大量購入簡直是浪費了運氣。
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想象之中的二次中獎並未到來,先前所得卻大幅縮水。
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賭徒心理,一方麵,他們總是認為否極泰來,一旦多次錯失機會,下一次就一定會中獎;另一方麵,他們認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當運氣到來時,他們就要緊緊抓住它。
與其說他們相信的是運氣,倒不如說是“玄學”,即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心理學家分析後得出結論,賭徒的心理其實是發生了非關聯性強化,即在模糊情境中,偶然的一次行為導致了預期的結果,那麽今後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會多次出現。
實際上中獎和他們的某種禱告或是猜測毫無關係,一切都是概率問題。
貪婪讓人得不償失,麵對自己的貪婪,人們應該見好就收,這跟炒股其實是一個道理。
貪婪還讓人變得麻木,例如對於快樂的貪婪。有些人過分追求快樂,認為隻要自己不快樂就是不正常,但實際上快樂和痛苦總是交替存在的。
有些人表麵上看起來很快樂,但他們下一刻就可能遭遇挫折,有些人現在很痛苦,但下一秒就可能峰回路轉。
對快樂的貪婪心理讓人變得無所事事,由於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他們遭遇了太多的挫折,於是他們就想要改變現狀,思考著如何才能一勞永逸。
其實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不快樂的,隻要人的能力有限,人們就可能會不快樂。
因此盲目地追求快樂是沒有必要的,聰明人會自娛自樂,苦中作樂,在痛苦中追求快樂才是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棱鏡”計劃曝光十年來,在龐大的網空情報獲取工程體係支撐下,美國不遺餘力地拓展其網空情報獲取能力,並綜合運用法律、機製、聯盟、資金等策略,予以全麵支持與保障。所以說,美國的網空情報獲取能力為最強。而且又以“狼外婆“的身分出現的,還舉個“合法“的牌。
(一)法律授權,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法律給情報行動賦權是美國一貫的做法。2015 年,美國參議院通過《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法案》,允許私營企業將其用戶信息與國土安全部(DHS)共享,要求 DHS 有義務將得到的數據分享給包括 FBI 和 NSA 在內的所有相關政府機構。盡管蘋果、穀歌、推特等企業公開表明反對該法案,但是後來不斷被曝光的事實顯示,這些互聯網巨頭向美國政府提供了用戶數據。
1978 年,美國頒布《涉外情報監控法》,引入司法審查機製,防止政府部門濫用情報監控權。但是,2001 年“9·11”事件後,美國會先後頒布《愛國者法案》《保護美國法》《涉外情報監控法修正案》,於 2008 年增加第 702 條為正式條款,對《涉外情報監控法》進行修訂,允許美情報機構在不經法庭授權的情況下,在美本土監控境外外籍人士的電話和電子郵件。該條款有效期需經過美國國會定期授權,2018 年授權的期限將於 2023 年 12 月 31 日到期。
702 條款是美情報機構濫用監控特權的“尚方寶劍”。據《紐約時報》報道,2021 年,法院隻簽發了 300 份秘密搜集美國境內美國人或外國人數據的授權。同年,在 702 條款的框架下,NSA 對境外超過 23 萬名外國人進行了電子監控。拜登政府 2023 年 4 月表示,702 條款是美國的“寶貴工具”,幫助美軍方、情報機構和執法機關“應對外國威脅”,延長 702 條款有效期是該政府的“關鍵優先事項”。
自 1978 年起,美國國會一般每個財年都要通過一部情報授權法,授權該年度情報界計劃實施的各類國家情報項目,審批、指導一些重大事項。2016 年 9 月,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向國會提交“針對斯諾登未經授權披露信息的審查報告”,評估斯諾登事件損失、影響及處置效果,指出“NSA尚未有效實施斯諾登事件後的安全改進”,而委員會已在 2014、2015、2016 和 2017 財年《情報授權法案》中采取措施改善情報界信息安全性。
(二)公私合作,強占情報資源
私營企業優勢一直是美情報機構獲取情報的重要依托。“棱鏡”事件涉及 9 家美國 IT 巨頭公司。在近年來曝出的監聽監控事件中,也不乏美國高科技公司的身影。
2023 年 4 月,推特 CEO 馬斯克在接受美國媒體《國會山報》采訪時曝光美國政府部門不顧隱私,未經公司和用戶同意私自在推特後台中植入各種監聽代碼,直接可以“完全訪問”推特後台所有的數據。《紐約時報》曾報道,在 2018 年 2 月收到美國司法部傳票後,蘋果公司便按其要求提供了 109 份用戶姓名和電話記錄信息,當時蘋果公司平均每周收到美政府執法部門 250 多份數據信息請求。
美國 IT 企業對其國家戰略威懾力的推動可以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技術和產品優勢為主導時代,其主角是 IBM、蘋果(PC 時代)、微軟、英特爾、思科、甲骨文等高科技軟硬件產品企業;第二階段是以模式和資源為主導的時代,以穀歌、亞馬遜、臉書、推特等為代表的美國互聯網企業,也包括轉型後的蘋果和微軟,開始引領全球生活方式的變革。如今,美國網絡技術優勢服務於國家戰略的趨勢特征依然明顯,有過之而無不及。“9·11”事件之後,美國通過修訂法律,確立了對 IT 巨頭企業進行管理的法律依據,同時,致力於構建信息共享機製。自 2003 年起,美國推動建立行業信息共享與分析中心(ISAC),在私營和公共部門之間提供雙向信息共享。2021 年 8 月 5 日,美國土安全部下設的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推動成立“聯合網絡防禦協作”機構(JCDC),實現網絡信息情報共享,統籌網絡防禦行動。亞馬遜、穀歌、微軟、火眼、AT&T 等 20 餘家美高科技公司均加入該項目。這些情報共享機製為美高科技公司與政府間的信息流通提供了順暢渠道。
高科技公司對美情報獲取的支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直接提供信息數據,例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和威瑞森通信公司(Verizon)等電信業公司與美情報機構的合作;二是提供“預警”情報,例如微軟公開承認在其發現產品存在漏洞或隱患後,會在公開發布補丁之前先向美情報部門提供信息,幫助美國政府評估風險和處置威脅。事實上,這使美方可借此提前利用漏洞;三是提供數據分析平台及技術,例如蘋果、微軟、臉書、穀歌等,尤其是 Palantir 公司,多年來與美國情報機構合作,提供對海量信息進行梳理、分析和破解的技術;四是預置“後門”,例如思科公司近年來多次被曝出產品存在安全漏洞,而這些漏洞可能被美國情報機構所利用。無論是通過強製性法律的被迫行動,還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自願行動,部分美國高科技企業成為美政府的優勢情報資源。
(三)利用盟友,相互情報賦能
“斯諾登事件”爆料顯示,美國情報機構多項秘密監控計劃與“五眼聯盟”共同實施。2014 年,NSA 高級網絡技術分部(ANT)開發針對開源網絡軟硬件產品的監控工具。公開資料顯示,大多數新開發的此類監控工具(網絡攻擊武器)均已交由“五眼聯盟”國家使用。GCHQ 曾利用 NSA 提供的網絡攻擊武器,對比利時電信公司 Belgacom 實施長期的網絡攻擊竊密行動,並將其竊取到的大量歐盟重要信息和數據共享給 NSA。
美國利用盟友的地理位置、資源優勢等大幅擴展網空情報獲取途徑。“五眼聯盟”是美國與西方盟友分享情報的重要聯盟機製。近年來,美國推動形成的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製”中,情報共享也是其中重要一項。美國在 2023 年 3 月出台的新版《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明確把為盟友賦能作為重要戰略支柱之一,強調向“誌同道合”國家進行網絡能力輸出,共享網絡威脅信息,並再次強調“前出防禦”(Defend Forward)戰略。作為該戰略具體實施舉措,美國通過向夥伴和盟友國派遣網絡行動人員執行“前出狩獵”(Hunt Forward Operation)行動,美國將其網絡能力抵近部署到對手周邊,大幅擴展美方網絡情報、偵察和監視範圍,壓縮壓製對手網絡活動空間,以便獲取更大優勢。據《華盛頓郵報》2022年12月報道,美網絡司令部官員透露,自 2018 年以來,美國已向 21 個國家開展了 38 次“前出狩獵”行動。借著向盟友賦能的旗號,美國將其網絡空間行動“觸角”延伸到盟友國家,抵近實施情報收集和行動。
(四)資金保障,確保絕對優勢
美情報機構為了保障情報獲取能力不惜重金。“斯諾登事件”曝光的“棱鏡”計劃每年運營成本為 2000 萬美元,相對其後曝出的行動預算“相形見絀”:“奔牛”計劃 2013 年運作成本為 2.549 億美元;2013 年,NSA 向所有合作的電信公司支付了 2.78 億美元。
除了直接的行動經費預算外,具有 CIA 背景的風投公司 In-Q-TeL 是體現美國國家戰略意誌的資本之手,為維護其全球霸權孵化未來技術。2005 年,CIA 向 In-Q-Tel 注資約 3700 萬美元,到 2014 年,In-Q-Tel 一年募資已達近 9400 萬美元,共計完成了 325 個項目的投資,幫助 240 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崛起。據《華爾街日報》2016 年報道,In-Q-Tel該年度預算不低於 1.2 億美元。
In-Q-Tel 因其特殊背景不以短期經濟利益為出發點,而是基於對技術與市場的前瞻性,通過不斷提供資金支持,逐漸在矽穀建立起具有監視、情報收集、數據分析和網絡戰技術能力的新興科技公司。例如,穀歌地球的前身地圖數據服務商 Keyhole、大數據分析與情報平台 Palantir、全球知名網絡安全公司火眼、ArcSight 都是 In-Q-Tel 的投資成功案例。通過 In-Q-Tel 風投注資,CIA 能夠扶植高新技術企業,保證美國的科技優勢,並籠絡網絡領域人才為其服務。
四、結 語
從“棱鏡”事件至今已有十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就在 2023 年 4 月 13 日,五角大樓“泄密門”事件再次曝光美國竊聽重要盟友政府信息、竊聽聯合國秘書長通信、監視評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等。事實證明,美國奉行雙重標準,秉持霸權邏輯,不遺餘力地開展網空情報獲取活動,在信號情報獲取和投入方麵都具備無與倫比的隱蔽性和反溯源性優勢。通過監聽海底光纜、汙染標準、汙染供應鏈上遊、劫持數據中心、破解智能手機等活動,實現電子郵件、文件傳輸、語音通話、網絡訪問、短信、傳真、電報等各類網空信號情報全覆蓋,支撐其強大的情報獲取能力,服務於維護全球霸權地位的國家戰略。美國是名副其實的“黑客帝國”,正如曾任 CIA 局長的美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在 2019 年所說的那樣,“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我們還有一門課程專門來教這些。這才是美國不斷探索進取的榮耀。”
這才是美國霸權帝國主義老大哥當世界警察的強大資本,借著科技不斷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霸道。
“棱鏡”後持續曝出美國網絡監控活動和事件。
“棱鏡”被曝光之後的十年間,仍不斷有令人震驚的美國監聽、監控項目被曝出,進一步揭露了美國情報機構無孔不入,將黑手伸向行業標準、軟硬件供應鏈上遊、大型平台服務器、移動設備等目標通過植入木馬、預置漏洞、入侵通信鏈路、使用間諜軟件等手段,不斷強化情報獲取能力。“棱鏡”之後被曝出的影響較大的美國監控活動和事件梳理如下。
(一)“奔牛”計劃:破解互聯網密碼汙染加密標準
2013 年 9 月,英國《衛報》和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斯諾登披露的 NSA “奔牛”計劃(BULLRUN),曝光 NSA 能夠破解廣泛使用的在線協議,包括HTTPS、VoIP 和安全套接層(SSL)等。NSA 的備忘錄顯示,NSA 每年花費 2.5 億美元在軟件和硬件中插入後門,且其破解特定網絡通信技術加密的能力涉及多個非常敏感的來源。NSA 將該破解加密項目描述為“美國保持不受限製地訪問和使用網絡空間的入場券”。
“奔牛”計劃是美國情報界“信號情報賦能計劃”(SIGINT Enabling Project)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曝光的該項目絕密預算文件顯示,與科技公司“合作”是該計劃的重要手段,通過“積極與國內和國外 IT 企業合作,暗中影響和/或公開利用其商業產品的設計”“將漏洞插入商業加密係統”。參與此類合作的公司均未具名,這些細節具有更高級別密級。
2013 年 12 月,路透社刊文《連接 NSA 與安全產業先鋒的秘密合同》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2006 年正式發布的 SP 800-90 標準中推薦的確定性隨機位發生器(Dual_EC_DRBG),確實存在 NSA 的後門。在 NIST 將 Dual_EC_DRBG 加密算法納入標準之前的 2004 年,NSA 支付 1000 萬美元與加密技術公司 RSA 達成秘密協議,使具有 NSA 漏洞的 Dual_EC_DRBG 作為 BSafe 加密庫中首選的默認隨機數據生成算法,助其開展大規模監控。美國研究人員證實,因為該算法漏洞的存在,“利用單個 CPU 或計算集群隻需花費數秒或數十秒,就可以獲得通信密鑰”。英國《衛報》2013年評論稱,“NSA 的做法已經動搖了整個互聯網的信任基礎”。
(二)“風擋”計劃:入侵雅虎和穀歌數據中心
2013 年 10 月 31 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同步曝光英國政府通信總部(GCHQ)和 NSA 聯合實施的監控項目“強健”計劃(MUSCULAR)。通過斯諾登披露的文件和知情人士提供的信息,媒體揭露了 GCHQ 和 NSA 通過美國電信運營商 Level 3,秘密侵入連接雅虎和穀歌數據中心處於英國的主要通信鏈路 DS-200B。在 2012 年 12 月至 2013 年 1 月的 30 天內,“強健”計劃收集了 1.81 億份記錄,遠遠超過“棱鏡”計劃每天收集的上百萬數據。但是,這一數據較之“香爐”計劃(INCENSER)還是相形見絀,該計劃同期 30 天內收集了超過 140 億份記錄。
“強健”與“香爐”均為“風擋”計劃(WINDSTOP)的子項目,是 NSA 與所謂“可信第二方”(Trusted Second Party)“五眼聯盟”(FVEY)情報機構合作的監控項目,旨在監控歐洲和中東地區的通信。
“香爐”計劃的監控目標為連接北美東海岸至英國、法國以及連接亞歐的兩條海底光纜,在英國大東電報局(Cable & Wireless)的支持下,在英國康沃爾監控接入點進行數據攔截。海底光纜數據流通過海量壓縮(MVR)進行過濾後提取,除通話外,所有類型的 IP 流量,如 VoIP、電子郵件、web 郵件和即時消息等都被重構,存儲在 NSA 的服務器上供情報人員進行搜索、分析。據《衛報》報道,2011 年,GCHQ 處理了 4 萬個目標,NSA 處理了 3.1 萬個目標。另據被泄露的 GCHQ 文件,由於涉及的光纜運營商印度信實通信公司並非“五眼聯盟”合作夥伴,無法直接暗箱操作,所以為獲取情報,從 2009 年開始,進行代號為 PFENNING ALPHA 的網絡黑客攻擊以便獲取情報。
(三)“怒角”計劃:劫持穀歌和三星應用商店感染智能手機
2015 年 5 月 21 日,加拿大廣播公司與英國《衛報》同時刊文,揭露 NSA 與“五眼聯盟”實施的“怒角”計劃(IRRITANTHORN)。此前,斯諾登披露的文件已顯示,“五眼聯盟”成員國有關機構為蘋果和安卓智能手機設計了間諜軟件。這些間諜軟件在感染目標手機後可獲取電子郵件、文本、網絡曆史記錄、通話記錄、視頻、照片以及所存儲的其他文件。“怒角”計劃則揭示了這些機構如何“利用”應用程序商店服務器發起“中間人攻擊”。
2011 年 11 月 至 2012 年 2 月,“五眼聯盟”情報機構多次開會研討、確立行動方案,通過使用 NSA 的 XKEYSCORE 分析識別流經互聯網光纜的智能手機流量,破解和劫持手機用戶與穀歌和三星應用程序商店的連接,向目標手機發送間諜軟件,收集數據。
XKEYSCORE 是斯諾登曝光的一項 NSA 絕密項目。2013 年 7 月,《衛報》曾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報道。該計劃最初是采集和分析郵件和瀏覽器活動,並建立龐大的“指紋”係統,後來發展為幾乎覆蓋 VoIP、社交聊天等所有網上活動的監視和分析係統。XKEYSCORE 被稱為 NSA 的“穀歌係統”。NSA 在全球 150 個地點設置超過 700 個服務器支持該項目運作。大數據公司 Palantir 的海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分類服務,對該係統給予了有力支持。
(四)“拱形”計劃:監控網絡安全廠商
2015 年 6 月 22 日,美國多家媒體網站“攔截者”“連線”“福布斯”等同步報道“自由斯諾登”網站當天曝光的 NSA 絕密文檔《輕鬆獲勝:利用信號情報了解新病毒》,披露美國情報機構對全球網絡安全廠商實施的“拱形”(CAMBERDADA)計劃。
通過對俄羅斯卡巴斯基等反病毒廠商和用戶間通信的監控,美國情報機構獲取新病毒樣本及其他相關信息,並據此開發網絡攻擊武器。該計劃可能始於 2007 年,由 NSA 下設機構信息保障局(IAD)和威脅行動中心(NTOC)執行。除卡巴斯基外,該計劃後續目標涉及歐洲和亞洲 16 個國家的 23 家全球重點網絡安全廠商。美國邁克菲(McAfee)、賽門鐵克(Symantec)和英國守護士(Sophos)均不在目標名單之上。分析認為,該計劃服務於美國主導的“五眼聯盟”國家情報機構,所列目標為其他國家有能力發現和遏製美國情報活動的安全廠商“黑名單”。
“連線”刊發的文章稱,“拱形”計劃是一個係統性的惡意軟件檢測“逆向工程”。NSA 每天從發送至卡巴斯基的數十萬個惡意樣本中篩選出 10 個進行分析,檢查卡巴斯基殺毒軟件對這些惡意樣本的響應,在確認尚未被納入檢測的樣本後,NSA黑客會“改造惡意軟件”供自己使用,並定期檢查卡巴斯基是否將其納入病毒庫。
(五)“寶庫”/“界限”計劃:操控瑞士加密機公司 Crypto AG
2020 年 2 月 11 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RF)和德國電視二台(ZDF)聯合發布調查報告,曝光 CIA 與德國聯邦情報局(BND)在二戰以來數十年間,通過控製全球最大加密設備製造商瑞士 Crypto AG 公司,竊取全球多達 120 個國家的最高機密。
媒體通過采訪多名匿名情報部門官員及 Crypto AG 公司員工,揭露了這一長達數十年竊密行動的真相。1951 年,Crypto AG 公司與美情報部門達成秘密協議,即最先進型號加密設備隻對美國批準的國家出售,以此得到高達 70 萬美元的損失補償;1967 年,Crypto AG 公司推出取代機械加密的新一代電子加密機,但其內部工作原理完全由 NSA 密碼學家設計;1970 年,美德情報機構聯手收購了Crypto AG 的股份,完全控製了該公司的業務運營、員工雇傭、技術設計及銷售對象。該行動最初代號為“寶庫”(THESAURUS),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被改為“界限”(RUBICON)。
各國本欲使用密碼機保護的通信情報在美德麵前成了高價定製的“皇帝新衣”。《華盛頓郵報》報道稱,20 世紀 80 年代,NSA 破解的外交通信情報中,大約 40% 來自 Crypto AG 加密設備。可以說,Crypto AG 加密機決定了二戰後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走向。CIA 文件顯示,在伊朗與伊拉克長達十年的戰爭期間,美國情報機構截獲了伊朗發送的超過 1.9 萬份加密通信,這些情報對美國而言“可讀性為 80%到 90%”。
(六)“鄧哈默行動”:接入丹麥海底光纜監聽歐洲國家
2021 年 5 月 31 日,丹麥廣播公司(DR)率先報道,德國《明鏡周刊》、英國路透社、阿拉伯半島電視台、今日俄羅斯等媒體轉載,披露 NSA 在 2012 年至 2014 年間與丹麥國防情報局(FE)合作的情況,他們通過接入海底互聯網光纜,對法國、德國、挪威和瑞典的高級官員的移動電話、電子郵件、聊天信息等進行監聽、監視,目標包括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以及外長、財政部長等。此項行動代號為“鄧哈默行動”(Operation DUNHAMMER)。
丹麥因其地理位置而擁有數座連接德國、瑞典、荷蘭、挪威和英國的海底光纜關鍵著陸站點。NSA正是利用其優勢資源,通過監聽海底光纜針對性檢索,使用 XKEYSCORE 分析係統,截獲了歐洲多國官員的通話、短信和網絡信息。
除丹麥外,2020 年 11 月 和 2021 年 5 月,歐洲媒體也連續披露 NSA 通過網絡監控海底光纜對法、德等歐洲盟友進行竊密的醜聞,包括監控意大利的三條海底光纜、日均監控 200 萬個法國通信活動和 1 億多個德國通信活動等。
(七)社交媒體監控軟件 Babel X 采購事件
2022 年 4 月 5 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FBI 與 Babel Street 公司簽訂了高達 2700 萬美元的創紀錄軟件服務合同,購買 5000 份 Babel X 軟件的使用許可,強化 FBI 對社交媒體內容的搜索與追蹤能力,擴大開源情報來源。該合同於 2022 年 3月 1 日生效,持續 5 年。
FBI 表示,此份采購為了能夠從“推特、臉書、Instagram、YouTube、LinkedIn、Deep/Dark Web、VK 及 Telegram”等社交媒體軟件或網站獲取信息。事實上,FBI 監控清單上還包括 8Kun、Discord、Gab、Parler、Reddit、抖音及微博等。5000 份許可證可以使 FBI 每月搜索大約 2 萬個關鍵詞。
雖然合同具體細節不為外界所知,但是根據 FBI 招標要求,Babel X 軟件應該具備對“至少七種外語”的搜索及翻譯能力,同時,還應具備對某一設定地理區域的搜索,對發帖人的關聯分析、情緒分析、表情分析、預測分析、機器探測等備選功能。
(八)以色列 NSO 公司間諜軟件采購事件
2022 年 5 月 12 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2018 年,FBI 購買以色列網絡安全企業 NSO 間諜軟件“飛馬”。據報道,當時代表美方簽約的是一家名為“埃及豔後控股”的美國公司,其背後的實際所有者是政府承包商“黎瓦網絡”。
飛馬”是一款具有跟蹤、監聽和間諜滲透的間諜軟件。它無需來自目標的任何交互就可以發起所謂的“零點擊”攻擊,秘密地從遠程目標的移動設備中提取情報,還能遠控打開攝像頭和麥克風,實時監控機主的一切活動。獲取的數據以隱藏、壓縮和加密的方式發送回“飛馬”服務器。防病毒和反間諜軟件難以追蹤其行為。該軟件還可以在麵臨暴露風險時啟動自毀機製。2021 年 7 月 18 日,《華盛頓郵報》《衛報》等媒體發布調查報告,揭露 NSO 銷售的“飛馬”間諜軟件在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對 14 位國家元首以及眾多政要進行監控。2021 年 11 月 3 日,拜登政府將 NSO 列入美商務部黑名單,禁止該公司在美進行商業運營。
據《紐約時報》2023 年 4 月 2 日爆料,就在美國發布 NSO 在美禁令 5 天後,即 2021 年 11 月 8 日,美國政府機構通過第三方公司與 NSO 簽約購買另一款名為“地標”(Landmark)的地理定位黑客工具。該工具能夠在目標用戶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況下精確定位手機位置。據透露,美國政府根據這份合同對墨西哥目標進行了數千次查詢。
除了不顧禁令地采購 NSO 產品外,專門向美國防部門和情報部門出售電子戰和監控技術的美軍工巨頭 L3 哈裏斯科技公司,還進行過收購 NSO 活動,並為將其從美商務部黑名單中移出進行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