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的赫魯曉夫是走資派鄧小平

(2024-06-20 08:49:57) 下一個

中國的赫魯曉夫是走資派鄧小平

 

 

 

走資派鄧小平和赫魯曉夫的確有很多共同之處:他們都走了和前任不同的道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路;他們的本質都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充滿好感並向往的。

但是,走資派鄧小平的高明在於他沒有做秘密報告,而是直接三七開了毛澤東,而且拉著很多老幹部一起起草了《關 於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雖然沒有明確的叫做秘密報告但有秘密限於高層的講話。

走資派鄧小平提出堅持毛澤東思想,而走資派鄧小平說的這個思想除了所謂實事求是,所謂理論聯係實際,已經丟掉了“全心 全意為人民服務”,”統一戰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造反有理” ,  "階級鬥爭”等一係列獨立自主的政治路線,而成了走資派鄧小平與“曲線救國”相似的被稱為“韜光養晦”實則投向西方,培養大官僚大特權階級的路線。

《曆史的驚歎—鄧小平和赫魯曉夫》

作者:付明泉

有著黑白墓碑的獨特的赫魯曉夫墓成了前蘇聯的曆史。鄧小平也已經成為中國曆史的一部分。然而多年後讓我們回頭看這兩個影響世界的政治人物,我們才發現是如此的驚歎。

斯大林死後,在蘇共20大上,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震驚了世界,更震撼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這是因為“世界共產主義的領袖,蘇聯衛國戰爭的統帥”斯大林一夜 之間成了暴君,成了獨裁者。整個陣營騷動了。不論斯大林到底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君子做事要“光明正大”的文明古國中,赫魯曉夫的舉動是讓人鄙視的。 

當時的鄧小平率領中國團參加中途離開,回來後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之後就開始了中蘇交惡,赫魯曉夫一夜之間撤走了所有蘇聯專家,中國也開始了勒緊腰帶歸還 蘇聯的債務。赫魯曉夫全麵批判了斯大林,中國對斯大林進行了三七開,即三分錯誤、七分成績。斯大林到底如何,留給後人研究。赫魯曉夫的舉動讓西方喝彩一 片,而赫魯曉夫也自認為自己遠遠超越了斯大林,實現了社會主義的真正繁榮。

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後,在北京和毛澤東見麵的時候,帶著髒話表達了對美國的無限崇 拜,讓毛澤東十分鄙視。毛澤東從人格和作風上真正鄙視這個光頭,鄙視這個做秘密報告的政客。毛澤東也拒絕再承認赫魯曉夫是陣營的領袖。當然,真正的中蘇交惡是從赫 魯曉夫要租借中國海港,搞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開始的。

從此,毛澤東的中共和蘇聯的中央開始了誰是社會主義誰是修正主義的全麵論 戰。這也成了毛澤東晚年考慮最多的問題,誰是睡在身邊的赫魯曉夫,誰會在他身後建立赫魯曉夫試圖建立和所謂改革出的官僚特權貴族階層,建立一種貌似自由的 特權專政的控製民眾的崇拜西方的非社會主義非資本主義的不倫不類的社會模式。

赫魯曉夫對西方,本質是恐懼和羨慕的,他的政策外強中幹,虎頭蛇尾,虛張聲 勢。他搞了古巴導彈危機,在美國肯尼迪政府的強硬回擊下,悄然灰溜溜的撤退了。而柏林牆的建立,更是對西方從道義到形式的全麵失敗。赫魯曉夫試圖改革,但 最後的結果是讓蘇聯經濟停頓不前,而他粗魯的作風,更讓世界為之驚訝。他自己,也一樣成了秘密的犧牲品,他在黑海度假,被隱蔽的中央全會悄然以健康為由撤 銷了一切職務,灰溜溜的交出了全部權力。

鄧小平曾被毛澤東批判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二號人物(一號是劉少奇),毛澤東擔心的是鄧小平等人要建立一個倒向西方的、變賣資源、兼並土地,隻照顧少數權貴不顧及社會公平,隻考慮短期利益不考慮長遠戰略的“修正主義走資路線”。

毛 澤東更擔心他們成了“睡在身邊的赫魯曉夫”。

鄧小平重新上台後,在1980年也對來訪的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說出了“我們不會像赫魯曉夫對待斯大林那樣對待 毛主席”。此地無銀三百兩,說出了他和毛澤東長期的糾結。   

事實上,鄧小平和赫魯曉夫的確有很多共同之處:他們都走了和前任不同的道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路。他們的本質都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充滿好感並向往的。

但是,鄧小平的高明在於他沒有做秘密報告,而是直接三七開了毛澤東,而且拉著很多老幹部一起起草了《關 於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沒有叫做秘密報告。

鄧小平提出堅持毛澤東思想,而他說的這個思想除了所謂實事求是,所謂理論聯係實際,已經丟掉了“全心 全意為人民服務”,”統一戰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一係列獨立自主的政治路線,而成了與“曲線救國”相似的被稱為“韜光養 晦”實則投向西方,培養大官僚大特權階級的路線。

毛澤東重視長遠的戰略,如興修水利,發展高科技國防,自力更生搞高科技產品。而 鄧小平更多傾向眼前利益,招商引資,租賃土地,出口創匯,買入利用。

對國際朋友,毛澤東更多強調是團結互助互相支援,搞長期的統一戰線,分化瓦解敵人。而 鄧小平的策略是韜光養晦,對國際朋友少支持,悶聲發大財的短視政策,這種政策必然造成對手直逼國門、朋友眾叛親離的局麵。改革精英們評論毛澤東隻會搞軍 事,不會搞其他。

其實,毛澤東是個戰略家,是個全才,他的思想他的功績偉大而深遠。鄧小平充其量是個政客,他既不是軍事家,也不是經濟領袖,更不是戰略高手,他除了和毛澤東“對著幹”外,幾乎沒有任何建樹。

改革40多年,除了腐敗全麵開花,社會兩極分化,資源損失殆盡,環境嚴重破壞以外,還有什麽功績?!

從1949年到1976年,中國爆炸了原子彈氫彈,建設 了海軍和空軍。

中國實現了消滅梅毒血吸蟲等傳染病。

中國實現了工業部門比較齊全的建設。

中國實現了和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建交。

中國實現了從百年淩辱到外強眼 看歎息的轉變。

中國實現了和美國、蘇聯的直接較量,被亞非拉國家抬入聯合國,中國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幹部,湧現了無數在本職工作上拿錢 雖少貢獻很大的勞動者。

毛澤東的晚年思想,毛澤東的上山下鄉論,老中青結合論,繼續革命論,反對官僚特權論,人民民主監督論,批判封建禮教論等等,多麽英明正 確,曆史已經證明並且將越來越證明毛澤東思想的偉大。

從1978年到今天,讓我們看看這些社會現狀,我們看到的是煤礦的死人,無 數的童工,黃賭毒黑的泛濫,是貪腐千萬還不處死的高官,是剛剛建好就倒塌的大橋大樓。

我們再看看大官僚大資本家剝奪占有農民的土地,看看各級官吏逢場作戲 的淚水漣漣,看看依然吃老本毫無創新的科學技術,看看那些商人一樣的博士導師,看看那些流氓一樣的高官酷吏……我們真的無語。

鄧小平不是赫魯曉夫,鄧小平 超過了赫魯曉夫。

同樣,毛澤東也不是斯大林,毛澤東高過了斯大林。

晚年的毛澤東對45運動的學生也隻是讓工人用大棒予以驅散,而斯大林則要狠的多;赫魯曉 夫沒有用槍炮來對付過反對派,但是鄧小平卻用槍炮代替了大棒來對六四學生。

赫魯曉夫不是一件好事也沒做,但是他沒有得到任何榮譽,更沒有 總設計師的稱號,他也沒有任何理論問世,唯一一部回憶錄,還是他口述別人代寫的。

而鄧小平則有和毛澤東平起平坐甚至被當代改革精英極力推崇的白貓黑貓論。 鄧的一百年不動搖論和他當年向華國鋒保證的“世世代代永遠高舉毛澤東旗幟”一樣,也和他當年向毛澤東保證的“永不翻案”一樣,都是絕對的、靜止的、脆弱 的、言不由衷的。這也注定他的這些說法是靠不住的,更不可能一百年不動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






毛澤東詩詞欣賞

《臨江仙  贈丁玲 》(1936.12)

作者:毛澤東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朝教坊曲名,曲子多用以詠水仙。此詞牌有兩種形式,這裏用的是每闕首句為七個字的一種。另一種為六個字。
保全:當時是陝北蘇區首府,在陝西省西北部,現名誌丹縣。

出牢人:指丁玲。丁玲於一九三三年五月進獄,後來被軟禁在南京。三、六年九月,共產黨幫助下,她化裝逃離南京,於十一月十二日抵達保全。

毛瑟:德國毛瑟(Mauser)兄弟設計製造的槍,當時中國軍隊用得很多。

【題解】

這首字是毛澤東寫給丁玲的。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一九四年生於湖南常德,自二七年起開始發表作品,是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三二年三月在上海加入中共。她到保全後隻有幾天,即發起組織中國文藝協會,並擔任主席之職。毛澤東在成立大會上講了話,稱讚"這是近十年來蘇維埃運動的創舉"。黃土溝來了位大作家,真是"人物一時新"了。

丁玲主動要求到前線去看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底,毛澤東透過軍用電報把這首詞拍給在前線的丁玲。來年二月,毛澤東親自下令任命丁玲為中央警衛團政治處副主任。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1867年4月中旬的一天,倫敦通往漢堡的航線上,狂風肆作,呼嘯的海風卷起洶湧的海浪拍擊著輪船,船上的桌椅噔噔作響。馬克思緊緊靠著船舷上的欄杆站著。他暈船,但是他還是和幾個旅客聚在一起飲酒作樂、相談甚歡,他感到船上的生活是相當的有趣、相當的愉快。

這也難怪,畢竟,在倫敦“離群獨居”、閉關寫作《資本論》(第一卷)接近20年後,他終於可以滿意地將它交付出版。這一刻,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樣,他“痛快得無以複加”,雖然他曾預言,這部著作甚至不會給他帶來寫作時所吸香煙的錢。
  
如果他能穿越到2008年10月17日的法蘭克福的一家書店——這家書店叫“卡爾·馬克思書店”,他不得不承認,被自己的這個預言打臉了。因為這天,《資本論》(第一卷)在這家書店宣告暫時脫銷。2008年9月14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由此拉開序幕。《資本論》再次成為人們尋找危機根源的指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本論》(第一卷)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部著作屬於“人類的記憶”。

《資本論》包含三卷,約230萬字,這是什麽概念呢?這大約相當於一個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國的社會科學類的博士學位論文。這部巨著從開始研究到完成撰寫,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時間!
  
馬克思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夜間緊張工作,一種叫做“癰”的病痛複發嚴重,差一點送了馬克思的命。在1866年2月,他寫信告訴恩格斯說:“‘坐’自然談不上,這在目前對我說來自然很困難,白天哪怕隻有短暫的時間,我也還是躺著繼續苦幹”。

馬克思為什麽如此死磕於《資本論》的寫作?據1834年的統計,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壽命隻有15歲。19世紀40年代,法國工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並且工廠中大量存在雇傭童工的情況,許多工人每天需要勞動達18小時,工人厭惡勞動、搗毀機器、遭受懲罰的狀況屢見不鮮。為什麽大多數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生活處境還是這麽的艱難?這個疑問,盤亙於中學時就立誌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馬克思心中。古典政治經濟學說依靠“看不見的手”,人們就可以過上美好生活;啟蒙運動說要實現“自由、民主、平等”;現在看來,都是別人家的美好生活。現實和理論出現了強烈的悖反!
  
而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的約1個半世紀後,占領華爾街運動的人們又抗議道:“我們代表99%的人口,反對那些掌握40%財富的1%的人!” HISTORY REPEATS!無怪乎《資本論》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再度熱銷!
  
那讓我們來聽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診斷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毛病吧!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廣大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可是每個人不都得吃飯、穿衣、養活家庭以及向往過上美好生活嘛?於是,工人就隻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作為少數人的資產階級,運用他們手中的資本,購買生產資料、雇傭工人,從而進行生產。對於資本家來說,一個工人沒有了、還有千千萬萬個工人,更何況還可以通過使用機器來替代工人;而對於工人來說,他們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之外,別無選擇。
  
馬克思問,工人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在你每天辛苦“搬磚”的那麽多個小時中,有多少小時是為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個小時是為資本家在戰鬥呢?假設,維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隻需要付出6個小時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須得工作10小時甚至更多,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多出來的4小時是在為資本家生產價值,這就是剩餘價值。於是資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設工人工作6個小時工資是24元,工作10小時工資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話,資本家希望工人一天可以工作25小時、一年工作366天!這樣,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更多了!

沒錯,經過工人的長期鬥爭,好不容易爭取來了8小時工作製,但是,工作強度的提高,使得工人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卓別林。後來,資本家還給工人配上了電腦,好讓工人回家也可以繼續幹活兒。造成這種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在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資本家手中,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資料私有製;而工人除了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
  
恩格斯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麵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社會體係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
  
馬克思說,工人朋友們,資本家賺取了剩餘價值,使得他們越來越富有、你們卻越來越貧困,後果是很嚴重的!為什麽呢?隻需追問一個問題:工人越來越貧困,那麽生產出來的產品誰來買呢?資本家嗎?可是資本家每天也隻能喝的下兩杯牛奶,他們生產牛奶的初衷就不是為自己飲用而生產的,而是為了追逐利潤!多出來的牛奶就隻能倒掉了,這就是為什麽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中發生資本家將過剩的牛奶倒向密西西比河的原因。

為什麽不把牛奶分給工人們呢?這時,資本家卻對工人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馬克思認為,商品生產出來還不能成為到手的利潤,要成為真金白銀,還需要商品賣得出去,按照這種工人越來越貧困的趨勢推算,商品總是會出現相對過剩的,因此,馬克思把商品出售環節稱為“驚險的跳躍”。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小女孩問她爹:“家裏為啥這麽冷啊?”她爹說“咱家沒有煤了。”小女孩又問:“為啥沒有煤?”她爹答道:“我失業了。”小女孩繼續追問“那為什麽你失業了?”她爹回答道“因為煤太多了”。

後來,資本家為了使這一跳躍不那麽驚險,發明了消費信貸,資本通過在消費領域的擴張,將原本已經分配給勞動者的、由勞動者自己爭取而來的剩餘價值又吸收了回去,勞動者好不容易分享到勞動果實,瞬間在高昂的物價和貸款利息麵前消失殆盡。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大家一定都聽過。“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資本為了追逐利潤,總是有能力提高生產力,馬克思說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裏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資本有它天使的一麵,也有它魔鬼的一麵。資本的天使,使人類社會能衝破落後的封建社會枷鎖,資本的魔鬼則使他成為自己的枷鎖。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這就是馬克思給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判決書。
  
經過一個半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依然存在,於是,一些人對《資本論》的科學性產生了疑問。可是,馬克思是個預言家,他預言的是資本主義的曆史趨勢和未來走向,他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為資本主義的終日確定一個時間表。
  
實際上,資本主義一個半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說引入“看得見的手”、股權分享、實行高福利。可以說《資本論》中描述的那種資本主義的喪鍾其實早已敲響,通過各種修正手段,資本主義試圖自我修複,但是,每一次修正都更加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距離《資本論》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1.0版本更加遙遠。

《資本論》的出版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1871年4月25日,李卜克內西寫信告訴馬克思:“在全德國人們都在讀著根據你的《資本論》所作的關於剩餘價值和標準工作日的報告”。在馬克思誕辰100周年之時,李大釗曾經撰文說:“從前的經濟學,是以資本為本位,以資本家為本位。以後的經濟學,要以勞動為本位,以勞動者為本位了。”
  
《資本論》從無產者的立場解釋世界,振聾發聵!四年後,法國人民想要改變世界,1871年春天的巴黎,一場革命就要來臨。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這幫幹部子女霸占一切優勢資源






《1972年,這種走後門的狂潮........》

《文革裏的走後門。這些幹部子女為所欲為,娘老子也放縱他們,毒化了社會空氣。》

《高級幹部子女,下鄉的寥寥無幾,至今仍留在農村的為數更少。》

《整個社會成了這幫幹部子女霸占一切優勢資源的狂歡場所。》

《幾乎清一色的是軍以上幹部的子女。》

《他們表現如何?“懶散、特權思想、玩世不恭是那個時代軍隊高幹子弟的通病。”》

《長期不請假,經常私自外出,一連幾個月讓部隊找不到蹤影。》

《已經連續幾個月不在部隊,沒有向任何人請假。》

《這幫高幹子弟,在34師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轉發《文革期間的“走後門”問題》

來源: 博客

作者: 杜鈞福

現在一些人討論腐敗或者說特權是什麽時候開的頭。有人說文革前的情況還是很好的,都是文革把風氣搞壞了。這話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也有人說,從延安時代就有了,當初丁玲蕭軍他們反對的就是這個。這話也對,腐敗之風源遠流長。根本原因就是這幫幹部打天下坐天下的思想,和以前的農民起義領袖沒很大差別,不能期望他們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我們年青時讀到先烈方誌敏的文章,讀了《紅岩》這樣的書,全都感動得淚流滿麵。其中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想法。如果方誌敏和《紅岩》那裏麵的犧牲者活到“解放”以後,他們的命運還很難說呢。

50年代風氣確實比較好。上層的生活老百姓看不到,中下層還是比較平等的。一般來說,極左越猖狂,社會風氣越壞。我的同學李吉士回憶1958年以後,領導機關下基層,就普遍的吃吃喝喝了。但是文革這個運動,確實把腐敗上了一個台階。

這其中關鍵的問題是,腐敗從“紅一代”傳遞到“紅二代”。

就某種意義說,文革就是為了解決接班人的問題。1964年,提出“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的口號,而且,針對外部環境的惡化和對外戰爭的可能性,層層布置了確定各部門各單位“第二梯隊”的具體措施。權力中樞已執政十幾年,可他們的兒女輩年齡尚幼,絕大部分還是中學生(中共“五老”之一董必武的兒子也是中學生)。如何實現這個政權的代際傳遞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種思慮反映在他們的兒女身上,就是文革中紅衛兵運動起源的思想基礎。

正如一些老紅衛兵所反思的,在當時的學校裏,“黑五類”子女已不構成威脅,他們根本上不了大學,有些連中學也上不了。他們無法在學業上競爭的是中間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子女。所以,把“黑五類”子女剔出去的戰略不管用了,必須把“紅五類”擇出來。這就是紅衛兵的組織原則。“紅八月”的屠殺和驅逐也是針對城市中間階層的,因為經曆頻繁的政治運動後,北京城裏真正的“黑五類”人員已不多。

當然潘多拉盒子打開後,形勢就不是他們所完全掌控的。這場風暴,到了“九大”以後,特別是“九一三”以後,就基本上平息了。“九一三”實際上宣告了文革的失敗、舊製度的回歸。老幹部這才回過神來,開始對文革進行清算,也就是力圖恢複他們在文革前的位置並為他們的子女尋找出路。這時他們已經沒有什麽顧忌,因為大風大雨他們已經經過了,況且他們憑借著“被林彪迫害”的道德優勢。

這種依靠權勢謀自家的利益的行為由來已久,但1971年以後大爆發。例如《鴻》的作者張戎自述1969年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四川西部山區插隊。但她在那隻待了26天。期間所幹過的較重農活是上山背柴,她自己感覺背了63公斤,而現場稱量結果為2.25公斤。然後她以偽造證明的方式轉到成都郊區。在此期間她三分之二的時間住在城裏,在農村時也很少幹農活。1971年張戎母親通過後門將其調入成都國營工廠。1973年再經其母的關係進入四川大學外語係成為工農兵大學生。畢業後由於其母的積極活動得以留校任教。1978年在其母幹預下獲得公費資助到英國留學。

到了1972年,這種走後門的狂潮已經讓國家領導人無法容忍了。在得知從山西選拔來送北大為科學院培養的學員都是幹部子弟時,周恩來怒不可遏,但是又無可奈何。因為他知道,不能得罪這幫地方幹部,穩定和維持九一三以後的局麵,還全靠這些幹部。毛和周的手裏已經沒有多少牌了。

1973年6月國務院召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上披露:“中央機關,各省市領導機關的高級幹部子女,下鄉的寥寥無幾,至今仍留在農村的為數更少。”

於是,整個社會成了這幫幹部子女霸占一切優勢資源的狂歡場所。請看當時空軍34師人員的回憶。為什麽是34師呢?

“34師之所以有如此眾多的軍隊高級幹部子女,一是由於空軍是陸海空三軍中待遇最高的軍種;二是由於34師是運輸機師,事故率、死亡率相對較小;三是由於34師是中央專機師,可以有機會接近任何一位中央首長;四是由於34師的駐地在首都北京,很容易和常到北京的父母相會。”(浪花《三十四師的高幹子弟》,《紅袖添香》,2002)

誰來了?“僅僅在我的視野之內,34師就有葉劍英元帥的兒子,劉伯承元帥的孫子,彭紹輝大將的兒子,韓先楚上將的兒子,許世友上將的女兒。軍師長一級、中將、少將、大校級軍官的子女足足有一百人以上,1973年分到34師的第四期女飛行員二十多名,幾乎清一色的是軍以上幹部的女兒。”

他們表現如何?“懶散、特權思想、玩世不恭是那個時代軍隊高幹子弟的通病。”

“前麵提到的葉劍英元帥的小兒子,就是因為長期不請假,經常私自外出,一連幾個月讓部隊找不到蹤影而惹惱了他所在的102團2大隊的行政副大隊長。他在全大隊的會上,將葉帥的兒子點了起來說:‘我不管你是誰的兒子,今後再這個樣子,該去那去那,不要回來了。’”

“飛行大隊的幹部戰士,當然支持這個副大隊長的正義行為,他們聯名給葉帥寫信,說他的兒子是‘一個隻拿錢,不幹活的飛行員’。”

“這件事,不知為何被江青獲悉。於是,引發了江青在政治局會議上向葉劍英發難。造成了全國‘批林、批孔、批走後門’三箭齊發的局勢。”

知道“批林批孔”運動中這件著名公案的來由了吧?

“不光葉帥的兒子如此,許世友將軍的女兒許華山同樣如此。1972年許華山已經連續幾個月不在部隊,沒有向任何人請假。一天,許世友將軍的電話打到了部隊。問34師師長‘你們把我的丫頭派到那去了,怎麽幾個月沒有音訊?’。這一下可急壞了34師的大員們。他們原以為許華山在家裏,誰知,家裏反倒向部隊要人。於是,34師調動所有的關係,滿世界的找人。最後,還是從海軍司令部的一個高幹子弟那裏得知,許華山這幾個月一直在上海芭蕾舞團學習跳舞。把34師的領導們氣的臉一個個憋的活像豬肝……”

“這幫高幹子弟,在34師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韓先楚上將的兒子,是按普通地勤兵入伍的,到了部隊想幹空勤。胡萍師長,親自下令改為空勤領航員。領航員幹了沒幾天,又要學飛行,於是又成了飛行員。這些普通人要經過幾年航校培訓的事,在他們身上,就是這樣輕而易舉地換來換去。”

後來江青在“批林批孔”中提出反走後門,直到現在被認為是想搞亂軍隊。究竟誰在搞亂軍隊,是很清楚的,就是這幫不法的幹部子女。

當然,不是所有幹部子女都這樣。也有相當優秀的,堪稱表率。“34師的高幹子弟表現有好有壞,差異極大。其中,劉伯承元帥在修理廠的孫子,有極好的口碑;獨臂將軍彭紹輝大將的兒子,是102團一名看似極普通的機械師,十分和氣,沒有一點幹部子弟的架子。類似的高幹子弟很多,這些極清高的人物,給原本高高在上的34師注入了一陣孤傲不群的清風……”

為所欲為的都是那些位高權重的幹部的子女;表現好的都是那些不當權甚至邊緣化幹部的子女。我也接觸過一些幹部子女,也感到有這種規律。例如我的老同事高凡,原名高莉莉,是原炮兵司令高存信將軍的女兒,著名曆史人物高崇民的孫女。她在哈軍工讀書期間就表現極為優秀,上過報紙,文革期間下放,後落實政策調到我單位,為人極為謙和。文革期間物資非常匱乏。我家偶然機會買到一輛小輪自行車,不想要,問誰要。幾個女同事議論,說高凡遇事向來謙讓,問她要不要吧。一問果然要,就讓給了她。所以我感到她家沒任何特權,也不爭。可惜這樣的好人前幾年走了。我想,如果都是這樣的“紅二代”接班,就沒有什麽值得憂慮的了。

可惜,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怎樣造成這樣的結果?是老子位子高了,就“變修”了,還是本來就是逆向淘汰?我不知道。“那時的部隊和社會就是如此的不公,父輩留給子女的‘遺產’,決定著他們人生的道路是順利還是坎坷。”

再回來說文革裏的走後門。這些幹部子女為所欲為,娘老子也放縱他們,毒化了社會空氣,給解放軍丟了臉。更值得憂慮的是,這樣一批公子小姐接了班,會把中國帶到什麽地方去?所以,江青在“批林批孔”中抓這個問題,有什麽不對?“三箭齊發”,隻有這一箭發得對頭,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聲。我想,也符合解放軍空34師官兵們的情緒和願望。除此其它兩箭,什麽“批林批孔”,都是扯淡。

這件事後來如何發展,大家都知道,就是毛的一句話“走後門的也有好人”把它否了。毛的話,當然不錯,但是用在這裏,簡直是混賬邏輯。所以,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反走後門,以及毛對這個反走後門的否定,是文革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毛澤東這樣的態度,是為幹部們進一步腐化,以至於文革後實行集體世襲製開辟了道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這也是廣大參加文革運動的群眾對毛的擁戴開始崩潰的起點。以前,他們將毛看作紅太陽,看作救世主。社會上的一切苦難、一切不合理的事情,他們都認為是“走資派”幹的。“經是好經,就是給歪嘴和尚念歪了。”現在,他們終於認識到,這個偉大領袖不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和曆代的皇帝沒什麽區別。他們進而開始懷疑從少先隊時期所被灌輸的一切,理想主義完全破滅,隨即開始了一個思想解放的曆程。

黑龍江造反派學生領袖範正美寫了一本《秋夢追思》,總結文革曆史。從書內容來看,屬於左派思想範疇,算個毛派。但是他對毛在反走後門問題上的立場表示強烈質疑。他說:“毛澤東在我思想上屹於泰山的地位,第一次發生了動搖。”他還說:“人們對於毛澤東的批示公開的如此強烈的非議在我知道的這還是第一次。”“我當時認定,走後門問題是幹部利用特權破壞正常紀律和合法程序,與黨的傳統格格不入。以後的事實證明,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與後來不正之風的進一步惡性膨脹,不能說沒有關係。”他把這歸於毛老了,糊塗了。

毛當然不糊塗。毛和學生領袖一樣,也有理想主義的一麵。但是毛知道,這個理想主義不能當飯吃。毛坐在這個位置上,就是眾多正在走後門的幹部們把他擁戴上的,特別是軍隊幹部是他最終的靠山。而葉劍英、許世友、韓先楚這些元帥將軍,你跟他們說理想主義的話他們是聽不懂的。他們之所以擁戴毛、跟隨毛,就是為了他們可以走後門。

扯遠點,秦國大將王翦率軍出征楚國。大軍出了國門二三十裏,不走了。王翦派一個參謀回去向秦王要求再賞賜給他一些田畝。大臣們憤怒了,說這人怎麽這樣貪婪。秦王卻不惱,如數賞賜給他,大軍隨即開拔了。王翦傻嗎,貪嗎?他知道,一國之君最不放心的就是大將帶兵在外。所以他必須裝出貪圖小利,胸無大誌的樣子,叫秦王不起疑,不會在後方掣肘。

所以,你想,葉劍英、許世友的兒女成天玩鬧、跳舞,林彪的兒子成天和幾個謀士在小屋裏籌劃國家大事,還自稱什麽“聯合艦隊”,作為一國之君的毛,對哪種幹部放心呢?九一三以後,毛徹底走向現實。所以,江青反走後門是可以理解的,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但是毛否定這個,也是必然的。

江青說,走後門是對馬列主義的背叛。其實毛的治國之道和馬列主義沒多大關係,馬列主義隻是個招牌。但是在這件事上,江青惹了大麻煩。如果江青沒有反走後門這出戲,她的下場不會有那麽慘,因為幹部是得罪不起的。這就注定了江青及四人幫的滅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