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是要選擇《戰》還是《降》

(2024-05-30 07:23:39) 下一個

中國是要選擇《戰》還是《降》

 

 


《畢業歌》歌詞:

【同學們,大家起來,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

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

我們是要選擇"戰"還是"降"?

我們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場,

我們不願做奴隸而青雲直上!

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會的棟梁;

我們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斷地增長!

同學們!同學們!

快拿出力量,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這首《畢業歌》的詞曲作者,與《義勇軍進行曲》相同。

田漢作詞,聶耳作曲。

《義勇軍進行曲》歌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大刀歌》歌詞:

雪在飄風在嘯
一腔熱血在燃燒
誰若侵犯我疆土
男兒奮起揮大刀
管它天上有飛機
管它地上有大炮
錚錚男兒把頭顱拋
保我中華護我同胞
揮起大刀衝向前
誓死把敵人全殺完
揮起大刀衝向前
還我領土還我河山
揮起大刀衝向前
為了母親為了家園
揮起大刀衝向前
中華男兒有狼的尊嚴
狼的尊嚴
雪在飄風在嘯
一腔熱血在燃燒
誰若侵犯我疆土
男兒奮起揮大刀
管它天上有飛機
管它地上有大炮
錚錚男兒把頭顱拋
保我中華護我同胞
揮起大刀衝向前
誓死把敵人全殺完
揮起大刀衝向前
還我領土還我河山
揮起大刀衝向前
為了母親為了家園
揮起大刀衝向前
中華男兒有狼的尊嚴
狼的尊嚴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歌詞: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作曲家:麥新

原唱:佚名

作詞:麥新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麵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麵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為作曲家麥新1937年7月在上海創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曲為歌頌當時在長城附近用刀殺日軍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刀隊”而作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大刀進行曲》入選10首歌曲之一。

1933年3月,宋哲元率領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鬼子橫屍遍野,第一次嚐到了大刀的厲害。二十九軍的勝利和大刀隊的英雄事跡頓時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這歌的名字應該是《大刀進行曲》

這個歌曲有2個版本,如果樓主說有對不上的話,應該就是這個版的歌詞

《大刀進行曲》

詞曲:麥新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二十九軍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麵有東北的義勇軍

麵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

看準那敵人 把它消滅 把它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殺

這是後來流傳版的

《大刀進行曲》

詞曲:麥新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麵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麵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 把他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殺


相關資料: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威武雄壯、慷慨激昂的《大刀進行曲》,是抗日歌曲中唱著最過癮、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尤其是最後一聲"殺!"集中表現了中國軍民對日寇的無比憤怒和刻骨仇恨!現代京劇《紅燈記》中背景音樂主旋律就采用了該曲調。全劇共向鬼子頭上砍了20多次。要說這首歌曲原是為二十九軍大刀隊創作的,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麥新(1917——1947),作曲家、音樂活動家。原名孫培元,又名孫默心。原籍江蘇常熟,生於上海。“九.一八”事變後,投身救亡抗日歌詠活動,參加“民眾歌詠會”和“業餘合唱團”。1940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從事音樂創作和理論批評工作。抗戰勝利後,赴東北在開魯縣從事群眾工作。1947年,遭土匪襲擊,英勇犧牲。歌曲《大刀進行曲》是他題獻給當時在華北英勇抗日的29軍大刀隊的抗日歌曲,作於 1937年。歌曲表達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必勝信心。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麥新與《大刀進行曲》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每當你唱起這支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時,往往會受到一種鼓舞,因為這支歌表達了當年中國軍民抗日救亡的強烈心聲,那麽這支歌是怎樣產生的呢?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處在前線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的大刀隊英勇殺敵的大顯神威。年方19歲的戰士陳永德一人就殺死日軍9名,繳獲13支槍,威名大震。同年7月12日《世界日報》以“二十九軍大刀殺日賊”的大幅標題報道:“11日,日軍200餘名進攻大王廟,被宋(哲元)部大刀隊迎頭痛擊……昨日(日軍)圍攻南苑,大刀隊急向日軍衝鋒,相與肉搏,白刃下處,日軍頭顱落地,遂大獲全勝……”

二十九軍大刀隊英勇抗日的事跡,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當時在上海工作的進步青年孫培元(又名默心,後化名麥新,江蘇常熟人)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創作了一首歌曲,開始在裏弄裏詠唱。不久此歌即傳遍了整個上海,後來又傳遍了全中國,成為抗戰時期家喻戶曉的一支名歌,此歌即為《大刀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最初發表時有個副題:“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歌詞的第二句原為“二十九軍的弟兄們”,後因已唱遍全國,遂改為“全國武裝的弟兄們”。同年8月8日,當時的國民救亡歌詠協會在上海文廟成立“音樂會”。自發而來的1000多名群眾以激昂的情緒高唱《大刀進行曲》,越唱人越多,越唱越是激動。親自指揮唱歌的麥新更是激動,指揮棒被揮斷了,他就攥起拳頭指揮。歌手們唱得熱血沸騰,竟不自覺地把原曲的第一句唱得有所變調,結果顯得更加勇猛、更加剛勁有力了。後來,也就采取了這一唱法。

抗日戰爭勝利後,麥新千裏跋涉,從延安奔赴科爾沁草原的開魯縣工作,先後任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1947年6月他赴縣委開會,途中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解放後,開魯人民為了紀念他,特將他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命名為“麥新鎮”。

 歌 詞: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麵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麵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衝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此歌作於1937年7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能做到的為何別人做不到






毛澤東能做到的,為何別人做不到?

毛澤東所解決的問題,所做到的事,有些是別人做不到的。 戰爭時期就不說了,因為情況特殊,不是人人能碰到的。 那就說解放後吧。

一是解決匪患了。 土匪為患在中國曆史上長期存在,從來沒有消除過,在有的地方,有世代為匪的家族,到解放初已有幾十代了。

然而解放後在短短的三年內就徹底清除了匪患,而且是根除,從此中國再也沒有了令人毛骨聳然的土匪作亂了。

這不僅在中國是功德無量的奇跡,在全世界也是不可思議的奇跡。

直到今天,在全世界仍然未能解決恐怖主義和黑社會問題。

在美國,恐怖攻擊和槍擊案仍然讓人們日夜恐慌。

二是消滅了娼妓現象,隨之消滅了性病,這也是在曆史從來沒有解決過的問題,全世界至今也再也沒有人解決過。

三是解決了耕者有其田和失業問題。

這是解決匪患和娼妓問題的基礎。 如果不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和就業吃飯問題,就必然有人去當土匪和娼妓。

解放之初,有大量的災民和流民需要救濟和安置,有大批前政權的軍政人員包下來需要安排,但是國家又是國民黨留下積貧積弱的爛攤子,不法資本家又在百般搗亂,帝國主義 又在封鎖幹涉。

帝國主義的預言家曾經斷言,毛澤東帶領的泥腿子們撐不了三個月。

在這種情況,隻花了三年時間,就恢複了國民經濟,社會從此走安定。 這也是令舉世為之震驚的奇跡。

直到今天,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仍然沒有一個國家能解決失業問題。

西方國家失業率普遍在5%以上,他們的政客在竟選時從來隻敢說控製失業率而不敢說消消滅失業。

而隻要有失業現象的存在,社會就不可能安寧和諧。

當然,這些問題不是毛澤東一個人解決的,而是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共同解決的。 正因為毛澤東順應了人民的意願和史發展的規律,所以才創造了曆史性的豐功偉績。

毛澤東時代不是沒有問題,有舊社會遣留下來的大量難題,有敵對勢力不斷的破壞和搗亂,也有內部的不同意見和工作中的失誤。

但是這些問題都能夠及時發現並迅速解決。

例如文革中的打砸搶,武鬥等等,都很快被製止了。

毛澤東針對李慶霖在來信中所反映的知青問題,回信答複說,此類問題甚多,當統籌解決。

當時對種問題,都是在統籌中逐步解決的。

有問題不怕,隻要去解決而且能解決,那麽人民就有了希望。

有些所謂菁英專家,挖空心思反毛澤東,說什麽毛澤東不懂經濟,治國無方。 這真是螳螂臂當車,狂犬吠日。

不要說毛澤東解決的這些世界級難題,就是一般的經濟問題他們又能解決哪怕是一個麽?

這麽多年了,失業問題解決了嗎?

房價問題解決了嗎?

三農問題解決了嗎?

環保問題解決了嗎?

腐敗問題解決了嗎?

黃賭毒問題解決了嗎?

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了嗎?

醫療問題,欠薪問題,交通擁堵問題,眼麵前的種種問題,他們一個也解決不了,而且也看不到解決的希望,難得他們自我感覺良好,還有臉自吹自擂,還有臉說毛澤東的 不是。

如果他們能解決哪怕一個問題,人們也不至於如懷念毛澤東。

有人說毛澤東是人不是神。 同樣是人,毛澤東能做到的你為何做不到? 毛澤東也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我們一般人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在我們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也會碰到種種問題,如何去解決的呢? 例如考學校,考資質,找工作,找對象,辦手續,做生意,包括求醫問藥,鍛煉身體,是求神拜佛,托關係走門子,投機取巧,相信“大師”廣告,還是靠自己的 真本事和艱苦努力奮鬥?

這麽多年了,有誰敢說自己從來沒有受過騙上過當走過彎路?

這麽多的慘痛教訓,讓人們怎能不懷念毛澤東?

試問這些專門反毛澤東的所謂菁英專家,你們可做過一件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麽?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給全國各級幹部的一封信





1959年4月29日毛澤東給全國各級幹部的一封信。

省級、地級、縣級、社級、隊級、小隊級的同誌們:

我想和同誌商量幾個問題,都是關於農業的。  

第一個問題,包產問題。

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 包產一定要落實。 根本不要管上級規定的那一套指標。 不管這些,隻管現實可能。 例如,去年畝產隻有三百斤,今年能增產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 吹上八百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己,實際辦不到,有何益處呢? 又例如,去年畝產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績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說,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問題,密植問題。

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許多年青幹部和某些上級機關缺乏經驗,一個勁兒要密植,有些人竟說愈密愈好。 不對,老年人懷疑,中年人也有懷疑的。 這三種人開一個會,得出一個適當的密度,那就好了。 既然要包產,密植問題就得由生產隊、生產小隊商量決定。 上麵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無用,而且害人不淺。 因此,根本不要下這種死硬的命令,省委可以規定一個密植幅度,不作為命令下達,隻供下麵參考。 此外,上麵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為好,積累經驗,根據因氣候不同,因地點不同,因土、肥、水、種等條件不同,因各種作物的情況不同,因田間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個比較科學的密植程度的規定,幾年之內達到一個實際可行的標準那就好了。 

第三個問題,節約糧食問題。

要十分抓緊,按人定量。 忙時多吃,閑時少吃,閑時半幹半稀,雜以蕃薯、青菜、瓜豆、芋頭之類。 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緊。 每年一定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緊很緊,而且要抓得及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一定要有儲備糧,年年儲一點,逐年增多,經過十年八年奮鬥,糧食問題可能解決。 在十年內,一切大話、高調切不可講,講就是十分危險的。 須知我國是個有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吃飯是一件大事。  

第四個問題,播種麵積要多少的問題。

少種高產多收的計劃,是一個遠景計劃,是可能的。 但十年內不能全部實行,也不能大部實行。 十年內,隻能看情況逐步實行。 三年以內,大部不可行。 三年以內,要力爭多種,目前幾年的方針是:廣種薄收與少種多收的高額豐產田同時進行。  

第五個問題,機械化問題。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 要有十年時間,四年以內小解決,七年內中解決,十年以內大解決。 今年;明年、後年,這三年內,主要依靠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每省每地每縣都要設一個農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學技術人員和農村有經驗的鐵匠、木匠, 收集全省、全地、全縣各種比較進步的農具,加以比較,加以實驗,加以改進,試製新式農具。 試製成功,在田裏實驗,確實有效,然後才能成批製造,加以推廣。 提高機械化,用機械製造化肥這件事,必須包括在內,逐年增加化學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個問題,講真話問題。

包產能包多少,就講能包多少。 不講經過努力實在做不到又勉強講做得的假話。 各項增產措施,實行“八字憲法',每項都不可講假話。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於人民事業有利,於自己也不吃虧。愛講假話的人, 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總是吃虧的。 應當說,有許多假話是上麵壓出來的。 上麵,一吹,二壓,三許願,使下麵很難辦。 因此,幹勁一定要有,假話一定不可講。  

以上六件事,請同誌們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見,以求得真理為目的。

我們辦農業、工業的經驗還很不足。 一年一年積累經驗,再過十年,客觀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們認識,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有自由了。

什麽叫自由? 自由就是對必然的認識。

同目前流行的一些高調比較起來,我在這裏唱的是低調,目的在真正調動積極性,達到增產目的。

如果事實不是我講的那樣低,而達到了較高的目的,我變為保守主義者,那就謝天謝地,不勝光榮之至。  

——1959年4月29日《黨內通訊》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一條蛆爬過來罵:你丫的閉嘴!





有人抱怨改革開放後,過度開發汙染了空氣環境。漫畫家作畫為證。

漫畫 :一群魚掉進糞坑,抱怨環境差。

一條蛆爬過來罵:你丫的閉嘴!

你不能用魚缸標準評價糞坑,根據我們糞坑的標準這已經很好了,完全符合糞坑《特色》的發展水平。

再說,我們是先汙染後治理,調配這一坑大糞我們容易嗎?

魚默默忍耐了。

蛆們卻一隻接著一隻,偷偷爬出糞坑,變成蒼蠅,飛走了。

部分菁英手遮天,

億萬屁民苦難言。

拐騙坑蒙欺壓貶,

誰與人民梳苦難。



鬼怪妖魔舞蹁躚,

疑惑故國三十年。

一朝掀起工農戟,

誓叫日月換新天。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工農兵》第一次成了舞台主角






《講話》和《革命樣板戲》徹底改變了文藝作品中的工農兵形象。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在當時延安的文藝理論上達到了曆史巔峰,那麽文革中的《革命樣板戲》則是在文藝作品上達到了曆史巔峰。這兩個巔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遙相輝映,將會永遠閃耀在人類精神領域的天空之中。

在《講話》和《革命樣板戲》出現之前,《工農兵》在曆史上所有進步作品和舞台上都隻是受苦受難的形象,即便是在最進步的曆史名著等經典文藝作品中,《工農兵》也僅僅是受苦受難的憐憫對象,自從有了《革命樣板戲》,《工農兵》便由受苦受難的形象變成了真善美的形象,由令人憐憫的形象變成了令人崇拜的形象。這就是《講話》和《革命樣板戲》對人類文藝領域最偉大的影響和最根本的改變。

“樣板戲”的全稱是“革命樣板戲”。"八個樣板戲"或"八大樣板戲",是文革時期以及文革後普遍流行於人們口頭的一種說法。但大家對"八個樣板戲"的名單卻有兩三種說法,以至於到現在也爭論不休。其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中國的八大樣板戲包括《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龍江頌》。有的再加上《杜鵑山》和《平原作戰》,冠稱十大樣板戲 。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並稱為“江青同誌”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

1968年5月,紀念郵票《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勝利萬歲》發行,新華社配發了一篇報道,副標題是“郵電部為八個革命樣板戲的誕生發行一套紀念郵票”,“八個樣板戲”的說法已經很明確了。

而比較活躍的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未進入“八個樣板戲”行列,後來的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和《平原作戰》等也都不屬於“八個樣板戲”之列。

1967年6月17日人民日報的文章《八個革命樣板戲在京會演》中,明確說:“為紀念毛主席光輝著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而在首都演出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受到了工農兵群眾的極為熱烈的歡迎。這次演出活動,已在十五日勝利結束。

這次盛大的演出,曆時三十七天,演出二百一十八場,接待了將近三十三萬名觀眾。這是一次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展示戲劇革命成果的大會演,是一次歡慶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取得巨大勝利的大會演,是首都文藝舞台上前所未有的盛事。廣大工農兵觀眾齊聲讚譽這八個革命樣板戲是閃耀著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燦爛光輝的藝術明珠。”

“樣板戲”的故事涉及到中共黨史的不同階段:二十年代的農民革命、三十年代的紅軍、抗日、四十年代內戰、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建設時期。它們確如毛澤東所要求的,反映了工農兵的“革命生活”,塑造了一批工農兵英雄形象–-鐵路工人、人民公社大隊支書、農民武裝領袖、新四軍指導員、解放軍剿匪先鋒等等。這些基層黨員不但自己絕對忠誠於“黨的事業”,而且都扮演著教育別人的革命帶路者的角色。《紅色娘子軍》裏的吳清華、和《杜鵑山》裏的雷剛本來都因為“受壓迫”而滿懷複仇之心,他們在黨代表洪常青、柯湘的諄諄教導下,將自己的仇恨融入整個“無產階級”的仇恨,從而放棄“狹隘的”個人目的,轉而投入到“為人類謀解放”的崇高事業中。在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海港》和《龍江頌》裏,英雄則提醒群眾要時刻不忘階級鬥爭,並領導大家抓出了階級敵人。

八大“樣板戲”站穩腳跟後,江青開始培育新的劇目,到“文革”結束前,又有十個作品被命名為“樣板”,其中包括京劇《杜鵑山》、《龍江頌》、《平原作戰》,鋼琴伴唱《紅燈記》,以及鋼琴協奏曲《黃河》。這些作品的主題內容跟前八個大同小異,所得到的待遇也跟前八個類似。

這十八個作品中,隻有其中的一些京劇和芭蕾舞作品在今天仍然會在舞台上出現,大家今天對“樣板戲”的討論最多的也是針對這兩種樣式。

需要指出的是,“樣板戲”中雖然有幾部在“文革”前已經形成雛形,但是它們在成為候選後,無不經過江青和其團隊按“樣板”的要求進行的精心修改;而且“樣板戲”作為政治工具的功能在“文革”中得到最大發揮,並實際成為“文革”重要的一部分。

“樣板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也在紀念首演五十周年。中央芭蕾舞團一直以創編這出“中國第一原創芭蕾”而驕傲。《紅色娘子軍》最近每年都會有演出,還在2009年和2013年兩次在巴黎登上舞台,獲得不少掌聲。2014年,該團紀念首演五十周年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讓它出現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

文革中,江青約見中宣部、文化部的正副部長,表達對文藝界政治方向的不滿。但她的這第一次出擊並沒什麽反響。於是她將目光轉向上海,並在那裏找到知音。當時在上海主政的柯慶施擅於揣摩上意,1963年初,他積極配合江青,組織在報紙上批判文藝中的“糟粕”。同時,江青看中了上海當地創演的滬劇《紅燈記》和《蘆蕩火種》(《沙家浜》的前身),將它們分別推薦給中國京劇院(即後來的國家京劇院)和北京京劇院,並強勢參與了將此劇改為京劇的過程。

毛澤東在不同場合批評當時的文藝作品不接近工農兵,不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毛澤東說,中國的舞台已被“死人”(指古人)和“洋人”控製。

1963年12月,毛澤東在給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的批示中寫到:“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文革中,毛澤東說,如果文藝部門不能改變舞台上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局麵,就要“把它們統統趕下去,不下去,不給它們發工資。”江青領導加工了京劇《海港》,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組曲《沙家浜》等。反映了工農兵的“革命生活”,塑造了一批工農兵英雄形象–-鐵路工人、人民公社大隊支書、農民武裝領袖、新四軍指導員、解放軍剿匪先鋒等等。“樣板戲”講的都是1949年以前的故事。而故事發生在1949年後的“樣板戲”,比如“講南方農民邊抗旱、邊鬥爭階級敵人的《龍江頌》,和講海港工人邊認真對待支援非洲的糧食、邊鬥爭階級敵人的《海港》,和講“抗美援朝”的《奇襲白虎團》。

《紅色娘子軍》有世界影響力。連旅遊指南《孤獨星球》關於北京的部分,都曾有對“揮舞大刀的芭蕾”《紅色娘子軍》的推薦。他們對中國“革命芭蕾”的興趣有一個先天的特殊原因:芭蕾源於西方,中國化、“革命化”的芭蕾讓他們好奇。西方觀眾看京劇需要麵對語言障礙、以及他們從沒領教過的唱法、音樂和表演手段帶來的不適應。而芭蕾沒有這些問題:舞蹈不需借助語言,而且“樣板戲”芭蕾的配樂也是交響樂。

最早為西方世界所關注的“樣板戲”就是《紅色娘子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這是整個二十世紀一個重要的外交事件。當時,這件事的所有細節都為世界所關注。而訪問期間,江青和周恩來就陪同尼克鬆夫婦觀看了《紅色娘子軍》。尼克鬆結束了他的訪問,十二天後,美國NBC電視台就播放了《紅色娘子軍》全劇。《紐約時報》以“尼克鬆在北京看到的芭蕾”及類似的標題刊出兩篇評述。劇評人表揚了芭蕾女演員們的技術。像其它“樣板戲”一樣,這出戲的作曲的署名也是“集體創作”。

1978年,中國派出150人的藝術代表團訪問美國,展示中國的舞台藝術。《紅色娘子軍》則因此得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因曾訪問江青而在中國為人所知的記者維特克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介紹這次巡回演出。談到《紅色娘子軍》,她的介紹跟幾年前此報上的觀點類似。尼克鬆訪華15年後,美國上演了基於此曆史事件的歌劇《尼克鬆在北京》,《紅色娘子軍》以戲中戲的方式出現,使得這出戲獲得了新的傳播機會。

在法國,對《紅色娘子軍》的興趣不是來自於外交事件。像今天很多中國人看“樣板戲”是出於懷舊一樣,很多法國觀眾去看《紅色娘子軍》,也是出於對自己青春時代的懷戀。1968年,法國發生了席卷全國的、以反對社會不公為主要口號的學潮和工人罷工,而這次左翼風潮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那時,鼓勵學生起來造反的毛澤東,是很多法國青年人的偶像。

“由毛夫人締造的、體現‘文革’精神、而且今天在中國可以登台——以上這些因素構成了它對法國觀眾的吸引力。”資深法國媒體人韓石在接受郵件采訪時說。韓石2000-2005年間任法國《解放報》駐北京記者,此後,他回到法國,於2007年創辦了新聞網站Rue89。他自己報道了《紅色娘子軍》2009年和2013年在巴黎的演出。

據韓石說,2013年這次演出的法國組織方,在為這次演出舉行的宴會上擺了很多毛主席語錄,在大廳裏擺了一個巨大的毛主席雕像。《紅色娘子軍》在巴黎上演,這對於中國官方當然是一件不小的事。韓石說,中國官員在演出中坐了整整一排。法國觀眾們對於每一個英雄主義的場麵都使勁地鼓著掌。相信法國觀眾鼓掌是因為被劇中的劇情打動了。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中蘇珍寶島發生的戰鬥舉世震驚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毛澤東提出“深挖洞”的備戰方針,主要是備可能發生的中蘇大戰。此外,正如朱升提出“高築牆”不是簡單地強調修城牆而是建議朱元璋發展武裝力量那樣,毛澤東提倡“深挖洞”,也不是簡單地號召全國挖防空洞。“挖洞”的目的是備戰,“深挖洞”是倡導把能夠采取的備戰措施做好,做深入,做細致,以我之有備待敵之不敢攻。

1969年3月2日,中蘇邊防部隊在珍寶島發生武裝衝突,戰鬥進行了30多分鍾,中國邊防軍連續打退蘇軍三次衝鋒。接著,3月15日、17日雙方邊防軍又發生兩次戰鬥,蘇軍進攻均被打退,此後蘇軍未再登島進攻。據蘇方統計,蘇軍在這三次戰鬥中陣亡58人,傷94人。有研究者認為:珍寶島事件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中蘇已臨戰爭邊緣,兩國關係無以挽回的標誌;同時,它又為中美關係的恢複提供了契機。當時,中美蘇三國,正處在大三角關係中,大國之間關係的細小變化,都將相互影響。就在中蘇之間劍拔弩張的情況下,中美之間的關係開始緩和,從而從政治上改變了當時的中蘇力量對比。

珍寶島衝突發生在1969年3月,尼克鬆訪華時間是1972年2月,這中間整整3年時間,中美關係至少在表麵上仍處於嚴重對立狀態,中蘇大戰卻沒有發生。因此,有人把珍寶島小打後中蘇未大打的原因簡單歸結為“毛澤東拉了美國做幫手”,確實很難讓關心這段曆史的今人信服。事實上,珍寶島小打未演變為中蘇大打,關鍵因素是中國的備戰工作做得好,而做好備戰工作的前提,是中國領導層對蘇聯領導層的戰略動態做了準確的分析與把握。

1969年3月5日至16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葉劍英、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四位老帥先後三次座談國防形勢問題。他們一致認為,蘇聯搞個珍寶島事件,是為了鞏固東歐。對我們搞點緊張是可能的,但要在中國大搞,這不可能。搞一個東歐國家動員了四五十萬軍隊,如在中國大搞至少要300萬兵力,這談何容易。所以我們不要失去警惕,同時又不要迷失方向,被現象所迷惑。

3月29日,葉劍英整理了一份《從世界的森林看一棵珍寶島樹》的報告,與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共同署名上報毛澤東。

事實證明,老帥們對蘇聯領導層的分析是準確的。當然,還有一個變數是無法預測的,那就是蘇聯軍界高層中“鷹派”的暗流。

1978年叛逃到美國的蘇聯駐聯合國副秘書長阿·舍甫琴柯回憶:當時,蘇聯國防部部長安德烈·格列奇科積極主張推行無限製地使用核武器“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的計劃。而另外一些人則主張對中國用有限數量的核武器進行一種“外科手術式的攻擊”,摧毀其核設施。其實這兩種主張並無本質區別,都讚成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不同之處僅僅是使用核武器的數量而已。

不過,讚成這兩種手段的人並不多。即使後一種手段,第一副總參謀長尼古拉·奧加爾科夫也表示反對,認為太過冒險。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豐富的遊擊戰知識和經驗,一兩顆原子彈難以奏效,反而會使蘇聯陷入一場如美國在越南那樣的沒完沒了的戰爭。因此在是否轟炸中國的問題上,蘇共中央政治局分歧嚴重並陷入僵局,有好幾個月不能就此做出決定,隻好一邊讓反對對華開戰的柯西金聯係中國協商緩和,一邊聽由元帥和將軍們繼續討論對華開戰的策略與方案。

在這決定曆史走向的關鍵時刻,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國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有力措施,最終有效避免、製止了中蘇大戰的發生。1969年9月23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9月29日,又在西部地區成功爆炸了一顆氫彈;同時還增加了東北、西北地區的中程導彈數量。另外,軍工科研人員還及時解出了一個重要的方程式。

有人記載了下麵的故事:

中蘇在珍寶島發生的戰鬥,舉世震驚。開始時,我軍的多種口徑反坦克炮都無法對蘇軍先進的T62坦克構成威脅。後來,在幾位元帥的幹預下,研製新型穿甲彈、破甲彈的任務就落在了某軍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肩上。

幸運的是我國科研人員得到了解決這個課題的一個方程式。可是,這道方程式誰也不會解。葉劍英元帥知悉後,說:山東某大學有一位名叫劉光誌的火炮專家,可向他討教。

劉光誌和弟弟劉來誌在三十年代初期到濟南柴油機廠當工人,受到梁姓廠主的青睞,廠主將女兒嫁給了他並送他和弟弟一起去德國深造。劉光誌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克虜伯兵工廠從事火炮設計工作,不久即成為副總工程師並參與了虎式、豹式坦克的研發工作。二戰結束後,劉光誌作為戰俘被押送到蘇聯,毛澤東、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千方百計與斯大林聯係,終於將劉光誌從蘇聯接回。回國後,劉光誌先跟著後勤部隊轉戰南北。全國解放,他表示不願意再參與兵器製造工作,被安排到濟南一所院校搞教學。

發生珍寶島事件時,劉光誌正因“曆史問題”被管製勞動,當了花木園工。有兩位軍人找到了他,向他出示了那個方程式。

“這道方程式是做什麽用的?”老人問。

“搞教學用的。”軍人們回答。

“教學根本用不上這種東西,你們拿走吧。”老人的回答讓軍人有些不高興。軍人說:“你這是什麽態度?”

“既然不信任我,還找我幹什麽?”老人也生氣了。

幾天後,兩位軍人又來了,他們誠懇地說:“首長批評了我們,我們……”他們的話被老人打斷:“別說了,都是我不好,我真怕你們不回來,那就耽誤國家大事了,瞧,我已經算出來了,這就是你們要的數據。”

解開了方程式,算出了數據,新式的破甲彈、穿甲彈很快被研製出來。試驗時,把近25厘米厚的鋼板都打穿了!

這個成功震撼了蘇軍將領及技術專家。在蘇軍高級軍事會議上,蘇聯“宇宙”號衛星拍攝的一疊照片,攤放在會議桌上。元帥、將軍們依次看過照片後,都臉色陰沉,默然不語。崔可夫元帥捏著一張照片,仔細看了許久,歎息說:“我想到一個人,他叫劉光誌。以前,我以為他死了,可現在,我敢說,他肯定還活著……”

這則故事,僅僅是一個傳說,卻反映了中蘇兩國之間多重較量的複雜性。

美國外交界一直堅持一種說法,稱當時蘇聯曾與美國聯係,詢問如果對中國發動核打擊,美國會采取何種態度。由於美國表示堅決反對,蘇方才未敢發動對華戰爭。

事實上,如前文所述,中蘇最終沒有大打,主要由於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部分蘇聯軍事將領認為“一兩顆原子彈難以奏效,反而會使蘇聯陷入一場如美國在越南那樣的沒完沒了的戰爭”。因此,在蘇聯決策層中讚成對華使用核武器的人並不多。

第二,蘇聯如在中國大搞至少要300萬兵力,這談何容易。

第三,中國方麵備戰措施有力,不僅做好了應對核戰爭的準備,還及時研製出能夠把近25厘米厚的鋼板打穿的新式破甲彈、穿甲彈,為在可能發生的常規戰爭中戰勝蘇軍裝甲部隊做好了必要準備。

以上舉措,在蘇方決策層徘徊於兩種戰略抉擇間舉棋不定的曆史關鍵時刻,給了對手震撼性的心理威懾,從而有效消弭了中蘇兩國爆發大戰的危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