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主席多次講要給學生《減負》

(2024-05-20 07:17:03) 下一個

毛主席多次講要給學生《減負》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在講話中從教育的方向性、根本性方麵明確提出了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次公布的教育方針。這一方針為“減負”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原則要求,使教育工作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發展。(《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26頁)

1957年3月7日晚上,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期間,毛主席在頤仁堂和天津、山東、江蘇、河南、湖南、四川、陝西七個省市教育廳局長座談當前普通教育問題,他在講話中提出“課程要減少,分量要減輕,減少門類,為的是全麵發展。”。(《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48頁)

1958年8月毛主席對陸定一《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作的修改中指出:“兒童時期需要發展身體,這種發展要是健全的。兒童時期需要發展共產主義的情操、風格和集體英雄主義的氣概,就是我們時代的德育。這二者同智育是連結一道的。二者都同從事勞動有關,所以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總結以上所說,我們所主張的“全麵發展”,是要使學生得到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發展健全的身體,發展共產主義的道德。”(對陸定一《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的批語、按語和修改,<一九五八年八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第341頁)

1964年2月13日(春節)下午,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一一八廳召開座談會,就教育問題發表講話。他說: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才,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學製可以縮短。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活動。學生要有娛樂、遊泳、打球、課外自由閱讀的時間。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麽是語法,什麽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課程講得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麽多注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麵,都要滅亡的。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他還列舉了孔夫子、李時珍、富蘭克林、瓦特、高爾基自學的事例。(《關於教育革命的談話》<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第22-23頁或《毛澤東年譜》第5卷第314-315頁)

1964年3月10日,毛主席閱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三月六日編印的《群眾反映》第十六期摘登的北京鐵路二中校長魏蓮一關於減輕中學生負擔問題的來信後批示:“劉、鄧、彭閱後,請尚昆辦。此件應發給中央宣傳部各正副部長,中央教育部各正副部長、司局長每人一份,北京市委、市人委負責人及管教育的同誌每人一份,團中央三份。並請他們加以調查研究。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於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的。”三月十四日,中共中央下發了毛澤東的批示和這一期《群眾反映》。(《改革學校課程設置和講授方法》<一九六四年三月十日>,《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376頁或《毛澤東年譜》第5卷第322頁)

1964年7月5日, 毛主席在北戴河一號樓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學習的侄子毛遠新談話時指出:“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上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教育製度要改革》<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第96頁)

1964年8月29日,毛主席在接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時指出:“以教育製度來說,我們正在進行改革。現行的學製年限太長,課程太多,教學方法有很多是不好的,考試方法也有很多是不好的。學生讀了課本還是課本,學了概念還是概念,別的什麽也不知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許多學生不知道什麽是馬、牛、羊、雞、犬、豕,也分不出什麽是稻、粱、菽、麥、黍、稷。學生要讀到二十幾歲才能讀完大學,學年太長了,課程太多。采取的方法是注入式而不是啟發式。考試的方法是把學生當敵人看待,舉行突然襲擊。”

1965年7月3日,毛主席看了共青團中央辦公廳1965年6月25日編印的《團的情況》(增刊) 第十八期登載的《北師一個班學生生活過度緊張, 健康狀況下降》一文後批示:“陸定一(當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 中央文教小組組長、 國務院副總理)同誌: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請邀學校師生代表,討論幾次,決定實行。如何請酌。” (《關於學校要減輕學生負擔的批語》<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第391頁)

1965年8月8日, 毛主席接見以教育部長貢特·塞拉為首的幾內亞教育代表團和幾內亞總檢察長法迪亞拉及夫人時談話中強調指出:“學校的校長、教員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學生為校長、教員服務的。” (《關於辦好學校問題的意見》<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第432頁)

1965年12月21日,毛主席在杭州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這種教育製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梁、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在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怎樣交換,身體搞壞了,真是害死人。” (《改造學校教育讓學生接觸社會實際》<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第492頁)

從以上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毛主席對學生“減負”工作的高度重視,要求通過縮短學製、改革課程設置與教材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中國劣質耕地非常多優質耕地少






下麵,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詳細解說一下。

先說“土”。

這個“土”又涉及兩個方麵的內容:土地麵積,土壤質量。在這兩個方麵,毛澤東都下了大氣力。

先說土地麵積。1952年大陸大部分地區土地改革結束,3億農民分得7億畝土地。再加上沒有搞土改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當時,全國共有耕地14億畝。(盡管少數民族的人口當時隻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但他們擁有的土地卻占全國的百分之五十六!)

但這14億畝中,優質耕地實在是太少。當時的畝產量實在是太低:1950年中國糧食產量1.32億噸,畝均不到0.1噸即200斤。

在還沒有別的方法能快速提高糧食產量的時候,唯一能多打糧食的方法就是:開墾荒地,增加土地麵積。

所以,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土地麵積每年都在增加。1976年,達到16億畝。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土地麵積達到峰值:18.6億畝。

後來,因為有別的方法可以提高糧食產量,所以,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政府就致力於“退耕還林”和“退田還湖”,把許多山地和圩田都廢了,不再用作耕地。現在,中國每年的耕種麵積一直維持在近16億畝。

也就是說,解放後,中國增加了幾億畝耕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盡管開荒圍田的過程中,有一些負麵的地方,主要是導致水土流失,但是,與當時亟不可待的糧食問題相比,這個,顯然是次要的。

(盡管毛澤東多次說要“保持水土”:“墾荒,有條件的地方都可以這樣做。但是必須注意水土保持工作,決不可以因為開荒造成下遊地區的水災。”《毛澤東年譜》下 卷二p497(以下簡稱《年譜》)

“在墾荒的時候,必須同保持水土的規劃相結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險。”《年譜》P507

但是,就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實際情況,許多地方都難以做到 。)而且現在,這個問題已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另外,最重要的是,這幾十年的開荒,產生了不少優質耕地,產生了不少商品糧基地,著名的如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同時國家興建了許多國營農場,這些,是現在中國糧食的重要供給地。

換句話說,新中國幾十年,把中國大地上適宜耕作的土地全都開墾出來了,而且,優質耕地越來越多!這,顯然是極其重要的!——這一點,早在1950年,毛澤東從蘇聯回來經過東北的時候就已有規劃:“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東北地域遼闊,將來我們在這裏好好開發,搞幾個基地,再開發新疆,中國的糧食問題就能解決了。”(《毛澤東離京巡視紀實》上卷p6)

再說土壤質量。

前麵說過,當時中國的劣質耕地非常多,優質耕地極少,主要是東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平原。鹽堿地、沙化土地麵積極大。

毛澤東在全國視察時,到了這些地方,他總是要耐心地詢問土壤改良的問題。《毛澤東離京巡視紀實》上卷P31:

當時毛澤東在蘭封車站邊的一個村子裏。“毛澤東從缸裏抓出一把黃豆,豆子既小又幹癟。‘像辣椒籽啊!’毛澤東說。

這時趕集的老漢回來了。毛澤東問:‘這裏的鹽堿地有沒有辦法治?’老人說:‘有辦法,利用黃河水嗎。’”

後來,毛澤東不管到什麽地方,總是要問一下當地有沒有什麽好辦法好經驗,然後就叫政府部門加以推廣。

後來在搞“農業四十條”時就專門有一條“推廣先進經驗的方法”。焦裕祿當縣委書記的蘭考,毛澤東也去過(1952年,當時焦裕祿還沒到蘭考,自然還沒有出名。他是十年後才到蘭考的)。

蘭考的鹽堿地也是讓焦裕祿操碎了心。毛澤東也特別關注。

為了改良土壤,這位一輩子讀聖賢書拿筆杆子寫下無數雄文的政治領袖又半輩子指揮千軍萬馬打下萬裏江山的軍事統帥,竟在六十多歲的高齡學起了《土壤學》!

“毛澤東跟大家討論有關農業科學的知識,問大家:‘有沒有看過土壤學方麵的書籍?’還向大家介紹中外土壤學的各種版本。他說,他最近一直在讀有關土壤學方麵的書籍。他讚成一位土壤學專家的觀點:‘沒有瘠薄的土地,隻有拙劣的耕作技術。’地薄不打糧,人可以改良土壤嗎,人定勝天嘛!”(《紀實》上卷p347)

拳拳之心,可昭日月!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中國的許多土地都從劣質耕地變成了優質耕地,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國營農場、商品糧基地越建越多。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完成工業化同時抓農業八字憲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用二十幾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主席去世時,中國不僅已基本建成所有的工業門類,更重要的是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多!這在人類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就中國的發展而言,毛澤東領導中國完成了三次脫胎換骨的變化!三次鳳凰涅槃!

第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徹底趕走一切外國侵略者徹底結束中國的所有內亂。

第二次,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把中國由一個私有的半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公有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三次,就是把中國由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基本變成了一個現代工業國。這三次蛻變對中國的發展極其重要!

還有一點必須明確。許多人都誤以為毛澤東搞建設完全是模仿蘇聯照抄蘇聯模式。這完全是人雲亦雲的胡說八道。

毛澤東多次說過:“人家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這裏的“人家”就是指蘇聯。說簡單點,所謂的蘇聯模式,是以重工業為主尤其是軍事工業,而忽略了輕工業和農業。

但毛澤東多次明確地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原則,是“農輕重”,即農業為基礎,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也要重點發展。具體內容不詳談了。你隻要把現在的中國與俄羅斯或者前蘇聯國家比較一下就能很快地明白這一點。

現在的中國,是全世界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而中國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在毛澤東時代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是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做,能達到現在的水平?前蘇聯也好前蘇聯國家也罷,他們也想改革也想發展輕工業發展農業,可是,幾十年了,他們還是搞不起來。這說明什麽?聰明的人無需多說。

許多人都拿毛澤東時代吃不飽飯說事,說毛澤東幾十年中國人一直餓肚子所以毛澤東治國無能。這是既無知又愚蠢!一個最簡單的常識是,我們不能把過去的與以後的比。我們隻能把它與它以前的比。如果毛澤東把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搞成了那樣,那他就是曆史罪人。

但略微有點頭腦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毛澤東接手的是怎樣的中國!隻說糧食。前麵說過,1950年中國糧食產量1.32億噸人均不到480斤;1976年主席去世時,中國糧食產量2.86億噸人均600多斤!總量翻了一番還多!人均也增加了一百多斤。人均看上去增加不多,但還有個情況必須知道,這二十幾年中國的人口增加了三四億!幾乎翻了一番!——隻看這幾個數據就知道,毛澤東時代在糧食生產上取得了極大成績!更為後來的糧食大幅增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毛澤東時代,中國的農業取得了極其重要的成就!中國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問題。

關於如何提高糧食產量,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毛澤東有了科學的答案: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農業八字憲法;更係統更全麵探討這一問題的是《1956~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因為有四十條內容,所以又稱為《農業四十條》)。我把其中談提高糧食產量的部分摘錄如下:

推行增產措施和推廣先進經驗,是增加農作物產量的兩個基本條件  

增產措施的項目,主要是:⑴興修水利。⑵增加肥料。⑶改良舊式農具和推廣新式農具。⑷推廣優良品種。⑸擴大複種麵積。⑹多種高產作物。⑺實行精耕細作,改進耕作方法。⑻改良土壤。⑼保持水土。⑽保護和繁殖耕畜。(11)消滅蟲害和病害。(12)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  

推廣先進經驗的方法,主要是:⑴由各省、市、自治區收集當地的豐產經驗,編印成書,傳播推廣。⑵舉辦農業展覽會。⑶各級政府定期召開農業勞動模範會議,獎勵豐產模範。⑷組織合作社之間的參觀和評比,交流增產經驗。⑸在總結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技術傳授,發動農民和幹部學習外社外鄉外縣外省(自治區)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知識。

看,多麽係統!多麽全麵!又是多麽在理!真正的行家啊!絕對的“務實”!沒有一個字是“虛”的!  

其實簡單點說主要就是八字憲法的前四個字。毛澤東年代在這四個字上下了大力氣,才使中國農業的發展走上了正軌,使中國的糧食產量逐年穩步提高,使中國人民的人均糧食產量逐年提高,(這兩點看似簡單,實則極了不起!與印度等國家比較一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中國的曆朝曆代也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毛澤東時代27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從1.13億噸提高到2.86億噸,翻了一番還多!這是極了不起的成就!)最終使中國人吃飽了肚子。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舊式教育下人性醜陋泛濫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改革開放後的教育完全恢複了舊式教育的模式,共產黨的那種延安“抗大”式的試驗性的辦學思路完全被拋棄了,原本是旨在抗議舊式教育中隻為培養尖端人才的現象的“交白卷”行為成了笑柄。也就是說,改革開放後的教育政策是對文化大革命中的新式教育嚐試的“反動”。如果說,電影《決裂》是新式的“抗大”式教育對由“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所掌控的舊式教育話語權的決裂的話,那麽,改革開放以後的複辟了舊式教育政策就是後者對前者的徹底決裂。也就是說,電影中所全盤批判的,正是改革開放以後所全盤肯定的。這就是文革中兩種教育理念的較量!

四十多年過去了,忽然間,人們發現,改革開放之後的複辟舊式教育雖然給了文革中少數被專政的人通過上大學而獲得個人成功的機遇,但隨著這一政策的持續,唯升學率、唯分數主義的舊教育觀卻為現實社會製造了一大批對追逐名利的興趣遠遠高於求知的興趣的人;將自我實現看的遠遠高於社會責任的人, 即有人概括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當然,這樣被製造出來的人一定是當不了“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他們倒是為自己謀得了許多加官進爵和出國、發財的機會,至於他們對“共產主義事業”有沒有哪怕一絲的承擔的意識就很難說了。不過畢竟,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教育轉型的受益者。

既然有了二種社會製度轉型時期即既享受了社會主義一切免費的社會福利, 又搭上了私有化少數人先富的大蓬車以及那些依靠轉型期一批推行的舊式教育製度初期的受益者做榜樣,則人們難免不會激發起一種巨大的社會人士去追求的"中國夢",也就是說全社會所有的想改變命運的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進大學的身上。由於這種巨大的社會需求,所謂“教育產業化”以及伴隨之而來的“擴招”則成了大勢所趨,再也阻擋不了了。

然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推行舊式教育就合乎邏輯地演變成了低端人口頭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而給極力為孩子謀出路的低端人口中的家長們帶來無盡之負擔與痛苦焉。

如果,忍受痛苦換來的是甜美的報償的話,家長們還是想得通的。可隨著經濟危機的逼近,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與每年成倍增長的畢業生數量、社會所能提供的職業與應屆畢業生擇業的心理預期之間的剪刀差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變成了一個“定時炸彈”,極大的威脅著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就如電影《決裂》所隱喻的一樣,對於今天中國的社會而言,改革開放後不斷形成的舊式教育體製讓大量的應屆的畢業生成了隻能應付考試的“馬尾巴的功能”———他們的所學既與社會的需要脫節,他們的心態又與社會的環境脫節。除了憤怒,他們和他們將要麵臨的社會之間,還剩下了什麽呢?

為什麽中國的教育會搞成今天這個樣子?如果想要挖掘其深層次上的原因,還在於“決裂”這兩個字。曾經有一位中國的老板說,其實,就業的機會很多,有的行業就需要用人,可就是用不到專業對口的人,而許多職業是現在大學生不願意屈就的。為什麽許多的工作機會很多的大學生不願意幹呢?這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分不開的。

四十多年前,被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所肯定的是“做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貢獻的共產主義接班人”。而改革開放後的現在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為追求個人成功而付出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的資本家、官員、技術專家。顯然,社會對後者的吸納程度畢竟是有限的。

本來,一個健康的教育製度應該可以向社會提供各種類型的人才,而受教育者也會有著多元化的自我期許。但由於中國的社會各種的價值取向在不同曆史時期經曆了一個相互決裂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過程,於是乎,教育在新中國建國後的曆史中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的角色———要麽為工農大眾的實際需要服務、走降低入學門檻、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教學大綱與當地實際需要相結合的道路。要麽為培養尖端人才製造一大批對追逐名利的興趣遠遠高於求知的興趣的人;將自我實現看的遠遠高於社會責任的人, 即有人概括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該是需要更多地反思、更多地思考教育是培養學生們結合實際社會需要的新式教育, 還是盲目地培養些學非所用如學馬尾巴的功能式的舊式教育的時候了。

電影《決裂》於1975年上映,是反映文革後期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重要代表作。電影的主要內容是1958年抗大出身的墾殖場場長龍國正,到鬆山辦抗大式半工半讀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期間,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辦學方針與嚴重脫離生產實踐的學究式資產階級辦學理念做堅決鬥爭的故事。

不但大學這樣,小學也如此,又紅又專的辦學理念貫徹中國教育的各個環節。小學一二年級,上半天文化課,另外半天是到農村去參加生產勞動。文革時期,綜合大學也有辦,主要培養以理論學習為研究課題的專業人才。

文革中大部分是專業院校,如農學院、林學院、醫學院、畜牧學院、工學院。按照教育要為生產實踐服務的方針,農學院下放到了農村,林學院被趕到了林區,工學院則辦到了工廠。大學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取消,改由工廠、農村、部隊基層單位推薦,大學的課程設置也要緊密結合地方的生產實踐。

如農業大學在南方山區道路崎嶇,主要牲畜是牛、豬,那麽主要專業課程應該是如何養牛、養豬,而不是講授馬尾巴的功能。在辦學理念上,反對高樓大廈,強調勤儉持家。

然而,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華麗的大轉身。小學、中學自不待言,大學的變化更大。專業院校被綜合大學替代,簡陋的土坯房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替代,專業課被大大壓縮,文化素質課大興其徑,生產實踐被模擬實驗所替代。 如林學院林學專業的學生,在黑板上“造林”,在紙上“育苗”,天曉得這樣的學生跑到生產單位是一種什麽樣的結局。至於“紅”的培養方向,更是被金錢、權力所異化,“寧在寶馬中哭泣、不在自行車上笑”,就是當代年輕人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大學生沒有信仰,也就沒有做人的道德價值底線,也談不上為什麽理想而堅守;長期在生存壓力下,極易為物質利益所誘惑而隨波逐流。為名為利不管黑道白道先富為道。例如在當官發財的當下,區區一個政府機關的處長職位,可以引來50多個教授激烈競爭。今天的高校, 論文壓倒一切,一個學美術的藝術類教師為職稱可以去炮製在化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假文憑假論文等等什麽都有。隻要有名稱都可以造出假來, 還可以以假亂真。

文革有很多令人不爽的人和事,也給少數人帶來痛苦。然而,文革中有許多好的人和事, 有許多的精華。尤其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多方麵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比如舊式教育下的許多學生連韭菜與麥苗都分不清的城市孩子,在文革當時的新式教育體製下,學會了割麥、插秧、打穀、車水。因為中小學又紅又專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學生參加工作後,很多學生經常多次地深入山區、林區的林場、農戶、林業站調查。

有的學生因為對基層情況比較了解的緣故,多次被有關部門領導邀請作為專家參加一些林業方針政策製定前的研討。不止一次在參加國家部委召開的專家研討會時,仍有一位林業專家悲哀地說:不超過10年,等新中國培養的老一代林業專家都退休時,這樣的會議就無法舉行了。因為,目前高校新進的師資基本全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林業調查規劃實踐經驗、對林區基本情況不了解的學術研究型教師。

今天我們怎樣來看泛教育質量,怎樣來衡量泛學生的好壞?翻遍古今中外各種教育史,哪裏有什麽超階級的“統一的標準”。有人說什麽“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是多麽虛偽。因搶救遭到嚴重蟲害的稻田,考試交了“白卷”的李金鳳,和那個“門門五分”,卻以自己剛學到手的一點技術向貧下中農“敲竹杠”的餘發根,這兩個學生,誰個好? 誰個不好?兩個對立階級所持的標準,又怎麽能一致起來呢?有人所要求的統一標準,無非是資產階級的標準。你不同意他這個標準嗎? 那就是不講質量,那就是把他認定的壞學生當成了好學生。

當前教育界的那些奇談怪論,就要說你“拖四個現代化的後腿”。這種是非顛倒的邏輯,無非是要把教育革命納入資產階級的軌道,使之變成他們可以接受的東西,以便讓資產階級在教育領域重新稱王稱霸。

但是,不管資產階級在教育質量問題上怎樣危言聳聽,終究是唬不倒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多少象李金鳳那樣優秀的工農兵學員,他們為革命勤奮學習,以在三大革命運動中善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向黨和人民交了紅卷。他們的質量,無產階級滿意,貧下中農讚揚,就是不要資產階級宣揚的那種“質量”!

遵循毛主席的教育方針,龍國正說得很明確:“咱們共大培養的人材,既要有共產主義覺悟,又要有學問,還會生產勞動,要成為又紅又專的大學生。”這體現了無產階級在教育質量問題上的觀點。

李金鳳在農村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中,不但能夠識破而且敢於頂住劉少奇“三自一包”的修正主義路線,指出“趙副專員的報告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毒草”,這說明她有很高的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覺悟,在階級鬥爭這門主課方麵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中,她能夠培育出優良的稻種,能夠發現生產隊稻田的蟲害,並組織同學和社員一起把它及時撲滅,這難道不算學問,不算文化?

有人誣蔑我們批判了“智育第一”,就是提倡“不讀書”、“不講學文化”,這真是奇談怪論。無產階級的教育方針,曆來主張德、智、體全麵發展,要求把這三者辯證地統一起來,做到又紅又專。其實,任何階級看待教育質量的好壞,都是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的。我們說李金鳳是好學生,首先是因為她在校內校外,都敢於堵資本主義的路,邁社會主義的步。而曹仲和他們把李金鳳當壞學生,甚至開大會批她,首先也是因為她觸犯了“師道尊嚴”之“禮”,越出了“智育第一”之軌,為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敢於和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鬥。

由此可見,無產階級認為是好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正好就是資產階級定之為“壞學生”的那些“罪狀”。一切文化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和一定的政治路線的。在無產階級政治的統帥下,我們曆來重視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而那些極力維護“智育第一”的人,又何嚐是熱心智育,他們的真心本意,不過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第一而已。

當然,還有這樣的一些人,由於受舊傳統觀念禁錮,對於教育革命這一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專愛挑剔,這正象魯迅說過的那樣:盡管現代的玻璃鏡要比古代的銅鏡好,但他們總是頑固地認為:“照起麵貌來,玻璃鏡不如銅鏡之準確。”這樣的人,隻有從資產階級的偏見中解放出來,才能在教育革命的問題上和工農群眾有一種共同的語言。

四十多年前的電影《決裂》,總是使人思考著當前中國教育產業化資本化後的種種醜陋。電影文藝創作和現實鬥爭的結合是緊密的。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鬥爭是息息相關的。反映教育戰線兩條路線鬥爭的文藝作品,有一個究竟為哪條教育路線唱讚歌的問題。

改革開放後電影"決裂"中《馬尾巴的功能》不是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校內的課堂上! 教授們又開始大聲地講著《馬尾巴的功能》, 學生們也認真地又或是裝著認真地聽著非洲斑馬的馬尾到底有什麽功能呢! 而類似於《馬尾巴的功能》一樣的東東在各式各樣的學校裏還多著呢。怪不得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很多都是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的。同時為了搶錢大量地盲目地招生後造成學生畢業後即失業之外, 還出現了許多買賣文憑造假學曆等等一係列的問題。

在新中國建立後的一所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即專門為農民子弟建起來的農業大學裏,學生的管理是采取“社來社去”的培養方式即從當地的農民中招生,畢業後再返回到農村去。電影"決裂"中馬尾巴的功能的一個老師是由葛存壯飾演的教授。 某一天的某一教室裏教授正一本正經地在對農村招來的大學生們講“馬尾巴的功能”。這時,一個老農民來請這位教授給牛治急性病,卻被轟走了。教授認為他的“教學大綱”要比農民的實際困難重要得多。

建國後,圍繞著教育方針問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一方以劉鄧為主的認為教育規範化、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尖端人才是當務之急,而另一方以毛澤東為主的則堅持教育的目的是為工農大眾的實際需要服務、是培養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而主張在教育的問題上應當繼承延安“抗大”的辦學精神,走降低入學門檻、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教學大綱與當地實際需要相結合的道路。爭論背後自然各有其在中央高層的支持者,因而教育方針之爭不免演變成了政治路線之爭。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特色磚家叫獸無家國情懷






經過四十多年走資派鄧小平們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社會製度後,即中國特色社會裏的走資派特色磚家叫獸們,以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裹挾而來的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價值觀念的劇烈衝擊,更使不少“知識分子“即走資派特色磚家叫獸們,把個人的一切看待高於國家民族。那些越是占據著權力輿論高地的知識分子,越是把整個社會看成一個全是利益競爭而不講任何道德倫理的決鬥場。

在這樣的大氣候中,連許多剛剛蹣跚起步、咿呀學語的懵懂頑童都感覺到如今的社會是:隻要誰能掙來錢,誰就是英雄。而整個社會的輿論也全都是一邊倒地認為:隻要能創造個人不菲的財富,一概采取英雄不問出處的原則;隻要誰能逮住大小老鼠,不管是家貓野貓什麽貓,更不管采取什麽的方式與手段,就一概定性為好貓。

於是,一些人藉此成了時代的所謂“弄潮兒”,他們一個個陰森著猙獰的麵孔,裸露著尖利的牙齒,不擇手段,一夜暴富,次第進入了被人豔羨的“先富者”行列,成了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試驗品和範例品。在為這些人鼓掌叫好的啦啦隊中,連一些出身貧寒的平民知識分子也搖身一變成了富人階層的維護者、敲鼓者、禮讚者。

他們哪還有心思慮及幾千萬工人下崗後是如何艱難度日的,他們哪裏還顧忌到農民失去土地資源後是如何維持生計的,他們哪裏還管得上環境資源是如何被嚴重毀壞的,他們哪裏還管你窮苦百姓年收入夠不夠富人官員宴席上半瓶酒、一道菜的。

在權貴富人的意識裏,甭管我如何如何,反正有人為我叫好,反正有人為我吹號,反正有人為我歌功,反正有人為我效勞和撐腰,你大多數處於貧困之中的民眾算得了什麽?誰讓你沒有日天告府、攪海翻江的本領撈取錢財呢?看看如今電視上的經濟欄目和娛樂欄目裏,有幾個工人農民士兵在談自己的低待遇、高勞作、薄收入?能招搖於熒屏的大多都是那些財大氣粗的先富者和那些學有所成精英們。

這些人相互依存、琴瑟和鳴,有錢的為有知識、有話語權的分享殘羹;有話語權的為有錢的呼籲政策庇護,吹響企業家美名。到頭來苦了的還是普通老百姓,既然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就如生活在非洲原始從林中的動物世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該吃草的偷偷吃草,該吃肉的大膽吃肉;該被吃的驚恐被吃,該吃弱的肆意吃弱。這就是叢林法則,這就是公平競爭,這就是有唱戲的、有喝彩的、有敲邊鼓的、有呐喊鼓掌的社會現實。你若為此不納,那就也變出一個強者看看?

說來說去,還是一句話,有了道德倫理思想文化的人類,從來就沒有脫離開過洪荒時代的獸性法則。所不同的是,如今的人類有了太多的被稱為知識精英的人,他們把自己所依附的強勢階層的種種掠奪行為美其名曰: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民主人權。用這些美麗的謊言擾亂平民百姓的視聽,其目的無怪乎就是把你賣了或者吃了,還要吧咂著滿是油膩的嘴巴、鼓囊著滿是鈔票的口袋哄騙你說:這是幫你消災,這是帶你去看外麵的世界,這是引領你步入天堂。

中國有一句貫穿古今的名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此話絕非茫無所指。看看助推人類曆史前進的曆次農民大起義,有幾個是讀書人發起的,有幾個是由讀書人領導的?有幾個草莽英雄身後不是跟著一大群生活落魄順風而倒的知識分子?再看看曆朝曆代那些大奸佞、大惡人周圍,有幾個沒有幾個窮酸秀才在為他們出謀劃策鼓掌叫好?這些知識分子唯獨忘了自己作害的人中大多就是原本和自己一樣的底層受壓迫者,或者能真正為國為民有所擔負的國之棟梁。

在新中國成立前後,一大批懷著科學救國抱負的海外留學生,衝破艱難險阻,回到祖國懷抱。他們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誌,至今鼓舞著海內外華夏兒女。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就非常清楚地看到,知識分子不僅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更重要的是在未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大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1949年夏,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安排赴美留學的中共黨員徐鳴專程回國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周恩來同誌指出:“你們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在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技術專家回來建設新中國。”

1949年12月6日,新中國成立之初,成立了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分別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設立留學生回國招待所,全權負責接待回國的留學生。12月18日,周恩來同誌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誠懇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給那些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帶來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希望,並在海外掀起了一場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的留學生回國熱潮。

1950年2月,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歸國途中在香港發表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他在信中以激情的語言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的工作基礎,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和發展而奮鬥!”

海外中國留學生回國服務的行動,卻受到西方國家的阻撓和刁難,最為突出的是美國政府。1951年9月,21名中國留美學生乘船返國,當船抵達檀香山時,美國聯邦調查局人員強迫學理工和醫學的吳銥、劉安華等9位留學生乘小船返美,不準其回國。以後,幾經波折,他們才於10月再次離開美國,於11月回到祖國。

秉持報國信念的錢學森亦是歸心似箭。1950年8月,當他準備啟程回國時,卻突然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扣留。

1955年6月,周恩來同誌在得知錢學森急切請求中國政府幫助他回國的消息後,立刻指示在日內瓦參加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王炳南,要求美國政府取消對錢學森等歸國的無理限製。在王炳南的大力推動下,8月5日,錢學森終於接到了美國移民局的通知,被允許離開美國。同年10月,錢學森回國。

據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有近400名中國留美學生、200多名中國留英學生(占留英學生總數的2/3),回到祖國參加建設。到1955年11月,由海外回國的留學生多達1536人,其中從美國回來的就有1041人。到20世紀50年代末,回國人數增至2500名。他們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嚴濟慈、華羅庚、錢三強、程開甲……麵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困難局麵,他們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頑強拚搏,為新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萬裏長城家,一生唯報國。物理學家程開甲在西北核試驗基地隱姓埋名一幹就是20年。程開甲說,我不回國,絕不會有現在這樣幸福,因為我現在做的一切都和我的祖國聯係在一起……

“對這些懷有赤誠大愛的知識分子來說,祖國是他們生命中永不平複的烙印,報效國家是他們不可更改的人生命運。”

“家國情懷是植根於中國知識分子血脈之中的文化傳承,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是海外學子奮發圖強的精神歸依。”

隻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富強緊密結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給那些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帶來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希望,並在海外掀起了一場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的留學生回國熱潮。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特色《航母》和《將軍》






昨天是《五二O》,對於情人們來講:大聲高呼:《我愛你》。而對於走資派習近平,王滬寧們來講,喊了多年的“兩岸同胞一家親“、“兩岸都是中國人“等的《夢話大話》,是一個極大的《愛瘋癡》。

“台獨“們,大膽地往前走。先滅國民黨。再滅走資派。

“台獨“們,要有更大的夢想,實現大陸台灣統一,成為《中國統一獨立的大國》。這才可永存史冊。台島太小了。

走資派習近平,王滬寧們不會武統台灣。也不敢武統台灣的。

《將軍》篇:

走資派特色中國政府四十多年提拔了多少《將軍》?少將,中將不說。隻說《上將》。這樣多《將軍》,有幾個能“打仗“?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列表是自1955年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中,獲得上將軍銜、警銜的人員名單,共274位上將(275人次)。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製,授予55位上將軍銜,之後於1956、1958年再授予兩位,總共57位,又稱開國上將。

1965年6月,軍銜製被取消。

1988年9月,走資派篡權上台,解放軍又實行軍銜製。9月14日,授予17名上將軍銜(其中建國初期的上將1名、中將2名、少將9名、校官5名),此後的上將均由中將晉升。

1989年1月,武警部隊實行警銜製,等級設置與軍銜類似,以武警中將為最高警銜。1995年12月,武警部隊總部升格為正大軍區級,相應增設武警上將。

1994年5月,修正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取消設而未授的一級上將,上將遂成為解放軍最高軍銜。大軍區級正職改稱正大軍區職。

2000年後,在任上將數量都未超過正大軍區職以上將領總數的2/3,即23-24名,後續每次正大軍區職中將晉升上將軍銜的名額基本以此為限。

2016年9月,正大軍區職改稱正戰區職。

2021年1月,新的軍官製度作出重大改革,軍官軍銜按照軍種劃分種類,在軍銜前冠以軍種名稱。

1988年以來,中央軍委共38次授予和晉升218位上將。

如1994年(19人),其中有王瑞林,長期擔任鄧小平的政治秘書。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長期擔任鄧小平的政治秘書。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十五屆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軍委紀檢委書記。

王瑞林在軍隊長期負責組織人事工作,不少高級將領都出自其門下。據悉,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任軍委副主席的遲浩田、張萬年,都是王的山東同鄉,由其舉薦。王瑞林與鄧小平情同父子。“在40多年的歲月中,他以耿耿忠心,贏得了鄧小平的高度信任。”文革期間鄧小平落難江西,在1973年1月即將回京時,專門到進賢縣看望下放中的王瑞林。鄧小平之女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說,父親一向寡言,但內心的感情卻是極其豐富的。「特別是對王瑞林這樣跟隨他多年的秘書,更是感情很深。這種感情,不同於對自己子女的骨肉親情,但卻又極其相似。」2013年,鄧小平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前夕,王瑞林還專門到其故鄉四川廣安,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1988年以來,中央軍委共38次授予和晉升218位上將。

被剝奪上將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被取消、剝奪上將軍銜者7人,均為中共十八大以後落馬,理由都是“違反紀律,情節嚴重,影響惡劣,已喪失軍人的基本條件”:

徐才厚,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對徐才厚開除黨籍,7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給予徐才厚開除軍籍、取消其上將軍銜的處分。

郭伯雄,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對郭伯雄開除黨籍,2016年7月25日,軍事法院一審宣判,認定郭伯雄犯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追繳的贓款贓物上繳國庫,剝奪上將軍銜。

田修思,2016年7月9日立案偵查,201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確認對田修思開除黨籍。

王建平,2016年12月29日立案偵查,201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確認對王建平開除黨籍。

王喜斌,2017年2月24日涉嫌職務犯罪被調查。

張陽,2018年,中央軍委決定對張陽開除軍籍,取消其上將軍銜,10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對張陽開除黨籍,追繳涉案財物。

房峰輝,2018年,中央軍委決定對房峰輝開除軍籍,取消其上將軍銜,10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對房峰輝開除黨籍,移送審查起訴,2019年2月20日,軍事法院宣判,認定房峰輝犯受賄罪、行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數罪並罰,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追繳的贓款贓物上繳國庫。

《航母》篇:

讀《中國航母必須主動出擊 否則重蹈甲午海戰覆轍》

文章來源: 聯合報 於 2024-05-20

中國有軍事專家稱,中國航母在未來戰爭中不能采守勢而須主動攻擊。 圖為5月初完成首次海試的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正進行高速大轉彎的動力測試。 (新華社)

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順利完成第一次海試,部分軍事專家稱中國航母未來將肩負“區域拒止”(阻絕美軍馳援台海)任務,但也有專家稱,航母作為最昂貴的攻擊性武器,不能被動防守必須主動出擊,否則將重蹈甲午海戰戰敗覆轍。

有專家談未來戰爭中中國海軍航母編隊隻是在第一、第二島鏈間的“海上拒止作戰”中“配合”支持其他軍兵種作戰,所以中國海軍搞航母不必對標美國海軍雲雲。

但有人認為,航母做為海軍乃至全軍最昂貴、攻防能力最全最強的單一兵器,如果航母編隊隻在拒止作戰,在海上用於防禦和拒止,把攻擊的主動權交給敵人,那等於將航母這樣體積巨大的主戰兵器給強大且作戰經驗豐富的美國海軍當靶子打。 以美國海軍的攻擊力強大和多樣,航母這樣的大型目標幾乎不可能生存的。 戰爭中有幾枚己方導彈被敵攔截、甚至損失幾架轟炸機或幾艘一般艦艇都不算什麽,但如果一兩艘航母被擊沉那是什麽政治影響?

走資派特色中國作為傳統國家,許多人包括相當一部分將軍根植於黃土的中國軍事意識深入骨髓,他們仍然是用黃土農民出身的陸軍軍人的眼光和思維來理解海洋、理解海軍、海軍兵器和海戰,而這正是中國海軍建設與發展的最大短板和危險!

當年無論是從數量和質量比較,北洋水師的艦艇都不比當時日本海軍的艦艇差,但雙方較量的結果卻是一麵倒! 如果用黃土農民的眼光和思維與海洋海盜意識滲入血液的美國海軍作戰,那中國海軍恐怕比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海軍敗得更慘!

當年北洋水師,坐擁亞洲最大最先進的軍艦,卻隻用於在家門口沿海為運兵船護航,結果被人家在鴨綠江口堵個正著; 鴨綠江口戰敗後,軍艦甚至不敢出港了,把那麽多那麽好的軍艦當移動炮台守港口,你不被全殲誰被全殲呢?

把昂貴的航母編隊定位為防守、拒止和配合兵力兵器,這就是典型的黃土地上刨食的小農意識的寫照!

中國要想在海上軍事鬥爭立於不敗之地,光有先進兵器還遠遠不夠,必須更新軍事思維和軍事文化。 今後要想在海上跟人鬥爭,中國人必須吃透海洋,樹立海洋軍事思維和文化,擺脫根深蒂固的陸地黃土意識、擺脫畫地為牢重防守輕進攻的小農陸防思維。 海洋那麽遼闊,而且全球大洋是連通的,攻擊一方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集結海空兵力和改變攻擊方向,防守一方怎麽防怎麽拒止呢? 怎麽建立穩固的防線呢?

還說,航母做為海軍所有兵器中最昂貴攻擊力最強最全麵的兵器,它在軍事上的真正作用在於,一個“海上攻擊機機場”,除了可保護己方海上兵力兵器免受敵人攻擊,更可跨過重洋到對手家院子邊上快速建起移動攻擊機機場的能力,可以讓對方知道,我隨時可以闖進你家炸你!

航母天生就是用於製海和對陸攻擊的海上主戰兵器,天生就是遠洋進攻作戰的核心,它生來就是用來進攻的!

還說,“拒止”之戰真打起來,防不勝防,“不僅你的貿易通道會被立即卡斷,人家從西太的基地出發就能對你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各大城市各類經濟中心和重要軍事目標進行持續的常規打擊,而你的常規力量卻打不著人家的本土目標,持續打下來,你的損失會越來越大、力量會越打越弱,而人家本土生產不受影響,除非最後用核武器製止戰爭, 否則人家攻我們守這樣打下來我們勝算很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