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坡窯村裏的老奶奶和小男孩
《高老坡窯村》在官方網《山西省傳統村落列表》上查不到的,隻在山西省地圖上找到的,在村口牌上稱的《高老坡腰村》,這樣一個中國西北偏辟山溝裏小村,沒有人知道更沒有人去關心的鄉村小山溝裏一個村,被兩個年青人網名叫:《巡遊軌跡China travel》找到了。
網址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B2EThtXVo
以【隨機旅行】丟飛鏢決定旅行目的地,結果紮到一個奇怪地名,最後隻能步行前往到了《高老坡窯村》。
真正的地址是: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洪洞縣、蒲縣 附近的 《高老坡窯村》。
據評論區網友介召:關於中國《高老坡窯村》這個地名的由來,經查詢相關資料,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與製窯業有關 ,高老坡窯位於大陸鎮西北部山區,過去該地有豐富的陶土和木材資源,是製作陶瓷器皿的理想場所。據說早期這裏聚集了許多從事陶瓷生產的工匠,他們居住和燒製瓷器的窯址形成了村落,便被稱為《高老坡窯》。
與地形有關, 高老坡窯所在地區地勢較高,坡度較大,行走較為吃力,需要《高高舉起老老的腿來爬坡》,因而得名《高老坡窯》。這種說法比較通俗易明,也廣為流傳。
綜合這兩種說法,高老坡窯這個地名應該是既與該地區的製窯業曆史有關,也反映了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這個獨特的地名,記錄了當地鄉鎮製窯業發展曆程中的某些片段,具有一定的曆史文化價值。
【隨機旅行08】丟飛鏢決定旅行目的地,結果紮到一個奇怪地名,最後隻能步行前往《高老坡窯村》。
作者:《巡遊軌跡China travel》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B2EThtXVo
【隨機旅行】丟飛鏢決定旅行目的地,結果紮到一個奇怪地名,最後隻能步行前往是《巡遊軌跡China travel》一次旅行記錄。拍攝的影片很好。看後不吐不快。
《高老坡腰村》或《高老坡窯村》隨著鏡頭展現在眼前的畫麵是:
@victoragosti網民評論:看到這一集真的感動,一次飛鏢結識了小朋友和老奶奶,也是一種緣份。你們遠道而來,來到兩個陌生人的生命裏,留下一些足印,所有人都互相溫暖了。陳藝鬆小孩活潑可愛,大方得體,孝順和熱心助人,真的很了不起,將來必成大器。最後很溫馨,對啊,有這樣的弟弟多好,就是親戚也無妨。好好笑,他們明明見到老奶奶抽煙,她還說沒有,就是純樸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樣的家庭氛圍令到小孩的家教很好,就像客廳所說的家和萬事興。
@beaman_2000網民評論:本期真是巡遊軌跡的新高度了。一擲即中的飛鏢,帶領我們去到一個溫馨寧靜的高老坡窯,人跡罕至的盤山公路造就落葉美景,路途中也不乏see 公廁存檔點again又again的頻道熱梗。舒緩的節奏卻也反映著扶貧工作、快速城鎮化、留守兒童等諸多社會熱點話題,甚至夕陽下的玉米地下也踩著移民們厚重的曆史。小大人陳總善良活潑,相信在他心中默默埋下的種子一定會發芽生長,成為擔負起家庭責任的大樹。出租車司機隨口一問,其實一點也不突兀,能跨越山河坐在一個堂屋裏吃飯的人,難道還不是親戚嗎,會心一笑,雖然我們的祖先不一定都從大槐樹下走來,但你我一定都是這顆大樹下的善良可愛的親戚。
@user-sf5ml5mv1g網民評論:前段時間在b站看到你們的很多業配內容,還在擔心你們禁受不住商業的腐蝕,從此忘了初心越來越難拍出接地氣的視頻,看了這期發現自己真的多慮了。後半段真摯的情感太過治愈,而每每想到這一段段對話都是自然而成而非精心編排就更加令我震撼。 感謝你們多年以來源源不斷的優秀作品讓我心中“故鄉”這個概念始終維持著溫度而不至退化成一個標簽。
@klonlin1346網民評論:好喜歡你們的影片。從影片中看到陳小弟作為留守小孩,還是抱有無窮好奇與對未來的希望,也看到高崗上的莊稼人好客與熱情。我作為台灣人,看到影片感受到無比的感動。
這一集好棒,希望陳小弟永遠健康快樂,沒有手機的童年也好快樂,也希望奶奶身體健康!
善良的村民,樸實的百姓。美麗的鄉村公路。兩個可愛的年輕人。
這集比什麽宣傳都真實呀~一路走,幾個偏遠的小村子,都 是通了公路,通了電和網絡。
@hoolatiger網民評論:好感人的一集。偶遇的兩方陌生人,彼此信任;沒有任何防備心讓你們進門充電。最後一段拒絕你們的飯錢;知道大家外出的不容易同理心,就能知道大多數的中國人民還是很善良、純樸的。雖然知道不太可能,但是還是希望有一天能看見你們紮到台灣來的那一天。
@user-qf8gn4qm7w網民評論:小弟弟才二年級而已經像大人一樣對話,爸媽都在外地打拚,平時住校假日隻能跟奶奶住山裡,很聰明乖巧,看得有點心疼,希望陳藝鬆小弟弟有光明的未來。
這次雖然沒看到什麼景觀,但是看了後怎覺得有滿滿的感動!謝謝你們帶我們看中國的偏鄉偏野,我一輩子也許也去不了!藉由你們的視頻了解中國的美好一切!
令人感動的一集 祝陳藝鬆小朋友和老奶奶一切安好。
@user-xd8ii5nb4k網民評論:我的天,這麽偏遠的鄉村居然都是柏油路,還很整潔,我大中華厲害。而且這邊的人都很純樸,小朋友也很機靈和活潑,真好。
@user-li5bc7xx2u網民評論:看到再那麼偏僻的山上住著老奶奶他們,看到小男孩的純樸天真,還有他和老奶奶和奶奶的相處,讓人感動也很孝順,看到中國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日常。
這個小孩子太可愛了,你有廣闊天地,你有大好未來,願你奶奶家人健康常樂。
@tonylee1075網民評論:這才是中國幾十年來脫離貧困最好寫照,不可思議,隻有幾戶人的山頂的小村子,竟然有水有電有手機網絡。
天真可愛的小男孩,一見如故,純樸善良的老奶奶,處處洋溢著濃鬱的親情!
@user-qq1ke4gz6l網民評論:這地方這路這房子,感覺都是政府專門幫忙修的,房頂都是一樣的,路也修得特別好,這荒無人煙的地方,通水通電通網還通公路,真的是絕了。......
一千多條評論沒有一個是罵的。都說感想的支持作者的話。
《老奶奶》:七十八歲。
《小男孩》:九歲?上小學二年級。本地沒有小學,周一到周五在縣城寄宿上小學。周末回來看《老奶奶》。
《小男孩》是《老奶奶》的第四代孫子。
中間的人物大多去城裏打工了。
縣城到《高老坡窯村》沒有公交車。村裏沒有供銷社商店,沒有學校,沒有紅醫衛生保健站。隻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
一路上見到整齊的梯田,種植玉米。每年一季玉米,其餘全荒著。
廢棄的窯洞,是否是社辦工廠所遺?
《村》之前稱《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幾乎都被走資派四十多年來抹幹淨了。
隨著《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的強迫解散後,供銷社商店不開了。紅醫衛生保健站辦不下去了。學校更是不可能辦下去了。不過在視頻中有一幅畫麵沒有被抹幹淨。
《小男孩》作為導遊領著拍攝視頻的二個大哥哥巡遊了整個《高老坡窯村》,在《小男孩》領到山頂上一大塊玉米地時,在空置的玉米地上奔跑玩耍後,大哥哥問《小男孩》:這地誰家的?是我家的。《小男孩》回答。當看到玉米地旁一間小房子時問:這房是你家的嗎?《小男孩》回答:不是。從沒進去有過。於是三人一同前去看。
走到小房子前看到牆麵上有黑扳報,推開門去看有一麵黑板,上麵有四個大字《天天向上》。這分明是一個學校教室,課室內己無桌橙,但這《天天向上》四個字己不值錢,沒有被人取走。前麵還有《好好學習》四個字扔到哪裏去了。孤零零破舊的學校遣址還能經得起幾個春秋的風雨吹洗後,消失得一幹二淨了。原先《人民公社》的政府辦公地,社辦工廠,社辦學校,社辦商店,社辦紅醫站,社辦公交車,社辦農行,社辦托兒所,社辦大食堂,社辦健康中心等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上山的路上,看到一個人開著一輛大型耕田拖拉機,估計是私人的。而大片梯田都荒著。當年農村《人民公社》時,有農機站,種子科研站,食品加工社辦廠,信用社,等等。
如今能上網了,有電了.....。但沒人了。
《老奶奶》七十八歲了。
《小男孩》在城裏讀書。大學畢業後能回這山溝嗎?
農村鄉下山溝要不要?
凡是人都進城市生活嗎?
走資派,改革開放讓農村人都去城市,城市人都去國外嗎?
這種新的農村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製和組織結構,既能夠滿足國家的計劃指導的需要,也能適應市場機製的調節功能,是人民公社進入工業化階段的必然選擇。所以,那種認為人民公社體製不需要改革的觀點是錯誤的,是“左”的僵化的看法。而那種認為凡是現在還肯定人民公社製度的人就是想簡單回到過去的舊體製的看法,同樣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偏見。
看看現在幾千個仍然在堅持集體經濟體製村,哪個沒有搞公司製,又有幾個還停留在過去生產隊的組織形式!?所以,如果做一個最簡單的概括,那麽,真正堅持集體經濟製度的改革,真正作為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改革,絕不是簡單地解散人民公社,而是在政社分設的基礎上,將農村人民公社的經濟職能公司化。
走資派鄧小平八十年代的農村私有化的複辟,不是按照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的要求對人民公社體製進行改革,反而一刀式地把農村人民公社體製解散了,這是對新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個顛覆性的錯誤。北京郊區的實際情況是,政社分開以後,原來的社一級的經濟組織職能並沒有簡單撤銷,因為還有一大批企業,所以鄉鎮一級普遍設立農工商總公司,總公司管理下屬一大批直屬企業,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鄉鎮聯合社與公司企業的雙層經營。村級普遍改為經濟合作社,農業承包以後,各村也辦了很多企業,形成了村級社區集體與企業和家庭承包的雙層經營體製,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後期,才由於集體企業私有化以後最終取消。
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農村人民公社的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和改革開放後走資派們現在講的合作經濟組織,與其所屬的公司企業組織,是兩類不同的組織形式,不能混為一談。這是一個合作經濟組織與股份製企業組織的區別問題。
進入人民公社工業化發展階段以後,除了人民公社本身的體製和組織形式必然會發展變化外,在國家的宏觀計劃管理上也會發展階段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基本趨勢是:國家由原來的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控製逐漸轉向放鬆管製,給市場調節機製留出更大的發揮作用空間,這是由短缺經濟發展到供大於求以後的必然趨勢。
首先,在糧食問題基本解決後,隨著農村集體多種經營和社會企業的發展,即公社商品生產的發展,必然增加肉、蛋、菜、奶等一般農產品的市場供給。當這種供給基本達到市場需求的時候,國家原來通過各種票證進行計劃調控的措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就沒有必要再進行計劃管理。所以,市場機製的調節作用開始在這些領域發揮作用。
其次,國家的計劃管理的範圍和手段也需要不斷調整,把更多的一般商品的生產交給市場調節,而指令性計劃管理主要集中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如國家骨幹產業、高新科技領域、國防領域、基礎設施等。國家對農村公社的管理,也由過去的直接計劃調控(如糧、油、菜等播種麵積、產量等指標)轉為隻調控一些基本指標(如耕地總量控製等),更多的則轉向靠市場機製。
第三,計劃和市場機製的有機結合,使國民經濟不斷處於產業升級的動態發展進程中。這種產業升級使更多的原來由國有企業生產的產品不斷地擴散到農村公社的社隊企業,使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逐漸走向一體化。
最後,人民公社社隊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兩個趨勢,一是產業和技術上的不斷升級換代,提高工業化的質量水平,一個是在空間上相對集中布局,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園區或基地,使人民公社成為毛澤東主席所希望的農村本土的經濟中心,同時避免“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低水平重複建設,為農村的城鎮化集聚提供產業支撐。
農村人民公社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帶動兩種形式的城鎮化。
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動傳統農村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所以,在一般意義上,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的社會結果是農業人口和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這種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向城鎮集聚,必然導致很多傳統自然村落的萎縮和減少。
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背景下,這一過程就是資本剝奪小農和農村衰落的過程,是農民由小私有者淪為雇傭勞動者的過程。
中國的問題在於,因為農業人口的基數太大,靠資本主義的工業化解決不了農民的城市化轉移問題,在農村土地大量被資本兼並的情況下,必然出現即失去土地,又難以在城鎮立足的失業大軍,從而破壞社會結構的穩定性,使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斷,這已被解放前民國時期的曆史所證明。
而毛主席開拓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不但要從根本上避免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的陷阱,而且,也是避免走資本主義的城市化道路的正確選擇,並最終解決農民和農村問題,完成傳統農業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
簡單說,毛主席開拓的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帶動的是兩種形式的城鎮化,即國家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發展,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帶動農村城鎮化轉型。
國家的工業化帶動城市的發展和擴張,發展大、中城市,靠國有經濟帶動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和人口進入城市並轉為城市居民。這是一種本來意義上的農民城市化,這一進程實際上在改革前已經開始。
70年代國家就已經開始從農村招工,很多最初是合同工,幾年以後大量轉為正式職工。這種城市化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和國有經濟的發展,本質上是農民從農村集體經濟進入城市國有經濟的進程。
農村人民公社的工業化帶動的農村城鎮化,具體表現為農村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這一進程的基礎是公社一級企業和事業的發展,社一級經濟總量的增長,使公社的中心地區形成工業相對集中的產業園區,並通過對傳統村莊的改造建設城鎮化社區,成為農村地區的經濟、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
所以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的結果,使社辦的企事業成為農民本土非農產業轉移和城鎮化集聚的載體。
隨著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和人口轉移以後,原有的傳統村莊必然麵臨整合集並的問題,那時,根據農業生產的區域規模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對傳統村落進行整合,建設規模適宜的新型農村社區,與中心區小城鎮形成一體化格局,這就是傳統農村在人民公社體製下的城鎮化過程。
1959年12月,毛澤東主席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教科書中說,發展重工業,“是消滅這些國家失業和農業人口過剩的必要前提”。
毛主席對此評論說:“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裏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毛澤東年譜:1949-1976》260頁)
可見在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戰略裏,一開始就沒有把農業人口的轉移僅僅依托在國家的、城市的重工業化的發展上,而是更多地考慮依賴公社工業化的帶動。華西村、南街村、劉莊村等一大批堅持集體經濟的村莊,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農村城鎮化的道路。
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製下的農村城鎮化圖解。
第十三條 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
第二十八條 公民有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罷工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傳無神論的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鬥,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用人民革命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 ,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新的曆史階段。
二十多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乘勝前進,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 ,取得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鞏固和加強了無產階級專政。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在這個曆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複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這些矛盾,隻能靠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來解決。
我們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曆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政策,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使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沿著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的道路前進。
我們要鞏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發展革命統一戰線。要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要繼續開展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備戰、備荒、為人民。
在國際事務中,我們要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我們要同社會主義國家、同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加強團結,互相支援;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爭取和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反對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我國人民有充分的信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戰勝國內外敵人,克服一切困難,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於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條 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工人階級經過自己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實現對國家的領導。
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國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以工農兵代表為主體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製。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民主協商選舉產生。原選舉單位和選民,有權監督和依照法律的規定隨時撤換自己選出的代表。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
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產資料所有製現階段主要有兩種: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和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
國家允許非農業的個體勞動者在城鎮街道組織、農村人民公社的生產隊統一安排下,從事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的,不剝削他人的個體勞動。
同時,要引導他們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
第六條 國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力量。
礦藏、水流,國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資源,都屬於全民所有。
國家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對城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實行征購、征用或者收歸國有。
第七條 農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
現階段農村人民公社的集體所有製經濟,一般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
在保證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人民公社社員可以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牧區社員可以有少量的自留畜。
第八條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不可侵犯。
國家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禁止任何人利用任何手段,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和公共利益。
第九條 國家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
國家保護公民的勞動收入、儲蓄、房屋和各種生活資料的所有權。
第十條 國家實行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方針,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在社會生產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步改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鞏固國家的獨立和安全。
第十一條 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反對官僚主義,密切聯係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各級幹部都必須參加集體生產勞動。
國家機關都必須實行精簡的原則。它的領導機構,都必須實行老、中、青三結合。
第十二條 無產階級必須在上層建築其中包括各個文化領域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麵的專政。
文化教育、文學藝術、體育衛生、科學研究都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第十三條 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國家保障人民群眾運用這種形式,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以利於鞏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鞏固無產階級專政。
第十四條 國家保衛社會主義製度,鎮壓一切叛國的和反革命的活動,懲辦一切賣國賊和反革命分子。
國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時期內剝奪地主、富農、反動資本家和其他壞分子的政治權利,同時給以生活出路,使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
第十五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民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子弟兵,是各族人民的武裝力量。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支戰鬥隊,同時又是工作隊,又是生產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任務,是保衛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保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禦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顛覆和侵略。
第二章 國家機構
第一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十六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人民解放軍選出的代表組成。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特邀若幹愛國人士參加。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在特殊情況下,任期可以延長。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提前或者延期。
第十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是:修改憲法,製定法律,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提議任免國務院總理和國務院的組成人員,批準國民經濟計劃、國家的預算和決算,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認為應當由它行使的其他職權。
第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它的職權是: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解釋法律,製定法令,派遣和召回駐外全權代表,接受外國使節,批準和廢除同外國締結的條約,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委員長,副委員長若幹人,委員若幹人組成,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或者罷免。
第二節 國務院
第十九條 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國務院由總理,副總理若幹人,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等人員組成。
第二十條 國務院的職權是:根據憲法、法律和法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議和命令;統一領導各部、各委員會和全國地方各級國家機關的工作;製定和執行國民經濟計劃和國家預算;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第三節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
第二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地區、市、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三年。農村人民公社、鎮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兩年。
第二十二條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同時又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若幹人,委員若幹人組成,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或者罷免,並報上級國家機關審查批準。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都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
第二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在本地區內,保證法律、法令的執行,領導地方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審查和批準地方的國民經濟計劃和預算、決算,維護革命秩序,保障公民權利。
第四節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第二十四條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它的自治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和革命委員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除行使憲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
各上級國家機關應當充分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積極支持各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第五節 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
第二十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設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任免。
檢察機關的職權由各級公安機關行使。
檢察和審理案件,都必須實行群眾路線。對於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要發動群眾討論和批判。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二十六條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製度,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
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每一個公民的崇高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是公民的光榮義務。
第二十七條 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依照法律被剝奪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人除外。
公民有勞動的權利,有受教育的權利。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公民對於任何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向各級國家機關提出書麵控告或者口頭控告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刁難、阻礙和打擊報複。
婦女在各方麵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
國家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
第二十八條 公民有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罷工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傳無神論的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公安機關批準,不受逮捕。
第二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任何由於擁護正義事業、參加革命運動、進行科學工作而受到迫害的外國人,給以居留的權利。
第四章 國旗、國徽、首都
第三十條 國旗是五星紅旗。
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穀穗和齒輪。
首都是北京。
七五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年)。但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複辟資本主義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作了修改,將一些內容刪掉了。就是原版的五四憲法內容也在網上查不到了,查到的隻是被走資派篡改過的內容。可見憲法或是法律都是《人》製定的,隻是為各自所代表的階級服務的。
毛澤東時代文革中的《大字報》等四大是《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是寫進《七五憲法》的。不過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複辟資本主義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作了修改,將一些內容刪掉了。就是原版的五四憲法內容也在網上查不到了,查到的隻是被走資派篡改過的內容。可見憲法或是法律都是《人》製定的,隻是為各自所代表的階級服務的。
發明《大字報》的是工人農民和為工農服務的知識分子。那時候沒有互聯網, 隻能是《大字報》這種形式了。
《大字報》的發明是基層的普通勞動人民, 他們對某人或某事有意見, 想表達卻無機會和平台, 即使表達了會遭到領導的打擊報複穿小鞋, 所以就用《大字報》的形式揭露執政黨的黑暗麵, 來監督當官的一言一行, 確保能公平公正廉潔奉公。新中國成立後就有, 《文革》時代仍寫入憲法中, 運用《大字報》的人上至主席下至平民百姓。如同今天的自謀體, 博客微博微信等。
缺點是真實性的識別和防止有人亂用。那時候沒有電腦更沒有互聯網, 如何能讓人人發聲隻能是《大字報》這種形式了!
《四大》是老百姓的大民主,是指文化大革命中的“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1950至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普遍運用的民主方法。興起於1957年的整風運動和反右運動中,在文化大革命中盛行。同時又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七五憲法》中。毛澤東去世後一段時間,此原則還繼續享有合法地位,並被寫入七八憲法,直至1980年被被走資派鄧小平廢除。
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說:“今年這一年,群眾創造了一種革命形式,群眾鬥爭的形式,就是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現在我們革命的內容找到了它的很適合的形式。這種形式,在過去是不能出現的。因為過去是打仗,五大運動,三大改造,這樣從容辯論的形式不能產生……不許可。現在許可了。我們找到了這個形式,適合現在這個群眾鬥爭的內容,適合現在階級鬥爭的內容,適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抓住了這個形式,今後的事情好辦得多了。大是大非也好,小是小非也好,革命的問題也好,建設的問題也好,都可以用這個鳴放辯論的形式去解決,而且也會解決得比較快。”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學出現一張大字報《宋碩、陸平、彭珮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麽?》,內容為批評學校黨政領導。《人民日報》刊登評論“歡呼北大的一張大字報”。
1966年8月,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提出革命的目的是《打倒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主要手段是《放手發動群眾,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提出“要充分運用大字報、大辯論這些形式,進行大鳴大放”的群眾性的大民主運動。
1966年11月和12月,中央文革小組指令,以“四大”為主要形式的《民主運動》逐步擴展到工廠企業和農村人民公社。即《文革》的開始。
1975年1月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將“四大”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第一章“總綱”中規定國家保障人民群眾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這種形式的民主。1978年憲法更進一步將“四大”上升為《公民基本權利》。
這個《公民基本權利》通過還不到二年就隨著走資派鄧小平篡權成功, 於19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修改憲法的決議,取消了《公民基本權利》四大的全部內容。
新中國的《大字報》:1957 年 9 月 6 日 ,毛澤東視察武漢國棉四廠時觀看了大字報。1957 年 9 月 18 日 ,毛澤東在上海視察時,又專程到上海國營第一紡織廠看大字報。
在 1958 年 2 月 12 日 視察沈陽黎明機械廠、 2 月 13 日 視察長春汽車廠、 2 月 14 日 視察長春電影製片廠、 4 月 12 日 在長沙視察駐地附近的警衛連和長沙著名的飲食店火宮殿、 8 月 12 日 視察天津東郊四合莊鄉新立村農業社時,毛澤東每次都比較仔細地觀看了各單位專欄中張貼的大字報和鳴放欄中的工人群眾提的意見和對幹部的批評和揭發的各種各樣不為人知的醜事。
1956年9月6日下午,毛澤東由中共湖北省委第二書記張平化陪同,離開東湖客舍驅車到湖北省委整風運動的點,位於武昌新河街的、公私合營的裕華紗廠看大字報。
毛澤東一進廠門,就被工人認出來了。“毛主席來了”的消息很快傳開。工人們高興得直鼓掌。毛澤東微笑著,同圍在身旁的工人親切握手。當時,廠區兩旁全是貼滿鳴放的大字報專欄。
第一張大字報的標題是:《黨能領導一切嗎?》大字報上寫道:“共產黨能領導打仗,隻能搞土改,搞農村工作有一套,搞工業生產不行,還是需要資產階級來領導。”
讀完大字報,毛澤東說道:“好家夥。” 他回頭問:“ 這些大字報是誰寫的? 這些人過去是幹什麽的?” 廠黨委書記張元一、經理尚金修一一作了回答。
毛澤東又問:“你們怕不怕?” 張元一、尚金修回答:“有黨和毛主席領導,有工人群眾的支持,我們什麽也不怕。” “你們能頂得住嗎?“ “頂得住。”“那就好,那就好。你們不要怕,要頂住。”毛澤東高興地說。
大字報很多,有一張大字報特別引人注意。上麵畫著五個頭像,頭像的嘴上還有封條,下麵的文字,說明這些人是靠吹牛拍馬上去的,所以整風時不開口揭發黨的問題。毛澤東在這張大字報前站了很久,問:“上麵畫的是誰?”
尚金修說:“都是從工人中選拔出來的幹部,有的在舊社會是童養媳,有的是苦大仇深的老工人,現在都是工廠或本車間的領導。” “怎麽能醜化工人呢? 寫大字報的是誰?” “都是資本家的留用人員。” “被貼大字報的人,他們怎麽樣?”“他們還好,照常工作。”“那就好,那就好。”毛澤東放了心。
毛澤東在張平化和張元一、尚金修陪同下,邊看邊往前走,職工緊緊相隨。在一張題為《繡樓閨閣》的大字報前,毛澤東停住腳步。這是倉庫工人寫的,批評廠級領導作風不深人,從來沒有去過倉庫,希望領導走出“繡樓”,深入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問:“你這個領導是光吃飯不幹事,還是既吃飯又幹事?”尚金修答:“我們還是工作的。”張平化說:“他們既吃飯又幹事。”
毛澤東環顧左右,問:“這張大字報是寫誰的?”尚金修:“是寫我的。”
毛澤東看了一眼尚金修:“你是男的,怎麽是閨閣?”“我們的書記是女的,大字報是寫我們的。”
毛澤東問:“對不對?(指群眾的批評)你是不是沒有到倉庫?尚金修:“去過,去的次數不多,每月盤存的時候去。”
毛澤東:“你是不是在樓上辦公?”尚金修:“我們辦公室在一樓。”
毛澤東:“當廠長的,每天要到工人中去走一走。全廠範圍內每天要轉一轉,要走出‘繡樓’,深入實際,接觸群眾。”
武漢的9月,氣候仍然十分炎熱。毛澤東冒著暑熱看大字報已有一個多小時了。尚金修請毛澤東、張平化去會議室休息一下。毛澤東不同意,要去車間看看工人。從筒搖車間進去,從清花車間出來。紡織工人見到毛澤東,熱烈鼓掌,毛澤東也向工人招手致意,走到工廠靠長江的小路上,毛澤東問: “看完了沒有?”尚金修:“看完了。”
毛澤東同在場的工人、幹部親切話別,然後健步走向停靠在江邊的輪船上。裕華紗廠,後來改名為武漢市國棉第四棉紡廠,是武漢市紡織行業的台柱之一。
1963年毛澤東要柯慶施帶他去看大字報。上海國棉一廠的職工,整風的大字報一天出了好幾百張。九月十八日這天,毛主席來廠看了大字報,全廠有將近兩千個職工看到了毛主席。“很高興,足足陪了毛主席三十分鍾。”黨委書記特別的感到幸運,與毛主席握了手,談了話,陪著毛主席在走廊裏走了半裏路,並且與毛主席拍了照。
毛主席穿的一身淡灰色中山裝,著的布鞋,身體很健康,麵色很紅潤。起先我們是這樣打算:請毛主席和柯慶施同誌到休息室坐一會,讓我們向毛主席匯報一下工作。毛主席笑著說“先看大字報吧,我們一麵走一麵說。”
毛主席首先看到的是一張老工人發言的大字報,他老人家仔細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老工人對整風中一些錯誤言論提出了反駁,並且要把錯誤的言論進行討論。毛主席看了以後,連連說:“老工人說的對。”
這時候,毛主席很關心地問我們:“鳴放從什麽時候開始的?現在到了什麽地步?”我們告訴他,鳴放已經一個多月,現在全廠正在展開爭辯。在一張名叫“百醜圖”的漫畫前,毛主席又停下來仔細地看著,並問了一些這張漫畫中幾個人物的錯誤言論的情況。
毛主席來廠參觀的消息,飛也似的傳開了。這時候正好是早班工人吃飯休息,有的工人端著飯碗從飯廳跑出來,有的工人從後機房騎腳踏車跑過來。在毛主席周圍,已經圍上了一百多人,四麵鼓起了掌聲。毛主席向群眾招手,不住的向大家微笑。
我們繼續向前走。貼在蘆棚上有一張批評黨委書記的大字報,毛主席仔細地看了一遍。因為平時接近群眾不夠,待人接物方麵比較生硬,因此有一部分職工反映看見我就害怕,甚至於在下車間巡視時,他們有意躲避。這張大字報就是批評這種作風。向毛主席匯報了這個情況,毛主席說“我們應當更多地接近群眾。”是的,今後在工作中一定要牢牢按照他的囑咐和同誌們的批評去改進自已的作風。
走著走著,我們到了食堂門口。一張大字報貼在門上,這是批評食堂管理不善,衛生工作不好。告訴毛主席,我們已經組織二十一個人的食堂檢查組,正在處理群眾提出的意見。毛主席看了大字報並點點頭。
當我們繞道經過托兒所、醫務室走向南紡工場的走廊,早班吃飯的工人和保全工人老早在兩旁排著隊等候了。他們個個都想擠到前麵來,更清楚地看看毛主席。毛主席慢慢地走著,舉起了左手,微笑地環視著群眾。
走出南紡工場以後,毛主席又看了幾張大字報,並且問起了廠裏情況。他問我今年幾歲,在工廠工作幾年。在小花園的門口,有四、五個職工湧上來,毛主席親切地和他們握手。女工高玲弟,是紡織工人藍球隊健將,曾經上北京見過毛主席,這次又與毛主席握了手,好高興極了。
我們還想多留毛主席一會兒,但是時間不早了,毛主席還有更多的工作要作。在群眾夾道鼓掌歡呼聲中,毛主席上汽車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走道上還聚焦著一些休息的工人,大家高興地談著。
《“大鳴”、“大放”》其原本是把社會主義發展科學文化的基本方針推廣到中國共產黨對幹部黨員的整風運動當中,指人民群眾應有的《公民基本權利》中的言論自由。
《大鳴》相對於現代少數精英言論自由的“小鳴”,將政治評論的範圍擴大到當時中國的所有的社會階層,包括工人、農民等平民百姓。其主要內容包含三個方麵:一是發表言論自由的主體大,大到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公民的程度。二是言論自由覆蓋範圍大,公民有權表達對本單位、本地區、本部門乃至本國家所有問題的政治訴求,可以對任何人、在任何場合進行公開質詢,並且不受任何形式束縛,不限地點,不限集體或個人。三是容納言論自由的渠道大,采用原有媒體之外的新的言論自由渠道,大小字報,標語口號,自由辯論等方式。
《大放》是由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人民成為政治管理的主人。包括以下方麵:放開曆史觀念的束縛,思想的解放;放開所有規則的約束,廢除所有審批和注冊等限製,任何人都有權組建任何形式的政治組織。廢除已有製度基礎。
《大字報和大辯論》中的《大字報》指一種寫在紙上、粘貼於公共場所、以大字來書寫的牆報,用於表達自己對社會各個方麵的看法。
《大辯論》指在廣泛的群眾中間,圍繞一個政治問題進行的辯論。主要強調集思廣益、全民參與。與議會和委員會類似小範圍的辯論相對,指所有涉及到人民利益的重大問題,都交由人民自由討論。
這一政策是大眾政治時代大眾應當享有的大眾自由和大眾民主,將從根本上取代數千年來精英時代造就的精英自由和精英民主。並將這一政策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所采用的現代共同訴訟製度,現代陪審團製度以及充分的言論自由聯係在一起,認為它是一種民主權力保護製度。有人認為這一政策有被少數不懷好意的人用來打擊對方的一個工具。不否定這一點。但相信群眾有辨別能力的。
毛澤東:“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一個根本大法。”“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法,從黨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這個規矩要立好。”
1954年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的憲法。這是中國人民第一次行使製憲權,並且第一次以憲法的形式,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它奠定了新中國憲法的基本框架,對於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1953年12月27日晚,毛澤東到杭州是進行一項重要的工作——起草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不具備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憲法的條件,因此采用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由《共同綱領》代替國家憲法的過渡辦法。經過三年的艱苦奮鬥,到1952年底,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複的任務也順利實現,人民的組織程度、覺悟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憲法、選舉新一屆中央政府的條件已經具備。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在1953年普選產生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基礎上,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憲法,批準《國家五年建設計劃綱要》和選舉新的中央人民政府。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領導的憲法起草小組才來到杭州西湖第一名園劉莊,正式開展工作。在到杭州的火車上,毛澤東對隨行人員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在杭州期間,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法,從黨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將來我不當國家主席了,誰當也要按照它做,這個規矩要立好。”
1954年1月7日,憲法起草小組開始工作。在毛澤東的主持下,首先製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報經中央批準後,起草小組就開始了緊張的工作。2月中旬擬出了憲法草案的初稿,23日又修改出二讀稿,25日修改出三讀稿。毛澤東說:“為便於中央在這幾天討論憲法草案,這裏的小組趕於兩天內又作了一次修改,稱為三讀稿,現送上,請照此印發中央各同誌閱看。”3月上旬,起草小組又提出了第四稿。3月12日、13日、15日,中央政治局連續召開擴大會議,對四讀稿進行討論修改,基本上完成了對憲法草案(初稿)的草擬工作。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了四讀稿後,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告一段落。毛澤東於1954年3月17日返回北京。
憲法草案是在毛澤東主持下起草的,他不僅提出了製定憲法的指導思想和許多重要內容,而且對曆次憲法草稿都作了修改,寫了不少批語,並在憲法起草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討論憲法草案的會議上作了多次講話和插話。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憲法觀的核心。毛澤東明確指出“現在能實行的我們就寫,不能實現的就不寫。”根據這一立憲的基本指導原則,1954年憲法結合我國當時的國情合理科學適當地製定了我國的基本國體、政體、國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等憲法性的內容。從而達到“憲法必須是真正有效的,如果憲法不能由法院強製執行,那麽憲法除了空洞的詞匯之外,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民主集中製是毛澤東憲法觀的靈魂。民主集中製不再單純地作為黨的組織原則,還把它確立為我國的基本政治組織製度。這一製度的確立成為我國以後立憲道路的導航塔、引路燈。
為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對憲法的討論,1954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初稿)的通知》,要求各大行政區,各省、市、自治區和50萬人以上的省轄市,廣泛地進行對憲法草案(初稿)的討論。從這一天開始,到6月11日結束,曆時80多天,共有8000多人參加了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共計5900多條。
6月1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講話。他滿懷信心地說: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很得人心的。為什麽呢?
毛澤東解釋道:主要是起草憲法采取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相結合的方法。這個憲法草案,結合了少數領導者的意見和8000多人的意見,公布以後,還要由全國人民討論,使中央的意見和全國人民的意見相結合。
毛澤東預言:憲法草案公布之後,一定會得到全國人民的一致擁護,也將會在國際上發生巨大的影響。這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於公布憲法草案的決議,會議要求全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立即在人民群眾中普遍地組織關於憲法草案的討論,發動人民群眾積極提出自己對於憲法草案的修改意見。
會議同時還要求憲法起草委員會繼續進行工作,收集人民的意見,加以研究,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前完成對憲法草案的修改,並準備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關於憲法草案的報告。
1954年憲法起草中毛澤東不僅確定憲法的總體框架和編纂原則,而且對憲法的每一部分都反複進行研究與論證,許多條款是毛澤東親自確定、修改的。
在憲法草案上毛澤東有許多重要批語,如油印打字稿第5條的“說明”原文中說,“本條中所說的‘資本家所有製’包括富農在內”,毛澤東針對“包括富農在內”,批了“不甚妥”。
在原草案第16條中“全體公民”處劃兩條豎線,並在上方寫有“什麽是公民?”
又在“勾結外國帝國主義、背叛祖國”之後劃一插入號,加“舉行內亂、推翻政府”等。
原憲法草案中曾指出“這是我國的第一個憲法”,毛澤東認為不妥。他指出,中國過去有9個憲法,要尊重曆史,不能背叛曆史,並強調說此句“不改不行”。
當時,還曾有人提議將這部憲法定名為“毛澤東憲法”,憲法草案也寫進了頌揚毛澤東的文字。毛澤東對此堅決予以拒絕,並要求刪掉憲法草案中頌揚自己的條文。
有人說刪掉這些條文是毛澤東“特別謙虛”的原因。對此,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嚴肅地指出:不能這樣解釋,這不是謙虛,而是因為那樣寫不合適,不合理,不科學。在我們這樣的人民民主國家裏,不應當寫那樣不適當的條文。
不是本來應當寫而因為謙虛才不寫。他強調說:科學沒有什麽謙虛不謙虛的問題。搞憲法是搞科學。我們除了科學以外,什麽都不相信,就是說,不要迷信。
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對的就是對的,不對的就是不對的,不然就叫作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論古代的也好,現代的也好,正確的就信,不正確的就不信,不僅不信而且還要批評。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說到可能存在的問題,毛澤東指出,憲法不是天衣無縫,總是會有缺點的。“天衣無縫”,書上是這樣說過。“天衣”——我沒有看見過,也沒有從天上取下來看過,我看到的衣服都是有縫的,比如我穿的這件衣服就是有縫的。
憲法,以及別的法律,都是會有缺點的。什麽時候發現,都可以提出修改,反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年一次,隨時都可以修改。能過得去的,那就不要改了。
最後,毛澤東說,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憲法了。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後是北京500多名高級幹部討論,全國8000多人討論,接著是三個月的全國人民討論,在全國範圍內收到了110多萬條修改意見和建議,從中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再次進行認真修改。
這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000多人又討論。憲法的起草應該說是慎重的,每一條、每一個字都是認真推敲了的,但也不能講是毫無缺點,天衣無縫。
從1954年3月23日到1954年9月12日,憲法起草委員會共舉行了9次全體會議,曆次會議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並由毛澤東主持的。9月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憲法草案。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召開。
當憲法草案提交我國首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時,關於憲法的曆史地位,毛澤東在開幕詞中說:“這次大會是標誌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裏程碑。這次會議所製定的憲法將大大地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有了這部憲法,我國人民就有了一個有力的武器,將更加充滿信心地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鬥,將要以更大地規模去推進社會主義事業。”
9月20日,會議一致通過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其內容包括總綱、國家結構、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在內的四章共106條。
新中國的憲法是人民的憲法,人民主動、積極地參與工作,保證了“五四憲法”的完善。毛澤東親自主持製定了1954年憲法,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54年憲法的基本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毛澤東明確地說:“我們的憲法草案,結合了原則性和靈活性。原則基本上是兩個: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他指出:我們的民主“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他又說:“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由此可見,1954年雖然尚未完整地概括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但是,它的具體內容已經被提出來了。
二是本國經驗和國際經驗的統一。1954年憲法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在製憲過程中參考了國外的經驗,特別是借鑒國際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憲政的成功經驗。從憲法結構和主要內容來看,“五四憲法”主要借鑒了蘇聯1936年憲法。從公布的關於製定1954年憲法的檔案材料看,當時參考的其他國家的憲法主要有蘇聯、羅馬尼亞、波蘭、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憲法。在去杭州起草草案的時候,毛澤東讓憲法起草委員會副秘書長田家英帶了兩箱子書,都是憲法方麵的。他認為,搞中國憲法,必須參照其他國家憲法,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
在憲法起草期間,毛澤東閱讀了大量有關憲法的許多資料和法學理論著作,包括社會主義憲法與資本主義憲法。在幾個資本主義國家憲法中,毛澤東比較看重1946年法國憲法,認為它代表了比較進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內閣製憲法。
同時,毛澤東強調了中國國情,對不合國情的內容大膽給予否定,在設立國家主席、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國家機構的設置等方麵規定了不同於蘇聯憲法的內容。為了讓高級領導幹部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憲法知識,便於政治局討論憲法草案,毛澤東還曾親自給中央委員開列憲法學習參考書目,共十種,包括:(1)1936年蘇聯憲法及斯大林的報告、1918年蘇俄憲法。(2)東歐民主國家憲法。羅馬尼亞、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憲法。(3)舊中國憲法。1913年天壇憲法草案,1923年曹琨憲法,1946年蔣介石憲法。(4)法國1946年、西德等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憲法。
三是黨的領導和群眾路線的統一。毛澤東在總結憲法時指出:“這個憲法草案之所以深得人心,是什麽理由呢?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憲法采取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相結合的方法。……過去我們采用了這個方法,今後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這個方法。這次我們采用了這個方法,就得到了比較好的,比較完全的憲法草案。”這部憲法既是領導機關的產物又是走群眾路線的結果。
“五四憲法”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共和國憲法,它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曆史經驗的總結,是中國近代關於憲法問題和憲政運動經驗的總結,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成果。
《文革》時代的中國沒有技術壁壘,每個人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都開動腦子, 人人都獻計獻策將知識和技術沒有占為己有,更不存在金錢和利益集團的關係,國外的反共勢力也無法能左右中國的發展之路,洋奴哲學遭到批判, 也沒有這麽多洋奴才。
那個時代的中國從普通工人後勤人員到知名的科學家、學者,那個時代沒有“專家教授高級人才”與“下級或初級人員”以及"工人或雜勤人員"的等級之別,在接到科研任務後廣泛地聽取各方意見, 進行研究討論以及辨論, 拍桌子爭論都行, 最後誰的意見對,誰提出的方案正確,就采納誰的。
這就極大的調動了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科學技術的研發從最短的距離獲得最佳的方案和意見。同時,一個好點子,一項最新技術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全國得到推廣和運用。如此便形成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績效。
綜觀全世界都不可能再有比這好的體製。回顧過去,當時的中國能夠創造這麽多、如此偉大的奇跡也就不奇怪了。
參加新中國建設的一個前老工程師,他參加過“兩彈一星”的技術攻關過程,他說中國當時的技術力量,無論是就人員數量還是技術裝備水平而言,都遠遠不如蘇聯和美國,但是中國從原子彈爆炸到突破氫彈技術的障礙,在時間上都反過來比蘇聯和美國短得多。他說取得這樣的“奇跡”不是偶然的,根據自己的體會,毛澤東時代技術能夠進步的關鍵奧秘有三個,而且這些奧秘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無法具備的。
第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真正的技術民主。
他說,由於當時批判反動學術權威,報章上連篇累牘地嚴厲指責各種管卡壓和專製學閥作風,因此,幾乎沒有什麽人敢於以權威和老資格自居,在研究隊伍內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風氣,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和老資格的科學家可以同場辯論,有的時候為了爭論技術問題通宵達旦,甚至拍桌子,鄧稼先這樣的老科學家也常常參與跟毛頭小夥子的拍桌子辯論,這樣充分的學術民主帶來了思想和技術的快速進步。不僅加快了技術進步的速度,在這樣的過程中間也加快了技術梯隊的成長過程。
這個老工程師還談到,當時由於人與人關係的普遍平等,許多社會和階級的藩籬都實質上不存在了,一些老工人也參與拍桌子討論,許多細節問題和工藝障礙也能夠集思廣益,結果使得整個的項目進程相對均衡,而不是局限於關鍵技術的率先突破,這就避免了後續試驗中間細節引致的失敗,所以當時許多項目的試驗,幾乎都是一次成功,所有的問題和隱患常常是在技術民主中間,已經得到充分的“鳴放”和重視,提前就有了很多的預案和設計。
第二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是徹底地破除了“技術私有觀念”。
這個老工程師回顧說,不管是什麽樣的研究機構,無論是他們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隻要持一紙介紹信,隻要符合保密的規定,他們所有的最新成果都會無條件地呈現給你,而且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這在任何國家都做不到。
技術創新如果聯係著市場潛在利益,當然就格外需要保密,即便是僅僅聯係著個人的職稱和學術地位評價,相關人員也肯定有藏私的必要,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一切私有觀念都遭到徹底批判,許多有助於鞏固私有觀念的評價體係都被破壞,所以人們能夠空前地敞開自己的所得,公之於眾。
這樣,全國隻要任何一個研究所,任何一個研究人員在技術上有了突破,其他的相關人員或者項目,都不再有必要進行重複勞動了,都可以無成本地共享最新的技術成就。
徹底破除私有觀念,使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的技術大協作”成為可能,有限的技術力量和經費能夠空前地節約和有效地利用,避免了許多可能的浪費。
第三個原因是幾乎“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那樣的高靈敏協調機製。
這個老工程師提到,在衛星項目中間,有一個同步控製問題當時隻能是用機械方式實現,這個就要求四個完全一樣的小彈簧。項目單位反映到主管的聶榮臻元帥那裏,說上海工業力量比較強,希望請上海的同誌幫助解決。聶榮臻給張春橋寫了個小紙條,張春橋給馬天水打了個電話,馬天水連夜召集上海幾十個單位的老工人技師開會,一個校辦工廠的老工人說他能夠實現,回去之後連夜就把符合要求的彈簧做出來了,合計不到24小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講條件講價錢,所以幾乎沒有耗費什麽談判時間和交易費用。
再說一個那時代的南京大學的老師,用現在的稱號他可以稱為"博士專家"又或是"特級教師頂級的知識分子"了, 可那個時代這樣的高級人才和年輕工作的人一樣都被稱為老師! 那個時代的"老師"是受人人尊敬的! 他在1969年參與主持我國的電子計算機項目。
據他所說,項目立項完全不需要去找路子跑關係,國家直接按照當時的技術力量優勢所在,甚至在沒有事先打招呼的情況下,就撥給南京大學1000萬元經費,指定用於電子計算機項目,項目辦公室成立之後,不需要他去找江蘇省委,而是項目立項的同時由國家指定江蘇省委配合研究工作,無條件地承擔項目的協調工作,許多電子部係統的七字頭的工廠,就按照研究進度和要求來進行配合試驗,江蘇省和南京市的相關部門直接受項目小組的領導,結果是“產、學、研”的高度緊密結合。項目經費絕對不容許個人為私人目的動用,許多工廠在利用自己的技術和工藝積累基礎上來參與這個項目,已經有的技術和工藝都不再重複投資和花錢。
計算機項目的背景是1963年毛澤東說要繼續大躍進,不能老是跟在洋人的後頭搞“爬行主義”,要盡可能地采用已有的先進技術,跟蹤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這個意見在三屆人大上通過。
為此,中央科學小組、國家科委黨組於1963年12月提出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報告、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科學技術事業規劃,這個規劃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參照世界科學技術進展狀況製定的,總的要求是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自力更生地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關鍵性的科學技術問題,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麵掌握六十年代的科學技術,力求在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道路上,實現大躍進。
這樣在毛澤東時代政治上初步穩定之後,許多科學技術項目就分解落實到具體的研究機構,除了南京大學之外,清華大學也是計算機項目實施的重點單位,到70年代末期,已經產生豐碩的成果,清華大學當時的計算機技術水平,中國實際上和美國是基本同步的,後來由於這些項目和“運十飛機”的命運一樣下馬,這樣我們國家在今天的關鍵技術領域,就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後麵。
清華大學在1970年代中期就拉出了單晶矽,現在反而不會了。前幾年某研究單位以單晶矽立項,結果得到數千萬的研究經費,最後是在美國去拉出單晶矽來結項的,事情竟然演變到這個樣子,特別值得那些真誠關心中國技術進步的人們深思了。
當時中國能夠以有限的技術力量,去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優勢在於全國技術力量的無成本合作,有限的經費和人力資源能夠集中使用,在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基礎上搞集中突破,降低相互學習的成本並實現研究隊伍的迅速成熟和壯大。
而中國今天的問題還在於,中國不僅落在後麵,在市場規則急功近利的“短視”眼界裏根本就喪失了追趕的動力,而且在中國技術力量和經費和西方國家有巨大差距的情況下,還硬要一味地抄襲西方的技術發展路線,這注定隻能是產生“爬行主義”後果,一切有價值的成果都不可能產生在中國。
簡單回顧一下《高考》的曆史。
1905年,科舉製壽終正寢,高考製度逐漸登上曆史舞台。
新中國解放以前,主要實行的是各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考生主要來源於有錢人家的子女。權力和資本尋租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1950年,新中國開始繼續延續解放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
1952年,新中國建立全國統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製度。
1966年6月1日,教育部決定招生工作推遲。《文革》中取消高考。
1970年,高校開始以“工農兵推薦入學”的方式重新招生。
1977年10月,走資派鄧小平決定恢複高考製度。《高考》改變命運成了磚家叫獸。
從恢複高考製度剛開始,新中國前三十年間,為工人農民們掃盲,普及中小學免費教育,大多數工農子女都能上學讀書。就是舊社會留下來的地富資本家子女也同樣享受免費教育。
因此,《高考》開始人人符合條件都可參加。由於社會主義的社會福利的慣性,一直延續很多年。
如今大資本家等大富翁出現後,貧富差距拉大之今日走資派特色社會中,富者越富傳代子孫,窮者越窮,階級固化,生活在低層的平民百姓還有機會《改變命運》嗎?富人們的小孩從幾歲開始上私校,小學開始可以出國留學。而平民百姓可以嗎?
1966年-1977年的這近12年的曆史時間段,被後來的精英人士稱為“取消高考”的12年,而飽受爭議和批評。通常的說法是“毛主席取消高考導致教育荒廢、人才斷檔,平民子弟失去上升通道……”這個論述其實存在一個極大的誤解或者說歪曲抹黑。被如今中國的平民子弟失去了上升通道的現實證明了。毛澤東時代的階層固化不嚴重,沒有資本家地主土豪階級。況且毛澤東共產黨的上大學不是為了個人的《改變命運》。而是為生產建設的需要是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上大學。
1953年,北京一位參加高考的考生8門成績隻考了178分,該生平時成績還可以,於是堅持認為試卷評分出了問題。暴露出來高考的成績並不能體現考生平時的成績,更與個人能力沒多少關涉,特別是中小學生的考學負擔過重。有考生高考成績不理想,想要跳樓自殺的問題。四川一位家長更是在考前對學生說,“考取大學,你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你就拿著棍子和破鍋討飯去!”
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份“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如今在所謂的“現代考試製度”之下,考生的負擔根本沒辦法減下去,城市學校比農村學校負擔重,一些高年級學校一周課時比規定超出5-10小時,多的高達24小時。
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前30年時間,一直致力於縮小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腦差別)。但新中國畢竟建立於一窮二白基礎上的,為了快速發展起來,必須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然後再工業反哺農業。即便到毛澤東時代結束,城鄉差別依然顯著存在,雖然不像今天這麽大。
毛澤東時代並不是後來所指責的“平均主義”,毛主席直到晚年仍然“耿耿於懷”的是“八級工資製”。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還存在大量的資產階級法權,但堅持“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的“等級製”來,“就不對了”,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反複強調。要改!文革就是改!慢慢改!
新社會脫胎於舊社會,承接的是舊的法權,共產黨人一開始也隻能遷就現實,但未來的目標必然隻能是縮小差別,而不是拉大差別。我們所熟知的毛主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六二六指示,就是針對城鄉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指出的。教育資源事實上也麵臨類似的問題。
因為客觀存在的等級差別和城鄉生活水平差距,知識分子不願意到農村去,不願意與工農結合,農村出來的學子也不願回到農村,其結果就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的不斷拉大。這與社會主義公平的目標是嚴重背離的,舊的法權更是不斷侵蝕著共產黨和新生人民政權。建國初,周總理就發現了“幹部子弟學校”的問題,並向毛主席作出了匯報,毛主席憤怒地指出,“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
舊的考試製度、教育製度違背了社會公平。對於現存的考試製度能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毛主席也是深表質疑的:“學製可以縮短。”、“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1966年4月,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很多人對考試製度提出了質疑,高考把學生當作敵人,公開襲擊,定期襲擊。高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是引導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高考按平均分數錄取,要學生門門功課都好。高考超出中學課程範圍,高考出難題,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緊張,高考每年總有人暈倒,把學生考焦了。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全國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試,如臨大敵,氣氛緊張。高考三天決定命運,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麽多誌願,隻從高校出發,不考慮考生的實際情況!”這些論述即便放到今天,也完全是切中要害的。
1966年6月1日,中央批轉了高等教育部黨委《關於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文件,隨後,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的學生給毛主席公開寫了一封信,指出現存的升學製度的問題:使許多青年不是為革命而學,是為考大學而鑽書堆,不問政治……、“成名”、“成家”、“個人奮鬥”、“走白專道路”。不就是為了“改變命運“,離開農村離開工廠到城裏去。使許多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而造成許多“特殊”、“重點學校”、專收高材生……把大批優秀的工農子女排斥在外。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麵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在匯集了種種意見之後,教育部宣布:從1966年起高等學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遲半年進行。
回顧這段曆史,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對於現存升學製度的問題,當時政府內大多數人隻要是從社會主義角度出發、站在人民立場,經過深思熟慮後都是有著共識的,“取消高考”不是毛主席“獨斷”的結果。第二,“取消高考”是一次積極而大膽的改革與嚐試,它並不是要簡單地給舊的考試製度畫上休止符,而是要接著探索新的教育升學模式。
文化大革命重點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效果究竟如何?毛澤東時代的教育革命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1966年,由於隨著無產階級文革大革命運動形勢的發展,中央教育部推遲全國性集中高考的招生工作的決定維持的不是半年,而是再加二年。隨著無產階級文革大革命運動大規模運動的結束,開始整批改的改革階段,大學恢複招生的事宜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刊載《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無產階級文革大革命運動之後,這個廠的技術人員隊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反動技術“權威”被趕下了台,實踐證明,從工人中提拔的技術人員比來源於大專院校畢業生的技術人員要強。由此,調查報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問題,強調學校教育一定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毛主席為這篇報道的編者按親筆加寫了一段說:“大學還是要辦的,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這段話加於刊文的前一天——7月21日。此後,各地相繼仿效興辦這類學校,學製有全日製、半工半讀、業餘等,統稱“七·二一大學”。
1970年,部分高校首先開始以“群眾推薦、組織批準和學校複審”的方式,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及下鄉知青中招生。同時,大批知識分子、知識青年下到農村去,大大提升了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基礎。
高校招生基本的處理原則是“社來社去、廠來廠去、哪兒來哪兒去”,杜絕將升學作為階層上升、拉開階層差距的渠道。斷絕了階層上升的渠道,並不是為了固化階層。恰恰相反: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城市工廠實行“鞍鋼憲法”,工人參與管理;農村興辦“社隊企業”,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把農村建得跟城市一樣好”——這樣的做法,大大加速了三大差別的縮小,離真正的社會公平越來越近,不比治標不治本的“高考公平”強一千倍、一萬倍?
這種全新的招生和教育模式,在1977年之後飽受詬病。那麽,情況是不是真的那樣糟糕呢?
電影《決裂》反映了當時兩條教育路線的鬥爭,“馬尾巴的功能”式的教育內容並不是工農群眾生產鬥爭實踐所亟需的。電影的內容放到今天,是要被知識精英嘲笑的。毛澤東時代結束以後,專業院校逐步被綜合大學替代,簡陋的土坯房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替代,專業課被大大壓縮,“文化素質”課大行其道,生產實踐被模擬實驗所替代。這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林學專業的學生在黑板上“造林”、在紙上“育苗”……
不可否認,毛澤東時代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即工農兵大學生主要強調的是偏技術、而非偏基礎科學,強調的是實用性和可應用性,但這絕不意味著低水平! 雖然實施的時間很短不到十年,但也培養了大量工農兵學員和學員們在工廠農村發揮了作用。雖說走資派官方不想說,工農兵學員也不敢說有多光榮。是否可聽聽外國人怎麽說。
1972年12月,美國物理學會的雜誌《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刊登了一篇美國科學家代表團到中國參觀觀感的報道,報道明確指出:“最近美國到中國的參觀者發現中國集中於應用物理而不是基礎研究,同時嚐試使高等教育係統更加民主。”
報道對於當時中國在物理學方麵的進步給出了高度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應用物理的很多方麵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是最近7個美國物理學家參觀中國並且跟我們討論他們的觀察以後得出的結論。他們看到了集成電路生產,受控核聚變實驗,超導重力儀,望遠鏡--各種各樣的科學儀器——全部產自中國。”
美國科學家發現:“學生不是在大學接受訓練。當學生被錄取,他們隻接受一年新生的學習。到目前這些學生是在他們的第三年(已經開始科研和生產實踐)。學生不再從高中錄取,而是必須在公社、工廠或者軍隊裏工作至少兩至三年。他們是從同齡人裏,按照智力,政治意識和健康的身體挑選出來的,但最終決定權在大學。”“學生們非常關心他們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和中國整體的進步。他們把他們自己的學習當作是他們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方法。”“中國正在使科學訓練,比之通常情況,比如美國,更加專業化……中國覺得這種方式可以快速的訓練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另外,參觀的美國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全社會範圍的試圖使高等教育係統更加民主化的嚐試。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更加平等、更加友善,“已經沒有考試了,而是代之以類似考試的課後作業”,“學生們現在有機會吐苦水,而不是像以前的教學體係那樣。”
所以,那些對於毛澤東時代耽誤了教育、耽誤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指責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沒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培養通道,毛澤東時代又怎麽讓新中國從解放初落後的農業國,躋身到世界六大工業強國的?
重視應用型技術的教育與研究,根本原因是我們比發達資本主義晚發展兩三百年,服務於現代化的技術短板亟需補缺。而是基於當時的財力和人力水平,不可能大範圍地支持基礎領域的研究。當然,基礎研究並不是不重視。例如,對於當時西方也是剛剛起步,在世界還處在非常前端的激光研究,毛主席在1963年指出,“死光,要組織一批人專門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飯不做別的事,專門研究它。沒有成績不要緊。”這為今天中國的激光技術發展完全不遜色美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個例子則是數學家陳景潤,事實上,當時國家非常重視陳景潤的研究,就連毛主席的夫人都曾親自關心過問過陳景潤的生活待遇問題。
在毛主席的戰略視野裏,務實性與長遠性是兼而有之的!
完全可以預計的是,在四個現代化初步實現,物質條件、人才條件已經積累起來以後,基礎領域的教學、科研必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錢學森在晚年也不必發出“為什麽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的天問了。
相信隻要大家還能夠尊重基本的曆史事實,都能夠對毛澤東時代的教育革命給出一個客觀、準確的評價。進而,也應該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所謂的“毛主席取消高考”的曆史了。請尊重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成功的教育改革和實踐。可以不學,但請別抹黑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