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那些熟悉的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

(2023-05-31 04:49:18) 下一個

那些熟悉的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

 

在新中國毛澤東時代那些熟悉的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如永久自行車、風凰自行車、上海手表、上海海鷗照相機、多種型號各式各樣的收音機.....中國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

上海海鷗照相機的誕生:一個經典中國品牌,往往起始於一個非凡的使命。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六十年代初,新中國的國防、公安、新聞、醫療、科研、體育等領域急需國產的高級單反相機。在工業基礎力量相當薄弱的情況下,上海照相機廠臨急受命,在1964年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台高級單反相機——上海DF-7型。

1949年5月,上海市在編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要求把包括照相機在內的幾個輕工產品搞出來。1957年初,組建了照相機試製小組。試製小組選定以德國萊卡3B型35mm小型相機為樣機,並開始動手試製,其中的攝影鏡頭采用了長春光機所設計的F1:3.5f, 50mm鏡頭圖紙。

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1月24日全部自製的第一架“上海"牌58-Ⅰ型35mm平視取景照相機誕生,1月25日《解放日報》對此做了專門報道。以此為起點,上海照相機工業進入了有計劃的建廠階段。

1958年3月,上海照相機廠在延安西路716號宣告成立,由張亞民同誌出任支部書記兼廠長,吳紹英同誌任副廠長。1958年全年共試製成:58-Ⅰ型、58-Ⅱ型35mm小型照相機兩種,58-Ⅲ型120折疊式照相機、58-Ⅳ型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及S-Ⅰ型小型曝光表。

1959年全年試製成的新產品有59-Ⅰ型35mm框式取景照相機、上照一分廠的三腳架、S-Ⅱ型小型曝光表、上照二分廠的201型、202型120折疊式照相機。

1960年 ,60-Ⅰ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試製樣機二台。58-Ⅱ型相機經過二個多月的改型設計,進行了設計鑒定。上照二分廠新產品201型、202型照相機投入生產。

1961年 ,58-Ⅱ改型第三架試製樣品進行鑒定。上海照相機廠派人支援二分廠204型照相機的試製和生產。輕工業局決定將204型照相機改由總廠定型為中級方鏡箱來投入生產。 58-Ⅱ結束生產。將58-Ⅱ相機改型定名為7型照相機,進行批量投產鑒定。4型相機進行考核試生產。
1963年,上報7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設計試製任務書。(原來由58-Ⅱ改型定名的7型照相機停止投產準備。將7型型號用於35mm單反照相機。)4型照相機正式開始投入生產。 根據輕工業局陳克奇局長的指示,將十台4型照相機送廣交會展出。市輕工業局受輕工業部委托召開203型照相機的鑒定會。上海《日本工業展覽會》期間,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株式會所秋山靜一營業技術課長來廠參觀。

1964年 ,7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進入設計階段。4型照相機第一批出口在廣交會成交300台。上照二廠新產品203型批量投產。4型照相機在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會上被評為三等獎。7型照相機試製第一台樣機,廠內進行設計鑒定。

1965年,上照二廠205型135平視取景照相機試製樣機新產品鑒定。

1966年,上照二廠新產品205型照相機小批量投產。DF-AB型35mm專用照相機試製鑒定。

1967年,上海市輕工業局布置“DF大暗盒"增加計時裝置,並進行試製和小批量試生產。DF/f500mm長焦距鏡頭進行選型設計。DF型照相機(由原7型改稱為DF型)開始小批量試製。根據產品出口需要,將“上海牌"改為 “海鷗牌",自1968年元旦啟用。

1968年 ,4A、4B型照相機批量投產,4C型照相機完成試製。

1969年,第一批DF/f500mm長焦距鏡頭試製完成二台樣品。根據國家計委指示,上照二廠將200名職工及205型照相機的全部生產技術,包括設計圖紙、工藝裝備及專用設備等,支援內地建設籌建江西光學儀器總廠。中央電影工作會議下達研製高級照相機的指示,由上海照相機廠和上海照相機二廠分別承擔東風-20型(代號6920)和紅旗-20型照相機。東風-20型相機完成設計圖,開始安排試製。4C型照相機投入批量生產。

1970年第一台東風-20型樣機送北京。第二批東風-20型樣機送北京。

1971年,美國《現代攝影》雜誌連續三期刊登文章,評價中國生產的六種照相機。

1972年,《外貿商報》第54期刊登題為“我國照相機在法國市場的反映",李先念副總理就此作出批示:“應當嚴格質量,否則不生產、不出口"。紅旗-20型照相機設計鑒定。

1973年 ,在《全國電影會議》上李先念副總理作指示:“照相機是哪個部門管的?我國的照相機太少,外貿不能滿足,國內也很需要,不僅要數量也要質量。上海怎樣搞,搞多少,要具體研究"。一機部儀器儀表局發函:根據周總理“在上海照相機廠試製周福占建議的超廣角照相機"的指示,由上海市輕工業局安排在上照廠進行試製。

《文革》中上海市革委會綜合計劃組、工交組《關於上海照相機行業進行技術改造發展生產的請示報告》中提出,在鬆江華東警校舊址擴建上海照相機廠。國家計委發文《關於審批照相機工業“四五"規劃和1973年計劃的意見報告》批準上海照相機廠遷址擴建項目。一機部儀器儀表局於11月在北京舉行《全國照相機產品質量評比》,海鷗4A型、海鷗203型相機,結構可靠、各項指標基本上達到部頒標準的要求。

1974年 ,在國家計委與一機部儀器儀表局主持下,關於引進DF主體生產線項目在北京與日本三協精機株式會社舉行技術談判和貿易洽談,上海照相機廠計人傑、唐大昌作為中方代表參加。國家計委在北京召開《電影、電視、照相工業會議》,會上傳達了李先念副總理關於照相機的一段批示:“照相機如何發展,要作一次檢查,也要象電影那樣迅速發展。這個產品國內外市場都很需要"。上海輕工業局鍾表工業公司與常州輕工業局達成關於將202型照相機移交常州照相機廠生產的《202照相機移交協議書》。

1975年《DF主體生產線》全部設備運抵上海,並於5月底自行安裝調試完畢。一機部儀器儀表局發出《關於安排內測曝光表和電子快門照相機攻關計劃的函》,規定由上照廠負責DF照相機加裝內測曝光表、上照二廠負責135電子快門照相機的攻關項目。

《上海牌手表》,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大陸的一個手表品牌,於1955年推出,其出產的表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塊細馬手表[a]。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曾佩戴過上海牌手表,因而被譽為中國的“國表”或“中華第一表”。

上海牌手表最初采用的是樓宇型標誌。據標誌設計者陳家昌介紹,他受上海大廈造型的啟發,把“上海”兩個字巧妙組合起來,呈下寬上窄等腰三角形結構,體現自強不息、傲然崛起的內涵。後來,上海手表廠工程技術人員汪瑗從毛澤東題寫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與《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兩幅手工藝跡中,分別采集了“上”和“四海翻騰雲水怒”的“海”字進行組合,即為現在的上海牌標誌。

在上海牌手表誕生之前,上海有生產粗馬手表的能力,但粗馬是用鋼絲做成的,由於結構工藝簡單、精度差,隻能用於鬧鍾、秒表、定時器。1954年,當時的國家經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視察時提出:“我國有6億人民這樣大的市場,手表工業大有作為。希望上海能生產我國自己製造的手表。”1955年4月,上海鍾表行業的幾十名師傅聯名給中共上海市委寫信,希望能夠製造中國人自己的細馬手表,後市委公開回應表示支持。同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與上海鍾表同業公會組織大光明鍾廠、中國鍾廠等13家鍾廠和建國儀表廠、華康鍾表材料行、慎昌鍾表店,以及藝星、和成、華成、中蘇等4家工業社,加上6名從事鍾表修理的個體技工共58人,組成手表試製小組。第一次計劃試製的是12隻仿瑞士“賽爾卡”細馬防水手表。第一批試製的長三針(17鑽)細馬手表150隻零件零件由參加試製單位和人員分頭製造[6][7],大光明鍾廠工程師曲元德研製小鋼馬,中國鍾廠工程師阮順發承擔主夾板試製。但這些手表是用做琴用的音簧銅片、雨傘的鋼絲骨、縫衣針等原料加工而成的。9月26日,第一批18隻細馬手表在上海試製成功,這些手表打上了“第一批試製”、“中國上海”的字樣。

1956年初,上海輕工業局開始籌辦上海手表廠。同年9月,第二批18隻手表試製成功,並命名為“東方紅”和“和平”牌。

大躍進時代的1958年7月1日,第一批100隻上海牌手表在上海市第三百貨商店試銷,型號為A581型,寓意為“1958年第一種機芯”,售價為每塊60元人民幣。試銷當天,100隻上海牌手表一開門就被搶購一空。上海市第三百貨商店還為買不到的顧客辦理登記預售,一個上午的登記人數就超過1000人。當天《新民晚報》還對此事件進行了報道,標題為《第三百貨今晨顧客盈門爭買首批上海牌手表》。該款手表亦為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佩戴。後來周恩來還購買了上海牌A623日曆表。據周恩來身邊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衛士長成元功的《周恩來總理衛士長回憶錄》中記述,當周恩來從報紙廣告上得知上海牌生產了各種功能的腕表後,感到十分高興,還立刻購買了一款A623日曆表。此後周恩來率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代表大會,亦佩戴著這枚腕表。這塊手表被周恩來終身佩戴,直至逝世。周恩來所佩戴的A623日曆表現已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手表需要憑票券購買。由於當時的市場供應極其有限,上海牌手表成為當時男士身份的象征,也是1970-1980年代中國人的結婚“三大件”之一(其餘兩件分別是永久/鳳凰牌自行車和蜜蜂牌縫紉機)。當時還流行一句俗語,即“如果沒有上海牌手表,就沒有姑娘會嫁給你”。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在鍾表工作生產工作會上提出了手表生產的統一規劃,並組織了機械手表統一機芯設計工作。後來國產表有了統一標準,這些生產出的國產表被稱為“統機表”(即統一機芯的手表),當時全國38家計劃內手表廠都逐步開始生產統機表。同年上海手表廠共生產了228萬隻上海牌手表,由此中國手表開始擺脫依賴進口的曆史。

鳳凰、飛鴿、永久,曾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自主製造生產的自行車品牌的三顆明珠。遺憾的是,這些曾經的“大牌”被外國品牌代替了。讓外國的捷安特、美利達們後來居上。2021年,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機械收入186億元,而鳳凰與永久的收入加起來,還不到前者的零頭。而自行車皇國的中國買外國造的自行車了。

1868年,自行車傳入中國,之後很長時間裏,都是稀罕事物。學習難度高,價格昂貴,有能力購買的,不是官宦人家,就是富商大賈。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開始普及自行車,國產自行車品牌,鳳凰、飛鴿、永久是三顆明珠。三者都是新中國成立後,國營工廠整合資源催生的新品牌。大躍進年代上海自行車廠和上海自行車三廠,開始研發永久和鳳凰的新車。工廠領導和工人們通過技術攻關,國內自行車產業有了蓬勃的發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自行車和上海牌手表、收音機這三樣重要的生活用品,被稱為“三大件”,是經濟實力的象征。後來加上縫紉機,成了新的“三轉一響”組合。而如今鳳凰、飛鴿、永久自行車“民族品牌”都去哪兒了?

新中國經過三年恢複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老百姓都渴望能擁有自己的收音機。1952年,國家決定在南京無線電廠開辟一條完全國產化的收音機生產線,以帶動電子工業發展。同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套國產收音機電子管在南京電工廠研製成功,收音機核心元件國產化的問題終於被攻破。相比之下,而後電阻、電容、喇叭、開關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就輕鬆了許多。次年3月25日,中國第一台全國產化電子管收音機在南京試製成功,定名為“紅星牌502型”。中國隻能依靠進口外國元器件裝配收音機的曆史從此畫上了句號。

1956年初,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與收音機製造密切相關的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機技術被列入《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當中。中國的電子工業和收音機製造業隨之進入了發展速度最快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當中,中國第一支晶體三極管、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第一台晶體管車載收音機、第一條現代化晶體管收音機生產線相繼問世,多種型號、各式各樣的收音機開始逐漸進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也是大躍進中取得的飛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