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大公無私願為人民服務
每個生產隊都會選拔他們自己的赤腳醫生。最重要的標準是被選拔的人大公無私,願意「為人民服務」。
合作醫療體係是中國農村為公社的農民提供預防性的服務、基礎醫療和疾病治療服務的籌措資金和支付係統。
到70年代的文革運動期間,合作醫療製度取得長足發展,相繼在很多人民公社建立起來。到1976年為止,大約93%的人民公社建立了合作醫療製度。
《大逆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醫療衛生體製改革》(二)
作者: 陳美霞
合作醫療體係
合作醫療體係是中國農村為公社的農民提供預防性的服務、基礎醫療和疾病治療服務的籌措資金和支付係統。在1949年,大約85%的中國人生活在農村地區。在合作醫療體係建立之前,農民看病必須自己掏錢支付醫療費用。然而在農業合作化之後,這種個體支付方法同集體經濟之間越來越不協調。結果在50年代中期,當時正值農業合作化高潮,很多合作社開始實驗性的、為解決農民醫療保健而建立起合作籌措資金及支付體係。由於合作醫療製度在執行疾病預防計劃方麵非常有效,可以保證病人在早期就得到診斷、治療,並且進一步鞏固人民公社的基層衛生組織,因此,黨和政府大力鼓勵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並為之創造便利條件。從60年代到70年代的文革運動期間,合作醫療製度取得長足發展,相繼在很多人民公社建立起來。到1976年為止,大約93%的人民公社建立了合作醫療製度。
公社福利基金和公社成員繳費是合作醫療體係的兩大資金來源。在不同的人民公社當中,集體基金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從30%到90%不等,平均水平大約為50%。每年公社成員從自己的收入中提取0.5%~2%,繳納給合作醫療體係。公社成員繳費標準,以上一年合作醫療支出情況為依據進行計算,經過一段時間標準就會發生變化。在大多數人民公社裏,如果農民患嚴重一些的疾病,合作醫療體係因為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設備條件,而需要轉到縣醫院進行治療時,農民必須支付基本的掛號費和部分醫療費用。合作醫療體係提供衛生教育、家庭生育計劃、預防注射、傳染病監測及報告和其它預防性的服務,同時備有基本的醫療設備和藥物。合作醫療體係的管理由大隊幹部、赤腳醫生和農民組成的管理委員會負責。赤腳醫生(後麵會專門討論)——是合作醫療體係的核心衛生工作者。
由於公社是合作醫療體係的資金來源(主要就是公社合作基金和成員繳費),公社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降低合作醫療體係的開銷。這種降低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麵: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勵公社確保成功執行「預防為主」政策和開展公共衛生運動,以便減少公社中疾病和疫情的發生,自然而然合作醫療體係的醫療費用就減少了;其次,在病情加重以前,合作醫療體係努力為病人提供預防性的和基本的醫療服務,並提醒農民一旦病情惡化,治療費用會更高,督促農民采取預防措施;再次,為了減少藥物的花費,合作醫療體係盡量避免過度使用或濫用藥物,公社種植、采集、加工、使用具有廣闊前景的當地藥草、藥材,而減少使用昂貴的西醫藥物;第四,合作醫療體係限製送到縣醫院去的病人的推薦數量,因為縣醫院比農村合作醫療診所的費用高昂得多。赤腳醫生充當這些推薦病人的「看門人」,決定病人是否需要轉送縣醫院。
不論農民們的經濟地位怎樣貧困,合作醫療體係都提供給他們基本的醫療服務。這也為農民節省了不少時間,在之前,農民為了取得醫療,他們必需要花很多時間走遠路;在生產大隊和生產隊裏,合作醫療體係使赤腳醫生和其它醫護工作者很容易取得初級醫療服務技術,使醫療服務在空間上同農民生活融為一體。此外,合作醫療體係還加強了公社衛生所的地位,通過公社基金確保衛生所人員獲得必要的培訓
在城市裏,存在兩種主要的醫療資金籌措和支付體係,分別是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公費醫療建立於1951年,由政府承擔經費來源,主要麵向國家幹部和學生提供醫療服務,這部分受益群體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勞保醫療也建立於1951年,主要由國營企業提供資金,為工廠中的工人和職員承擔全額的醫療花費,並為職工的家庭成員承擔50%的醫療花費。
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的詞語原是50年代末上海郊區農民對身邊半農半醫的同伴的親切昵稱。在1958年——大躍進的開始階段和農業集體化運動、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高潮時期——大量的上海醫師組織起來奔赴農村,辦短期培訓班,將大量農民培養成衛生工作者。主要的想法是,這些受培訓的農民醫護人員,會以不脫產的方式為當地的農民提供衛生與醫療的服務。在文革期間,農村合作醫療體係在人民公社中迅速發展,赤腳醫生數量引人注目的大幅增加。到1978年,中國農村大約活躍著180萬赤腳醫生,平均在每個生產大隊中有3個赤腳醫生。
每個生產隊都會選拔他們自己的赤腳醫生。最重要的標準是被選拔的人大公無私,願意「為人民服務」。其它標準,比如教育程度、年齡和個人興趣是比較次要的。在各個公社之間,培養赤腳醫生的方式各不相同。然而,所有的公社都強調預防和治療常見疾病,培訓期也都在3~6個月之間。培訓計劃大多在縣醫院執行,有的時候也在公社衛生所或生產大隊由城裏來的流動醫療隊進行培訓。合作醫療體係十分注重在職經驗的監督和指導以及在職繼續教育,也承擔這些活動所需的費用
赤腳醫生的工作內容因不同的公社或生產大隊而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通常有共同的工作任務,包括預性的工作,例如健康教育、衛生防疫、環境衛生、急救、公共衛生運動,以及為一般病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等。因為赤腳醫生需負責完成合作醫療體係的工作,上麵這些職責也是合作醫療體係的主要工作內容。赤腳醫生的收入計算方式跟其它農民差不多。公社成員的收入取決於所在公社的總收入和個人的「工分」數量。赤腳醫生的醫療衛生的工作也被視為農業勞動的一部分,以「工分」方式計算。
同西方醫療模式相比,中國農村的赤腳醫生係統有幾個鮮明的特征。
首先,赤腳醫生為數眾多,經過短期培訓可以滿足農村地區緊迫的衛生醫療事業需要。
其次,赤腳醫生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對誰患有什麽病症、什麽季節會複發了如指掌,比從城市來的西醫更了解實際情況。
再次,作為農民,赤腳醫生同他的病人有同樣的階級地位,比那些來自其它地方技術高超的醫師有更強烈的為本階級成員奉獻一生的願望。
此外,半農半醫的工作方式縮小了醫護工作中的腦體差距,阻止了脫離群眾的精英醫師的出現,而在西方模式中,這種精英醫師大量存在,社會地位都是明顯高人一等的。
第四,赤腳醫生的推行不僅僅讓醫療服務普及化,也讓衛生知識普及化,使醫療工作不再成為專職醫療工作者的特權。
最後,赤腳醫生的推行促進醫療服務人員的去專業化,對傳統的西方醫療教育進行了革命性改造。西方醫護專業通常排斥培訓那些較低技能的醫療人員從事簡單醫療工作、治療常見疾病,因為他們認為這會降低他們的專業水平。
赤腳醫生的推行打破了這種專業排斥行為,為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創造出一種新的角色。總體上講,新中國充分發揮人民的創造力,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培訓出大量的赤腳醫生,使其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最大化,而使其對昂貴的醫療高科技或高技能醫療人員的依賴最小化。
這一政策的實行的結果,使得新中國可以從容麵對農村專業醫療人員嚴重短缺形成的挑戰。
醫療衛生工作中的群眾運動
對於共產黨來說,革命戰爭隻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才能進行下去並取得勝利。這種認識的基礎在於他們深信普通群眾隻要被賦予正確的認識,適當的動機和權力,就可以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 “群眾路線”同樣被應用到衛生事業中,因為中國領導人認識到,要迅速地改變中國大多數人的衛生麵貌,沒有群眾的全力參與是不可能的。在全民參與衛生運動的過程中,人們增加了衛生知識,更清楚他們自己的健康問題,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他們更傾向於改變平時的不衛生的習慣。在毛領導下,“自力更生”是新中國國家建設的另一個顯著主題。在衛生方麵的群眾路線,同樣被貫徹了中國式的“自力更生”政策,群眾被動員起來自己解決自己的衛生問題。
群眾廣泛參與到“愛國衛生運動”中,這些衛生戰役通常都是全國範圍的。盡管衛生運動每年會有四到五次,最深入的運動通常是在工農業生產間隙期間展開。在中央、各省市、縣區、公社、以及小隊層次,都有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負責運動的執行。農村小隊的委員會通常由赤腳醫生來領導。在運動期間,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如報紙,收音機,小冊子,牆報,漫畫,講演,小組討論,戲劇,街道宣傳,展覽等等)都用來鼓動人們參與到簡單的公共衛生行動中,從清掃街道到滅殺釘螺。衛生運動的重點在於預防疾病,包括預防注射,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昆蟲等。
中國傳統醫學與西醫的結合
從世界曆史上看,中醫是最古老的關於醫學知識和實踐的學問。在四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中,中醫對於保持中國人民健康以及保證中華民族的生存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隨著19世紀末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以來,中醫的功效和中醫大夫們受到嚴重的挑戰。受到西方科學思想和西方顯著的先進技術的強烈影響,許多中國人更樂於用西醫藥,而置傳統中醫於不顧。西醫大夫們、還有社會中其它一些人士批評中醫“不科學”、“迷信”、“不可靠”。同樣的,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傳統醫學也都受到嚴重的破壞。很少有國家,在發展全國衛生保健係統中,能夠維持傳統醫學工作者的待遇和地位,或把這些大夫成功有效的整合到正式的國家衛生保健係統中。在中國也是,新政權承繼下來的衛生保健係統是以西醫為基礎的,中醫受到非常厲害的壓迫。
新中國建立之初,隻有少量受到西方醫學訓練的人才,而大多數又都在城市。然而,還有數量在十倍以上的中醫大夫們活躍於鄉村與城市中。為了更好的服務人民群眾,必須要依靠他們的參與。結果,新中國在二十世紀50年代初就宣布了中西醫結合作為新中國衛生醫療係統組織的四大基礎指導方針之一。中醫的深入研究,包括針灸和草藥治療方法,得到加強,人們不斷發現新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