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哪國不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古今中外世界上哪一個新獨立國家不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美國立國時不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加拿大建國時不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英國、法國等世界各國立國時不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中國曆史上從近說, 新中國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形成、清朝政府的開創、明朝的開國.......哪一個朝代的更換不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從原始人類到如今各個社會製度的轉換、各個國家內部君主的輪換到你死我活爭奪皇位的鬥爭或是戰爭哪一次不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人類曆史上幾千年來槍杆子都是掌握在皇帝君主奴隸主地主惡霸資本家土匪強盜等統治階級手上的。奴隸農奴長工打工人底層百姓隻有聽從的命運。
共產黨領導奴隸農奴長工打工人底層百姓們鬧革命爭翻身求解放, 不知從何下手? 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內也遭蔣介石國民黨的殘酷剿殺, 幾乎有被全部消滅之危急時刻, 毛澤東隻是告訴當時掌權的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 要懂得為了能讓奴隸農奴長工打工人底層百姓翻身得解放不受剝削和壓迫, 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毛澤東不但向領袖們建言的同時,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書生下鄉上山去帶兵組織工農紅軍。要讓全體中國共產黨員和工人農民都懂得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道理。毛澤東用一生的實踐證明了對於無產階級要取得政權必須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這與"專製"或"獨裁"無關。立國之後如何管理又是另一課題。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是毛澤東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是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完成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它影響巨大且深遠。曆史證明了它的正確性。但是,現在有人把這個論斷與政權性質聯係起來,甚至說槍杆子裏麵出來的政權,就是專製主義的政權。顯然,這明顯曲解了這一名言的意思,也存在錯誤的引申,是不能不辨析的。
首先,“槍杆子裏麵出政權”論斷的產生,有深刻的曆史背景,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背叛革命後複興革命的戰略選擇。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國勢衰敗不堪,其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因此,要改變國家命運,就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推翻它們對中國的統治。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它在全國強勁地傳播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革命高潮,從根本上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大好局麵。但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破壞了國共合作,埋葬了這個蓬勃興起的革命。
國民黨在背叛革命之後,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之委曲求全、妥協退讓,使孫中山廢除不平等條約、爭取國家獨立的主張成為空談;對內維持封建製度,剝奪了人民在大革命時期獲得的好處,地主、豪強、士紳恢複了他們原有的統治地位,人民群眾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狀況之中。
當時,國民黨還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四·一二”政變中,上海有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廣州國民黨當局在發動“ 四·一五”政變的當天,就捕捉了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2000多人,封閉工會等團體200多個。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西等省也以“清黨”之名,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北方的奉係軍閥與之遙相呼應,在北京捕殺李大釗和其他19名革命者。如此喪心病狂的屠殺政策,把中國置於極端的白色恐怖之中,人民失去了起碼的人身安全和自由,共產黨沒有了和平進行救國救民政治活動的空間。
麵對國民黨的背叛和瘋狂屠殺,麵對兩黨合作和中國革命遭到破壞的局麵,矢誌革命的中國共產黨隻能在白色恐怖中進行武裝革命。1927年8月7日,在中國共產黨著名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論斷。這個論斷,闡述了如何複興革命的關鍵問題,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動員人民進行革命的理論武器。它是對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在當時曆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繼續革命的唯一選擇,是被國民黨用槍杆子逼出來的。
其次,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但槍杆子並不決定政權的性質。
“革命”一詞現在被廣泛引申,但其原始意義,是推翻舊的阻礙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上層建築、反動政權,建立新的適應時代潮流和有助於社會發展的政權和製度,即奪取政權。同理,革命反對者的目的也十分明確,就是掌控國家機器,維護過時的、代表少數人利益的政治製度。因此,政權是政黨實現自己政治理念的工具,是他們政治活動的最終目標,是革命與反革命者角逐、爭奪的關鍵所在,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就近代曆史上的革命而言,武裝鬥爭,即運用槍杆子奪取政權,是一個普遍現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武裝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資產階級革命),都是經過武裝鬥爭成功的;俄國無產階級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是武裝革命勝利的結晶。中國的辛亥革命、北伐戰爭都是武裝的革命。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一生奮鬥,其目的是推翻清朝政府和北洋軍閥的統治(即奪取政權)。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槍杆子是取得政權的一種主要方式,是革命取得成功的支柱。孫中山在晚年特別強調了槍杆子對革命的重要性:“大凡建設一個新國家,革命軍是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好的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同理,北洋軍閥的統治基於其擁有龐大的軍隊;蔣介石也是依靠掌握的武裝力量而成為國民黨最高統治者的。當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也是通過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取得的。
但是,槍杆子並不決定政權的性質。仍以近代曆史為例,同樣是武裝革命,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建立的是資本主義的政治製度,俄國十月革命建立的是與資本主義對立的社會主義製度。國民黨用槍杆子背叛革命,建立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動政府,中國共產黨通過武裝鬥爭建立的是代表全國絕大多數人口的人民民主專政。
中外曆史清楚地說明,槍杆子是奪取政權的主要方式,是維護和鞏固政權的主要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不決定政權的製度和性質。客觀地說,政權性質是多種因素的產物,包括曆史、國情、經濟等許多因素,但其中一個主要的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掌握槍杆子者的政治理念,是掌控政權者的政治選擇。不同的政治製度,不同的政權性質,是各個政黨不同選擇的結果。
再次,中國共產黨依靠槍杆子奪取了全國政權,但新政權是通過民主協商和民主選舉建立的。無論局部執政時期,還是掌握全國政權之後,中國共產黨都努力代表全國人民的意誌和利益,致力於人民民主政治的建設和擴大。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時,就確立了建立人民政權的目標。中共一大通過的綱領規定:“本黨承認蘇維埃管理製度,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並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中共二大明確宣布自己的遠大政治目標是:“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製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中國共產黨解放人民、讓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是十分明確的。
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踐行自己的政治目標,先後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和抗日民主政權,在中國曆史上破天荒地實行普遍、直接、平等、無記名的投票選舉,“凡滿十八歲的讚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男女、信仰、黨派、文化程度,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其時西方國家和辛亥革命後的選舉法都對選民設置居住、財產、學曆、性別等限製),保障廣大人民的人權、參政權、財權和自由權;抗戰時期還創造性地建立“三三製”的政權體製,實行減租減息和精兵簡政的政策等,努力實行和擴大民主政治。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中國共產黨提出聯合政府的建國方案,即通過與國民黨建立聯合政府的方式,通過逐步改良的政策,曲折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是,國民黨逆民主潮流而動,執意發動反共內戰,讓聯合政府的實現錯失了曆史機遇。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創造性地勾畫了新中國的藍圖,規定在政治上實行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實行民主集中製、人民代表大會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製度。1948年,中國共產黨發表著名的“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到解放區共商建國大計。在廣泛醞釀和充分籌備的基礎上,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會上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一起製定了“共同綱領”,並據此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製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國人民由此開始依法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廣泛實行。
可見,曆史事實是,中國共產黨通過槍杆子推翻了舊政權,但是,新政權是通過民主協商和民主選舉建立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力量之源是人民的支持、擁戴和參與,是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選擇,因此,其曆史合法性是明顯的。
新中國成立後的毛澤東時代,中國共產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全中國人民的民主政治製度,堅持和發展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製度、民主集中製製度、工人農民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和基層民主製度;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科學執政,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治國執政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中國共產黨內的民主與人民民主越來越被重視,並獲得重大發展;強調政府的幹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加強人民執政能力的提高,高度重視執政黨內幹部必須定期參加社會主義的勞動和建設。堅持工農兵三結合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和貧下中農參加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中開篇就說: "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鬥,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因而結束了長時期被壓迫、被奴役的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製度,也就是新民主主義製度,保證我國能夠通過和平的道路消滅剝削和貧困,建成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社會建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人民在過去幾年內已經勝利地進行了改革土地製度、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分子、恢複國民經濟等大規模的鬥爭,這就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莊嚴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個憲法以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這個憲法鞏固了我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政治上、經濟上的新勝利,並且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和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我國人民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鬥爭中已經結成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今後在動員和團結全國人民完成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和反對內外敵人的鬥爭中,我國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將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我國各民族已經團結成為一個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發揚各民族間的友愛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基礎上,我國的民族團結將繼續加強。國家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將照顧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上將充分注意各民族發展的特點。
我國同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同各人民民主國家已經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我國人民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誼也日見增進,這種友誼將繼續發展和鞏固。我國根據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同任何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政策,已經獲得成就,今後將繼續貫徹。在國際事務中,我國堅定不移的方針是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也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首先是政變、篡權、鎮壓造反派、向學生開槍、打越南轉移國內矛盾、在各級官員中對文革中的造反派一個不用、不斷清算造反派、為走資派翻案抹黑文革等等。哪一件事離開了槍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