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時代工業化時的鞍鋼憲法

(2022-08-30 04:54:00) 下一個

毛澤東時代工業化時的鞍鋼憲法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富強,使中國可以自立於世界之林的必由之路。毛澤東指出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工業化,變農業國為工業國。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是唯一願意對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大國,蘇聯隻用了十二年就從一個半農業國變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的經驗,也激起了中國強烈的學習願望。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計劃經濟體製和工業化建設布局等方麵,模仿過蘇聯的不少做法。但一貫注重國情、注重實事求是的毛澤東,當時實際上在經濟建設的其他很多重要問題上,特別在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麵,並沒有照搬蘇聯經驗。而且,他很快便覺察到了蘇聯經驗的弊端一麵,從1956年前後,開始全麵探索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60年3月,毛澤東高度評價鞍山鋼鐵公司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上的探索,並把他們的經驗稱為“鞍鋼憲法”。用“憲法”這樣一個詞來形容鞍山鋼鐵公司創造的企業管理辦法,表現了毛澤東對它的高度欣賞和充分肯定,也表達了毛澤東對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工業管理方式的迫切心情。鋼鐵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標誌。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世界各國,對此都有深刻體會。作為大國領袖的毛澤東,體會更深。他一直思考著如何盡快把中國的鋼鐵工業搞上去。對於後來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的鞍鋼,毛澤東格外關心。

1948年鞍鋼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個恢複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東北的工業曾在解放戰爭中遭到特別嚴重的破壞。鞍鋼和其它幾家鋼廠,如本溪、撫順等一樣,全部停產,高爐、電爐凍結。來自軍隊和農村的負責接管工業的幹部,堅決按照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抓住重點,邊幹邊學,先從鞍鋼著手,恢複東北工業。東北工業部處以上幹部深入到鞍鋼的工廠、礦山,向工人、技術人員等一切內行的人學習,包括向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中的專家以及尚留在鞍鋼的幾位日本技術人員請教。1949年7月鞍鋼就恢複了生產。毛澤東知道這個消息後,很高興,即委派李富春代表黨中央到鞍鋼親送“為工業中國而鬥爭”的錦旗,表示祝賀。毛澤東極為重視鞍鋼的恢複和改建。

1950年2月,毛澤東訪蘇回國途經東北,得知鞍鋼等東北鋼鐵企業生產的鋼材已經開始向全國供貨時非常高興,對身邊的同誌連聲講道:“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在1952年創造生產新紀錄運動中,鞍鋼煉鋼廠創造了超過當時資本主義國家水平的縮短每爐煉鋼時間和爐底麵積利用係數的新紀錄,全廠職工於1952年12月2日寫信向毛澤東作了報告。毛澤東於12月14日回信:“我很高興地讀了你們十二月二日的來信。祝賀你們在平爐煉鋼生產上的最新成就。你們以高度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之下,創造了超過資本主義各國水平的煉鋼時間和爐底麵積利用係數的新紀錄。這不僅是你們的光榮,而且是我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們繼續努力,為完成1953年度煉好優質鋼的新任務而奮鬥!”

1951年12月13日,李富春給周恩來和毛澤東寫報告,請求動員全國有關方麵的力量幫助鞍鋼建設三大工程,即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第七號高爐的建設工程。毛澤東於17日親筆批示:“完全同意,應大力組織實行。”在毛澤東的批示精神鼓舞下,全國各地派遣了大批有經驗的幹部到鞍鋼擔任廠礦領導工作,有力地加強了鞍鋼生產建設的領導。因此,鞍鋼三大工程建設以近似躍進的速度建成。在三大工程即將投產之時,鞍鋼全體職工寫信向毛澤東報喜。

毛澤東親筆回信:“你們1953年12月21日來信收到了。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第七號高爐的提前完成建設工程並開始生產,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參加這項工程的全體職工、鞍山鋼鐵公司全體職工和幫助鞍山建設事業的全體蘇聯同誌致以熱烈的祝賀和深切的感謝。我國人民現正團結一致,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鬥,你們的英勇勞動就是對於這一目標的重大貢獻。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發揮你們的智慧和力量,爭取更大的成就。”中國第一座無縫鋼管廠——鞍鋼無縫鋼管廠投產。“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鞍鋼人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技術創新精神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關注。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在鞍鋼煉鐵廠修理場擔任配管組副組長的孟泰,不顧刮風下雪,跑遍廠區,並動員本組十幾個夥伴,戰冰雪,鬥嚴寒,搜集廢舊材料和零備件,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搜集了千種材料,上萬種零備件,堆滿了整整一間屋子,這間屋子就是後來譽滿全國的“孟泰倉庫”,為修複被戰爭破壞的幾座高爐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1950年9月25日,孟泰作為出席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的主席團成員,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了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的接見。1959年10月,他又參加了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並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毛澤東在接見他時對他說:“一個勞動模範首先要起三大作用,就是帶頭作用、骨幹作用、橋梁作用。通過你們的作用把大家都帶動起來。”孟泰說:“我一定要把主席的話貫徹下去。”

1953年,鞍鋼機械總廠26歲的青年技工王崇倫創造了“萬能工具胎”等胎具,解決了礦山鑿岩機零部件加工中“攔路虎”的重大生產關鍵問題,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麵的人”。他一年完成四年的任務,成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54年9月,他作為遼寧省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人代會,又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並在討論憲法草案時作了大會發言。毛澤東對王崇倫的發言聽得很認真,帶頭給他鼓掌。發完言後,毛澤東特別親切、熱情地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握著他的手和他交談,問他:“你的‘萬能工具胎,是什麽樣?你們鞍鋼的生產很好嗎?”王崇倫用手比劃著告訴毛澤東:“鞍鋼工人當家作主了,生產熱情特別高,鋼鐵產量早就突破了曆史最高水平。現在,我們正在為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而奮鬥!”毛澤東說:“好啊,你們幹的不錯,你為國家作出了很好的貢獻。”“你回去,要帶動大家學技術、搞革新,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多作貢獻。”

毛澤東對鞍鋼的技術專家很尊重。王之璽是著名冶金專家,恢複鞍鋼的功臣。在1956年召開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時,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宴請一部分先進生產者代表。毛澤東向坐在旁邊的王之璽仔細了解鞍鋼的生產情況,並特地詢問了轉爐煉鋼的工藝過程,詢問了轉爐和平爐各自有什麽優點和缺點等問題。王之璽作了詳細介紹。毛澤東認真聽取後,對於當時鋼鐵冶煉界爭論的“發展平爐好還是發展轉爐好”的問題,沒有發表任何評判性的意見。毛澤東的這種虛心請教、尊重知識、尊重專家的態度,使王之璽深受感動。到1957年“一五”計劃的最後一年,鞍鋼生產鋼291.2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這一年,全國共生產鋼535萬噸,與剛解放時的15.8萬噸相比,已有天壤之別。

毛澤東把鞍鋼經驗稱之為“鞍鋼憲法”。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工業生產的組織管理方麵模仿蘇聯的辦法,對快速恢複生產,醫治戰爭創傷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水土不服的情況也日益顯現。1953年鞍鋼的三大工程,都是由蘇聯提供設計及成套設備,由我國自行建設安裝的。當時根據兩國有關協議,大量的蘇聯專家參與到中國各個領域的建設。蘇聯為中國的工業化作出的貢獻是很大的,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蘇聯專家奉行的“馬鋼憲法”的企業管理模式,也與中國國情漸行漸遠。“馬鋼憲法”是當時蘇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冶金聯合工廠的管理辦法,即實行集權化管理,搞物質刺激,依靠少數專家和繁瑣的規章製度,不搞群眾性的技術革命。這一管理規範在蘇聯得到了高度認可。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蘇聯專家在鞍鋼執行的“馬鋼憲法”越來越不適應當時的情況。鞍鋼幹部職工對其引發的官僚主義很不滿意。具有強烈創新精神的鞍鋼人,實際上一直在設法突破“馬鋼憲法”的束縛。“一五”期間,鞍鋼在技術創新方麵取得豐碩成果。“兩革一化”(技術革命、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深入,年平均提合理化建議19246件,創造價值939.5萬元。實踐證明了鞍鋼探索的管理經驗和群眾性的“兩革一化”活動的正確性,鞍鋼上上下下因此而備受鼓舞。“一五”結束後,鞍鋼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企業,形成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獨特模式。“兩參”就是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群眾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製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製度;“三結合”是指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

鞍鋼的經驗引起了遼寧省委的重視。省委有關負責人於1959年9月開始到鞍鋼蹲點總結經驗,鞍山市委負責人也參與其中。經過幾個月調研,寫出調研報告。幾經修改後,以中共鞍山市委的名義,報遼寧省委並由省委轉報中央。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被送到中央。3月22日,毛澤東批轉了這個報告:“鞍山市委這個報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興,不覺得文字長,再長一點也願意看,因為這個報告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事實,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鋼是全國第一個最大的企業,職工十多萬,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是現代化的了,用不著再有所謂技術革命,更反對大搞群眾運動,反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針,反對政治掛帥,隻信任少數人冷冷清清地去幹,許多人主張一長製,反對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他們認為‘馬鋼憲法’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現在的這個報告,更加進步,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鞍山市委的報告說:鞍山地區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主要特點有三:一是廣大職工幹勁很大,參加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的人很廣泛,運動進展很快。至二月底,提出的革新建議達六十二萬餘件。二是廣大職工的首創精神大大發揚,短時期內,就出現了不少重大的新技術和尖端技術。三是促進了生產繼續躍進。兩個多月來,取得的初步經驗是:第一,必須不斷地進行思想革命,堅持政治掛帥,徹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二,放手發動群眾,一切經過試驗。最根本的問題是高度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三,全麵規劃,狠抓生產關鍵。第四,自力更生和大協作相結合。第五,開展技術革命和大搞技術表演賽相結合。”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重視鞍鋼的經驗,是因為他一直在探索一種能夠調動各方積極因素、特別是能調動廣大工人積極性,而不同於蘇聯“一長製”的企業運行模式,以加快建設速度,迅速壯大國家實力。

1960年毛澤東說:"第二季度生產要抓好,防止鬆勁現象。這些最現代的工廠搞了革命,過去他們被“馬鋼憲法”束縛住了,現在打破了。我們不搞一長製,一長製同黨的領導、群眾路線都是對立的。黨的領導、群眾路線這一套要堅持。我們學習蘇聯,開始由於不懂,采取搬過來的辦法,也很正常。現在進入第二階段了,不是照搬,而是有批判地學了,並且自己能創造了。但是要注意,不要把應該學的東西丟掉不學。他們正確的技術要學習,在學會的基礎上再行創造、修改,不要馬上改。鞍鋼還是學了一些東西。寫字先學正楷再學草體。先生比學生高明,學生最後一定比先生高明,這是辯證法。後來居上,這是規律。實力政策、實力地位,在世界上沒有不搞實力的。手中沒有一把米,叫雞都不來。

我們處在被輕視的地位,就是鋼鐵不夠,要繼續躍進。憋口氣有好處。十年搞一億噸鋼,衛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你也應該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外援為輔。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新事物總有人反對,搞成了就不反對,人家反對就是你還沒有搞好。革命勝利,人家是相信的,建設方麵人家不相信。你這麽一點鋼,年產才一千三百多萬噸,看不起你是應該的。等我們年產一億噸鋼,看得起的看得起,看不起的也要看得起。其實這一肚子氣早已有了,一百多年來人家說我們是“東亞病夫”。中國處在一窮二白,窮者鋼不多,白者科學文化落後,這要記住。反華有好處,一可以暴露敵人,二可以使我們慪氣,憤怒不要表現出來,要變成力量。三年小變,五年大變,十年更大變。總而言之,人家是要看實力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