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
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在當時得到全黨的確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堅持“唯生產力論”的劉鄧走資派右傾機會主義者並不甘心自已的失敗,隨著形勢的變化他們總是伺機尋求翻案。在圍繞所有製社會主義改造問題上劉鄧走資派的所謂“條件不成熟”、“搞早了”、“搞快了”、“搞糟了”的論調以及劉鄧走資派解散合作社的動議曾多次提出來。在六十年代初,鄧小平等人就公開主張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發展“自由市場”,重新回到家庭農業,並說要“退夠”。當時遭到毛澤東的多次批評。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我為什麽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麽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製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製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麽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麽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麽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引自馬社香:《前奏 — 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51頁。)毛澤東的談話清楚說明:包產到戶決不單是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會動搖我國的工業基礎,使國外資本得逞,最終使廣大農民和工人階級的地位和利益得不到保證。
毛主席的深謀遠慮完全被曆史發展所證明!在偉人毛澤東逝世之後,鄧小平利用改革開放為借口全麵翻案完全改變了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集體化的路線。八十年代初,走資派鄧小平首先在全國農村推行了包產到戶,使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名存實亡。由於走資派鄧小平解散了農村人民公社後重新複辟了一家一戶的經營,加上農產品價格體製放開、全麵市場化,這直接給原來建立在工農聯盟基礎上的工業帶來巨大衝擊,由此造成了八、九十年代之間工業生產不景氣、大麵積虧損。在這種局麵下,精英們趁機提出了“工業改革”的口號,在九十年代開展了以國有企業“改製”為中心內容的改革。
本來,在改革之前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和人民公社的社隊企業一直是蒸蒸日上的,從未出現過經營不好或不景氣的問題;其效益不好都是在走資派鄧小平改革開放實行農業包產到戶之後以及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的過程中出現的。所謂企業“產權不清”、“政企不分”、“大鍋飯”等指責純係一種借口。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隻有私有化的產權才是清晰的,而公有製永遠都是“產權不清”,那就必須改掉 !
通過對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改製,大批國有資產以驚人的低價轉移給個人或少數人,同時大力發展私有工商企業,這在走資派或者是資改派眼裏算是“產權清晰”了!但實質上是把勞動人民的公共資產變成私人占有;把企業為國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產變成單純為利潤和賺錢而生產。走資派當初以實現工業化為由曾反對在所有製關係方麵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但如今他們卻首先拿社會主義的所有製開刀,徹底暴露了其“唯生產力論”的虛偽性。致使全國的國有企業數比重減少到了30%以下,而地方的國有企業平均不足20%,有的甚至為0 ;而私有企業己達60%以上。據統計,在2006年社會總資產中,公有製資產(包括國有與集體)所占比重隻有44.3%,而非公有製資產(包括私營、外資、個體)己達55.4%。這充分說明所謂“公有製為主體”已經不存在, 當初共產黨領導的所有製方麵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事實上被完全否定。
他們還通過“砸碎鐵飯碗”、“減員增效”等改革把大批工人階級解散被逼下崗,使其幾千萬熟練工人年老工人失業;通過分配製度改革,讓私有或名曰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年薪高達數十萬、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而普通職工月工資隻有數百元至三千元以下。企業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差距竟達到數千倍!
走資派和資改派還大力實施“與世界接軌”、“全球一體化”、“發展外向型經濟”戰略,使中國經濟緊密地與國際市場和資本聯在一起。外資大量湧進中國,如今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的控製力已達到60%以上,形成“美國感冒中國咳嗽”、“外資賺錢中國汙染”、"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等使中國為世界經濟危機買單的現象。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中國工業主要產業的39個分行業中,外資市場占有率有兩個行業超過七成,四個行業超過五成,九個行業越過四成。國際壟斷集團還以安排中國官員出國觀光、子女境外就讀、協助轉移資產、邀請參加國際會議和做訪問學者、授予名譽學位或職稱等為誘餌,吸引中國官員、學者為其出力,或對中國的改革理論、政策和法律施加影響。近期商務部條法司官員郭京毅腐敗案就是一個例子。郭收受外商賄賂,在涉及有關外資並購的法律、法規製訂和司法解釋時,為外商留“後門”,偏幫其對中國企業進行並購。據說該案牽涉官員和法律人士多人,成為一個“窩案”。類似這種為外國服務、不惜出賣或損害中國利益的漢奸、買辦角色,在如今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領域都有不少了吧!
在走資派的“企業改製”中,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全體勞動人民經過幾十年艱苦奮鬥、獨立自主建立起來的工業化基地和國營大小企業有許多被國外大公司所購買、重組,變成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的企業。更有甚者,有些外方並未帶來任何技術,直接把中方自主技術生產的產品貼上他們的商標,從而高價賣到國外市場去。走資派的主流媒體經常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產量十幾倍、幾十倍地快速增長所炫耀,然而卻不說其中究竟有多少成份是屬於國外資本的?這些數量巨大的工業產品,雖然產於中國的國土上,但其中有許多己經不是“中國的” !以汽車工業為例,2007年的產量己達800萬輛,是1978年的50多倍,總產量己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人們看到,生產這些汽車的集團如今都變成了中外合資,其核心技術和品牌都是外國的,己非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製造”!中國自主開發的品牌汽車在目前國內外市場上誰還看得到?而且這些類型繁多的洋品牌卻又都是在中國原來的那些汽車基地和製造廠裏所生產的,完全是兼並的中國的資源,利用的中國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改革以來新建的大型汽車企業實在沒有多少!如今中國的汽車工業不過是某些外國大公司的“加工廠”。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完整的工業體係己不複存在!
在這種體係中,中國廉價的幾億農民工勞動力優勢、土地和自然資源也就大量地被國外資本所共享了。目前,所謂“中國製造”的產品以其物美價廉的優勢,已經行銷全球。但在國際產業鏈的分工中,中國企業實際上處於利潤最薄的一環。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假設中國在產品製造的這部分賺到一塊錢的話,那麽對於外商,做這種產品設計與研發以及采購、倉儲、訂單處理、批發、零售那部分就能賺到九塊錢。中國隻占利潤分成的10%。以玩具業為例,一個芭比娃娃在中國的出廠價是一塊美金,而在美國的沃爾瑪零售價格是9.99元美金。在中國企業的一塊美金中,如果除去原料、工資及其他生產成本,那麽此外還能賺多少錢!而外商卻以9.99元的價格賣給國外消費者,席卷了所有的利潤。事實上,中國企業在6+1產業鏈中,所占有的附加值是最低的,而其他有價值的環節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歐美各國的手中。中國以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勞動力受剝削等為代價而生產的血汗產品,每創造一萬美元的價值,就同時替美國創造出了九萬美元的價值!中國越製造,美國越賺錢!正如美國通用汽車總裁所說:“我們與中國企業各取所需,中國人得到了GDP,我們得到了利潤。”(《瞭望新聞周刊》2009年4月20日)
憶往思今,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出:當初走資派劉少奇鄧小平“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先工業化、機械化再合作化”的主張與後來改革開放後翻案的死不改悔的走資派鄧小平所謂“社會主義不合格”、“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的論調完全一樣。如果說當初走資派劉少奇隻是提出來,並未得到實施的機會,那麽後來的走資派鄧小平就把它完全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改革開放中新生的資本家被授予“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貴冠,這也正是當初劉少奇“紅色資本家” 的初衷。萬變不離其宗的“剝削有功、剝削有理”!從文革中被打倒的走資派劉少奇到改革開放後死不改悔的走資派鄧小平,其路線、道路一脈相承、頑固而鮮明。其實質就是實行資本主義複辟私有製、全麵資本主義市場化,讓少數資本家暴富、使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重受剝削,拋棄獨立自主方針,走與國際資本主義一體化的道路。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自主創新方針指導下,發揮集體攻關的優勢,把許多大型項目、尖端產品相繼研製成功。如:兩彈一星、衛星回收、萬噸巨輪、運載火箭、核潛艇、大型飛機、電子計算等等,捷報一個接一個,大揚國威。使中國在這些領域中迅速接近了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改革開放以後在走資派鄧小平“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思維方式主導下,原來的許多重型尖端項目被砍掉或閣置,轉而去生產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輕工產品。使本來的一個重工業大國變成了世界著名的以生產服裝、鞋帽、兒童玩具等為優勢的輕工業國家,而國內需要的汽車、飛機、電子產品等大量要靠進口。這就等於自廢武功,放棄了自主創新的道路,依付於外國慢慢爬行。這樣雖然滿足了“少數人先富起來”的要求,然而四十多年下來,看看中國在尖端工業上自主研發的項目和產品實在找不出多少!在西方帝國主義的逼迫之下中國至今自己又重新揀起來的大飛機項目、航母才剛剛起步。在對外貿易中,所說“8億件襯衫才能換來一架空客A380”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說明。這不能不嚴重影響中國的實力發展。像發生在1993年的中國遠洋貨輪無端被美國軍艦和直升機跟蹤、被美國人登船搜查的“銀河號”事件;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使用五枚炸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事件,使中國人受盡奇恥大辱,並非是偶然的。這如果在毛澤東時代是可能的嗎?美國人敢嗎!麵對西方帝國主義一次又一次地拿台灣來羞辱中國政府時的情況下還做縮頭烏龜樣, 讓全世界人都看得很清楚, 什麽是強國道路,什麽是弱國道路,從中豈不是看得清清楚楚嗎!
麵對帝國主義絕不會讓中國真正富強起來的壓力, 麵對中國與帝國主義逐漸拉大的差距,在帝國主義被逼到退無可退忍無可忍之今, 目前的中國政府不得不重啟研製大飛機的項目。然而據有關專家論證,中國的大飛機真正上天尚需要一段時間。被走資派鄧小平的“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影響下的四十年來, 也這就是說,即使現在具有了製造大飛機的能力,但卻比美國的波音飛機晚50多年,比歐洲的空中客車晚40多年!當年中國研製“運十”大型客機,於1970年8月立項,1978年完成設計,1980年就試飛成功,當時僅比空中客車晚兩年。如果不被走資派鄧小平的改革強行下馬,那麽40多年後的今天,豈不早就成了與波音、空客齊名的驕嬌者!可以說連中國的航母也早就已經製造出來了,而航天事業也不早就實現了登月!走資派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走了如此大的彎路,試問這究竟使中華民族的振興發展耽誤了多少年!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道路,是關於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目的、所有製性質、管理體製以及工業與農業、工業內部關係等問題的概括。其核心是為什麽人的問題,即為少數人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問題。針對劉鄧複辟資本主義的修正主義路線的主張,毛主席早就尖銳地指出:“他們老是站在資產階級、富農、或是具有資本主義自發傾向的富裕中農的立場上替較少的人打主意,而沒有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替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打主意。”(《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183頁。)由於目的、立場不同,所選擇的體製、工業結構等必然不同。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出發,必然是采取計劃經濟體製,注重統籌兼顧、平衡協調發展;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和需要,必然是實行“市場經濟體製”,隻想賺錢、謀利、拉大差距,而不顧其餘。 回顧中國半個多世紀的工業化曆程,兩條道路的鬥爭是多麽深刻、多麽鮮明地擺在那裏啊!中國的工人階級和農民工階級以及大多數勞動人民四十多年血的實踐和教訓是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 答案是, 絕不會的! 而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是投靠帝國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是不可能全心全意地為大多數勞動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是為少數先富起來的資本家和外國資本家服務的。